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錢紛飛喪葬俗,厚葬風俗為何不衰?臨終禮儀的程序又有哪些?

2020-12-18 獨留清風文化說

厚葬風俗為何不衰

人生在世,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在喪葬上都有各自的民俗習慣。中國的喪葬習俗各地大同小異,從中反映出儒道、佛三種宗教的影響。

厚葬風俗盛行,不僅官紳富商的喪事辦得十分隆重,就連平民小戶人家也不惜採取借貸、典賣家產的辦法大辦喪事。

這種風俗的流行,一方面是受儒家孝道觀念影響,社會上普遍存在著以長輩的喪事辦得是否體面隆重,衡量子女是否有孝心的觀念。另一方面,也是受到遺產的驅使。因為人們把子女是否盡孝作為子女繼承遺產的一個重要條件。那些有財產繼承權的晚輩人必須按照傳統的禮俗,打幡、摔盆、頂喪、駕靈、發送老人後,才能名正言順繼承老人的遺產。

在喪事中花費多的晚輩往往能多分到遺產,於是出現了幾個兄弟互相競賽,爭著多花錢的現象。還有一種情況是葬儀的費用是從死者的遺產中出的,這樣晚輩們辦喪事時就更大方了。

臨終禮儀的程序

臨終禮儀是喪葬禮儀的重要部分,有著繁瑣的程序。父母家人病危,稱為「落炕」,也就是躺在炕上起不來了的意思。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醫院,因此,病重時也沒有住院一說,只不過是請個中醫大夫到家裡來診治。如果病人的病情重,無法醫治,大夫就會囑咐家屬準備後事。有些庸醫因為延誤了病情,又怕擔責任,索性連這些話都不說,開上幾服藥之後就溜之大吉了。

病人一旦落炕,如果是家族中的長輩,就要從其他房間遷到正房的炕上或太平床上躺著。子女要每天齋戒沐浴、焚香禱告,要不惜切代價繼續求醫求藥。

在病人神志清醒時要詢問有何遺囑,並記錄在紙。家中主事的長子要與伯、叔等長輩及兄弟一起商量料理後事,如請畫師為老人畫像留影,請懂行的親屬到棺材鋪定購棺材,還有「講槓」、「講棚」、「講響器」、「講燒活」等事宜,即聯繫出殯的儀仗,搭靈棚、僱吹鼓手、訂製紙糊的冥器等。還要到飯莊裡預訂酒席,準備不起酒席的就在家裡置辦。還要到寺廟裡請僧道念經、放焰火,稱為「講席面」、「講經」。

病人臨終前要換床,一來是為了衝喜,二來是怕以後他人不敢睡在這張床上。一般人家是從附近的槓房租上一張靈床,也稱作「吉祥床」。窮苦人家則是將門板卸下,支上兩條板凳充當靈床。換床時要由兒子親自上手,病人就頭朝西,腳朝東,以便「西方接引」。還有「長子抱頭、次子抱腰、三子抱腳」等不成文的規定。

臨終喪葬禮儀程序中,購買喪葬用品是一個必要的項目。每一個死者在墓中都要枕一個木頭枕,兩邊是蓮花,象徵生;中間雕的是金錢,表示死者在陰間不會受窮。在年畫產地重慶梁平屏錦古鎮上,我看到了這樣的木雕枕。巧的是,雕刻這個木雕枕的人,就是梁平年畫老藝人、80多歲的塗國發。因為年畫市場消失了,他改為雕刻菩薩和木雕枕,供不應求。

病人臨終前要換上壽衣。男人的壽衣是長袍馬褂,女人的壽衣是襖裙。身下邊鋪上黃褥子,身上蓋上白單子,叫做「鋪金蓋銀」。穿壽衣前要先給病人淨身沐浴,包括洗臉、洗髮、刮臉。

清代的壽衣也有一定之規,凡是王公大臣的壽衣,都是穿戴自身品級的官服,身穿絲綢製成的蟒袍、補服及內衣,頭戴官帽,腳穿粉底朝靴,靴底有蓮花圖案,表示腳踩蓮花,修成正果。

