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瘟疫面前,莎士比亞也成了「愉悅犯」

2020-12-03 全歷史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赫拉克利特這句話演變至今已經成為——人不能犯同樣的錯,要從歷史經驗中吸取教訓。然而對於人類來說,每一次瘟疫好像都是一次嶄新的測驗,上交的答卷卻總有某種不可言說的相似。

當偉大的作家在書寫苦難時,他們只是在行使自己作為記錄者的權利。他們大概不會想到,自己留下的一撇一捺會和後來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時遙相呼應,或者說,這一筆一划正如鐘擺一樣一刻不停地迴蕩在後世者腦海中。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些真實存在過的關於苦難的「幻覺」發揮著不同作用。

莎士比亞一生都生活在黑死病的陰影之下。1564年4月26日,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聖三一教堂的教區登記冊上,牧師約翰·布列奇吉德爾記錄下名叫「Gulielmus filius Johannes Shakspere」的人的洗禮。幾個月後,在同一份登記簿上,牧師寫下織布工奧利弗·岡恩的死亡,他名字旁邊的空白處還有一行小字,「hic incipit plague」(瘟疫開始於此)。那次疫情奪去了該鎮大部分人的生命。但幸運的是,它放過了年幼的威廉·莎士比亞和他的家人。

傳說中的「莎翁」

感染者高燒,腹瀉、嘔吐、七竅流血,腹股溝或腋下明顯的淋巴結腫大……對他們來說,死亡幾乎不可避免。

無數預防措施被提出(比如大規模殘殺貓狗等動物),但大多數都毫無用處。因為這種疾病實際上是由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的。幹迷迭香、乳香(常用於宗教儀式中)或月桂葉燃燒產生的煙霧在當時被認為可以「殺菌」。此外,醫生還建議可以用燒舊鞋替代。在街上,行人們把填滿丁香的桔子皮當口罩緊緊地貼在鼻子上。政府還推行如今正流行的「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政策。他們從教區登記冊中收集數據,仔細追蹤每周與鼠疫相關的死亡人數。當死亡人數超過30人時,他們就禁止了一切形式的群眾聚集(但不包括教堂的禮拜儀式,許多人認為,做禮拜是不會被感染的,除了已被感染的人,其他人可照常進入教堂做禮拜)。

麗塔格裡爾(Rita Greer) 所畫的《大瘟疫》

倫敦的公共劇院被勒令關閉。作為劇作家,以及劇院的股東和演員,莎士比亞面臨巨大挑戰。在1582——1609年之間疫情反覆爆發多次,劇院歷史學家J·利茲·巴羅三世仔細篩選了相關記錄,發現在形勢嚴峻的1606到1610年,莎士比亞卻邁入一生中最成熟的創作期,期間倫敦的劇院總共開門時間不到九個月。

另類的表現形式

幾次「死裡逃生」的經歷讓莎士比亞對瘟疫有著不一樣的切身感受,準確說,他已經知道如何在災難面前保持平靜。在南安普頓伯爵和亨斯頓男爵等貴族人士資助和庇護下,莎士比亞集中精力創作。實際上,莎翁幾乎從未在戲劇和詩歌中直接描繪過瘟疫場面。在他看來,直接書寫災難並沒有太大意義,重要的不是災難本身,而是災難中流動的一切——階級、個人之間的差別蕩然無存,平等好像只有在生死面前才會被放大現形。

在他的作品中,「瘟疫」或與之相關的詞彙通常是作為一種情感的宣洩夾雜在人物憤怒或厭惡的言辭中。比如,在凱普萊特和蒙太古之間的宿怨中受了致命傷的茂丘西奧說:「願瘟神光顧你們兩家。」又如,「你就是一個癤子,」李爾王對他的女兒戈納裡爾說,「是我腐爛血液裡的癰瘡。」

