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取北京大學考古系的女孩到《修文物的男人》

2020-12-22 騰訊網

封面圖|千庫網

高分留守女孩考取北京大學考古系的消息,近日登上熱搜。除了對理想的一片叫好之聲,收穫更多的則是人們務實的勸導,考古就業窄、賺錢少、沒錢途,幹嘛不學個能賺錢的專業。

姑娘回應:「沒想到這麼多人對我報考的考古專業感興趣,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

其父也回應:「她金錢看得淡,一直很有主見。我也認為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會更開心。」

女孩充滿理想主義的話在考古圈引發震動,多省市文物考古相關科研院官方帳號及大V自發送上大禮包及祝福,被網友喻為「像極了考古界郭襄過生日的團寵場面」。

無獨有偶,在57年前,同樣有一位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少女,在畢業之際,放棄了北京上海這樣的繁華都市,投身蒼茫大漠,守護敦煌莫高窟四十多年。

樊錦詩,一個擁有詩一樣名字的女人,用四十多年的執著和堅守,用青春和生命守護著敦煌,譜寫了一個文物工作者的平凡與偉大。

她在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管理等領域的開拓創新和傳奇故事,不但讓世界同行為之嘆服,也在另一個少女的心中種下了時間的玫瑰。

無論是考取北大考古系的女生,還是守護莫高窟的樊錦詩女士,面對未來的歧路,她們都選擇了忠於內心,選擇了一個守護時間甘於寂寞的職業——文保工作者,把保護文化遺產,傳承非遺技藝作為畢生的追求。

我們追逐著關於考古話題的熱點,消費著由「盜墓」IP帶來的視覺衝擊和心理快感,但依然對文物保護、修復的真實內容和被遮蔽在獵奇之後的「人」知之甚少。

四年前,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火遍大江南北,第一次有人用鏡頭零距離展示了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片中的匠人精神和時間穿越感打動了屏幕前的年輕人。紀錄片播出後,每年報考故宮博物院的員工數量迅速增長。當年,故宮博物院招88名新員工,就有4萬多人報名。

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這個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界的「大慶」之年,一部名為《修文物的男人》的小說進入讀者的視野,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為故宮博物院「慶生」。

「瓷器修復,就是接通氣韻,形、色、光、彩還有古舊程度,與原件融為一體。這件葫蘆尊通體有十二道裂紋,雖然沒有那種觸目驚心的碴口,但越細微的活兒,難度越大。他不僅要修復裂紋,還要將裂紋經過的花飾、書畫、題款等等全部恢復神韻。」

小說《修文物的男人》以古瓷修復師的視野,為讀者徐徐展開了一幅交織著初心痴心與匠心的時空長卷。

方寸之間即是乾坤,入手便知功力深淺。

小說中展現了修復陶瓷界稀世珍品——絞胎瓷瓶的全過程,也為我們普及了獨有的燒造工藝,及形成特殊色彩變化而得名的「絞胎」工藝技術。

小說主人公周野的上釉、填描功夫,是以深厚的書、畫、塑形等綜合素質為基礎,還有其獨門古瓷修復技藝——金繕工藝。絞胎瓷內外相通表裡如一,完美詮釋了儒家對於君子品質的要求。

周野作為文物修復工作者也是絞胎瓷的知己,年輕有為博聞強識,氣質迷人而偉岸,面對欲望的誘惑不為所動。人與瓷器,相互映照,結成了精神上的莫逆。

文物修復,是穿越時間與古人的對話。

小說作者於正,對於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體會和獨特的領悟,多年來一直關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為中國非遺文化發聲。

從他出品的影視作品,諸如《延禧攻略》的刺繡、崑曲、打樹花,《鬢邊不是海棠紅》的國粹京劇,《大唐女兒行》的民間刺繡等,無不彰顯出他對於傳統文化精髓的感悟和展現能力。

相對於鏡頭中的浮光掠影,小說《修文物的男人》將無限感懷寄寓於極具時空意味的質感文字之中,讓讀者真切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恢弘,文物守護者的偉大。

於正曾說過:「我希望有一些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讓讀者能真的感受到中國的非遺和美學,更希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傳承下去。」

