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中,大礆以後,要將靈樞停放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安葬,這一過程被稱之為「殯」。「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殯取義於賓,意思是賓客。裝載死者的靈樞將離家遠行,就猶如賓客。停樞的地點一般在正堂的西階.設孝堂日夜守靈,在三日內殯葬,有的隔旬安葬。有的則殯於宗廟,後世還常常把待葬的棺樞暫寄在佛教寺院中。
一、出殯前
從殯到葬是有一段時隔的,喪家在此期間準備墓穴、籌備葬禮等。間隔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貴賤有別。周代規定: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和庶民一月。漢制則不同於周禮,葬期大為縮短,如文帝自死至葬僅七月,武帝十八日,明帝十一日,章帝十二日。民間更是長短不一,沒有常例,由喪家酌情自定。後世官宦索富之家為擇「風水,,好地,有將靈樞停殯數年的。通常情況下,葬期不宜拖延太久,應使亡故的親人儘早人土為安。由於戰亂、災荒、死於遠方他鄉、家境貧寒等特殊原因,數年乃至數十年不葬者也是屢見不鮮。元代姿源一帶崇尚厚葬,「喪親,貧則不舉,有停其樞累數世不葬者」在封建社會,久殯不葬歷來被視為是非禮之舉,為社會輿論所不容,仕宦者要受到彈幼懲處。唐開元年間,朔方令鄭延柞母卒,殯僧舍不葬達二十九年,監察御史顏真卿「劫奏之」,使鄭氏兄弟「三十年不齒,天下聳動,竹。宋代明文規定:未葬其親者,婿紳不得為官,士人禁止赴舉。許多官僚因拖延父母的葬期被貶職或丟掉了烏紗帽。
將靈樞從殯所運往墓地下葬稱為「出殯」,亦稱「發引」。在出殯送葬的過程中,歷代以來有許多習俗,五花八門。明、清京師舊俗,出殯前,喪家要請陰陽先生將死者的生卒年月日、享年幾何、殯葬日期寫在一張白紙上,靈樞出城時交關驗證,類似於活人使用的通行證.俗稱「開殃榜」或「寫殃書」。「京師人家有喪,無論男女,必請陰陽先生至,令書殃榜,蓋為將來屍樞出城時之證也。」出殯的前一天,親友前來祭奠送葬,延僧誦經,與眾孝子守坐在樞旁,徹夜陪伴,俗謂之「伴宿」,亦稱「坐夜」。第二天早晨,孝子用新帚掃去棺上的浮土,傾倒在炕席的下面,謂之「掃財,』;隨後在棺角墊一銅幣,謂之「掀棺,』;接著行辭靈豐L",棺樞出堂,孝子手執紙蟠前行,諸晚輩與眾親友隨之,披麻戴孝,齊聲味哭。出門後將棺樞放在送葬的靈車上,前置喪盆,焚燒紙錢,上硯扣寸孝子將喪盆摔碎。對喪盆有這樣的描述:「形如扁擊,底正中有一孔,裡磚上,磚糊以紙,作書套形,摔時必使粉碎。」出殯摔盆的習俗時至今日依然流行。
二、出殯途中
出殯途中,送葬者要拉著靈車的繩子(古人稱之為「緯」),使靈車緩緩行進。此俗起於周代,《禮記》中有「助葬必執緯」之語。緯繩的根數和執緯的人數依死者身份而定:天子六緯,執緯者千人;諸侯四緯.執紳者五百人;大夫二緯.執紳者三百人。執緯者還要口唱哀悼死者的輓歌。輓歌相傳出現於春秋晚期。據《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在齊、吳艾陵之戰中,齊國大將公孫夏為鼓舞士氣,表誓死一戰之決心,「命其徒歌《虞殯)』』。杜預注云:「《虞殯》,送葬歌曲。」後人多從其,認為《虞殯》就是最早的輓歌。可惜這首輓歌的歌詞內容已經不得而知。完整保存下來的古代輓歌,以漢樂府中《蓬露歌》和《篙裡曲》為最早。據崔豹《古今注》的解釋,這兩首悼亡之歌出自漢初田橫門人。田橫為歷代忠臣的榜樣,為人熟知。其為齊國舊貴族,秦末從兄起兵反秦,重建齊國。楚漢戰爭中自立為齊王,不久被漢軍所破,投奔彭越。劉邦建漢後,因不願稱臣而自殺。田橫死後,「門人傷之,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燕上露烯滅也;亦謂人死魂魄歸於禽裡」。漢武帝時,宮廷樂師李延年為之譜曲,「《蓬露》送王公大人,(蓄裡)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樞者歌之,亦呼為輓歌」。從此以後,皇帝和貴族官僚出殯多用輓歌。「漢魏故事,大喪(即天子之喪)及大臣之喪,執緯者輓歌。」唐代皇帝和品官出殯,送葬的隊伍中還配有專門吟唱輓歌的樂工,謂之「挽郎」,具體人數多寡不等:皇帝二百人,一品至三品三十六人,四品至五品十六人,六品至九品十人。後世悼亡的輓聯,可能就是由古代的輓歌演變來的。
