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老師搭檔考古碩士 做音頻節目傳承傳統文化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歷史老師搭檔考古碩士 做音頻節目傳承傳統文化
  他倆像說相聲一樣講《千字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千字文》的開篇,27歲的馬磊第一次讀到這八個字是小學三年級,當時的他猶如置身浩瀚的星空與先哲對話。

  近二十年過去了,2019年11月,馬磊決心重新研讀《千字文》。他與好友考古學碩士恩子健在喜馬拉雅創辦了一檔音頻節目《鴞胖說千字文》。一期節目時長8分鐘,他們要準備十小時,查閱數十本古籍。

  如今,《鴞胖說千字文》收聽量已超過40萬。馬磊說:「傳統文化界定了我們的社會身份。千年後我們是中國人的身份不會變,它決定了我們從何處來。」

  歷史老師的「另類」課堂

  馬磊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他在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教授初高中歷史。「學歷史有什麼意義?」馬磊被學生問過很多次。

  每次被問到,他都會耐心地回答,歷史可以帶你重溫「思無邪」的美好,讓你一覽上古的風雲時代,結識汨羅江邊的屈原、紅臉忠義的關羽和對影成三人的李白、把酒問青天的蘇軾……馬磊說得興起,學生們只是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從那時起,馬磊便萌生了製作一檔傳統文化節目的念頭,他一直在尋找一位搭檔。

  直到2019年10月,馬磊找到好友恩子健。恩子健是考古學碩士,曾兩次赴南昌海昏侯考古工作站,多次參與國家重大社會基金項目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冷門「絕學」專項「基於考古材料的《顓頊曆》復原研究」。他是馬磊心中最合適的人選:「子健學了七年歷史,對古籍可以說是倒背如流,每提到一點都能旁徵博引。我們希望這檔節目去講一些真正的歷史,是經得起驗證的。」

  用這個時代的聲音去講述塵封於古籍中的故事,剖析其中的義理,是馬磊和恩子健打開古籍的一把鑰匙,也是為傳承文化所做的「時變」。2019年11月,馬磊和恩子健在喜馬拉雅推出首檔音頻節目《鴞胖說千字文》。甲骨文中,歷史的史字與貓頭鷹很像,古人將貓頭鷹稱之為鴞或鴟鴞。

  《鴞胖說千字文》深度剖析千字文的知識內核,雜糅歷史學、哲學、考古文博,從文字入手,探尋詞源。考鏡源流,辯章學術,馬磊希望能讓聽眾透過音頻,見識到「不一樣」的「大部頭」千字文。

  講課8分鐘備課10小時

  《千字文》傳承千年至今,歷來是兒童開蒙啟迪的必讀書目。四字一句,幾乎句句用典,囊括天文曆法、地理方圓、人文歷史、物產資源,甚至於古人的精神世界。雖是「啟蒙」,但絕不「低幼」。

  《千字文》通讀過的人很少,能讀懂的人就更少了。「從最簡單的古籍入手,在深度和廣度上做文章,以千字文為網絡,去講字,講成語,講詩歌,講傳統文化。」這正是馬磊和恩子健做《鴞胖說千字文》的初衷。

  馬磊跟恩子健因歷史結緣,兩人性格一動一靜,「君子和而不同」這句話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兩人在節目錄製分工上很明確,一個負責深入,一個負責淺出。

  恩子健是鴞胖文史的總智囊,負責知識的輸出和內容的把關。每天早上9點,恩子健會準時把新一期節目的大綱發給馬磊,包含史料出處,從哪些方面入手講這一期節目。馬磊負責課程文本的撰寫和錄製音頻,根據大綱準備《鴞胖說千字文》的文字稿,查各類古籍和文獻,通常要花上6到10個小時。

  馬磊師從青年相聲演員葉蓬,也曾在一些相聲比賽中獲獎。他知道如何將深刻的內容講得淺顯易懂,也知道如何通過趣味的表達,讓傳統文化走進聽眾的生活。

  「熬夜跟千字文有啥關係?」馬磊的一句話便抓住了聽眾的神經,「《千字文》是梁武帝讓周興嗣一夜編纂而成,費心又費力,聽說一夜之間周便白了頭。」

  為何只有周興嗣的《千字文》流傳至今?這一切都因為一個和尚。這個和尚是誰?跟《千字文》有什麼淵源?……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又拋出下一個問題,配合馬磊說相聲一般的解說,一期8分鐘的節目,聽眾聽得意猶未盡。一位聽眾如此評價:「聽他們的節目,就像在聽相聲,一點也不會冷場。」

