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纓槍好厲害,金庸古龍筆下的武俠人物為何很少用長槍

2020-12-05 風雨冒進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1910字,閱讀約4分鐘

馬單槍匹馬敢獨行,摧鋒破敵讓縱橫。都說飛虎一身膽,不負千古英雄。——羅貫中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趙雲形容為是勇冠三國的千古英雄,時至今日,只要是三國,很多人都會想起趙雲,畢竟趙雲騎白玉蘭白龍馬,手持龍膽亮銀槍,威風瀟灑,在追求顏值第一的今天依然備受追捧。

那人手持長槍,騎著白馬,格外的帥氣,如果把趙雲亮銀槍換成亮銀劍,那味道就淡了,而亮銀槍上的紅纓,更為這帥氣的身姿增色不少。那麼,長槍上的紅纓有什麼作用呢?讓我們進入細節。

百兵之王

先不說紅纓的具體用途,先來了解一下長槍在古代冷兵器中的地位。

在古代,以冷兵器為主,兵器大致可分為近程兵器和遠程兵器兩種,遠程兵器只有弓、弩,而近程兵器則種類繁多,被稱為十八般兵器,即:刀、矛、劍戟、斧、鉤、叉、棍、棍、鞭、鐧、錘、抓、拐流星;而長槍是這些武器中最長的,也被稱為百兵之王。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

既然長矛如此強大,為什麼金庸、古龍筆下的武俠人物中,使用長矛的英雄卻寥寥無幾?那是因為長槍大多是在戰爭中使用的,如果普通人攜帶的話,在當時可能會被認為是想要造反,而長槍並不容易攜帶,在突然的戰鬥中會來不及和敵人拉開距離而無法發揮長槍的優勢。

雖然在武俠小說中,長槍的出鏡率和嚴厲程度都很低,但這並不影響長槍在古代冷兵器中的地位,很多名將都喜歡使用長槍。比如趙雲,比如著名的楊家將、羅家槍、嶽家槍、齊家槍等等。這些名將之所以喜歡用槍,一方面是戰場不同於武俠描寫中的打鬥場面。

戰場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殺敵,而敵人眾多,他們必然需要結陣,而適合結陣的武器,當然是進攻距離最遠的長槍;另一方面,戰爭中不可忽視的是一種騎兵,如果騎兵裝備了長槍,就可以像錐子一樣深入敵人深處,這種優勢不是其他武器可以比擬的。

角色1:有吸引力

當然,如果是淺層次的使用,長槍看似容易練習,但實際上,想要掌握並發揮出長槍的全部威力,卻是非常困難的。古代的長槍多為八尺,也就是現在的2.7米左右,既然這麼長,其重量必然重於刀劍,對使用者的力量要求也會高很多

當使用長槍時,需要握住它的根部,這會使它的重量更重,對臂力和技巧的要求更高。而長槍的使用更多的是靠技巧而不是蠻力,這就要求使用者不僅要強壯,還要鋒利,就更難了。既然長槍已經又長又重,又這麼難用,為什麼還要加個紅纓子呢?這裡,有必要談一談紅纓的妙用。

在技能的使用上,講究機敏,並且需要找出敵人的破綻,迅速給槍致命一擊。紅纓,是槍身上非常醒目的地方,使用者在舞動長槍的同時,紅纓可以吸引敵人的注意力,並且可以隱藏部分槍尖,讓敵人難以捉摸到槍尖的軌跡,然後出其不意的攻擊敵人。

功能2:勞動智慧

長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由於長槍製作繁瑣,耗時較長,因此長槍成為了長槍的替代武器。長槍的槍尖多為金屬材質,槍管則多為木質,而紅纓則被塞進槍管與槍尖之間的縫隙中。

長槍的製作方式與古代農具相似,都是帶有金屬頭的長木或竹竿,如鋤頭,是帶有金屬鋤刃的圓木棍。這些鋤頭等農具在使用時,有時會出現鋤刃與鋤柄分離的現象,因此農民往往在鋤刃與鋤柄之間放一塊木頭,即楔子,起到加固作用。

