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花語寄和平 感恩守護中國難民的國際友人

2020-12-06 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7月30日電(記者邱冰清、蔣芳)7月30日是國際友誼日,「感恩義士·致敬英雄——花語儀式化教育」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紀念在南京大屠殺那段腥風血雨的日子裡,守護中國難民的國際友人。

破碎的瓦片、苔蘚、白掌、和平月季、由紅端木製成的紅十字會標識……本次花語作品設計者鄭翕文介紹,作品中破碎的瓦片寓意在南京大屠殺那段苦難的日子裡城市飽受摧殘;瓦片上覆蓋著的苔蘚象徵新生;25組白掌的分布與南京大屠殺期間25位國際友人在南京安全區設立的難民營的地理分布相呼應;一株粉色和平月季意在向世界傳遞攜手守護和平的美好心願。

走進南京大屠殺史實展,黑白灰基調、歷史照片讓來自湖南的參觀者佘女士感受到那段歷史的慘烈。進入「人道主義救援」展示區域,綠植、明媚的花朵等又將她從歷史的傷痛中稍稍拉回。「前後對比強烈,讓我印象深刻,紀念館通過這種方式既向我們講述歷史,也讓我們領悟和平生活需要珍惜。」

在南京大屠殺那段腥風血雨的日子裡,約翰·拉貝、明妮·魏特琳等25位國際友人冒著生命危險留守南京,設立南京安全區保護了25萬餘中國難民。「我們用花語致敬英雄,感恩他們的義舉,同時借這種儀式化教育與歷史對話、與觀眾對話。」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在展陳中,通過至暗的歷史照片與有花香、有色澤的花朵形成鮮明對比,向世界傳遞歷史與和平,更好強化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場所的功能及警示意義。(完)

