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1910字,閱讀約4分鐘
馬單槍匹馬敢獨行,摧鋒破敵讓縱橫。都說飛虎一身膽,不負千古英雄。——羅貫中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趙雲形容為是勇冠三國的千古英雄,時至今日,只要是三國,很多人都會想起趙雲,畢竟趙雲騎白玉蘭白龍馬,手持龍膽亮銀槍,威風瀟灑,在追求顏值第一的今天依然備受追捧。
那人手持長槍,騎著白馬,格外的帥氣,如果把趙雲亮銀槍換成亮銀劍,那味道就淡了,而亮銀槍上的紅纓,更為這帥氣的身姿增色不少。那麼,長槍上的紅纓有什麼作用呢?讓我們進入細節。
百兵之王
先不說紅纓的具體用途,先來了解一下長槍在古代冷兵器中的地位。
在古代,以冷兵器為主,兵器大致可分為近程兵器和遠程兵器兩種,遠程兵器只有弓、弩,而近程兵器則種類繁多,被稱為十八般兵器,即:刀、矛、劍戟、斧、鉤、叉、棍、棍、鞭、鐧、錘、抓、拐流星;而長槍是這些武器中最長的,也被稱為百兵之王。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
既然長矛如此強大,為什麼金庸、古龍筆下的武俠人物中,使用長矛的英雄卻寥寥無幾?那是因為長槍大多是在戰爭中使用的,如果普通人攜帶的話,在當時可能會被認為是想要造反,而長槍並不容易攜帶,在突然的戰鬥中會來不及和敵人拉開距離而無法發揮長槍的優勢。
雖然在武俠小說中,長槍的出鏡率和嚴厲程度都很低,但這並不影響長槍在古代冷兵器中的地位,很多名將都喜歡使用長槍。比如趙雲,比如著名的楊家將、羅家槍、嶽家槍、齊家槍等等。這些名將之所以喜歡用槍,一方面是戰場不同於武俠描寫中的打鬥場面。
戰場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殺敵,而敵人眾多,他們必然需要結陣,而適合結陣的武器,當然是進攻距離最遠的長槍;另一方面,戰爭中不可忽視的是一種騎兵,如果騎兵裝備了長槍,就可以像錐子一樣深入敵人深處,這種優勢不是其他武器可以比擬的。
角色1:有吸引力
當然,如果是淺層次的使用,長槍看似容易練習,但實際上,想要掌握並發揮出長槍的全部威力,卻是非常困難的。古代的長槍多為八尺,也就是現在的2.7米左右,既然這麼長,其重量必然重於刀劍,對使用者的力量要求也會高很多。
當使用長槍時,需要握住它的根部,這會使它的重量更重,對臂力和技巧的要求更高。而長槍的使用更多的是靠技巧而不是蠻力,這就要求使用者不僅要強壯,還要鋒利,就更難了。既然長槍已經又長又重,又這麼難用,為什麼還要加個紅纓子呢?這裡,有必要談一談紅纓的妙用。
在技能的使用上,講究機敏,並且需要找出敵人的破綻,迅速給槍致命一擊。紅纓,是槍身上非常醒目的地方,使用者在舞動長槍的同時,紅纓可以吸引敵人的注意力,並且可以隱藏部分槍尖,讓敵人難以捉摸到槍尖的軌跡,然後出其不意的攻擊敵人。
功能2:勞動智慧
長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由於長槍製作繁瑣,耗時較長,因此長槍成為了長槍的替代武器。長槍的槍尖多為金屬材質,槍管則多為木質,而紅纓則被塞進槍管與槍尖之間的縫隙中。
長槍的製作方式與古代農具相似,都是帶有金屬頭的長木或竹竿,如鋤頭,是帶有金屬鋤刃的圓木棍。這些鋤頭等農具在使用時,有時會出現鋤刃與鋤柄分離的現象,因此農民往往在鋤刃與鋤柄之間放一塊木頭,即楔子,起到加固作用。
這裡要說的是紅纓的第二種用途,它是作為楔子,加強槍尖與槍桿的連接,使槍尖不容易從槍頭上脫落。畢竟在戰場上,沒有槍就沒有辦法殺敵。
功能3:防止手滑
說到戰場作戰,雖然殘酷,但還是需要戰士們奮勇殺敵,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而殺敵,必然是見血。
古代兵器大多由"刃"和"柄"組成。"刃"是金屬製成的鋒利部分,"柄"是手握它的地方。在古代兵器中,一把好劍或劍的要求之一是刀口不沾血。
即使是稍差一點的劍,沾上血後,也不會順著"刃"流到"柄"上,一般是把血甩掉,或者事後清洗。長槍與其他武器的不同之處在於,長槍的"刀刃"部分只是刀尖,而刀尖只佔整個武器的極小部分,所以人需要拿著佔長槍絕大部分的槍管。
如前所述,木桶多為木質,桶身光滑。因為用長槍傷害敵人的方式大多是刺槍,如果殺死敵人的人數多,那麼敵人的血就會順著槍尖流到槍管上。這裡要說的是紅纓的第三種用途,用來阻擋敵人的鮮血,防止鮮血染紅槍枝,造成槍枝溼滑,使使用者無法握槍或影響使用者的發揮。
角色4:部隊陣列
如前所述,長槍在戰爭中多用於配合戰鬥隊形。如戚繼光在軍中創造的"鴛鴦陣"中,就有長槍配合的陣法,《三國演義》中的許多戰役,都有藤牌陣,外製敵,內殺長槍陣。
這裡要說的是紅纓的最後一個用途,就是在排兵布陣時,增加陣中的士氣。想像一下,一排士兵手持長槍,槍尖閃爍著金屬的冰冷光澤,而紅色的流蘇則像血色的飛花一樣隨風飄動。是不是很有氣勢?
文/南宮琴
這裡是《風雨冒進》,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上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