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雕鴞
眾所周知,美國的F-22「猛禽」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第五代戰鬥機。而作為「五代機俱樂部」第一個成員的美國,理論上擁有比其他國家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和發展第六代戰鬥機的概念和技術,是當時全球第六代戰鬥機概念探索的「獨苗」。
然而,因為蘇聯解體,美國的軍事發展方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陷入了迷茫的狀態,走了不少的彎路,第六代戰鬥機的探索工作也多次遭到擱置。2012年,時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的弗蘭克 肯德爾還公開聲稱:「現在開始考慮下一代戰鬥機還為時尚早」。
F-22
姍姍來遲的美國
直到2016年,持續受到俄羅斯T-50驗證機、中國殲-20戰鬥機發展刺激的美國國防部才首次向高級計劃研究局提供第六代戰鬥機的研究開發資金。折騰來折騰去,美國國防部現在好歹是搞清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就是所謂的「下一代戰術戰機」計劃。在時間上,姍姍來遲的它比所有人預料的都要晚熟。
在十幾年前,大多數人認為美國的第六代戰鬥機將在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左右服役,但在現在美軍的計劃中,這一計劃的產物最快也得到2030年左右才能形成初始戰鬥能力。
J-20
相比起傳統渦扇發動機,為了讓第六代戰鬥機擁有更大的航程和飛行性能,美軍計劃在下一代戰鬥機上搭載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這一項目其實早在2007年就開始進行,最初是準備用於轟炸機,但後來美軍發現這玩意用來給F-35做升級會更好,未來也將用於第六代戰鬥機。相比起傳統發動機,該技術能夠將發動機的綜合油耗降低25%以上,同時擁有更強的輸出力。
目前,該發動機已經進入了測試階段,通用電氣的XA100驗證機和普惠的XA101驗證機正打得你死我活,因為第六代戰鬥機的發動機將從這兩家製造商中產生。
除了更先進的發動機外,美國還準備在第六代戰鬥機上應用一些先進得有些科幻的技術,如安裝定向能(雷射)近防武器系統、集成的電子戰系統、更先進的自衛系統等等,甚至能夠在戰機上對敵對國家實施網絡攻擊,這也是美軍近年來鼓吹的先進作戰網絡的思路體現。
霍斯塔奇將軍
當然,更多的設備意味著機體本身會更大。美國空軍作戰司令部前司令官、四星上將麥克 霍斯塔奇在空軍協會的講話中指出,次世代戰機的研發不應該被現有的戰機設計理念束縛,現有的空戰平臺已經體現出了單一戰場單位的火力薄弱性。
為了保證戰術優勢和效率,新一代空戰平臺應該更大、能夠攜帶更多的武器彈藥、甚至能夠實現無人化。除此之外,它的隱身性能還要能夠突破現有雷達技術的限制,讓最先進的防空雷達也看不到它……
截至目前,有多家美國航空巨頭都宣布將為美國空軍和海軍研發第六代戰鬥機,如波音公司已經向海軍提出了F/A-XX第六代艦載機方案。而隱身戰機巨頭洛克希德 馬丁公司、柔性曲面隱身大佬諾斯羅普 格魯曼公司都已經宣布,已經開始參加美軍第六代戰鬥機的「搶單大戰」。至於它們的真容,恐怕要到2030年左右才能看到。
波音公司的F/A-XX方案
不甘落後的英國
身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仍然決定跟隨美國的腳步,搞起了自己的第六代戰鬥機。在BAE公司和羅爾斯 羅伊斯公司的親密合作下,英國搞出了自己的「暴風雨」第六代戰鬥機計劃。
不過,義大利也參與了這一計劃:萊昂納多、MBDA等公司都參與了研發工作,甚至連挪威和印度都在這個項目裡摻和了一腳,因此這一項目嚴格上來說是個國際合作項目,並非英國的「專屬戰機」。
和美國類似,暴風雨戰機將採用來自羅爾斯 羅伊斯公司的自適應變循環航空發動機,並且將配備更科幻的虛擬駕駛艙(頭盔顯示)技術。很有意思的是,英國的暴風雨戰機將更傾向於無人化和智能化,除了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無人駕駛技術外,它還能夠控制蜂群攻擊無人機,看上去相當科幻。
但就英國目前的家底而言,區區25億英鎊的投資恐怕很難堅持到這個項目完成——暴風雨究竟會被腰斬還是順利誕生,目前都是未知數。
英國暴風雨戰鬥機全尺寸模型
「海陸通用」的歐洲
