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習俗:中國古代的出殯

2020-12-14 騰訊網

在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中,大礆以後,要將靈樞停放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安葬,這一過程被稱之為「殯」。「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殯取義於賓,意思是賓客。裝載死者的靈樞將離家遠行,就猶如賓客。停樞的地點一般在正堂的西階.設孝堂日夜守靈,在三日內殯葬,有的隔旬安葬。有的則殯於宗廟,後世還常常把待葬的棺樞暫寄在佛教寺院中。

一、出殯前

從殯到葬是有一段時隔的,喪家在此期間準備墓穴、籌備葬禮等。間隔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貴賤有別。周代規定: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和庶民一月。漢制則不同於周禮,葬期大為縮短,如文帝自死至葬僅七月,武帝十八日,明帝十一日,章帝十二日。民間更是長短不一,沒有常例,由喪家酌情自定。後世官宦索富之家為擇「風水,,好地,有將靈樞停殯數年的。通常情況下,葬期不宜拖延太久,應使亡故的親人儘早人土為安。由於戰亂、災荒、死於遠方他鄉、家境貧寒等特殊原因,數年乃至數十年不葬者也是屢見不鮮。元代姿源一帶崇尚厚葬,「喪親,貧則不舉,有停其樞累數世不葬者」在封建社會,久殯不葬歷來被視為是非禮之舉,為社會輿論所不容,仕宦者要受到彈幼懲處。唐開元年間,朔方令鄭延柞母卒,殯僧舍不葬達二十九年,監察御史顏真卿「劫奏之」,使鄭氏兄弟「三十年不齒,天下聳動,竹。宋代明文規定:未葬其親者,婿紳不得為官,士人禁止赴舉。許多官僚因拖延父母的葬期被貶職或丟掉了烏紗帽。

將靈樞從殯所運往墓地下葬稱為「出殯」,亦稱「發引」。在出殯送葬的過程中,歷代以來有許多習俗,五花八門。明、清京師舊俗,出殯前,喪家要請陰陽先生將死者的生卒年月日、享年幾何、殯葬日期寫在一張白紙上,靈樞出城時交關驗證,類似於活人使用的通行證.俗稱「開殃榜」或「寫殃書」。「京師人家有喪,無論男女,必請陰陽先生至,令書殃榜,蓋為將來屍樞出城時之證也。」出殯的前一天,親友前來祭奠送葬,延僧誦經,與眾孝子守坐在樞旁,徹夜陪伴,俗謂之「伴宿」,亦稱「坐夜」。第二天早晨,孝子用新帚掃去棺上的浮土,傾倒在炕席的下面,謂之「掃財,』;隨後在棺角墊一銅幣,謂之「掀棺,』;接著行辭靈豐L",棺樞出堂,孝子手執紙蟠前行,諸晚輩與眾親友隨之,披麻戴孝,齊聲味哭。出門後將棺樞放在送葬的靈車上,前置喪盆,焚燒紙錢,上硯扣寸孝子將喪盆摔碎。對喪盆有這樣的描述:「形如扁擊,底正中有一孔,裡磚上,磚糊以紙,作書套形,摔時必使粉碎。」出殯摔盆的習俗時至今日依然流行。

二、出殯途中

出殯途中,送葬者要拉著靈車的繩子(古人稱之為「緯」),使靈車緩緩行進。此俗起於周代,《禮記》中有「助葬必執緯」之語。緯繩的根數和執緯的人數依死者身份而定:天子六緯,執緯者千人;諸侯四緯.執紳者五百人;大夫二緯.執紳者三百人。執緯者還要口唱哀悼死者的輓歌。輓歌相傳出現於春秋晚期。據《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在齊、吳艾陵之戰中,齊國大將公孫夏為鼓舞士氣,表誓死一戰之決心,「命其徒歌《虞殯)』』。杜預注云:「《虞殯》,送葬歌曲。」後人多從其,認為《虞殯》就是最早的輓歌。可惜這首輓歌的歌詞內容已經不得而知。完整保存下來的古代輓歌,以漢樂府中《蓬露歌》和《篙裡曲》為最早。據崔豹《古今注》的解釋,這兩首悼亡之歌出自漢初田橫門人。田橫為歷代忠臣的榜樣,為人熟知。其為齊國舊貴族,秦末從兄起兵反秦,重建齊國。楚漢戰爭中自立為齊王,不久被漢軍所破,投奔彭越。劉邦建漢後,因不願稱臣而自殺。田橫死後,「門人傷之,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燕上露烯滅也;亦謂人死魂魄歸於禽裡」。漢武帝時,宮廷樂師李延年為之譜曲,「《蓬露》送王公大人,(蓄裡)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樞者歌之,亦呼為輓歌」。從此以後,皇帝和貴族官僚出殯多用輓歌。「漢魏故事,大喪(即天子之喪)及大臣之喪,執緯者輓歌。」唐代皇帝和品官出殯,送葬的隊伍中還配有專門吟唱輓歌的樂工,謂之「挽郎」,具體人數多寡不等:皇帝二百人,一品至三品三十六人,四品至五品十六人,六品至九品十人。後世悼亡的輓聯,可能就是由古代的輓歌演變來的。

