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新史料 新視角 新探索

2021-01-09 科學網
新史料 新視角 新探索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20年度學術年會科技人物分會場掠影

■吳瑾欣 趙敬茹

「科學史之父」薩頓認為:「科學是人類對於自然的真理性的認識,是全人類共有的且具有進步性的事業,科技史把科學與人文結合起來,可望創造一種全新的人文主義精神。」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於1980年10月成立,至2020年已進入「不惑之年」。目前有28個專業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正式註冊會員1200多名,是全國科技史工作者交流、協作的平臺。2017年學會決定建立學術年會制度,至今年已經舉辦到第四屆,前三屆分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舉行。

秋冬時節,銀杏紛飛,值此40周年之際,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承辦了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20年度學術年會。11月13日~15日,西郊賓館迎來了來自全國207個單位的科技史研究學者。

在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中國現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進路和內容,科技人物研究日益成為科技史研究領域的熱點。本屆年會,科技人物分會場共收到20份報告,在匯報與交流環節,有16位論文作者進行了分享。此次交流與分享,在史料的獲得、新史料的發現、史料的辨析、對已有觀點的重新闡釋等方面都為深化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經驗。

《「英國科學家中一隻明亮的火炬」

——燕京大學英籍數學教授賴樸吾》

尹曉冬(首都師範大學)

 

尹曉冬作報告

能斯特·拉爾夫·賴樸吾,英國人,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數學家。1931年獲得劍橋大學數學學士學位。1932年來華,1936年任教於燕京大學數學系,1939年穿越封鎖線赴華北抗日根據地,與朱德、彭德懷、聶榮臻、蕭克等人會晤。他同情中國革命,抗戰時期向英國積極介紹中國民主運動。1944年獲得榮譽碩士,次年回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於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1948年在未完成學位情況下再次返回燕京大學任教,1952年返回英國擔任劍橋大學數學系主任。回英國後曾四次來華講學訪問。1984年4月訪華期間,賴樸吾因心肌梗塞病逝於北京。本報告通過文獻檔案勾勒還原出賴樸吾的生平,對他的學術成就、在中國的活動,包括各個歷史時期在燕京大學的工作、抗戰時期赴解放區的旅行、與路易·艾黎在「工合」的工作、對成都民主學運的支持,以及推進中英友誼等幾方面進行了細緻梳理,展現了賴樸吾視中國如己家、愛學生如親人的樸素而令人感動的高貴品質和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

《物理化學家恩斯特與中國》

秦家琛(首都師範大學)

理察·恩斯特,瑞士物理化學家,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與中國交情頗深,早在20世紀60年代即到訪過中國,此後50年間10多次來到中國,與政界、學界多有來往。本次報告根據恩斯特自傳及《人民日報》等媒體的相關報導,簡要摘錄了80年代後恩斯特多次來華的歷史事實,從他與中國政界、學界尤其是核磁共振波譜學界,以及民間的交往中,梳理出恩斯特教授10多次訪華的歷史過程並分析其科學觀。研究表明,恩斯特教授數次訪華促進了學術交流,客觀上為中國核磁共振波譜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美國化學家鮑林1973年訪華的研究》

陳功東(廣西民族大學)

 

陳功東作報告

萊納斯·鮑林是20世紀著名的美國化學家,曾於1973年訪問中國。本報告通過追溯鮑林夫婦此次訪華的行程,分析鮑林主要從事的科學、和平與醫學這三項活動在此次訪華中的體現——科學方面,鮑林創建的現代結構化學通過盧嘉錫和唐有祺在新中國得到傳播和發展;和平方面,鮑林的和平主義影響力是他得以訪華的最重要原因;醫學方面,鮑林在中國各地大力宣傳維生素 C 療法,也促成了他8年後再度訪華。鮑林夫婦作為美國人士於 1973 年訪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但其訪華以個人名義為主,缺乏政府和院校背景,這與他晚年遭遇相關。報告的最後,總結了外交「啟明星」鮑林夫婦訪華對中國科學的意義。