NT Live版《李爾王》

瘟疫還經常以一種日常驚嘆(Everyday Exclamations)的形式出現,「他要像一場瘟疫一樣纏住人家,比瘟疫還易傳染,誰要是跟他發生接觸,立刻就會變成瘋子!」(《無事生非》第一幕);「願旋風不及你,星星不把毒箭射向你,瘟疫遠離你!」(《李爾王》第三幕);「聽見情歌您會出神,像一頭知更鳥。喜歡一個人獨自走路,像一個害了瘟疫的人!」(《維洛那二紳士》第二幕)

但這與其說是一種存在主義的恐懼,不如說是一種深切的熟悉感——他早已將鼠疫視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這可以輕鬆轉化出一種喜劇效果,甚至還可以用來表示一種愉快的順從,比如《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中的奧莉維亞伯爵夫人(countess Olivia)驚嘆於自己墜入愛河的速度:

現在如何?這麼快就感染上瘟疫了嗎?我想我感受到了這個年輕人的完美(看不見的)秘密爬進了我的眼睛好吧,隨它去吧

恐怖的瘟疫陡然間演變成一種甜蜜的相思病。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只有一部突出地把鼠疫作為一個真實事件來描寫。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朱麗葉被父母逼婚,於是勞倫斯修士想出一個辦法,先讓朱麗葉喝藥假死,再讓師弟約翰送信告訴被放逐的羅密歐——朱麗葉沒有死,只是睡著了,有一種藥讓她看起來像死了一樣,讓羅密歐趕緊回來把她接走。

按照規定,方濟各會的修士必須成對旅行(要麼赤腳,要麼穿涼鞋)。因此,約翰必須在維羅納(Verona)找到另一個修士來陪伴他。但不料這位同伴探訪病人被發現,因此他們兩人都被懷疑感染上了鼠疫,於是他們就被隔離了。

勞倫斯修士接著問,「那麼,我的信呢?」約翰回答,「我沒有法子把它送出去,現在我又把它帶回來了;因為他們害怕瘟疫傳染,也沒有人願意把它送還給你。」

這封信不僅沒有到達羅密歐那裡,而且被隔離的約翰甚至找不到人把這封沒有送達的信還給勞倫斯修士,以至於羅密歐真的以為朱麗葉已經死了。這種不幸的糾葛導致了羅密歐和朱麗葉的自殺。在劇中,瘟疫並沒有直接導致他們的死亡,但是它所引發的「不合時宜的隔離」卻充當了「兇手」角色。

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

恐懼的象徵

在1606年春天首次演出的《麥克白》(Macbeth)中,人們對1603到1604年的「疫景」(落後的城市公共服務導致大量來不及運走的屍體被隨意丟棄街邊)仍記憶猶新。這場瘟疫大約始於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去世前後,導致其繼任者蘇格蘭國王詹姆斯(Scottish King James)推遲了為加冕而籌備的公共慶祝活動。

「路上行人慾斷魂」,悲傷無處不在。莎士比亞的詩句勾勒出一個遭受重創的國家,這個國家已經快認不出自己:

嗚呼,可悲的國,幾乎無法正視自己她不能再被稱為我們的母親,她只是我們的墳墓在那裡,除了渾渾噩噩,一無所知的人誰也不曾泛起一點笑容哀嘆、呻吟、呼號,響徹雲霄卻無人知曉劇烈的悲慟,化成一場現世狂歡喪鐘為誰而鳴?也無人問津……

在莎士比亞的詞典中,「現世」一詞往往有著耐人尋味的含義,比如在《皆大歡喜》中,拉佛沉思道,「人家說奇蹟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在這一輩博學深思的人們,慣把不可思議的事情看做平淡無奇,因此我們把驚駭視同兒戲,當我們應當為一種不知名的恐懼而戰慄的時候,我們卻用謬妄的知識作為護身符。」

「狂歡」(Ecstasy)指的是任何極端的,自我陶醉的狀態。對於一個飽受瘟疫之苦的民族來說,強烈的悲傷變成了一種司空見慣的情緒,一種「現世的狂喜」。極端的痛苦已經熟悉到甚至有些乏味了,而這恰恰是莎士比亞的大部分作品中所流露出的,豐富的瘟疫經驗下的「麻木」與適從。