古代功臣出殯,還常常使用軍隊儀仗。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騾騎將軍霍去病莞,朝廷予其喪葬以隆重禮遇,「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送葬的軍隊身著愷甲,列成軍陣,從首都長安一直排到墓地,綿延百餘裡,威武浩蕩。後世功臣喪葬罕用大軍,代之以「鼓吹」,類似於現在的軍樂隊。明人王琦雲:「鼓吹,古之軍容。漢、唐之世,非功臣之喪不給,給或不當,史必譏之。」鼓吹特賜功臣,一般人是不得使用的。唐宋以後,鼓吹儀仗普及於民間,平常人家出殯亦可擊鼓奏樂,此俗至今猶存。

富貴之家出殯,親友僚屬往往沿途設祭,謂之「道祭」,亦稱「路祭」。這種習俗唐代已經很流行。唐人封演雲:「玄宗朝海內殷賠,送葬者或當街設祭,張施帷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獸之屬,然大不過方丈,室高不逾數尺,議者猶或非之。喪亂以來,此風大扇,祭盤帳幕高至八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張,雕鐫飾畫,窮極技巧,懊具牲牢,復居其外。」清代路祭的形式大致是這樣的:死者生前的友朋聯合集資購t酒食祭品,在靈樞經過的大街上擺筵設席,推舉一名聲望較高的長者主祭,靈樞一到,眾人皆跪伏迎接,主祭者獻祭品於拖前,行一跪三叩之禮,宜讀祭文。祭畢,孝子哭謝,靈樞繼續前行。「富貴之家,路祭有多至數十起者。」

路祭時還常常表演樂舞百戲,讓死者在人土之前盡情地享受人家的歡樂。唐大曆年間,太原節度使辛景雲出殯,諸道節度使派員祭莫,「刻木為尉遲鄭公突厥鬥將之戲,機關動作不異於生」,設「項羽與漢高祖會鴻門之象,良久乃畢。繚經者皆手攀布幕,收哭觀戲,』。精妙絕倫的雜耍使人陶醉,就連重喪在身的孝男孝女們也破涕為笑了。清代京師富家送葬,路祭者「張筵待之,優童歌舞於喪者之側,跳竿走馬,陳百戲於道」,熱鬧非凡。康熙年間,揚州一帶的財主為了顯示富有,出殯時「巧制福位、轎馬、傘扇、僕御、侍從,形狀如真,充徑塞路;優JL童子,扮演故事。錦繡如雲,輝煌映日」。上述奢華之舉,使本應悲哀莊重的送葬場面充滿了極不和諧的喜慶氣氛,有識之士對這種「尤屬悖禮」的鬧劇唆之以鼻,恥笑不已。然而,中國自古便有了對生死的另一種理解。「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因為「雜乎芒荀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僵然寢於巨室.而我嗽曦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意為夾雜在恍恍傀愧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臥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而箕踞鼓盆而歌。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紅白皆為喜事,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並不需要那麼悲傷。