《1986年周培源率團訪問波蘭、匈牙利和民主德國的歷史考察》

陳璐(中國科學院大學)

20世紀80年代,中國調整外交戰略,主動同東歐各國廣泛開展友好關係,支持東歐國家反對核對峙。1986年1月12日~2月3日,周培源赴波蘭參加了「聯合國關於和平問題專家討論會」和「1986 年華沙知識分子爭取世界和平大會」,並率中國科協代表團對波蘭、匈牙利和民主德國進行了訪問。這次訪問受到了雙邊高度重視,《人民日報》對此行做了詳盡報導。歸國後,出訪人員就此行撰寫了詳細的訪問報告。

這次出訪時間較短,事務繁雜,本報告通過仔細考察《人民日報》相關報導以及周培源檔案等原始資料,將這段歷史梳理清晰,並就此次訪問取得的成果及重大意義進行討論。報告得出結論:由於周培源身份的多重性,此行為官方外交與民間科技交流並行,在不同層面推動了中國與東歐國家全面修好,是中國與東歐國家外交關係具有階段性特徵的重要表現。

《李希霍芬對景德鎮考察的回溯》

趙曉瑩(景德鎮陶瓷大學)

同治八年九月,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對景德鎮進行考察。其間,他搜集和掌握了大量的地質煤礦資源、制瓷原料包括高嶺土以及祁門瓷石的資料,回國後在其宏著《中國》第三卷中將景德鎮制瓷原料「高嶺土」的拉丁文譯名kaolin,為全世界所知。本報告回溯了李希霍芬在景德鎮考察的歷程,思考了李希霍芬考察景德鎮時間之短的原因以及與法國傳教士殷弘緒考察景德鎮目的的異同點,分析了學術界和後人對李希霍芬的早期評價,這對陶瓷科學技術史的傳播與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

《晚清科技翻譯家舒高第》

汪常明(廣西民族大學)

 

汪常明作報告

舒高第,中國早期著名的科技翻譯家,曾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任職34年。本次報告打破常規認知,通過新的檔案與信件資料,揭示了舒高第不為人知的另一身份——中國第一個留美醫學博士。報告中復盤了舒高第長達14年的留學經歷,提出舒高第是早於留美幼童的留學先驅。雖然國內對他的醫學水平與貢獻知之甚少,但國外的資料顯示,舒高第是眼科方面的頂級專家,且留下了大量醫學研究文章。最後,報告分析了舒高第與榮閎之間的往來信件,復盤了舒高第回國之後從醫生到翻譯家的身份轉變過程。這些新的發現,將早期留學史的研究又往前推了一步。

《王元啟生平、交遊及其歷算工作》

趙栓林(內蒙古師範大學)

王元啟生於1714年,是清朝歷算專家,精於律歷、勾股之學,曾遊歷福建、河南、山東等地,主持當地的書院並進行講學,在教育、歷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貢獻。《疇人傳》《清史稿》《浙江人物簡志》《中國書院詞典》中都有關於他的記載,並對他的歷算著作,例如《勾股衍》等,有很高的評價。但是他的著作少有刻本,因此鮮少流傳。當前,關於近現代科學家的研究比較系統,對古代歷算家的關注不足,《疇人傳》中對歷算家的記錄也相對較少,對王元啟的描述和記錄相對簡略、單一。本報告從文集、清代尺牘集中檢索相關書信,通過對書信的整理歸納和研究分析,梳理王元啟在歷算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與其他歷算家的交往關係,進而整理推測出王元啟的交遊情況、他對歷算領域的影響以及當時「學術圈」的活動情況。