2018年,在柏林航展上,法國達索航空公司和空中巴士公司宣布合作啟「未來空戰系統」(FCAS)計劃。隨後,法國賽峰航空公司和德國MTU航空公司相繼加入這一計劃。而FCAS,也成為了歐洲第六代戰鬥機的代名詞。因為除了法國外,德國和西班牙都加入了這一計劃,至於二五仔義大利,早早就跑去投奔了脫歐的英國。
和英國的暴風雨戰鬥機很類似,FCAS除了諸如變循環發動機、定向能武器等標準配置外,同樣引入了智能無人戰鬥機控制蜂群無人機的理念。因此FCAS計劃並不只包括戰鬥機的研製,同樣包括了對無人機的研發。2019年,FCAS項目的全尺寸模型在巴黎航展上公開,和英國的暴風雨戰鬥機形成了對抗之勢。
FCAS全尺寸模型
FCAS還將具備在航母上起飛的能力,這意味著它可能將成為世界上第一種「海陸通用」的第六代戰鬥機。因為美國和英國的第六代戰鬥機都沒有類似的要求。不過,歐洲人也很清楚他們的研發速度有限,因此FCAS的服役時間預計要延遲到2040年左右,首飛時間則在2025年以後——而這還得是發動機研發順利的前提下。
思路清奇的俄羅斯
為了和美國對抗,俄羅斯顯然必須擁有自己的第六代戰鬥機。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俄羅斯的六代戰鬥機研發思路相當清奇——其他國家都在追求制空、智能、無人化的同時,俄羅斯的第六代戰鬥機卻是米高揚設計局的未來遠程截擊機(PAK DP/米格-41)計劃。
米格-41想像圖
嚴格來說,它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第六代戰鬥機。俄羅斯國防分析師瓦西裡 卡辛指出,在第六代戰鬥機標準不明的情況下,它可能是「超五代」,也可能是「六代」戰鬥機。
事實上,它被廣泛視為「超級隱身截擊機」而非戰鬥機,因為它將攔截飛行性能放在了首要位置:它的巡航速度將達到3馬赫,極速可超過4馬赫,同時將裝備多功能遠程攔截飛彈系統和反導雷射武器,由此可見,相對於進攻性能來說,它更偏重國土防空。
此外,它也沒有打算裝備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而是準備沿用蘇-57戰鬥機的AL-31發動機,這也和俄羅斯在經濟上的捉襟見肘有關:俄羅斯近些年的經濟不景氣,使得俄羅斯不得不把錢花到刀刃上,無力再砸錢研發新一代的航空發動機。
當然,這並不是沒有好處。比起動不動要到2040年左右才能服役的歐洲六代機,使用了大量現有成熟技術的米格-41截擊機最快將在2025年左右首飛,30年左右即可服役。
國小夢大的日本
缺乏航空工業基礎的日本也夢想著打造自己的第六代戰鬥機,而它的前身就是「心神」技術驗證機。為了推進這個被稱為「I3戰鬥機」的計劃,日本可以說是傾盡了全力,包括三菱、川崎、IHI公司等多家日本公司都參與了這一項目。
日本的六代機主要的賣點其實無非就是所謂「碳化矽隱身材料」和「雷射/微波定向能武器」,其餘的組成部分無一不是現在已經出現雛形的技術,如更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高度互通的現代化空戰網絡、更強悍的傳統渦扇航空引擎等等……
日本I3戰鬥機想像圖
因為日本缺乏自主研發戰鬥機的經驗和航空工業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日本的六代機都得靠著美國的幫扶才能實現所謂的「國產化」,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它更像是日本政府的一個面子工程,形象意義更大於實際意義。
一點總結
目前來看,有錢有實力的大國都在研髮帶有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定向能武器和智能無人控制系統的第六代戰鬥機,而一部分實力有限的國家則會選擇與其他國家聯手研發,而這些戰機比起爭奪空戰主動權更傾向於多功能化,如歐洲的FCAS等等。
通用電氣公司的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已完成了初步設計
還有一部分國家因為經濟、技術實力有限,只能選擇另闢蹊徑,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以此換國土防空作戰中的優勢。還有另外一些實力更加有限的國家,則希望靠著研發六代機來證明自己。但正如當年的五代機競爭一樣,這些國家的嘗試最終很可能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巨額資金只能打出幾個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