平民百姓的壽衣都是棉襖、棉褲、棉長袍,用藏藍色或古銅色的綢子做面,內衣用白布做成,腳穿白布棉襪,滿族人穿寧綢青靴,漢人穿圓口鞋,也有穿福字履的。頭枕平金枕,漢人還有腳枕。

女用壽衣外邊是棉袍,裡邊有小棉襖、棉褲,一般是紅裡藍面,頭上戴藍底紅花的觀音兜或墊帽,腳穿白布棉襪、尖口鞋。壽衣、鞋、帽絕對不能用皮子做成,據說如果亡人穿皮衣、皮鞋,下輩子就會託生為畜生。壽衣也不能用緞子做,因為「緞子」與「斷子」同音。壽衣上不能釘紐扣,只能釘帶子,因為「帶子」有「後繼有人」的意思。棺材裡的鋪蓋少則三鋪,多則九鋪九蓋,都是取單數。

貴族死後要用一顆穿上紅線的珍珠填入口中,紅線的另一頭系在衣襟的飄帶上,平民百姓則以紅紙包上一些茶葉填入亡人口中,稱為「含殮」。為了防止詐屍,還要用紅白色的繩子將亡人的兩條腿拴上,並且在亡人胸前放上一本皇曆,上邊再壓上一面鏡子,也有壓上一個秤砣的。

一般來說,山鄉間的年畫產地都是古風俗保存較完好的地方。如到重慶梁平年畫產地屏錦,最顯眼的商鋪是花圈店,一條街上至少有30家花圈店,創年畫產地花圈店之最。

紙馬神像年畫往往出在花圈店,屏錦花圈店前麵攤鋪上,真的擺放著很多紙錢。還有機器印刷的冥幣和一紮扎黃色糙紙。

很多花圈店門口掛著或立著塊醒目的招牌「王小毛樂隊」、「月光樂隊」、「XX樂隊」。即使不是花圈店的其他店鋪也有這樣的「樂隊」招牌,也許你以為這裡或許是民間音樂之鄉?或者是歌舞廳娛樂場所表演之類。其實它們不是娛樂之用,而是辦紅白喜事之用,用於喪葬俗儀之用。

一個有很多花圈店的地方,一個有很多「樂隊」的地方,說明了這裡有三個特點:一是這裡保留著古老的傳統風俗;二是這裡是一個老齡化社會;三是這裡特別悠閒。只有悠閒的人們,才有時間演繹古老的傳統,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悠閒才是一種文化。而現代人的繁忙,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高速度的工作競爭,正是對傳統的悖逆和對文化的背叛。

