厚葬風俗為何不衰
人生在世,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在喪葬上都有各自的民俗習慣。中國的喪葬習俗各地大同小異,從中反映出儒道、佛三種宗教的影響。
厚葬風俗盛行,不僅官紳富商的喪事辦得十分隆重,就連平民小戶人家也不惜採取借貸、典賣家產的辦法大辦喪事。
這種風俗的流行,一方面是受儒家孝道觀念影響,社會上普遍存在著以長輩的喪事辦得是否體面隆重,衡量子女是否有孝心的觀念。另一方面,也是受到遺產的驅使。因為人們把子女是否盡孝作為子女繼承遺產的一個重要條件。那些有財產繼承權的晚輩人必須按照傳統的禮俗,打幡、摔盆、頂喪、駕靈、發送老人後,才能名正言順繼承老人的遺產。
在喪事中花費多的晚輩往往能多分到遺產,於是出現了幾個兄弟互相競賽,爭著多花錢的現象。還有一種情況是葬儀的費用是從死者的遺產中出的,這樣晚輩們辦喪事時就更大方了。
臨終禮儀的程序
臨終禮儀是喪葬禮儀的重要部分,有著繁瑣的程序。父母家人病危,稱為「落炕」,也就是躺在炕上起不來了的意思。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醫院,因此,病重時也沒有住院一說,只不過是請個中醫大夫到家裡來診治。如果病人的病情重,無法醫治,大夫就會囑咐家屬準備後事。有些庸醫因為延誤了病情,又怕擔責任,索性連這些話都不說,開上幾服藥之後就溜之大吉了。
病人一旦落炕,如果是家族中的長輩,就要從其他房間遷到正房的炕上或太平床上躺著。子女要每天齋戒沐浴、焚香禱告,要不惜切代價繼續求醫求藥。
在病人神志清醒時要詢問有何遺囑,並記錄在紙。家中主事的長子要與伯、叔等長輩及兄弟一起商量料理後事,如請畫師為老人畫像留影,請懂行的親屬到棺材鋪定購棺材,還有「講槓」、「講棚」、「講響器」、「講燒活」等事宜,即聯繫出殯的儀仗,搭靈棚、僱吹鼓手、訂製紙糊的冥器等。還要到飯莊裡預訂酒席,準備不起酒席的就在家裡置辦。還要到寺廟裡請僧道念經、放焰火,稱為「講席面」、「講經」。
病人臨終前要換床,一來是為了衝喜,二來是怕以後他人不敢睡在這張床上。一般人家是從附近的槓房租上一張靈床,也稱作「吉祥床」。窮苦人家則是將門板卸下,支上兩條板凳充當靈床。換床時要由兒子親自上手,病人就頭朝西,腳朝東,以便「西方接引」。還有「長子抱頭、次子抱腰、三子抱腳」等不成文的規定。
臨終喪葬禮儀程序中,購買喪葬用品是一個必要的項目。每一個死者在墓中都要枕一個木頭枕,兩邊是蓮花,象徵生;中間雕的是金錢,表示死者在陰間不會受窮。在年畫產地重慶梁平屏錦古鎮上,我看到了這樣的木雕枕。巧的是,雕刻這個木雕枕的人,就是梁平年畫老藝人、80多歲的塗國發。因為年畫市場消失了,他改為雕刻菩薩和木雕枕,供不應求。
病人臨終前要換上壽衣。男人的壽衣是長袍馬褂,女人的壽衣是襖裙。身下邊鋪上黃褥子,身上蓋上白單子,叫做「鋪金蓋銀」。穿壽衣前要先給病人淨身沐浴,包括洗臉、洗髮、刮臉。
清代的壽衣也有一定之規,凡是王公大臣的壽衣,都是穿戴自身品級的官服,身穿絲綢製成的蟒袍、補服及內衣,頭戴官帽,腳穿粉底朝靴,靴底有蓮花圖案,表示腳踩蓮花,修成正果。
平民百姓的壽衣都是棉襖、棉褲、棉長袍,用藏藍色或古銅色的綢子做面,內衣用白布做成,腳穿白布棉襪,滿族人穿寧綢青靴,漢人穿圓口鞋,也有穿福字履的。頭枕平金枕,漢人還有腳枕。
女用壽衣外邊是棉袍,裡邊有小棉襖、棉褲,一般是紅裡藍面,頭上戴藍底紅花的觀音兜或墊帽,腳穿白布棉襪、尖口鞋。壽衣、鞋、帽絕對不能用皮子做成,據說如果亡人穿皮衣、皮鞋,下輩子就會託生為畜生。壽衣也不能用緞子做,因為「緞子」與「斷子」同音。壽衣上不能釘紐扣,只能釘帶子,因為「帶子」有「後繼有人」的意思。棺材裡的鋪蓋少則三鋪,多則九鋪九蓋,都是取單數。
貴族死後要用一顆穿上紅線的珍珠填入口中,紅線的另一頭系在衣襟的飄帶上,平民百姓則以紅紙包上一些茶葉填入亡人口中,稱為「含殮」。為了防止詐屍,還要用紅白色的繩子將亡人的兩條腿拴上,並且在亡人胸前放上一本皇曆,上邊再壓上一面鏡子,也有壓上一個秤砣的。
一般來說,山鄉間的年畫產地都是古風俗保存較完好的地方。如到重慶梁平年畫產地屏錦,最顯眼的商鋪是花圈店,一條街上至少有30家花圈店,創年畫產地花圈店之最。
紙馬神像年畫往往出在花圈店,屏錦花圈店前麵攤鋪上,真的擺放著很多紙錢。還有機器印刷的冥幣和一紮扎黃色糙紙。
很多花圈店門口掛著或立著塊醒目的招牌「王小毛樂隊」、「月光樂隊」、「XX樂隊」。即使不是花圈店的其他店鋪也有這樣的「樂隊」招牌,也許你以為這裡或許是民間音樂之鄉?或者是歌舞廳娛樂場所表演之類。其實它們不是娛樂之用,而是辦紅白喜事之用,用於喪葬俗儀之用。
一個有很多花圈店的地方,一個有很多「樂隊」的地方,說明了這裡有三個特點:一是這裡保留著古老的傳統風俗;二是這裡是一個老齡化社會;三是這裡特別悠閒。只有悠閒的人們,才有時間演繹古老的傳統,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悠閒才是一種文化。而現代人的繁忙,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高速度的工作競爭,正是對傳統的悖逆和對文化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