但其實,《麥克白》的這幾句話並不僅僅用來描述一個遭受嚴重瘟疫災害的國家,更是一個被邪惡統治者控制的國家。16世紀的倫敦,通往南華克道路木樁上叛國者的頭顱,城門上懸掛的切割成塊的屍體,刑場上的開膛剖腹,血星飛濺,無處不在的暴力和刑法幾乎可以和恐怖瘟疫「齊頭並進」。

電影《麥克白》

戲劇中,在任期間的麥克白無情追逐敵人,背叛朋友。在他「魔鬼般」妻子的慫恿下,他不惜一切代價讓自己被安全感包圍——「像大理石一樣完整,像巖石一樣堅固」的安全感。但是,儘管他總能找到願意執行他命令的人,他卻只感到更加焦慮,「被關在家裡、被關在搖籃裡、被關在牢房裡、被惱人的疑惑和恐懼所包圍、拘束。」

在越來越大的壓力下,本能佔了上風——他天真又魯莽地相信自己的直覺永遠是正確的,「要追趕上那飛速的惡念,就得馬上見諸行動;從這一刻起,我心裡一想到什麼,便要立刻把它實行,沒有遲疑的餘地;我現在就要用行動表示我的意志——想到便下手。我要去突襲麥克德夫的城堡;把費輔攫取下來;把他的妻子兒女和一切跟他有血緣之親的不幸的人們一齊殺死。我不能像一個傻瓜似的只會空口說大話;我必須趁著我這一個目的還沒有冷淡下來以前把這件事幹好。」

莎士比亞似乎和納什(Thomas Nashe,英國作家,戲劇家)一樣,懷疑是否真的會有能徹底消除瘟疫的醫學方法。他提出,「Physic himself must fade/All things to end are made/The Plague full swift goes by」(良藥終成泥土/瘟疫來時如山倒/萬物終有結局)。再加上那個時代並不發達的科學技術和落後的公共衛生條件,這種悲觀主義其實是有道理的。事實上,莎士比亞筆尖下的瘟疫早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流行病災難,它已然被悄無聲息嫁接到了另一種災難之上,即被一個虛偽、道德敗壞、無能、嗜血、並最終自我毀滅的領導人統治的災難,並成為「潛意識」裡一切恐懼的象徵。

