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很有智慧,反覆折騰一張名片,就為證明自己高英國人一等

2020-12-25 歷史有風

受近代屈辱歷史的影響,人們對於清朝官員的印象往往都是「愚昧」、「腐朽」、「僵化」,但實際上清朝官員是非常有智慧的,至少在乾隆時期是如此,在英國使團馬戛爾尼的訪華過程中,清朝官員的這種智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清朝視馬戛爾尼的來訪為蠻夷的歸化,將馬戛爾尼的出使行為也視同是一般藩國的朝貢,因此雙方不僅存在著大家所熟知的「跪」與「不跪」的問題,也涉及著雙方對接官員的層次對應問題。

按照當時清朝的世界觀,清朝為世界的中心,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國家,其他地方都是蠻夷、未開化的地區,因此清朝的皇帝被稱為大皇帝,是上天之子,除神之外,清朝皇帝是整個世界中最大的存在。

依次類推,清朝皇帝的地位就應該高於英國國王,因為按照這種世界觀,英國國王和其他藩國的國王一樣,是需要清朝皇帝冊封后才能生效的。

因為清朝這種大國威懾力的存在,清朝高級官員的地位不僅高於藩國高級官員的地位,有時候甚至高於藩國實際統治者的地位。

因此,按照這一邏輯,當馬戛爾尼帶著英國使團千裡迢迢來到清朝時,清朝不僅認定英國人應該在乾隆面前下跪,比乾隆地位低,同時也認定,以馬戛爾尼為代表的英國使團的地位比清朝各級官員的地位低。

但這種認定在英國人面前卻是單向的,畢竟馬戛爾尼覺得英國和乾隆都應該是平等的,所以不肯下跪,在和清朝官員打交道的過程中,自然就認為雙方更是平等的身份。

因此當馬戛爾尼來到天津外海後,便提前就拜訪乾隆的相關情況與清朝的代表---直隸總督梁肯堂進行了會面,在這個會面過程中,馬戛爾尼提交了英國使團帶來的禮物清單,而總督則向馬戛爾尼宣讀了乾隆的口諭。

這個過程中馬戛爾尼很自然的沒有下跪接旨,而僅僅是禮貌性的摘掉了帽子,這一點梁肯堂在寫給乾隆的奏摺中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按照外交禮儀慣例,作為清朝代表的直隸總督梁肯堂需要向馬戛爾尼進行正式回訪。

於是梁肯堂便在回訪這件事上動起了腦筋,他先是派遣自己的部下到馬戛爾尼的船上,告訴馬戛爾尼,說:總督大人因為年事已高,不能走踏板到船上去拜訪馬戛爾尼,到時候希望坐轎子到碼頭的踏板處,由隨從將自己的名片轉交給馬戛爾尼,希望馬戛爾尼能夠認可這是一次實質性的回訪。

千裡迢迢跑過來訪問清朝的馬戛爾尼,其初衷就是要和清朝建立良好的外交和貿易關係,一見對方如此懂禮儀,立馬非常有歉意的回應道:因為一次普通的利益性回訪,就讓總督冒著生命和安全風險當然是不應該的。

於是馬戛爾尼便爽快的答應了這位直隸總督的要求,馬戛爾尼越來越覺得這是一位非常有風度和學識的清朝官員。

當天,當馬戛爾尼帶著一幫英國人站在船頭,吹著海風等待著那個年事已高的總督坐著轎子前來的時候,不遠處卻響起了敲鑼的聲音,一頂八抬大轎走在中間,前面是一排衛兵,後面跟著長長的一串隊伍。

轎子走到海船的踏板處後,一名清朝官員從轎子上走了下來,四周的人群都紛紛跪倒在地,這名官員就是直隸總督梁肯堂,梁肯堂興致極高的站在轎子前,看了看船上的英國人,笑了笑,便將一份摺疊的名片遞給了部下,由部下轉交給了馬戛爾尼。

看著眼前這個臉色紅潤、精神極好的清朝官員,馬戛爾尼立刻反應過來自己被騙了,這眼前的這排場,加上你要去拜訪他,他卻不用回訪你,足以襯託出梁肯堂的地位要比馬戛爾尼高。

而馬戛爾尼作為一名英國的皇親國戚,就間接證明了英國喬治國王的地位比乾隆皇帝低。

梁肯堂用他的智慧,挽回了馬戛爾尼不願意下跪所帶來的清朝的天朝顏面。同時那份摺疊起來的名片更是暗藏玄機,那是一張比照總督府大堂製作出來的巨大的名片,為此梁肯堂專門招人測算過,馬戛爾尼的海船絕對沒有地方可以掛得下那張名片,而這絕對顯示得出清朝的地大物博,只是馬戛爾尼未必能領會得到其中的含義。

