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知頓ZhiDun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有7個省市推出累計超過25萬億元的重點項目建設計劃,計劃裡還有5G等新基建的概念被反覆提及,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新一輪投資將會「大水漫灌」呢?
對此,有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楊萍發表了看法,她認為我們所看到的20多萬億、30多萬億,這些被重點投資的項目計劃,實際上所指的就是項目總投資,是需要若干個年份才能完成一個投資規模,這不是一個年份就可以完成得了。
但如果我們把項目總投資,當成年度投資計劃來看的話,那就很容易產生一個錯誤的聯想了,大家也極容易把這次投資看待成「大水漫灌」,認為強刺激政策又來了。但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關於今年投資的方向問題,楊萍則表示,後續將會在新型基礎設施上發力,包括數據中心、5G、工業和網際網路等領域。對此,有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楊萍發表了看法,她認為我們所看到的20多萬億、30多萬億,這些被重點投資的項目計劃,實際上所指的就是項目總投資,是需要若干個年份才能完成一個投資規模,這不是一個年份就可以完成得了。
除此之外,在疫情暴露下的很多突出短板,比如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等等,都有一些短板存在,這也是新一輪投資關注的重點所在。近來時間,全國多個省市都發布了2020年重點投資項目計劃,有媒體計算投資總量高達34萬億元,甚至引發這是4萬億升級版本,將引發「大水漫灌」之憂的輿論出現。
對此疑慮,有南方經濟智庫認為這是在混淆概念,因為「投資刺激計劃」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存在,是不具備可比性的,並且重點的項目投資,只不過是固定資產投資的一部分而已。
所謂的「投資刺激計劃」,只不過是特殊時期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主動增加政府投資的一種規模,好來拉動內需,穩定增長而已,每天這次報導的34萬億,則是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它和強刺激是有著明顯的區別。
34萬億元這個數字,咋呼一聽真的很大,實際上因為重點項目建設的周期需要持續很多年,甚至還會超過5年、10年時間。經記者大概範圍的估算,這批項目在今年的投資注入金額接近5萬億元,對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在2018年的時候,我國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就超過了64萬億元。
這樣一看,20多個省份只有34萬億元的的投資規模,是不是一點也不誇張了呢?根據3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在選好投資項目的時候,我們就要加強用地、資金、用能等政策配套。加快國家規劃明確的重大工程推進和建設,加大公共衛生服務、和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並加快數據中心和5G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