  只有認同才願傳承

  講到《千字文》開篇八字「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馬磊引用了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中的經典臺詞,人要先見天地,見眾生,最後才能見自己。「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開篇雖未明確提到「人」,但「人」已隱在其中。知道了天地,認識了宇宙,人們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人生。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是馬磊做節目以來的第一個挑戰。他對天文學知識基本上是一竅不通,恩子健推薦他閱讀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武家璧的相關專著。馬磊用三天時間啃完這本專著,依然難以理解其中要義。

  在馬磊的建議下,恩子健將考古學融入節目。恩子健說:「早在4000年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天文學的體系。幾千年前大型遺址中有觀象臺的遺址用於天文觀測。」於是,馬磊和恩子健從天地詞彙的演變、陰陽八卦、衣食住行講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國人的宇宙觀建立過程,乃至道德觀念的確立。

  3月18日,喜馬拉雅發起古籍喚醒計劃,並聯合新浪微博一同招募古籍喚醒人,徵集解讀古籍的音頻作品。喜馬拉雅也將上線數百部古籍類專輯,建立全網首個的音頻古籍知識庫,打造傳統文化愛好者交流社區。馬磊看到消息後,第一時間聯繫了喜馬拉雅的製作人,報名該計劃,成為一名古籍喚醒人。

  如今,《鴞胖說千字文》已更新了77期。馬磊說:「我在製作節目、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將這份民族認同感傳遞出去,希望能讓更多的中國人更加深入地認同自己的身份,認同傳統文化。只有認同,才願傳承。也只有認同,才有發展。」