古代功臣出殯,還常常使用軍隊儀仗。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騾騎將軍霍去病莞,朝廷予其喪葬以隆重禮遇,「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送葬的軍隊身著愷甲,列成軍陣,從首都長安一直排到墓地,綿延百餘裡,威武浩蕩。後世功臣喪葬罕用大軍,代之以「鼓吹」,類似於現在的軍樂隊。明人王琦雲:「鼓吹,古之軍容。漢、唐之世,非功臣之喪不給,給或不當,史必譏之。」鼓吹特賜功臣,一般人是不得使用的。唐宋以後,鼓吹儀仗普及於民間,平常人家出殯亦可擊鼓奏樂,此俗至今猶存。
富貴之家出殯,親友僚屬往往沿途設祭,謂之「道祭」,亦稱「路祭」。這種習俗唐代已經很流行。唐人封演雲:「玄宗朝海內殷賠,送葬者或當街設祭,張施帷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獸之屬,然大不過方丈,室高不逾數尺,議者猶或非之。喪亂以來,此風大扇,祭盤帳幕高至八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張,雕鐫飾畫,窮極技巧,懊具牲牢,復居其外。」清代路祭的形式大致是這樣的:死者生前的友朋聯合集資購t酒食祭品,在靈樞經過的大街上擺筵設席,推舉一名聲望較高的長者主祭,靈樞一到,眾人皆跪伏迎接,主祭者獻祭品於拖前,行一跪三叩之禮,宜讀祭文。祭畢,孝子哭謝,靈樞繼續前行。「富貴之家,路祭有多至數十起者。」
路祭時還常常表演樂舞百戲,讓死者在人土之前盡情地享受人家的歡樂。唐大曆年間,太原節度使辛景雲出殯,諸道節度使派員祭莫,「刻木為尉遲鄭公突厥鬥將之戲,機關動作不異於生」,設「項羽與漢高祖會鴻門之象,良久乃畢。繚經者皆手攀布幕,收哭觀戲,』。精妙絕倫的雜耍使人陶醉,就連重喪在身的孝男孝女們也破涕為笑了。清代京師富家送葬,路祭者「張筵待之,優童歌舞於喪者之側,跳竿走馬,陳百戲於道」,熱鬧非凡。康熙年間,揚州一帶的財主為了顯示富有,出殯時「巧制福位、轎馬、傘扇、僕御、侍從,形狀如真,充徑塞路;優JL童子,扮演故事。錦繡如雲,輝煌映日」。上述奢華之舉,使本應悲哀莊重的送葬場面充滿了極不和諧的喜慶氣氛,有識之士對這種「尤屬悖禮」的鬧劇唆之以鼻,恥笑不已。然而,中國自古便有了對生死的另一種理解。「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因為「雜乎芒荀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僵然寢於巨室.而我嗽曦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意為夾雜在恍恍傀愧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臥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而箕踞鼓盆而歌。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紅白皆為喜事,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並不需要那麼悲傷。
經過種種儀式,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終於將靈樞運到了墓地。眾孝子列位嚎自盡哀,與親人作最後的告別;助葬者將棺撐和各種隨葬品放人墓穴,封閉墓門,起土放墳。至此,出殯儀式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