經過種種儀式,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終於將靈樞運到了墓地。眾孝子列位嚎自盡哀,與親人作最後的告別;助葬者將棺撐和各種隨葬品放人墓穴,封閉墓門,起土放墳。至此,出殯儀式告一段落。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墳墓上堆一個土包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喪葬文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有多種喪葬方式,如崖葬、海葬、土葬等。其中,土葬是傳統中原王朝最常見的喪葬方式。古代中國,由於長期處於農耕文明狀態,信奉入土為安。這種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事實上,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喪葬習俗,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而來的。在原始社會,直到系統文明形成之初,才出現了所謂的王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古人對喪葬問題並沒有那麼重視。那時,人們往往直接埋在土裡。沒有棺材,沒有墳墓,只是簡單地把人埋在裡面。
  • 農村喪葬習俗,「孝子壓喪,金剛抬龍槓」,什麼意思?
    在農村,喪葬預示著一個人「壽終正寢」,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後的一個儀式!在農村,由於受到過去封建思想的影響,很多農民信奉靈魂不死以及生死輪迴這些被現代科學驗證的謬論!在過去那個封建的農村,喪葬的習俗甚是繁縟,規矩也很多又造成很大的浪費,因此隨著近年來農村經濟文化的提升,以及移風易俗思想的深入,厚養薄葬逐步成為農村辦理喪事的規矩。很多舊社會遺留下的喪葬舊習被摒棄,今天我們就講述一下舊社會農村出殯時的習俗,以史為鑑,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精簡辦喪葬的新風!在舊社會的一些地方的農村,出殯指的就是將棺槨(舊時多土葬)抬到安葬之處,也稱為「出喪」,「出堂」。
  • 喪葬制度如何形成?古代喪葬禮儀有多繁複?從《周禮》說古代喪葬
    總的來說,各地略有差異,但大方向上基本相同,之所以有這樣的制度存在,是因為傳統的「孝」在裡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中國古代講究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不可否認的是,大舉喪葬之禮會形成一定的鋪張浪費,甚至有人為此邀名聲,父母生前不孝,父母去世後大辦喪葬,形成一種薄養厚葬的詭異之風。
  • 農村民間喪葬習俗有哪些?
    而土葬在農村民間的確是有很多的習俗。以我所處的隴東中部一帶的農村來說,主要有這些習俗:「後事」準備人生百歲總有一死,當人進入晚年,漸漸的體弱多病,本人也有要求,家屬便著手為其準備身後用物。最主要的,也必須在生前打算的,一是壽棺,二是壽衣。以前,壽棺都是請木匠師傅製作,一般都是楊木做的,松木的只能是有錢人家;現在,會做棺材師傅少了,基本上都是在棺材店訂做,最次是松木的,也有柏木,雕有圖案,油漆錚氣。
  • 日本的喪葬習俗你知道多少?
    日本喪葬習俗始自日本的原始時代,日本歷史書籍《古事記》載「天上的年輕人亡、八晝八夜作歌舞」,反映了日本原始先民就屍歌舞的情況。人死後,不急於埋葬,先由數名婦女在屍前做載歌載舞擊杵舂米動作,然後再葬。這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有「冠婚喪祭」這人生四大禮儀中的喪禮(兇禮)和祭禮。
  • 迥異的喪葬習俗——鄂西北喪禮流程
    舊時,喪葬禮俗植根於古代靈魂不滅的觀念,認為人死後要到陰間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幸福與安寧,並且保佑家人興旺發達,為此儘可能對治喪和送葬大操大辦,厚葬重殮,事死如事生,並求排場,民間俗稱"辦白事"。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在傳統喪葬觀念中,亡者會在「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有些地方也有頭七燒「梯子」的傳統,意喻讓亡者乘梯子上天。
  • 中國對喪葬看得很重,「七七頭七五七」有依據,並不全是封建迷信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從上古到現在差不多經歷了萬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喪葬文化系統,但是在喪葬文化中我們發現,一般都遵循「七七」制度,這些不單單是封建迷信,不管是在玄學,科學還是文化上都有依據的。這也是中國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相互融合之後產生的一種文化產物。