馬戛爾尼感受到了這種地位上的不尊重,但是卻並沒有將這種不高興顯露在臉上,他和他的使團成員越來越能領會這個偌大王朝的智慧所在了。

相關焦點

  • 清朝什麼人才能被封為「伯爵」,伯爵究竟又是什麼級別?
    伯爵幾乎成為了異姓人能夠獲得的爵位的頂峰。被稱作「東方俾斯麥」的李鴻章,生前也只有一個一等肅毅伯的爵位而已。既然伯爵的地位如此之高,那麼要什麼樣的條件才可以獲得封賜呢?眾所周知,在封建社會中,皇權所代表的宗室是地位最尊崇的一類人,皇子龍孫一出生就享有各種宗室爵位,親王、貝勒等就是如此,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社會地位,他們獲得爵位靠的是生為皇孫的運氣和血脈。對於皇族以外的人來說,想要獲得爵位,福澤子孫後代,只能依靠功績爭取。
  • 杭州給世紀智慧產業遞上了一張名片 它的名字叫作「智慧之門」
    一直以來,杭州濱江區還缺少一張和城市願景相符的「名片」——一個由高新技術「武裝」的智慧地標建築。  今年的12月3日之後,這種缺憾將正式得到彌補。當日,在眾多智慧行業領袖大咖以及各界特邀嘉賓的見證參與下,「世界杭州·時代符號」智慧之門約272米主結構結頂暨濱江三十年智慧高度發布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圓滿落下帷幕。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眾所周知,官員是有等級之分的,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等級最低的是九品芝麻小官,等級最高的是一品大官。不過,清朝一品官員擔任的官職可能和大家心裡想得有點不太一樣,這到底咋回事呢?圖片:清朝一品官員劇照一、文官中的一品大官如果要詳細劃分,清朝官員的品級一共有九個大分類,分別是從一品至正九品,但每一個品級中又可以劃分兩類,分別是「正」與「從」。
  • 清朝的「正一品」官員,他們究竟有多富,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每個朝代都有著獨屬於自己的故事,每個朝代也有著相應的政策和許多出名的官員。官員們為政府而工作,同樣也會獲得相應的報酬,拿著國家給的固定銀兩。成為了「士」,也就意味著坐到了高官的地位,因此也就享受著更高的統治階級和權力,有了相當大的權力的同時,還有著相當大的財力。在古代財力都是為權利而服務的。有財無權的人,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
  • 清朝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三品官員和市長差不多?
    說到古人當官,其實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官員的一品二品,我總是覺得這些東西非常的複雜而且也不容易分辨,也不知道到底是那種的比較大一些,哪種的比較小一些,那好我們現在就先了解一下清朝官職的排名情況。
  • 淺談清朝爵位:韋小寶的「一等鹿鼎公」,是多大的爵位?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對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想必許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和現如今的各類爽文不同,金庸先生的小說雖是以江湖武俠為題材,但都蘊含著一定的歷史背景以及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也正因如此,它們才能陪伴幾代人的成長至今不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那些廣受好評的作品也被一遍又一遍地翻拍,其中就有《鹿鼎記》。
  • 清朝流行的「宰白鴨」,到底指什麼?官員為此辭官,道光很是頭疼
    在清朝時期,那些權貴之家倘若有人犯人命官司了,便會話些錢財,向那些貧苦人家面人代罪,或者最易找些無業游民,代替真正的犯案之人伏法。(可以簡單粗暴理解為:替人去死。)這些頂替死刑的人,基本上都是無辜之人,性命如草芥一般,為了錢財任人隨意玩弄,主動將自己送上斷頭臺,故而被稱為「宰白鴨」。
  • 17歲的正部級,21歲的副國級,這些年輕的清朝官員,真能勝任?
    也就是說,清朝有著尚未成年甚至是尚在襁褓之中的王公爵位,很容易理解;但如果有年齡同官職、品秩嚴重不符的官員出現,我們不免要問:即使封建時代的人們普遍成熟較早,但在顯要官職上的「年輕人」們真就能勝任嗎?2、傅恆第三子——富察·福康安13歲擔任「三等侍衛」,品秩為正五品;15歲,擢升「二等侍衛」,品秩為正四品;16歲,提拔為「一等侍衛」,品秩為正三品;17歲,調任戶部右侍郎,品秩為從二品。
  • 清朝官員品級與著裝:身份不同,服飾也不同
