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千庫網
高分留守女孩考取北京大學考古系的消息,近日登上熱搜。除了對理想的一片叫好之聲,收穫更多的則是人們務實的勸導,考古就業窄、賺錢少、沒錢途,幹嘛不學個能賺錢的專業。
姑娘回應:「沒想到這麼多人對我報考的考古專業感興趣,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
其父也回應:「她金錢看得淡,一直很有主見。我也認為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會更開心。」
女孩充滿理想主義的話在考古圈引發震動,多省市文物考古相關科研院官方帳號及大V自發送上大禮包及祝福,被網友喻為「像極了考古界郭襄過生日的團寵場面」。
無獨有偶,在57年前,同樣有一位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少女,在畢業之際,放棄了北京上海這樣的繁華都市,投身蒼茫大漠,守護敦煌莫高窟四十多年。
樊錦詩,一個擁有詩一樣名字的女人,用四十多年的執著和堅守,用青春和生命守護著敦煌,譜寫了一個文物工作者的平凡與偉大。
她在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管理等領域的開拓創新和傳奇故事,不但讓世界同行為之嘆服,也在另一個少女的心中種下了時間的玫瑰。
無論是考取北大考古系的女生,還是守護莫高窟的樊錦詩女士,面對未來的歧路,她們都選擇了忠於內心,選擇了一個守護時間甘於寂寞的職業——文保工作者,把保護文化遺產,傳承非遺技藝作為畢生的追求。
我們追逐著關於考古話題的熱點,消費著由「盜墓」IP帶來的視覺衝擊和心理快感,但依然對文物保護、修復的真實內容和被遮蔽在獵奇之後的「人」知之甚少。
四年前,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火遍大江南北,第一次有人用鏡頭零距離展示了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片中的匠人精神和時間穿越感打動了屏幕前的年輕人。紀錄片播出後,每年報考故宮博物院的員工數量迅速增長。當年,故宮博物院招88名新員工,就有4萬多人報名。
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這個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界的「大慶」之年,一部名為《修文物的男人》的小說進入讀者的視野,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為故宮博物院「慶生」。
「瓷器修復,就是接通氣韻,形、色、光、彩還有古舊程度,與原件融為一體。這件葫蘆尊通體有十二道裂紋,雖然沒有那種觸目驚心的碴口,但越細微的活兒,難度越大。他不僅要修復裂紋,還要將裂紋經過的花飾、書畫、題款等等全部恢復神韻。」
小說《修文物的男人》以古瓷修復師的視野,為讀者徐徐展開了一幅交織著初心痴心與匠心的時空長卷。
方寸之間即是乾坤,入手便知功力深淺。
小說中展現了修復陶瓷界稀世珍品——絞胎瓷瓶的全過程,也為我們普及了獨有的燒造工藝,及形成特殊色彩變化而得名的「絞胎」工藝技術。
小說主人公周野的上釉、填描功夫,是以深厚的書、畫、塑形等綜合素質為基礎,還有其獨門古瓷修復技藝——金繕工藝。絞胎瓷內外相通表裡如一,完美詮釋了儒家對於君子品質的要求。
周野作為文物修復工作者也是絞胎瓷的知己,年輕有為博聞強識,氣質迷人而偉岸,面對欲望的誘惑不為所動。人與瓷器,相互映照,結成了精神上的莫逆。
文物修復,是穿越時間與古人的對話。
小說作者於正,對於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體會和獨特的領悟,多年來一直關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為中國非遺文化發聲。
從他出品的影視作品,諸如《延禧攻略》的刺繡、崑曲、打樹花,《鬢邊不是海棠紅》的國粹京劇,《大唐女兒行》的民間刺繡等,無不彰顯出他對於傳統文化精髓的感悟和展現能力。
相對於鏡頭中的浮光掠影,小說《修文物的男人》將無限感懷寄寓於極具時空意味的質感文字之中,讓讀者真切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恢弘,文物守護者的偉大。
於正曾說過:「我希望有一些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讓讀者能真的感受到中國的非遺和美學,更希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傳承下去。」
這一次,《修文物的男人》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