相關焦點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瘟疫中的莎士比亞
    本文來自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北京大學美學和美育研究中心顧春芳教授,原題為《瘟疫中的莎士比亞》。災難和考驗歷來是文學敘事的重要內容和主題。多種形式的災難和考驗,則是莎士比亞戲劇中經常呈現的內容。瘟疫是一種特殊而可怕的災難,莎士比亞在多個劇本中都描寫了瘟疫的場面。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顧春芳:瘟疫中的莎士比亞
    在莎士比亞的一生中,先後遭遇多次重大的瘟疫。彼得·艾克洛德在《莎士比亞傳》中提到了1564年,也就是莎士比亞出生那一年的夏天,斯特拉特福鎮大約1/6的人口死於一場大瘟疫,鎮上出生的嬰兒只有三分之一活到了一周歲。當時尚在襁褓中的莎士比亞被母親帶去附近的村子避難,才使他成為瘟疫後的倖存者。
  • 番劇中,愉悅犯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有什麼關係?看熾天使就明白了
    導讀:愉悅犯是犯罪類型中的一種,犯罪分子一般只以觀察被害者的情感變化為目的開展一系列犯罪活動,這類人一般不會去過度在意犯罪所帶來的利益,因此,也可以將這種人看成是人格分裂的人。在知乎上看到有網友問這麼個問題,「愉悅犯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總是一起出現的嗎?
  • 莎士比亞為什麼成不了大富翁?
    莎士比亞為什麼成不了大富翁?已經被公開的文物資料大多呈現的是一個具有商業價值的莎士比亞,而不是他充滿創造力的生活。通常人們認為莎士比亞是個很富有的偉大作家。這是真的嗎?莎士比亞富有到什麼程度呢?莎士比亞的父親約翰·莎士比亞在16世紀八十年代遭遇了生意失敗,從此家境一落千丈。約翰的資源並不豐富,此後也未能恢復財產。
  • 瑪姬·歐法洛重寫莎士比亞之子,獲25屆女性小說獎
    瑪姬·歐法洛在新作《哈姆內特》中,重新發現了莎士比亞的獨子。這個開始於一場瘟疫的故事,給我們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莎士比亞。作品剛剛獲得了第25屆女性小說獎。
  • 魔女之旅:伊蕾娜遭遇愉悅犯,頭髮被剪,還被做成了娃娃
    魔女之旅:伊蕾娜遭遇愉悅犯,頭髮被剪,還被做成了娃娃相信看過動畫的小夥伴都知道,這部作品主要是講了伊蕾娜成為魔女之後開始自己的旅行,每一集都會到一個新的地方,遇見新的人和新的事件,在最新話中,伊蕾娜來到了一個滿是洋娃娃的地方,這裡的人對洋娃娃有種病態的喜愛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毛尖:愛比死更冷,但瘟疫是大BOSS
    同時,瘟疫也揭開了瓦爾特的面紗,這個受到所有人敬重但死於心碎的細菌學家,同時被愛情和疫情降維,狗一樣的悽涼死去。因此,毛姆的結論是:愛比死更冷,但瘟疫才是大BOSS。聽到這句話,莎士比亞點了點頭。凱普萊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重新回到他們可以攜手同行的起點,愛也好死也好,都是瘟疫終極按鈕中的一個小程序。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死亡,也在維羅納持久的疫情框架裡,從悲劇變成了喜劇。莎士比亞最後寫到,清晨帶來悽涼的和解。在人類這個雖然脆弱但充滿希望的新黎明中,瘟疫顯得前所未有地負負能得正。
  • 世界文壇巨匠莎士比亞
    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他的戲劇在全世界演出,他的詩句被廣泛引用流傳至今。以莎士比亞詩句為書名的文學作品,在英、美兩國就有100多種,例如毛姆的《尋歡作樂》,赫胥黎的《短暫的燭光》,福克納的《喧譁和騷動》,陶樂賽·派克的《沒有一口井深》等小說題目;還有以他的名字為書名的規模宏大作品集和工具書,如《莎士比亞集注》《莎士比亞大辭典》《莎士比亞劇本內容提要》《莎士比亞劇作人名地名讀音辭典》。
  • FGO莎士比亞圖鑑 莎士比亞怎麼樣
    一星的英靈講完了,這次我們就來開始介紹二星的吧,作為二星英靈評測的第一彈,小編惡趣味的選擇了莎士比亞,畢竟他的滿破圖就是一副壞人的臉讓人印象深刻啊。
  • 莎士比亞如何漸漸被中國人所熟知?
    莎士比亞戲劇語言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亦韻亦散,絢麗多姿;莎士比亞戲劇人物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展現了人性之光;莎士比亞戲劇故事衝突強烈,象形天馬行空,精彩絕倫。關於莎士比亞,哪怕在中國,也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 莎士比亞故居行