這裡要說的是紅纓的第二種用途,它是作為楔子,加強槍尖與槍桿的連接,使槍尖不容易從槍頭上脫落。畢竟在戰場上,沒有槍就沒有辦法殺敵。

功能3:防止手滑

說到戰場作戰,雖然殘酷,但還是需要戰士們奮勇殺敵,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而殺敵,必然是見血。

古代兵器大多由"刃"和"柄"組成。"刃"是金屬製成的鋒利部分,"柄"是手握它的地方。在古代兵器中,一把好劍或劍的要求之一是刀口不沾血。

即使是稍差一點的劍,沾上血後,也不會順著"刃"流到"柄"上,一般是把血甩掉,或者事後清洗。長槍與其他武器的不同之處在於,長槍的"刀刃"部分只是刀尖,而刀尖只佔整個武器的極小部分,所以人需要拿著佔長槍絕大部分的槍管

如前所述,木桶多為木質,桶身光滑。因為用長槍傷害敵人的方式大多是刺槍,如果殺死敵人的人數多,那麼敵人的血就會順著槍尖流到槍管上。這裡要說的是紅纓的第三種用途,用來阻擋敵人的鮮血,防止鮮血染紅槍枝,造成槍枝溼滑,使使用者無法握槍或影響使用者的發揮

角色4:部隊陣列

如前所述,長槍在戰爭中多用於配合戰鬥隊形。如戚繼光在軍中創造的"鴛鴦陣"中,就有長槍配合的陣法,《三國演義》中的許多戰役,都有藤牌陣,外製敵,內殺長槍陣。

這裡要說的是紅纓的最後一個用途,就是在排兵布陣時,增加陣中的士氣。想像一下,一排士兵手持長槍,槍尖閃爍著金屬的冰冷光澤,而紅色的流蘇則像血色的飛花一樣隨風飄動。是不是很有氣勢?

文/南宮琴

這裡是《風雨冒進》,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上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鄧小平