    引言:清朝對於官員的著裝有著嚴格規定,不同品秩的官吏,衣裝是不一樣的。官員上班的時候,不能自行更改的裝束。通過觀察一個官員的著裝,很明顯地分辨出其等級和社會地位,一目了然。具體來講,包括外衣圖案、帽子、帽子上的頂珠、珠子上的花翎、衣服上的補子,不同品階的官員,均不同。在清代,文武官員一共有9品18級(每一品包括正、從兩級)。而在服飾上,每一品級都有各自的特徵。
  • 清朝人的「辮子」到底有多髒?看看英國傳教士的反應就知道了
    譬如說,後世人們經常在史料中見到的一些如「沐浴」、「齋戒」等詞語,從這裡看出,在一些重大場合上,古人還是很有儀式感的。由此就引發了一個問題令人極為好奇,那就是古人蓄髮一輩子,尤其是清朝人梳成「辮子」之後,到底多久洗一次頭髮?那麼,清朝人的「辮子」髒不髒呢?
  • 飽食終日,推諉塞責:一個英國外交官眼中的清朝官場
    從1869年至1882年,威妥瑪任英國駐華全權公使,長達13年之久。期間,威妥瑪還發明了一種漢語拼讀方法,即「威妥瑪拼音」。按照這種方法,外國人能夠更加快捷地掌握和學習漢語。威妥瑪長期與清朝官場打交道,在日記裡對清朝官場有著清醒和客觀的評價。
  • 在清朝,一品官員跟七品官員的俸祿擱到現在會是什麼等級?
    但真實情況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實際上在古代當官的人他們是深有體會的,除非你是一名清官。那麼在古代 這學官員的工資到底是多少呢?據了解 ,在古代俸祿水平最低的就是清朝了 ,因為在 古代清朝他們俸祿是根據官員的等級來算的,也正是這樣的制度才導致政府腐敗。俸祿它是分為兩個部分的,一個是俸銀還有一個就是俸米。
  • 電視劇中的殭屍,為什麼都是清朝官員打扮?答案讓人心驚!
    電視劇中的殭屍,為什麼都是清朝官員打扮?答案讓人心驚! 殭屍作為一種已經死去的事物,所以把他跟死亡聯繫起來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時期的民眾大多都有著當官的夢想,但是很多人由於能力有限基本跟官場沒什麼關係。
  • 清朝的官員都稱兄道弟了,皇上怎麼辦?| 壹讀精選
    原標題:清朝的官員都稱兄道弟了,皇上怎麼辦?| 壹讀精選作者 | 沐椽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乾隆三十二年(1767),兩江總督高晉告訴乾隆帝,江西巡撫吳紹詩與江西南昌鎮總兵邱若龍互相結拜,互稱「愚兄愚弟」,請求邱若龍調離。皇帝深以為然,便將其調走①。
  • 秦始皇生前修建了自己的祠堂,後來始皇廟反覆修建,到底在折騰啥
    贊者稱他為千百年來的偉大一統6國大業,而批評者則稱他為無德、專制、平庸的暴君。從秦朝到清朝,關於他是否應該被納入民族祭祀和祠堂建設中,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然而,官方和民間寺廟已經建立來祭拜他。此外,秦始皇生前還為自己修建了祠堂和睡廟。無論是秦始皇,還是後來的皇帝、官員和人民,修建或破壞寺廟祭拜秦始皇,有什麼心態?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待遇?說出來你別懷疑
    人們從一出生就註定了他所處的階級,基本上是伴隨一生的,除非你能遇到天大的機遇,才有機會提高自己的社會階級。由於社會階級差距極大,所以有了高考的存在,可以說高考是一次最公平的機會,留給底層階級孩子的一次躍遷。
  • 清朝一位官員被罷官後,慈禧還惦記,他以清廉出名,以海瑞為榜樣
    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官員,他叫李用清,字澄齋,山西平定州人。 他不是普通的官員,他曾經擔任過雲南巡撫、貴州巡撫、陝西布政使等高級職務,而且不管在哪個地方,都幹得非常出色,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政績顯赫的官員,卻不受其他官員的待見,都紛紛排擠他。
  • 屠殺百姓,大興文字獄,清朝為何能統治276年
    清朝初入中原,有很多不服從統治的百姓被屠殺,在清朝中期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常常有人會因為寫錯一個字而遭到株連。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清朝能統治中國276年?工人:我不再低人一等清朝之前工人都是賤籍,他們不但社會地位低,還不能參加科舉、不能置地、不能買房、不能和普通百姓通婚,還必須把身份傳給後代,可以說一入賤籍,永世不得翻身
  • 我們真的需要一張紙(證)來證明自己嗎
    畢業證書我們真的需要一張紙(證)來證明自己嗎?若是馬雲、王健林、劉強東、雷軍等商界大佬,必然不需要。雖說證書並不能證明什麼,但用人單位會把證書作為薪酬中的一部分。雖說證書的薪酬只是少部分,但也說明了它的重要性。
  • 為何清朝官員下跪前要拍兩下袖子?原來裡面這麼多含義
    在清朝的宮廷劇裡的,有一個場景我們不陌生:每當官員上朝見君主或者上級的時候,總要先拍自己的袖子兩下,然後再跪下。有很多人看電視的時候會疑惑,為什麼要先拍打兩下自己的袖子再下跪呢?這排袖子有什麼門道呢?這裡又有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