  本報記者 李俐

相關焦點

  • 讓傳統文化走向日常 音頻節目《中國人的小日子》上線
    2020年12月30日,由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公益發起的國內首檔傳統文化推廣音頻節目《中國人的小日子》全網發布。多位文化藝術界的專家學者與演藝界知名人士傾情參與錄製,兩代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聯袂推薦。公益音頻節目《中國人的小日子》解讀傳統文化如何古為今用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在節目推薦詞中說到:「在大力倡導文化自信、提倡審美教育的當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作活力,應該讓年輕人更多地了解到傳統文化是如何影響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是一種貫徹國人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是中國人行為處事的文化內核,更是一種哲學思想。
  • 傳遞文化正能量《你好呀!故宮——聽見你的600年》公益音頻節目 多...
    解密故宮文化符號,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近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酷我暢聽,邀請故宮專家團隊與「你好呀!故宮」節目研發團隊,正式官宣公益音頻節目《你好呀!故宮——聽見你的600年》。節目於9月28日正式上線酷我暢聽APP及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平臺,將圍繞多角度故宮文化,向聽眾弘揚傳統文化、傳遞文化正能量。公益節目《你好呀!故宮——聽見你的600年》,是為慶祝世界著名遺產紫禁城600年特別策劃,此次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平臺向全國人民免費播放。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第二十三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進一步夯實理論體系、拓展實踐縱深,將我們黨對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地位作用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關深化文明認知、存續文化基因。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彰顯了我們黨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覺,始終將建設文脈傳承、文化繁榮、文明興盛的社會主義中國作為奮鬥目標。
  • 深刻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價值
    中國文物報社供圖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關深化文明認知、存續文化基因中國考古學誕生近百年來,一直肩負著知我中華、振興中華的學術使命。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寧夏水洞溝、浙江上山、遼寧牛河梁、浙江良渚、陝西石峁、河南二里頭、四川三星堆等重要考古發現層出不窮,就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國家起源等重大課題交出「中國答卷」,闡明了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孕育出的文化積澱、心理認同、禮制傳統,為構建中華民族歷史、梳理中華文化基因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
  • 故宮——聽見你的600年》公益音頻節目,多角度...
    解密故宮文化符號,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近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酷我暢聽,邀請故宮專家團隊與「你好呀!故宮」節目研發團隊,正式官宣公益音頻節目《你好呀!故宮——聽見你的600年》。節目於9月28日正式上線酷我暢聽APP及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平臺,將圍繞多角度故宮文化,向聽眾弘揚傳統文化、傳遞文化正能量。公益節目《你好呀!故宮——聽見你的600年》,是為慶祝世界著名遺產紫禁城600年特別策劃,此次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平臺向全國人民免費播放。
  • 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與養分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家寶藏》再到《衣尚中國》,近年來的優質文化節目無一不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挖內容,汲取養分。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不僅增添了節目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還從更深層次提高了節目的生命力。
  • 弘揚傳統文化!德州市第五中學兩作品入圍《傳承的力量》
    日前,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進入公示階段。其中,由德州市第五中學肖淑芹老師執教的《循禮修身》和李洪香老師執教的《明月千裡寄相思》兩課例成功入圍。
  • 水井坊攜手《國家寶藏》第三季 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節目以歷史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臺戲劇、真人秀等多種藝術形態於一體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創製的「紀錄式綜藝」,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無人機通過變換隊形,依次拼出了2200年的杜虎符、2000年的銅奔馬等國家具代表性的歷史文物以及水井街酒坊傳承600年釀造技藝的美酒,惟妙惟肖,創意十足,用特別的方式拉開《國家寶藏》的序幕。
  • 感悟「盡孝心·傳孝道」的傳統文化 「傳承的力量」重陽節特別節目...
    今天,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2020年重陽節特別節目播出。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橫涇實驗小學「蘇扇工坊」的同學們帶來制扇技藝展示;在陝西省楊凌高新小學,同學們用五穀雜糧做原材料,製作五穀畫;南京市溧水區實驗小學的師生,將蠶桑之鄉的養蠶傳統演繹為現代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蠶繭創意掛件、精美的刺繡作品在課堂中誕生;安徽師範大學徽州三雕工作坊,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在這裡製作完成……  四川省宜賓市南廣鎮中心小學的師生帶來巴蜀大地的傳統技藝糖畫
  • 浦發信用卡牽手《國家寶藏》第三季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原標題:浦發信用卡牽手《國家寶藏》第三季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博大和燦爛,凝聚著眾多觀眾的關注與期盼,《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2020年12月6日起每周日晚八點半檔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共話國寶前世今生,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以及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進一步探尋著華夏文明的無限可能
  • 傳承我國傳統文化雕塑
    少數民族雕塑,鑄銅雕塑,戶外景觀雕塑,人物雕塑 傳承我國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並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 五千年歷史璀璨星河,動漫,能否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出一份力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擁有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不僅是影視產品,動畫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不應視之為一種簡單的藝術風格。現在動漫的文化也深深地在新世紀的青少年中傳播,是文化生產的一種形式,可再現民族傳統文化。
  • 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節目項目」旨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及《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 金典·經典巨獻 攜手《中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三湘都市報12月16日訊(記者 和婷婷)現在,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正在芒果 TV、湖南衛視熱播,收視獨佔鰲頭。而與之一同上線的冠名商依然是伊利集團的金典有機奶,二者共同打造了一場傳承文化之美的饕餮盛宴。
  • 中華傳統文化是什麼,該怎麼傳承
    年關將近,中華傳統文化之問再起,筆者整理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的文章《傳統文化的「傳」與「承」》當中的一些觀點,供廣大網友參考,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諺語有云: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說的是兩地相距一百裡,「風」就會不一樣,而相距一千裡其「俗」就會發生新的變化。
  • 媒體聚焦電視文娛節目駐足傳統文化:年輕化表達激活文化生命力
    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與養分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家寶藏》再到《衣尚中國》,近年來的優質文化節目無一不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挖內容,汲取養分。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不僅增添了節目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還從更深層次提高了節目的生命力。
  • 「傳承的力量」重陽節特別節目邀你感悟「盡孝心·傳孝道」的傳統...
    今天,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2020年重陽節特別節目播出。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橫涇實驗小學「蘇扇工坊」的同學們帶來寓意「善良」和「善行」的制扇技藝展示;在陝西省楊凌高新小學,同學們種植農作物、蔬菜、花卉、水果,用五穀雜糧做原材料,製作五穀畫;南京市溧水區實驗小學的老師和同學,將蠶桑之鄉的養蠶傳統演繹為現代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蠶繭創意掛件、精美的刺繡作品在課堂中誕生;安徽師範大學徽州三雕工作坊,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
  • 深耕傳統文化傳承洞察多元文化需求 物喜堂獲《國家寶藏》第三季...
    2020年12月,北京物喜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物喜堂)憑藉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域的持續深耕,以及對於Z世代多元文化需求的深刻洞察力,獲得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獨家IP運營權。這些自製文化產品的出現與成功,既源於物喜堂打通歷史時空維度的文化使命,也得益於自身強大的藝術、設計人才資源儲備與開發能力。
  • 佛山老匠人專注雕刻自學技藝 一心傳承傳統文化
    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木雕是民間傳統老手藝之一。經過刻刀的雕刻,木頭在手藝人的一次次打磨下被賦予新的生命,變成各種形狀的工藝品。在佛山高明富灣上灣村,70後的譚秉祺自小受村中龍獅文化浸染而自學木雕龍船,做出的作品精美堅固。不僅如此,一心傳承傳統文化的他還拜師學藝,逐漸掌握扎獅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