相關焦點

  • 紅纓槍這麼強,為何金庸古龍筆下的武俠人物,鮮有使用長槍的大俠?
    既然長槍這麼強,那麼為什麼金庸、古龍筆下的武俠人物中,鮮有使用長槍的大俠呢?那是因為長槍大多是戰爭之中才使用的兵器,如果普通人攜帶,在當時可能會被認為想要造反,並且長槍不易攜帶,在突如其來的打鬥中會來不及和敵人拉開距離而無法發揮長槍的優勢。 雖然在武俠小說中,長槍的出鏡率和厲害程度都很低,但是這並不影響長槍在古代冷兵器中的地位,許多名將都喜歡使用長槍。例如趙雲,又例如赫赫有名的楊家將,還有羅家槍、嶽家槍、戚家槍等。
  • 金庸武俠與古龍武俠的第一高手是誰?誰更厲害?
    金庸武俠與古龍武俠都是武俠經典,一時瑜亮。兩人的寫作風格不同,一個寫實一個寫意。在金庸武俠中有非常多的高手,若論第一高手,當屬張三丰。古龍武俠中的第一高手,則是名不見經傳的謝王孫。石破天則是機緣巧合成為了超級高手,羅漢伏魔功練出的內功浩瀚如海,學到太玄經之後,任何拳法掌法指法兵器等法門瞭然於心,一通無有不通,等同於修仙人物。石破天唯一的缺點在於,他有些渾渾噩噩,不懂得武功是怎麼來的,也沒有從武功的修行中領悟到什麼高深道理。如果說其他的高手都是一點點練級走上來的,他等同於開了外掛,儘管戰力驚人,卻當不起金庸武俠的第一高手。
  • 古龍筆下九大經典武俠人物,名氣絲毫不輸金庸武俠,你知道幾個?
    提到中國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大家一定會想到金庸和古龍二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武俠影視作品,大多都是改編自二人的作品。 看過金庸和古龍作品的觀眾一定知道,二人的作品除了都展示了俠之大者風範,還是有一些差別的,相較於金庸武俠的氣勢磅礴,古龍的小說則多了些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在人物刻畫上更是存在明顯的差別。 金庸筆下有喬峰、張無忌、楊過、郭靖等眾多經典人物,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古龍筆下的那些經典武俠人物。
  • 武俠遊戲這麼多,為啥老是離不開金庸古龍?真相令人扎心!
    他與金庸同為新派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至今仍有著龐大的粉絲群體。這個人就是古龍,仗劍江湖載酒行而又十分「好色」的古龍。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金古」武俠的獨到之處,談談武俠遊戲為何離不開金庸古龍。相較於金庸,古龍對於武俠世界的描寫更現實,更接地氣。在古龍的筆下,女性角色動不動就「脫了」,男性角色則是幹什麼都要錢,沒有錢連馬車都坐不起!簡直不要太真實。
  • 金庸古龍的武俠世界你更喜歡哪一個?《我的俠客》給出答案
    武俠文化可以說是我國特有的文化類型之一,而每次說到武俠文化我們總是繞不過兩個武俠文學的大家:金庸、古龍。不過,同為大師,他們筆下的武俠世界有很大的區別,甚至還因此衍生出一種說法:年少時我們更喜歡金庸的武俠世界,成年後我們卻更加喜歡古龍。
  • 相比金庸古龍江湖,李涼《楊小邪》三部曲更代表大部分人的武俠夢
    許多喜歡武俠的朋友,或多或少的都應該聽過楊小邪的大名,李涼大師筆下的這個人物陪伴過太多蝦油的童年。李涼,喜歡武俠的朋友都叫他「臺灣劉德華」「李德華」——因為出版社的書商介紹說他長得很像娛樂圈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
  • 金庸筆下有四大名著,那麼古龍筆下哪四部可以稱為四大名著呢?
    金庸筆下有四大名著,那麼古龍筆下哪四部可以稱為四大名著呢?列位看官,大家下午好,在下麥可喬峰這廂有禮了,閒話不多說,我們略過前戲直奔主題吧。今天的話題是金庸先生和古龍先生的武俠小說,之前我們的文章中評選了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中的「四大名著」,分別是《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這四部小說,至於為什麼是這四部,之前文章中已經仔細的分析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歷史文章。今天我們重點來談談古龍先生筆下的四大名著。
  • 為何古龍給女主起名喜歡用疊字,金庸則偏愛單字,怎麼取都好聽
    金庸和古龍在武俠小說領域的成就是一個時代的泰山北鬥。他們所描繪的武俠世界是每一個人都嚮往的世界,裡面雖有陰謀算計,但也不缺乏情意綿長、光明磊落。而他倆人在女性角色的取名上都各自有著特點,金庸喜歡用單字給女性取名,而古龍喜歡用疊字給女性取名,但都婉轉動聽。
  • 為何金庸劇被翻拍快「爛」了,古龍、梁羽生作品卻沒人翻拍?
    梁羽生作為新派武俠的開山鼻祖,為什麼他的作品翻拍的也不多呢?梁羽生的作品受年代的影響,不可避免的承襲了許多傳統「三俠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程式,這也導致了他筆下的人物,正派就正到底,反派就反到底。就連其中人物所學的武功,從修煉武功的名字來看,都能看出這個人物的壞。
  • 金庸喜歡用單字取名,古龍喜歡用疊字取名,卻都非常好聽