這一次,《修文物的男人》做到了。

相關焦點

  • 女孩報考北大考古專業被質疑沒「錢」途 考古圈卻集體寵她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引發關注。今年高考,鍾芳蓉考取了676分的高分,她自己則表示,已經決定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並透露這是她自己的選擇。談及選擇考古專業是否受小說或影視劇的影響時,鍾芳蓉說「可能會有一點吧,有時候看小說會講到有些主角是學歷史的,我就覺得跟文物打交道挺有意思。」
  • 北大考古「團寵」引熱議:你可知考古系早已是女生居多?
    「團寵」遭質疑,考古圈大佬聯動送祝福把時間線拉回到半個月前。7月23日,來自湖南耒陽的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676分的好成績獲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50多位老師連夜進村報喜,村民們也放起鞭炮慶祝,被網友稱為「全村的希望」。當鍾芳蓉打算報考北京大學的考古系消息傳到網上,許多關注她的網友表示「無法理解」,其原因也很簡單,既吃苦也不掙錢,考古專業不適合女生。
  • 中國大學裡的考古系
    考古系作為大學最冷門的專業之一最近突然火「出圈」與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留守女孩鍾芳蓉一起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熱搜 作為一門大學專業考古系在中國誕生不足百年與其誕生和發展相生相伴中國近代考古學也走過了百年滄桑▲考古研究者在研究長白山神廟遺址出土的獸頭脊飾
  • 湖南女孩高分選報北大考古專業 成為考古圈名副其實的「團寵」
    今年高考,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文科676分的好成績,校長帶著50多位老師連夜進村報喜,鍾芳榮成了真正的「全村的驕傲」。喜悅的不僅是鍾芳榮的家鄉,還有一直低調甚至冷門的「考古圈」。受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的影響,加上對未來的規劃,鍾芳榮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希望未來做考古研究。
  • 《修文物的男人》:器物可修,情感難修;放下執著,方得圓滿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遍大江南北,讓人們了解到故宮深處有一個神秘的部門——文保科技部,那裡有一幫神秘的人——文物修復師。他們默默地用行動守護著文物,傳承中華文脈,讓無數人為之動容。2020年8月26日,在七夕節這一天,著名編劇於正推出了慶祝紫禁城建成600年的致敬之作——《修文物的男人》,再次將目光聚焦在文物修復師身上,通過一個悽美的現代愛情故事,向那些文物保護的幕後英雄致敬,向那種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致敬。
  • 留守女孩讀北大考古系,你憑什麼替她不值?|北京大學|敦煌|樊錦詩|...
    考上北大考古專業的女孩鍾芳蓉,這幾天頻繁擠進熱搜榜,可重點似乎並不是她文科676分的傲人成績,而是她曾為「留守女生」的身份。留守女孩考上北大,考古界燥起來了高考放分那天,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一家激動壞了,她考出了676分的高分。
  • 川大考古60年名家專訪⑤ |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川大...
    靳曉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10月31日,在中國考古學前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教授高度評價了四川大學考古專業。他表示,四川大學考古一直走在學術前列。
  • 怎樣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本報記者走近老中青三代考古人,深入調研當前考古人才培養狀況,傾聽他們的心聲,並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提供建言。  從1921年我國開始對仰韶文化遺蹟進行考察,我國現代考古學由此誕生,到1952年北京大學設置歷史系考古專業,再到2011年成為一級學科,考古學科在中國走過了近百年歷史。
  •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沈睿文「聲援」湖南耒陽女生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沈睿文「聲援」湖南耒陽女生鍾芳蓉—— 祝賀她選擇理想,北大考古歷年就業很好 瀟湘晨報記者李楠長沙報導 連日來,湖南耒陽女生鍾芳蓉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學系一事持續引發社會的關注與熱議。
  • 風餐露宿、青燈黃卷 怎樣讓「冷門」的考古事業後繼有人
    從1921年我國開始對仰韶文化遺蹟進行考察,我國現代考古學由此誕生,到1952年北京大學設置歷史系考古專業,再到2011年成為一級學科,考古學科在中國走過了近百年歷史。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考古工作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考古人才隊伍也日益壯大。
