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劇作家、詩人,世界四大悲劇家之一,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莎士比亞戲劇語言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亦韻亦散,絢麗多姿;莎士比亞戲劇人物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展現了人性之光;莎士比亞戲劇故事衝突強烈,象形天馬行空,精彩絕倫。關於莎士比亞,哪怕在中國,也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可是你知道莎士比亞及其作品是如何一步一步在中國廣為人知的嗎?
最初傳入中國
莎士比亞距今已經四百多年,但是他傳入中國不過一百多年。
好好學過高中歷史的童鞋都應該記得那個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編寫了一本《四洲志》,裡面提到了一個英國佬叫做莎士比阿,這個是中國已知的最早關於莎士比亞的記錄,而莎士比阿便是莎翁最早的譯名。可以說,《四洲志》便是中國莎學的起點。
可惜的是,《四洲志》中只對shakespaer這個名字做了音譯,至於這個名字的主人是一個什麼人,有什麼作為,便沒有提及,莎士比亞那些作品便更不可能以中文的面貌出現在中土大地了。
林爺編寫《四洲志》是在1839年左右,後來幾十年,在中國除了幾個高鼻子藍眼睛的傳教士的文獻裡面有提及莎士比亞外,其他地方都沒有莎士比亞的影子。
莎翁在中國仍然被忽視著。
又過了快六十年,才有了上海著義堂書局印刷的《西學啟蒙十六種》對莎士比亞做了簡要的介紹。而這個已經是當時對莎士比亞最詳細的介紹了。
真正開始踏上中土
終於,折騰了大半個世紀後,莎士比亞的作品開始遠渡重洋踏上天朝上國。不過,他的戲劇最初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在中國人面前的。
上海達文書社出版了一本叫做《澥外奇譚》,裡面收錄了莎士比亞的十個戲劇故事。沒錯,就是把蘭姆姊弟編寫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翻譯了一部分罷了,而且還是用文言文。
到了1904年,才有林紓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譯了莎士比亞的一些作品。這時莎士比亞才算真正走進了中國。
1921年,國歌的作詞者田漢陸續用白話文翻譯了《哈姆雷特》及《羅密歐與朱麗葉》。看到田漢用白話文翻譯了莎士比亞的作品,好多文人便坐不住了,然後揭竿而起,天下雲集響應,提筆而景從。比如曹禺,卞之琳,梁實秋,朱生豪等人都翻譯過莎士比亞的戲劇,梁宗岱則以一己之力翻譯了莎士比亞的154首十四行詩。
其中朱生豪在短短的三十多歲的人生中憑藉一己之力翻譯完了莎士比亞的全部戲劇,現在市面上比較好的莎士比亞戲劇版本大多都是朱生豪翻譯的。梁實秋本來與聞一多等五人相約一起翻譯完莎士比亞全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其他幾人陸續退出了這個巨大的工程之中,梁實秋憑藉頑強的毅力,歷經七十多載,陸陸續續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工作。
到了1949年,全國已經出現莎士比亞戲劇三十多種。經過民國眾多文人墨客的努力,莎士比亞成為了近代傳入中國的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外國作家之一,影響歷久彌新,至今不絕。
你讀過莎士比亞哪些作品呢?期待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