《謝家榮與海原地震科學考察

——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

張立生(原國土資源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謝家榮,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1921年初留美歸來即參加了中國第一次地震科學考察——海原地震科學考察。本次報告展示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對比了翁文灝的海原地震科學考察著作《民國九年十二月十六日甘肅的地震》《調查甘肅地震大略報告》和謝家榮的《民國九年十二月甘肅地震報告》和發表在《地學雜誌》上的《民國九年十二月十六日甘肅及其他各省之地震情形》,得出結論:謝家榮全程參加了1921年4月至8月的海原大地震考察,賑災重要地點,幾乎遍覽無餘。這次考察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的地震考察。這些資料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設計人生 與光同行》

董佩茹(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薛鳴球(1931—2013),中國應用光學領域領軍人物,曾長期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西安光機所)、蘇州大學工作。他參加了「兩彈一星」相關項目的研製,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項目中推動了非球面光學的應用,為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和國防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本文介紹了薛鳴球初入長春光機所後在「兩彈一星」光學設計中鍛鍊和成長,後轉戰西安光機所並瞄準高技術領域,參與「921工程」設計空間詳查型相機,晚年在蘇州大學建立現代光學設計研究所的學術人生,總結出他利用機械和光學專業的綜合學科優勢,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的學術特點。

《崇敬與懷念》

姜文洲(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陶愉生,物理化學家,我國化學雷射研究的開創者。在他的領導下,1966年我國首次完成了氯化氫雷射實驗。作者效仿唐代柳宗元描寫「小人物」的人物傳記寫作方法,把眼光從歷史轉向現實,將目光鎖定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不應忘卻的人——陶愉生身上。本次報告介紹了陶愉生的家世與顛沛流離的求學背景,並梳理了在戰火紛飛年代陶愉生毅然參加中國遠徵軍任譯員,以及解放後放棄優厚的條件回到祖國,投身科研為國家作貢獻,退休後不計得失的繼續工作10餘年的全過程,展現其熱愛祖國、淡泊名利、敢於與錯誤抗爭的品格。

《中國近代西醫的孤兒——嶺南大學醫學院院長黃雯生平考據》

朱素穎(中山大學)

 

朱素穎作報告

「黃雯的活動軌跡尚有大量記載留下,且隨著各種檔案的持續開放不斷湧現,這令到他缺席嶺南醫學史更顯詭異。」報告中展示的大量史料為我們呈現了嶺南大學醫學院院長——黃雯的生平。報告分別對黃雯的家人以及學歷進行考證,並通過年表對黃雯的工作經歷進行還原。在報告的最後,作者對黃雯思想「左還是右」進行分析,提出黃雯與當時大部分醫學精英所保持的「不問政治」態度不同的是,他對政治的介入程度極為深入,除了家族背景外,其個人心路歷程還需要進一步了解與分析。

《戴松恩院士科學思維與科學精神研究》

譚光萬(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戴松恩是我國著名的細胞遺傳學家,在我國率先主持開展小麥非整倍體研究,為作物遺傳育種研究的縱深發展奠定基礎。他長期在國家級農業科學研究機構從事管理工作,為我國農業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科學思維的角度來看,戴松恩具有質疑思維、相似移植和戰略思維。就科學精神而言,在他身上充分體現出了獻身祖國、弘農為民的愛國精神,勇於開拓、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嚴謹求真、實事求是的唯實精神,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探索精神,提攜後學、舉賢薦能的育才精神,淡泊名利、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

《巾幗英豪:著名分子病毒學及病毒藥理學家陳鴻珊教授》

宋銘恩(蘇州市科學技術史學會)

陳鴻珊是我國抗病毒藥物研究的元老,也是最早進行抗病毒抗生素研究的專家。她親手組建了抗菌素研究所病毒室,率先在國內建立了流感、皰疹、乙型腦炎、B型肝炎與C型肝炎以及愛滋病等多種病毒體內外模型,開展了抗病毒藥物的篩選與評價研究。她領導的研究室承擔了「六五」到「九五」的攻關課題和「863計劃」重大專題,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藥基金與衛生部等多個研究項目。她與學生共同主編的《抗病毒藥物及其研究方法》一書,是我國第一部抗病毒藥物研究方面的系統性專著。