    車行兩個多小時,到達倫敦以西180公裡的斯特拉特福鎮,這裡是偉大戲劇家莎士比亞的故鄉。從車窗向外望去,幾個當地青年正在花園的舞臺上伴著悠揚的音樂載歌載舞,旁邊還有不少觀眾。在莎士比亞故居的舞臺上,每天都在上演莎士比亞的經典劇目。
  • 瘟疫爆發的隔離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巔峰,是因為……
    更有甚者,在瘟疫爆發的隔離期,獲得了影響世界的成就,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01牛頓:史上最強大學生 1665年,被稱為「倫敦大瘟疫」的黑死病席捲歐洲,由於當時的醫療水平落後,其可怕程度遠超今天的新冠疫情。
  • 帶莎士比亞走遍世界:《哈姆雷特》從誕生起就不獨屬於英國
    原作者丨[英]多米尼克德羅姆古爾摘編丨肖舒妍《帶莎士比亞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環球之旅》作者: [英]多米尼克·德羅姆古爾譯者: 劉虹版本: 商務印書館2020年10月一、從誕生起就充滿國際色彩的《哈姆雷特》與莎士比亞戲劇瑞典東南部于斯塔德的海岸邊,古老的木製碼頭被海水洗刷成灰綠色
  •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四大悲劇
    他後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莎士比亞在世之日只見過自己的少數劇作出版,有些還是出版商未經他本人同意私自印行的。死後7年,才由戲劇界的朋友搜集了他的遺作,出版第一個莎士比亞戲劇集,即後人所謂「第一對摺本」。莎士比亞的朋友、著名戲劇家本·瓊斯曾為這部戲劇集題詞,稱莎士比亞為「時代的靈魂」。
  • 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之底比斯的瘟疫
    自古以來,人們都敬畏自然深不可測的巨大力量,特別在無力克服的巨大災難面前,不約而同的把求助的目光轉向上蒼,因為人們相信災難是對人間罪惡的懲罰。特別是執政者,他的德行是否合乎天道至關重要,故曰:不仁之君多遇瘟疫。此外,如果一個地區的民風敗壞,奸邪暴戾盛行,也經常相應的出現天災人禍,包括疫災。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李旻原:戲劇與瘟疫,阿爾託的殘酷美學
    在病毒面前人人平等,打破一切身份地份、貧富差距的階級關係,人性的崇高偉大、醜陋卑鄙、溫柔善良、無恥惡毒也都會在疫情蔓延的社會中完全顯露。病毒,人類看不見的敵人,能在歲月盡好的日常生活中,帶來突轉的戲劇性衝突,成為了自古以來劇作家重要的寫作元素之一。
  • 《哈吉穆拉特》讓託爾斯泰戰勝莎士比亞
    關於託爾斯泰和莎士比亞的關係  陳曉明提到了哈羅德·布魯姆的《影響的焦慮》,這本書裡寫到每一個偉大的作家一生都受到另一個作家的影響,也可以說是他的「父親」,他會非常認真地學習他的「父親」,並跟他較勁、決鬥。「託爾斯泰一生在抗拒莎士比亞,與之決鬥,哈羅德·布魯姆試圖說明託爾斯泰和莎士比亞的關係。」
  • 《王國》:瘟疫爆發,人人自危
    《王國》海報《王國》講述的是朝鮮王國時期,各權貴為奪取政權,利用生死草將死去的老國王復活成吃人肉的「活死人」,世子為查明真相而外逃,卻剛好走到了被瘟疫感染的村落,一個村莊的人在吃了受感染的人肉都變成喪屍
  • 陳曉明:莎士比亞是託爾斯泰文學上的父親
    陳曉明也引用美國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的話來評價:「在莎士比亞之後唯有託爾斯泰比其他人更充分地表現出紛爭世界中的權力角逐」。「託爾斯泰與莎士比亞一樣漠然對待主人公的爭鬥,卻深切地同情那些英雄們不得不面對的宿命。哈吉穆拉特的領導老伏隆佐夫和陸軍大臣有矛盾,陸軍大臣就在尼古拉皇帝面前使壞,要處死哈吉穆拉特,結果尼古拉那天心情很不錯,就按照伏隆佐夫的方案沒有處死哈吉穆拉特。
  • 誰殺死了莎士比亞?
    誰殺死了莎士比亞?一場關於莎士比亞文學的歷史性談話。但我還是很喜歡漂亮話,莎士比亞是我名言摘抄本的常客。阿偉:我記得有個英國首相不是說過麼,「英國可以失去印度,但不能沒有莎士比亞。」莎士比亞,不過是個三流作家而已。哎呀:託爾斯泰點了個贊。阿偉:懷著各種疑問,我就去買了本關於莎士比亞的書。我忘了書名是叫《莎士比亞故事集》還是叫《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好笑的是,這本書把莎士比亞的作品改編成了故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