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文化可以說是我國特有的文化類型之一,而每次說到武俠文化我們總是繞不過兩個武俠文學的大家:金庸、古龍。不過,同為大師,他們筆下的武俠世界有很大的區別,甚至還因此衍生出一種說法:年少時我們更喜歡金庸的武俠世界,成年後我們卻更加喜歡古龍。那麼,他們的作品有何不同,又為我們構築了怎樣的武俠世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討論一番。
金庸: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如果將兩人進行比喻的話,金庸是太陽,代表了濃烈,熱血的氣概。所以他的作品中會有:「郭靖拒絕成吉思汗,最終戰死襄陽」的信念,會有喬峰「只求一死,換得宋遼數十年和平」的決絕。即使是最為著名的暗算橋段「雁門關之戰」,也發生在太陽下。在金庸的作品中,家國情懷往往都是最為重要的情感表達。韋小寶也好,喬峰也罷都和國家命運聯繫到了一起,甚至就連不想當皇帝的段譽也在最後成為了大理國主。
古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既然金庸是太陽,那麼古龍就是月亮。如果大家細心看古龍的作品也會明白這個比喻。比如說「月圓之夜,決戰紫禁之巔」「明月在哪裡?就在他心裡,他的心就是明月」都是作品中用來凸顯人物心境的名場面。而且種月不僅體現在景色上,還有人物刻畫以及身份背景。與金庸的書香世家陳家洛,五絕徒弟小楊過,高富帥段公子相對立,古龍的江湖總是小人物,而且並不如金庸世界的大俠那般灑脫,陸小鳳、李尋歡都更像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會為了柴米油鹽而煩惱的人。
如果從作品中看兩個截然不同的江湖,毫無疑問金庸的江湖更加吸引年輕人。因為那裡有熱血,有豪氣,快意恩仇才是大男兒本色。但隨著我們不斷成長,面對了生活的種種考驗之後,我們才更加了解原來古龍的江湖才更加適合我們,販夫走卒,士農工商都是江湖中人,有人就有江湖。
也正是因為懷有武俠情懷的大家不斷成長,包括電視劇、電影、遊戲等在內的多個藝術形式在表達武俠世界的時候,也從最開始的「太陽」逐漸向著「月亮」傾斜。就拿遊戲來說,上個世紀的《金庸群俠傳》裡面,個人道德是衡量角色招募夥伴的指標,如果殺戮過重,最後過關時將遇到正派大俠們聯手攻擊,就較難回到現實世界裡來了。
但如今的武俠遊戲比如《我的俠客》,則將更多的將注意力放在了角色本身的成長和選擇上,為玩家打造一個更加自由的武俠世界,善惡均可唯心而行。在這款遊戲中,角色的成長就完全取決於玩家們的選擇,有正邪兩個路線多個結局,玩家每個選擇都會影響最終劇情的走向,不管玩家們想成為懲惡揚善的俠之大者,還是加入邪派成為一方諸侯,都可以通過遊戲內容來實現。甚至,我們在完成任務的時候,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像自行探索創新路徑。這樣的江湖顯然更加自由。
另外,《我的俠客》這款遊戲中對於「古龍式江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體現,那就是NPC的設計。在遊戲中,每個NPC都是個性鮮明的存在,比如在遊戲開始不久我們會遇見一個叫做「白小青」的NPC,雖然在遊戲中她是一個女漢子,但為了掩飾自己的女漢子性格,她還在腰間專門掛了一支簫,從細節的設計上面凸顯人物性格。
另外,玩家們還可以通過深度交互來模擬真人社交關係,通過好感度的增減,我們既能和NPC稱兄道弟,締結羈絆,也能和他們刀劍相向。這種設計使得整個「江湖」更加真實,玩家們具有更加鮮明的代入感。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的那樣:年少時我們更喜歡金庸的武俠世界,成年後我們卻更加喜歡古龍。究其原因:古龍筆下的世界才是我們普通人的江湖,這也是為何如今很多遊戲都在內容的設計上面,向更加寫實的風格靠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