《科學家口述訪談中的敘事》

劉婷(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老科學家學術成長採集辦公室)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以下簡稱採集工程)主要研究方法為「採」「研」和「宣」,所涉及的相關學科包含口述歷史、科技史以及敘事。本報告結合敘事理論對科學家口述歷史中的要點進行分析,並以採集工程中張金哲的採訪為案例(第一例壞疽手術),總結了口述歷史訪談中的敘事性質和價值,提出個人主觀視角的歷史價值與小歷史之間相關性的思考、個人主觀視角的學術價值,以及學術與生活交融等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觀點。

《民國時期金陵大學農學家群體結構研究》

金逸倫(南京農業大學)

隨著金陵大學農學院(以下簡稱金大)的發展,來金大任職的農學家不斷增多,他們在長期共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即金大農學家群體。金大農學家群體扮演著大學教師和科學家的雙重角色,對我國近代農業教育發展、農業科技進步及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本報告通過深入研究這一群體內部人員在國籍與籍貫、年齡、學科、學歷、畢業院校等方面呈現出的結構性特徵,挖掘該群體區別於其他群體的獨特特徵,探索影響民國時期金大農學家形成與發展的各種因素,對當今培養農業人才提供歷史思考。

《老一輩中國科學家愛國精神形成研究

——以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群體為例》

李婧銖(中國石油大學)

本報告集中梳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人的傳記叢書及專著類資料,獲獎人的文集或文選類資料,獲獎人的講話、報告、期刊類資料以及獲獎人的影像類資料。從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群體的共性中探析其愛國精神的形成原因及發展歷程,為新時代背景下弘揚愛國精神及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提供啟示意義。研究得出結論: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人群體的愛國精神是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時代背景是愛國精神形成的原動力,教育經歷對愛國精神的形成具有引導作用,愛國精神是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三者的有機統一。

張藜教授總結髮言

本次年會,雖然科技人物研究報告的數目不是很多,但內容上卻極具特色,跨度很廣。

近幾年,科技人物研究注入了不少新的血液,研究學者年輕化、背景學科交叉化、研究路徑多樣化,這些都為今年的科技人物分會場增色不少。這次年會的另一亮點是在研究方法上,許多報告都呈現了新的史料,在對新史料的搜集、考證以及研究角度等方面都有值得討論的新內容、新思路。更有學者針對口述史學方法中的敘事性質與價值提出了新的思考。

最精彩的突破在於研究對象的選取。這次年會,關於跨文化交流的科學家研究佔據不小的比例,不僅有與我國科技發展關係密切的外國科技人物,如賴樸吾、李希霍芬等,也有常年遊走於中外交流的我國科技人物,如周培源、舒高第,研究對象的學科領域也進一步地拓寬。令人驚喜的是,開始有學者將目光轉向科學發展中不應忘卻的「小人物」身上,這是一個新穎且值得探索的研究分支。一個大事業需要很多前赴後繼的人,對藏身其後的人進行人生復刻,同樣重要。此外,本次報告也出現了不止一個的群體研究報告。每一個人物與群體都代表了一個「小歷史」,只有「小歷史」更多樣與全面,「大歷史」才能更加真實與鮮活。

「要以研究平常人的心態,真實地去挖掘、辨析在複雜的歷史環境中的每一個人物,不要標籤化、臉譜化。要挖掘真實的人性,宣傳科學家精神、科學精神是有必要的,但研究者的目的不是為了詮釋精神而去宣揚科學家精神,而是要去理解、去深度地挖掘。所以,首先要以求實嚴謹的態度分析、辨識史料,挖掘尚不為人知的鮮活的細節,把基本工作做好後才談得上宣傳。為了宣傳而列舉典型事例是本末倒置的,這不是科學史研究的本意。希望年輕的學者們本著求真、求實的態度理念來落實研究。」在報告的尾聲,北京大學教授張藜如是總結並提出建議。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