相關焦點

  • 喪葬制度如何形成?古代喪葬禮儀有多繁複?從《周禮》說古代喪葬
    總的來說,各地略有差異,但大方向上基本相同,之所以有這樣的制度存在,是因為傳統的「孝」在裡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中國古代講究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不可否認的是,大舉喪葬之禮會形成一定的鋪張浪費,甚至有人為此邀名聲,父母生前不孝,父母去世後大辦喪葬,形成一種薄養厚葬的詭異之風。
  • 歷史上的喪葬制度有哪些?厚養敬葬和薄養厚葬哪個更重要!
    提到喪葬這個詞,聯想出來的就是一副悲苦的畫面。人有生死是定數,誰也逃不過輪迴,死亡是逝者的解脫,確實親人的悲痛。在親人的心中自然是希望逝者能夠安息,在世時不能好好的奉養,就希望死後能夠風光大葬。這就是延續中國幾千年的厚葬制度,那麼關於中國喪葬制度歷經了幾個階段你知道嗎?
  • 高句麗「孝道」:厚葬說還是靈魂說,為何要「磨蹭」三年才下葬?
    不僅如此高句麗人從死亡到下葬需要三年的時間也是其厚葬的一個特色,和高句麗人心態的一個體現,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一、 為何高句麗需要三年的時間下葬?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要從中國古代的厚葬說起,高句麗從死亡到下葬花費時長之長是為了厚葬去世的人,也就是受厚葬制度的影響和靈魂不滅迷信之說的影響。對於喪葬這件事,歷朝歷代以來,都受倍受重視。
  • 五臺喪葬儀式民情風俗
    然而,隨著地方的差異性,辦理喪葬的禮儀也各有各的辦法。北方的五臺喪葬儀式就更具有代表性。為此,本文就把這裡的喪葬民情風俗做一介紹。喪葬俗稱「白事宴」。辦喪事是人生禮儀中的最後一件大事。舊時,們囿於迷信和孝道,希望亡故的祖先在另一個世界安享極樂,特別重視死者的喪葬。喪葬儀式一般分為送終、入殮、報喪、送喪、出殯、服三、燒七、百日、周年、三周年。
  • 紙燒千年:當外國人燒起歐元紙錢,是時候說說紙錢的本質了
    為何能夠流傳千年不衰?《燒錢》一書中提到這樣一個細節,在2005年廣州某媒體的報導中,記者探訪了一家喪葬用品店,老闆在安全套紙紮脫銷之後,建議記者乾脆燒幾盒真的,「真的保證能用,而且紙質的仿製品價格要比真品還貴。」
  • 「土與火之間的戰爭」——火葬為何在唐代才開始流行?
    喪葬習俗是我國古代禮儀制度裡的重要內容,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皆對身後之事特別重視,不然哪來的秦始皇陵、西漢帝陵、明十三陵,這些宏偉浩大的帝陵工程向世人證明著古代帝王對於死後世界的探索。反而是在唐代逐漸流行起來,這其中遭遇的波折又有哪些?跨越時空的大門,跟我前去窺探一番。一、 古已有之,但備受壓制——唐代以前的火葬火葬自古有之,根據我國考古資料表明,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火葬。
  • 奢華厚葬,百官繼和——唐朝薨逝公主「以恩加寵」式的喪儀之景
    這些公主的高貴出身,決定了她們身後事的特殊性,而研究這些公主們的喪葬禮儀制度,對於今人全面了解唐代公主的奢華生活狀況,以及加深對唐朝文化的進一步研究都具有現實性意義。二、鼓吹絲樂,輟朝哀悼:唐朝公主「皇恩浩蕩」下的喪葬儀式唐朝崇尚厚葬,而公主以其身份特殊,其喪葬禮儀和規模都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 清明節燒千億紙錢,地府不會通貨膨脹嗎?專家:西遊記給出了答案
    在傳統文化當中,天地共有三界:人間、天上神靈的天堂、地下精魄的地府,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原始佛教在漢譯下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原有的地府有了系統化的地獄體系,也就是十八層地獄。作為一個系統化的地府,跟人間一樣都有貨幣體系,那麼焚燒那麼多紙錢,地府不會通貨膨脹嗎?紙錢還未誕生之處,絲綢是懸掛在墓地的裝飾品,中國最早的紙起源西漢,東漢蔡倫改良的造紙術,一直到三國時期,紙張都是十分昂貴的商品,當時的書寫材料還是簡牘,到西晉時期,文字才開始轉移到紙張上。
  • 日本的喪葬習俗你知道多少?
    日本喪葬習俗始自日本的原始時代,日本歷史書籍《古事記》載「天上的年輕人亡、八晝八夜作歌舞」,反映了日本原始先民就屍歌舞的情況。人死後,不急於埋葬,先由數名婦女在屍前做載歌載舞擊杵舂米動作,然後再葬。這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有「冠婚喪祭」這人生四大禮儀中的喪禮(兇禮)和祭禮。
  • 迥異的喪葬習俗——鄂西北喪禮流程