  • ...北大考古成圈內團寵,山東博物館也送了一份「厚禮」,看看是什麼
    這位從小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學習全靠自覺的留守女孩,報考了在很多人看來比較冷門的北大考古專業。連日來,考古界大佬和北京大學紛紛為鍾芳蓉送上祝福和禮物,網友稱「簡直是郭襄過生日」,鍾同學已然成為考古圈團寵。新時報記者獲悉,山東博物館也為鍾芳蓉同學送出一份「厚禮」——一套《走進山東博物館》和一套《文物山東》。
  • 高分留守女孩給「偶像」回信:希望為考古獻身找到心靈歸處
    原標題:高分留守女孩給「偶像」回信:希望為考古獻身找到心靈歸處八旬的樊錦詩先生委託出版社給鍾芳蓉寄去了禮物和信,鼓勵即將成為「校友」的女孩抱定宗旨,不忘初心。受訪人供圖中新網南京8月3日電 (記者 申冉)「樊先生您選擇了敦煌,選擇了堅守,成為了『敦煌的女兒』,也找到了心靈的安頓,我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去選擇北大考古,選擇為考古獻身,也希望找到心靈的歸處。」
  • 高分「留守」女孩給「偶像」回信:希望為考古獻身找到心靈歸處
    八旬的樊錦詩先生委託出版社給鍾芳蓉寄去了禮物和信,鼓勵即將成為「校友」的女孩抱定宗旨,不忘初心。受訪人供圖中新網南京8月3日電 (記者 申冉)「樊先生您選擇了敦煌,選擇了堅守,成為了『敦煌的女兒』,也找到了心靈的安頓,我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去選擇北大考古,選擇為考古獻身,也希望找到心靈的歸處。」
  • 竟惹676高分女孩青睞!
    今年湖南留守女孩以676的高分成功考上北大考古專業,在眾多網友羨慕的同時,也有一些人說「專業冷門」「工資低」,那麼考古專業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它畢業之後就業環境又如何?不過,有一說一,同樣都是考古系,北大考古系出來就業那肯定是相對來說很輕鬆的。而且今年這名湖南考生也已然成為了考古圈內的「團寵」,既得到了北大老師的讚美和認可,又收穫了10餘省份文物考古研究院、博物館等機構的「考古大禮包」,還沒入學就收到了很多關注,想必以後工作還是繼續深造都是不難的。
  • 留守女孩報考北大考古系引爭議,該專業真的這麼沒前景嗎?
    對此,觀察者網採訪到了國內考古專業的三名大學生。先來說說北大考古系,眾所周知,北大考古學是全國第一。剛剛被保送到北大考古系讀研一的一名學生告訴觀察者網,自己選擇考古系的原因是比較喜歡歷史,從小愛看歷史故事,讀研也是考慮到自己的興趣。
  • 文物系荊楚祝福頌祖國 祝福接力(二十四)
    【#文物系荊楚祝福頌祖國#祝福接力】祝福頌祖國,文博是一家!面對疫情,全國文博人眾志成城,以接力形式傳遞祝福,祝願祖國早日戰勝疫情!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百城行動戰疫情#【#文物系荊楚祝福頌祖國# 祝福接力】收到@大同市博物館的祝福接力!@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紅燈》周刊,國家一級文物。《紅燈》是共青團江西省委機關刊物,1923年由袁玉冰、趙醒儂等進步青年創刊,創刊後一波三折,幾度停刊。
  • 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正在統籌推進
    3月16日下午,滕州市高鐵新區黨工委書記、東沙河鎮黨委書記翟華棟一行到崗上遺址督導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項目建設情況,項目施工單位及相關村同時參加活動。在項目建設現場中,翟華棟一行查看了現場情況,聽取了相關建設情況的匯報,詢問了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就有關問題進行現場辦公。
  • 「考古盲盒」: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受訪者莉莉供圖「拆盲盒時特別有『考古人』的代入感。」莉莉分享道,「挖掘10分鐘左右就探到東西了,之後就會很小心,想像自己是考古隊的一員,用小刷子慢慢刷,生怕破壞到『寶物』。」除了收穫的喜悅,這段「考古」經歷更讓她切身體會到考古工作的艱難:「挖盲盒已經很累了,而考古工作人員面對的是大範圍的探測和實地挖掘,對待真正的文物還要更耐心、細心。」
  • 紀要 | 哈立德·阿納尼:埃及考古與近期項目
    2019年11月28日下午,埃及古物部部長哈立德·阿納尼博士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舉行題為《埃及考古與近期項目》的講座。講座由張海副院長主持,考古文博學院書記、院長雷興山教授向哈立德部長致歡迎詞並贈送禮物,考古文博學院、外國語學院等院系的諸多師生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之後,哈立德部長熱情地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
  • 世界最大考古博物館、曹操墓文物首次全面亮相、搶救黎巴嫩文物...
    曹操墓文物2021年首次全面亮相 近日有報導稱,河南安陽曹操墓文物將首次全面亮相。官方回復,安陽曹操高陵(曹操墓)目前仍處於保護規劃建設狀態,文物展陳正處於施工階段,最快將於明年年初面世,具體文物展出數量會根據展廳容納面積來綜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