《中國科學報》 (2020-12-10 第8版 印刻)

相關焦點

  • 韋火新著《出殼時代》出版發行—新聞—科學網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口迅速膨脹、資源過度採攫、生態環境惡化等全球性問題越來越突出,然而近年來人們在解決這些新問題的過程中猛然發現,更可怕的危機不在於發展得太快、太急,而是發展出現了停滯趨勢。
  • 「新時代北鬥精神」主題宣講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林寶軍研究員作主題報告     10月29日,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市科協、中科院上海分院、市科委、市教委、團市委在上海科學會堂聯合主辦《星耀:夜空中最閃亮的「星」——共話「新時代北鬥精神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新冠肺炎患兒咳嗽可用清宣止咳顆粒—新聞—科學網
    最近,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接連被報導。
  • 新冠肺炎小鼠模型成功模擬人感染特徵—新聞—科學網
    研究者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小鼠進行基因編輯,使其體內能夠產生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hACE2),這是新冠肺炎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時結合的受體。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細胞宿主和微生物》。 「我們急需一種小型動物模型用來模擬COVID-19患者身上觀察到的臨床過程和病理特徵,而本次研究開發的動物模型無疑是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的一件利器。」
  • 科學家繪製新冠病毒突刺蛋白三維圖像—新聞—科學網
    ,繪製了第一張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度圖像,這將大大推動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 McLellan、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生Daniel Wrapp和助理研究員Nianshuang Wang等人,在從中國研究人員那裡獲得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兩周後,該團隊就設計並生產了穩定的突刺蛋白樣本。他們又花了大約12天,重建了被稱為突刺蛋白的三維原子尺度圖,並向《科學》提交了一份手稿,後者立刻這加快了同行評審進程(這個過程中涉及的許多步驟通常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
  • 立足中國人口新國情 不負人口研究新使命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十三五」以來,我國人口發展發生重大的歷史性轉向,人口國情也出現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特徵,突出表現在人口發展形勢呈現出數量、結構、質量、分布等多方面交織交錯的新格局。立足人口新國情,展現以人口研究推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新擔當,推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人口理論體系的新成長點。
  • 科學家揭示 「添加劑超分子催化」新理念—新聞—科學網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餘焓和韓生等人提出的「無機配體配位/支撐金屬催化劑」新概念基礎上,以添加劑和催化劑為研究對象,首次得到了催化劑和添加劑的超分子晶體結構,控制實驗證明其為真正的催化劑活性物種。不同添加劑加入可以調節反應體系的氧化還原電位,揭示了均相催化多變量複雜化學系統中存在的添加劑超分子催化效應。為實驗方面研究複雜化學系統提供了可操作思路。
  • 史料與史學
    通過郭常英教授及其團隊的艱苦努力,我們才逐漸意識到對慈善義演的研究,其重要學術價值不僅在於彌補這一課題本身長期以來研究不足的缺陷,甚至可以說是填補了中國近代慈善史研究中的一個空白,而且還可以透過慈善義演這一全新的視角,對近代中國的經濟、政治、群體、社會等相關問題進行新的探討,進而獲得一些新的認識。所以,近代慈善義演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 《最好的時代》:工業文化的新探索
    電視劇《最好的時代》以中國鐵路運輸建設為背景,講述了李延峰、林真一、譚靖州等一批年輕中國鐵路建設科學家、企業家,在老一輩中國鐵路建設者的精心傳承下,齊心協力研發高速鐵路新技術、創新軌道交通新環境,以此推動中國高速鐵路邁進劃時代新臺階,同時也收穫美好愛情的故事。