  • 五臺喪葬儀式民情風俗
    然而,隨著地方的差異性,辦理喪葬的禮儀也各有各的辦法。北方的五臺喪葬儀式就更具有代表性。為此,本文就把這裡的喪葬民情風俗做一介紹。喪葬俗稱「白事宴」。辦喪事是人生禮儀中的最後一件大事。舊時,們囿於迷信和孝道,希望亡故的祖先在另一個世界安享極樂,特別重視死者的喪葬。喪葬儀式一般分為送終、入殮、報喪、送喪、出殯、服三、燒七、百日、周年、三周年。
  • 美國的喪葬習俗
    (一)傳統的喪葬習俗 1.守靈 美國的傳統葬禮多採用宗教形式,通常在教堂舉行。葬禮前,靈柩要放在教堂中由親友們輪流守靈。
  • 歷史上的喪葬制度有哪些?厚養敬葬和薄養厚葬哪個更重要!
    提到喪葬這個詞,聯想出來的就是一副悲苦的畫面。人有生死是定數,誰也逃不過輪迴,死亡是逝者的解脫,確實親人的悲痛。在親人的心中自然是希望逝者能夠安息,在世時不能好好的奉養,就希望死後能夠風光大葬。這就是延續中國幾千年的厚葬制度,那麼關於中國喪葬制度歷經了幾個階段你知道嗎?
  • 江蘇省沛縣喪葬禮俗,這篇文章說透了
    「牢」在古代有「廩食」之義,《禮記》在講到舉行結婚儀式時有「共牢而食,合巹而酳」的話,也可佐證。事實上,這個「牢盆」決定了喪家當事者的經濟利益和在家族中的地位。在出殯發喪時,這個牢盆必須由第一重孝子打破,叫做「摔牢盆」。有的地方是由大老執一手按著跪在棺材前的重孝子,一手舉著牢盆在重孝子頭上晃幾晃,然後重重地摔碎在早已準備好的磚頭上。有的地方則是由重孝子自己用哭喪棒將牢盆打碎。
  • 紙錢紛飛喪葬俗,厚葬風俗為何不衰?臨終禮儀的程序又有哪些?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在喪葬上都有各自的民俗習慣。中國的喪葬習俗各地大同小異,從中反映出儒道、佛三種宗教的影響。厚葬風俗盛行,不僅官紳富商的喪事辦得十分隆重,就連平民小戶人家也不惜採取借貸、典賣家產的辦法大辦喪事。
  • 中國古代婚禮流程以及婚禮習俗
    在我國,結婚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情,更是兩個家庭的事情,中國傳統的婚禮習俗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在這麼多年的積累中,我國逐漸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婚禮流程,各地也形成了獨特的婚禮習俗。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一些新人結婚的時候也開始採用西方結婚的流程了,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中式的婚禮流程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國古代在結婚的時候有著什麼樣的婚禮流程以及婚禮習俗。
  • 中國古代婚禮習俗有6禮,可惜又有幾人知?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夏、商,有6禮之說,具體都指的是哪些呢?總得來說,中國古代婚禮的6禮包含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但在明朝和清朝之後,中國古代婚禮的6禮已經不完整,僅存4禮,包含問名、納採、請期、親迎。那麼,中國古代婚禮的6禮具體如何實施呢?1、納採
  • 婚車和出殯車隊相遇,誰該主動讓道?老大媽:別犯忌,按規矩走
    婚車和出殯車隊相遇,誰該主動讓道?老大媽:別犯忌,按照規矩走現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而且進入到了新時代當中之後,很多傳統技藝都被工業代替,並且那些曾經我們經常做的習俗慢慢變得也都沒有了。除了一些慢慢消失的習俗意外,也有很多習俗我們延續到了至今。像結婚這件事情就非常講究習俗,結婚選日子非常重要而且在結婚當天也是有很多機會的事情,屬性相剋的不能離得太近等等一大堆的規矩!不過在結婚接親的時候,婚車的車隊如果非常尷尬的遇到了出殯車隊,誰該主動讓道呢?
  • 簡述雲南人保留明朝應天府(今南京)部分的喪葬儀式與祭祀制度
    雲南漢人的先祖大部分來自明朝洪武年間的南京城,正是因為雲南特殊的地域環境,所以雲南民間的喪葬儀式,至今仍然可以追尋到諸多的明朝遺蹟與舊俗。比如雲南民間至今保留的「弔喪」、「哭吊」風俗。在明代南京,親友得到亡訊後,即前來對亡人弔喪。
  • 漢族習俗姓氏來源及各種節日
    喪葬編輯中國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中國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1]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