相關焦點

  • 國際和平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辦紀念活動
    21日是國際和平日。上午9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尾廳和平寄語牆前,舉行《和平樂章》「花語」系列儀式化教育活動與「和平頌」沉浸式情境演出聯動教育活動。在情境演出環節,6位舞者每人手持一朵象徵和平的紫金草舞動。
  • 【黑暗時刻:我們在南京】那年腥風血雨 感恩他們守望相助
    81年後的這一天,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六集文獻紀錄片《黑暗時刻:我們在南京》將與大家見面,讓我們再一次懷念、感恩那些在血雨腥風中與南京同胞守望相助的外國友人。       關鍵人物: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副主席米爾斯   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之際,南京城內留有眾多無法撤離的難民
  • 南京陷落,有哪幾位國際友人,散發人性光輝,拯救遇難的軍民!
    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成立後,德國人拉貝擔任主席,東以中山路為界,南以漢中路為界,西與西康路為界,北與山西路為界,成立了一個安全區,佔南京市總面積的1/8。在這個安全區內,由五臺山小學,交通部大樓,最高法院,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等25處難民所。南京陷落之前走了一批人,但是拉貝,馬吉,米爾斯等人,扔堅守在南京。
  • 哀悼南京30萬冤魂 國家第三次公祭死難同胞
    12日,江蘇省首次向約翰·拉貝等6位在屠殺期間無私救助中國難民並向世界揭露日軍暴行的國際友人頒發紫金草國際和平紀念章。  在國家公祭日當天,除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外,將同時舉行6項悼念紀念活動。當日早晨7時正,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升國旗、下半旗儀式,並在南京市部分區同步舉行悼念。另外,「記憶與和平——南京大屠殺史學術年會」及「世界和平法會」將於下午舉行。
  • ...以萬計中國人免遭日軍暴行——記南京的「丹麥英雄」貝恩哈爾...
    新華社哥本哈根9月16日電 通訊:他保護數以萬計中國人免遭日軍暴行——記南京的「丹麥英雄」貝恩哈爾·辛德貝格  新華社記者林晶  在丹麥第二大城市奧胡斯綻放著一種「特別款」的黃玫瑰,名字叫「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
  • 點點燭光祈和平 江東門紀念館舉行燭光祭
    12月13日晚,燭光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場舉行。寒風中,小號手吹響《南京記憶》,如泣如訴。83名社會各界代表手持白燭,緬懷逝去同胞,祈願世界和平。作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系列活動之一,燭光祭活動自2009年起,已連續舉辦了11年。
  • 留住人類苦難記憶,傳播和平發展理念
    今年紀念館推出創新教育服務項目——「花語」儀式化教育展示活動,利用花朵對心靈的治癒作用,結合場館的氛圍,在重要時間節點,以中國傳統花藝技術表達歷史傳播和平的理念。如結合南京大屠殺史實,闡述「辛德貝格黃玫瑰(勇氣)」「魏特琳菊花(友情)」「紫金草(和平)」等富有特殊歷史意義的獨特「花語」,以鮮花寄語,讓社會教育效果更走心。
  • 留住人類苦難記憶,傳播和平發展理念!
    今年紀念館推出創新教育服務項目——「花語」儀式化教育展示活動,利用花朵對心靈的治癒作用,結合場館的氛圍,在重要時間節點,以中國傳統花藝技術表達歷史傳播和平的理念。如結合南京大屠殺史實,闡述「辛德貝格黃玫瑰(勇氣)」「魏特琳菊花(友情)」「紫金草(和平)」等富有特殊歷史意義的獨特「花語」,以鮮花寄語,讓社會教育效果更走心。
  • 永不消逝的南京記憶:走過至暗時刻,他們仍在守護和平
    日本兵後人山內小夜子,多次參加和平集會,   希望傳播日本侵華歷史真相,   並將兩任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告上法庭。   在東京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   還堆滿了慰安婦的證言、法庭審判的記錄等。
  • 重訪抗美援朝路 和平年代感恩您的守護
    「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進;抗美援朝,打敗美國野心狼。」現在想起這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仍舊是那麼熟悉。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回顧那段歷史,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凝聚和平向上的力量
    目前,登記在冊在世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剩73人。93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告訴記者,他不會停止講述,「和平的意義是全人類都不會遭受苦難,都不會遭受像我們的童年那樣非常苦難悽涼的生活。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我們是愛好和平的,銘記歷史的目的就是珍愛和平。」倖存者們日漸年邁,卻也有越來越多的倖存者後代走向前臺。
  • 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到北京
    當天上午9時30分,由我館、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和南京藝術學院聯合主辦的《「和平與城市」國際和平海報作品巡展》第二站開幕式在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行。 此次巡展的60幅優秀海報作品全部從我館舉辦的2019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精品中遴選而來。
  • 83年前這裡庇護萬名難民 今天《和平宣言》在此響起
    明天(2020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3周年紀念日,也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江蘇各地紛紛舉行各種形式的悼念活動,祭奠在南京大屠殺中死難的30萬同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12月12號)上午十點,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師生代表,在校園裡宣讀《和平宣言》。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舊址,在南京大屠殺期間,這裡曾作為南京國際安全區難民臨時收容所,最多的時候容納難民7000多人。
  • 新老物件「講述」約翰·拉貝家族四代人與中國人民的友誼
    各種新舊物件、照片如線索般串聯起83載時光,靜靜「講述」著約翰·拉貝家族四代人與中國人民的友誼。13日下午,《命運與共——約翰·拉貝及家族與中國的友誼》展覽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1937年冬,在血雨腥風的南京大屠殺期間,以約翰·拉貝為代表的25位國際人士冒著生命危險留在南京,對25萬多名中國難民施以人道主義援助,為他們提供棲身之所。「拉貝家族與中國人民的友誼持續了四代之久。我和我的家人也親身體驗了中國的那句俗語——患難見真情。」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高如琴:望天下和平 天下人都能安居樂業
    中新網南京12月8日電 題:(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高如琴:望天下和平 天下人都能安居樂業中新網記者 朱曉穎「我有個心願,就是希望天下和平,天下人都有個安居樂業的環境
  • 張生:死神面前的不平等——南京大屠殺期間難民的內部分層
    南京大屠殺期間,中國難民失去了中國政府保護,面對屠殺、強姦和搶劫,只有少量歐美人士可以依賴,南京國際安全區最多時收容了約25萬中國難民。而日軍在「屠殺令」存在的前提下,其犯罪是普遍而蓄意的。所以就整體而言,中國難民都是日軍製造的浩劫的受害者,無論貧富貴賤。
  • 南京舉行「升國旗、撞響和平大鐘」儀式 祈願和平
    【解說】8月15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迎來建館35周年,當天上午8點鐘,紀念館在公祭廣場上舉行「升國旗、撞響和平大鐘」儀式。 【同期】現場 【解說】隨後,南京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代表依次撞響和平大鐘,祈願和平。
  • 《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進龍華,在革命聖地祈願世界和平
    ——一張黑白的軍人照片,沿著臉上輪廓印著鮮紅色的「和平」二字,在這幅名為《和平》的作品面前不少觀眾停下了腳步,他們久久沒有移開視線,或許是被鐵骨錚錚的軍人力量所震撼,也或許是想起了在外保家衛國的親人,為他們祈求平安……《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進龍華(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今天,《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來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
  • 「和平之聲 雲上共讀」,我們一起用聲音守護這座城
    用聲音守護一座城,用聲音表達一個心願 由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周末報社聯合中國南京紅色在線,在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下,以「和平之夜」為主題,以「銘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思路,以「金陵城殤」「不屈抗爭」「銘記歷史」「警醒後人」「祈願和平」「發奮圖強」「圓夢中華」7個部分為線索片段,通過線上「和平之聲 雲上共讀」
  • 公祭日︱張生:死神面前的不平等——南京大屠殺期間難民的內部分層
    文丨張生 南京大屠殺期間,中國難民失去了中國政府保護,面對屠殺、強姦和搶劫,只有少量歐美人士可以依賴,南京國際安全區最多時收容了約25萬中國難民。而日軍在「屠殺令」存在的前提下,其犯罪是普遍而蓄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