  • 文學觀念轉型中的新時期小說研究
    世界範圍內的優秀文學成果和多元化的文藝思潮被全面引入中國,極大開拓了中國作家和研究者的視野,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藝術表現力,也拓展了文學思考世界、探索人性的廣度和深度。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及文學理論研究都迅速進入蓬勃發展期。在承繼五六十年代宏大現實主義傳統的同時,中國作家積極熱烈地從世界文學流派、作品中汲取養分,學習經驗。
  • 「寒冬」之下 鋼鐵業開啟新一輪「去產能」—新聞—科學網
    多位專家表示,下一步鋼鐵行業將繼續嚴禁擴大鋼鐵產能、降低產能置換比例,推動戰略性重大兼併重組,開啟從量變到質變的新一輪「去產能」。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發展司一級巡視員夏農表示,必須鞏固化解過剩產能成果,全面完成化解鋼鐵過剩產能既定目標任務。同時指出解決鋼鐵行業布局不合理等結構性問題,必須堅持在控制產能總量的前提下調整優化存量,推進鋼鐵行業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 新垣結衣帶火了第一人稱視頻?這個新女團全員男友視角上陣
    說起治癒系女神,估計很多人都會想到新垣結衣。她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給人一種陽光和青春的感覺,仿佛只要她一笑,整個世界便放晴了。尤其是是她後來拍攝的一組男友視角的短視頻,更是讓一眾粉絲印象深刻,甚至就連我這樣的路人都被深深吸引。
  • 新思維、新體驗、新傳播、新力量——探索閱讀的無限可能
    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記者了解到,滬上出版、發行行業企業積極對抗疫情帶來的衝擊,化挑戰為機遇,於危機下努力探索轉型發展之路,湧現出一批創新發展理念、試水網絡經濟、拓展融合發展模式的探路者和先行者,用「閱讀的力量」溫潤城市。
  • 探索宇宙的新秘密!
    事實上,國際科學家很久以前就開始探索宇宙中的「第二地球」了。不幸的是,浩瀚的宇宙,雖然匯集了許多恆星,但是在幾十年的探索中,沒有發現類似地球的行星,儘管人類探索「第二個地球」的旅程漫長,但人類並沒有放棄,據說「耐心等待的人會得到一切」,經過幾十年的不懈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前段時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傳來了好消息,第二個地球終於被探索出來了,它的平均溫度為22度,距離地球600光年,是一個新的宜居家園。
  • 史蒂芬·肖爾新系列,用無人機和Instagram探索可能
    這些作品擁有嚴謹性,用光線,色彩和形式的和諧一起進行定義,傳遞出肖爾創作的持久動力,即:探索攝影圖像中的新可能性。該系列共展出了14張作品,每張作品皆為獨版,統一尺寸15.2cm×15.2cm,售價5千美元。
  • 《新世界》:用小人物視角構建家國情懷
    演繹時代變遷百姓故事《新世界》呈現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北平城裡22天內發生的時代洪流變遷。該劇儘管展現了大時代主題,但區別於戰火紛飛的正面戰場視角,聚焦生活在北平城中的金海、鐵林、徐天三兄弟的命運流轉,刻畫了田丹、刀美蘭、小耳朵、柳如絲、沈世昌等不同背景、不同階層、不同信仰的亂世人物群像,以鮮活的人物和真實的時代氣息演繹了時代變遷中的百姓故事。
  • 推進高校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探索 ——「新時代中國特色...
    12月19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廈門大學科學藝術中心舉行。廈門大學舉行此次研討會,對於進一步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的意意義。
  • SE新研發工作室成立,專注探索新技術開發
    新成立的舍布魯克工作室位於加拿大魁北克,將專注於「探索、測試和應用新技術,來創造未來的電子遊戲。」工作室將於今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有20名全職員工,計劃在5年內擴張至約100名員工。目前主要以遠程辦公為主,辦公場地要到2021年初才會開放。
  • 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這一研究結果為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下一步,研究人員和相關醫院將深入合作研究,就PARP抑制劑聯合化療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這一治療方法開展臨床實驗。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fulltext/S1535-6108(20)30540-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