    舊時,喪葬禮俗植根於古代靈魂不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要到陰間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幸福與安寧,並且保佑家人興旺發達,為此儘可能對治喪和送葬大操大辦,厚葬重殮,事死如事生,並求排場,民間俗稱"辦白事"。
  • 彭林:古人為何如此重視風俗
    宋代有個很有名的學者叫樓鑰,他說:「國家元氣,全在風俗;風俗之本,實系紀綱。」如果風俗敗壞那離亡國就不遠了,風俗好了就好像一個人元氣充盈,非常強勁,這個國家就有前途。清代學者黃中堅說過這樣一段話:「天下之事,有視之若無關重輕,而實為安危存亡所寄者,風俗是也。」天下萬世萬物,有一些事情看起來好像無關重輕,實際上卻是一個國家的安危存亡所寄託的地方,這就是風俗。所以古人關注的是風俗的精神、文化層面。
  • 喪葬習俗:中國古代的出殯
    後世官宦索富之家為擇「風水,,好地,有將靈樞停殯數年的。通常情況下,葬期不宜拖延太久,應使亡故的親人儘早人土為安。由於戰亂、災荒、死於遠方他鄉、家境貧寒等特殊原因,數年乃至數十年不葬者也是屢見不鮮。元代姿源一帶崇尚厚葬,「喪親,貧則不舉,有停其樞累數世不葬者」在封建社會,久殯不葬歷來被視為是非禮之舉,為社會輿論所不容,仕宦者要受到彈幼懲處。
  • 人離世後,為何要穿著壽衣下葬?原來有科學依據,還真不是防屍變
    在歷朝歷代的更替中,逐漸地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喪葬禮儀文化。從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到普通的勞動群眾,喪葬制度逐漸的完善,並具有一定的規模。受到不同的文化影響,我國的喪葬文化表現形式多樣。不管是哪種喪葬形式,最終都體現了生命回歸自然,靈魂不死的觀念。喪葬文化的起源與人類靈魂不死的觀念緊密聯繫,也正是這樣的觀念讓我們的喪葬文化不斷的完善。
  • 農村民間喪葬習俗有哪些?
    壽衣有帽(女為頭巾)、上衣褲(有棉有單)、鞋襪,男的還要袍子,還有鋪的、蓋的。壽衣的顏色多為紅、藍,忌黑色,忌有花。臨終人在基本沒有生命體徵時,兒(女)或「穿衣人」為其穿上壽衣。之後應將死者移至正廳中,用兩木凳支起,上擱一木板的臨時床上,謂之為「遺喪」。是成年人且有配偶及子嗣的,稱壽終(舊俗認為逝者不能歿於床或炕上)。然後將家中供奉的XX,或者廳前中堂都遮蓋起來。用白紙拈接將逝者圍住。
  • 古老的喪葬方式有哪些?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每個省份或者不同民族的喪葬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喪葬方式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說天葬;有些則是順應時代的需求而成為主流方式的,比如說火葬。有的喪葬方式光聽著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也就沒有流傳到如今了。
  • 傳統人生禮儀:「過去」如何被「日常化」?|社會科學報
    人生禮儀是傳統禮儀文化內涵、價值以及運行機制的集中體現。誕育禮、成人禮、婚禮、喪葬禮、祭祀禮是中國傳統社會中貫徹人生的五大禮儀,也是我們主要考察的傳統人生禮儀類別。數年來,我們在禮與俗、精英與民間、文獻與生活、傳統與現代的互動中對人生禮儀的文本形態和生活形態進行關聯研究,力圖全面闡釋人生禮儀傳統及其在當代日常生活中的傳承與重建實踐,強調對人生禮儀實踐軌跡的研究,探討「過去」如何參與建構「現在」,即「過去」如何被「日常化」。
  • 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年春節的傳統民俗簡單介紹
    這些年俗,大多傳統且歷久彌新,在今日仍被廣泛使用。那麼春節有什麼風俗習俗呢?傳戒的傳統民俗介紹。春節的習俗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 磕頭跪拜的禮儀,什麼場景怎麼磕頭,有什麼講究
    磕頭跪拜的禮儀,什麼場景怎麼磕頭,有什麼講究文/@成長新視點磕頭跪拜,是中國傳統禮儀中的一種形式,起源於古代祭祀儀式,也叫叩頭、叩首。磕頭跪拜禮儀,主要有常規磕頭、拜年祝福、婚嫁喜事、喪葬白事、祭祀祈福和桃園結義等六個不同場景,因對象、場景不同,規矩略有不同。所有的磕頭,都是右膝先跪,再左膝下跪。一、常規磕頭。1.單純磕頭,是兒童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兒童隨家長走親戚見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磕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