    金庸先生與古龍先生都是武俠大家,他們留給世人的作品數不勝數,筆下的人物更是鮮明生動。金、古二人洋洋灑灑的作品中,在對人物的取名上,二人皆妙筆生花,各有千秋。人們最常對比的,就是兩人的取名特色,善於觀察的人會發現,金庸喜歡用單字取名,古龍喜歡用疊字取名,卻都非常好聽~就像我們最熟悉的《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等小說或電視劇作品中,有很多名字都是由兩個字組成。比如:郭靖、黃蓉、楊過、喬峰、段譽、郭襄、程英、華箏、戚芳、水笙、水岱、菊友、殷離、謝遜、趙敏等。
  • 金庸vs古龍,英雄成長史vs江湖浪人傳
    哈嘍,大家好,我是柳林行,這裡是我的小書屋。每日推書,總有一些書我們都看過。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武俠小說,恕我見識淺薄,說到武俠,我大概只能想到金庸和古龍兩位先生。無論是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等;還是古龍先生的《小李飛刀》、《楚留香傳奇》、《絕代雙驕》、《陸小鳳傳奇》等,這些都能稱得上武俠小說中的經典了。
  • 為什麼在金庸古龍50年後,武俠戲女主橫行
    熒幕前的人變了,女觀眾已經有一點「把武俠從男人處奪走」的意思。這一切都是在幾年間發生的。二從歷史上說,今天男頻女頻上的一切武俠,甚至包括多數的仙俠和玄幻,其主要源頭都是上個世紀的「新派武俠」。而「新派武俠」的代表就是金庸古龍。
  • 武俠四大家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這樣形容簡直太絕了
    對於武俠「幾大家」的稱號,歷來有三種說法,一是三大家:金庸、梁羽生、古龍,二是四大家: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三是五大家: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黃易。(有人說,梁羽生的語言功底不如金庸,我不同意。其實梁羽生作為歷史學家,傳統文化功底深厚,只是過於拘謹。)古龍是江湖奇俠,武林浪子,書如其人。古龍其人其書,如流星划過夜空,光芒璀璨,然而輝煌太短。
  • 金庸和古龍都是武俠大師,兩人小說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金庸筆下的江湖,有各式各樣絕頂武功的角逐,同時也有各種江湖勢力的角逐,從更深層次來看,也有著「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意味在裡面。而古龍的江湖,則更多的充斥著「人性」的交鋒。正如他在《天涯明月刀·序》裡所說:「情節的詭奇變化,己不能算是武俠小說中最大的吸引力。但人性中的衝突則是永遠有吸引力的。」
  • 金庸筆下眾多武俠人物中誰是你心中的「第一英雄」?
    金庸是一代武俠宗師,在他的筆下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形形色色讓人印象深刻的江湖人物。裡邊的英雄人物也有很多,比如《鹿鼎記》中的天地會總舵主「為人不識陳近南,變稱英雄也枉然」的陳近南,也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
  • 金庸筆下名字霸氣的4位高手,破天、問天、頂天、通天,誰武功最高?
    古龍、金庸都是武俠大師,他們筆下人物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總體來說,古龍筆下的角色名字,一聽就是武俠小說裡面的人物,自帶武俠氣息,比如燕十三、花無缺、司空摘星。金庸武俠小說裡面的角色,一般都沾點世俗煙火氣,郭靖、楊過、韋小寶等人的名字,還是很接地氣的。
  • 武俠巔峰時代:金庸的電視,古龍的電影,雄踞娛樂圈長達半世紀
    武俠文化,是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武林人物,對於國人,大抵類似於日本人之忍者,美國人之牛仔,都是世間獨一無二的產物。不過,相比較後面的二者,國人心中的江湖要更加豪邁,更加激昂。因而,武俠影視作品,也遠比其他國家的英雄題材流傳更廣,影響更大。
  • 武俠宗師古龍的江湖往事: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武俠小說;有武俠小說的地方,就有金庸和古龍。即使你不曾看過這兩位作家筆下的小說,也一定看過根據他們小說改編的武俠劇。金庸與古龍,正如白晝與黑夜,共同構成了武俠世界的完整元素,缺了哪一個,都不算完整。
  • 為何古龍筆下的大俠夥食很差,不是饅頭就是麵條蛋炒飯?
    多的是英雄救美,行俠仗義,很少為一日三餐發愁,哪見過像古龍筆下的大俠,夥食差到不是饅頭麵條就是蛋炒飯。可是這簡簡單單的一頓飯,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次看他們吃飯,都會看餓。這只是再普通不過的食物了,不是玉盤珍饈,不是山珍海味,為何會有如此大的魅力?那隻因為這些食物很貼近生活,那隻因這食物很符合大俠們當時的情境。
  • 古龍擅長寫刀,梁羽生擅長寫劍,金庸呢?這才是金庸的高明之處
    古龍擅長寫刀,梁羽生擅長寫劍,金庸呢?這才是金庸的高明之處列位看官,大家下午好,在下麥可喬峰這廂有禮了,閒話不多說,我們略過前戲,直奔主題吧。今天的話題是武俠小說中的故事,武俠小說向來是很多讀者和觀眾喜歡的讀物之一,因為書中曲折離奇的情節和盪氣迴腸的江湖都深深的吸引著我們,讓我們流連其中,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