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疫》在中文世界的更名史:從「驚悚文學」到「譯文紀實」

2020-12-14 澎湃新聞

2019年5月開播的美劇《血疫》因為新冠疫情又獲關注,據說畫面非常驚悚,有勸告說慎重觀影。《血疫》改編自美國作家理察·普雷斯頓同名非虛構作品,主要講述了1967年到1993年伊波拉病毒在非洲和美國小範圍爆發的前後經過。事實上,這本書在20多年前,也就是1994年在美國已由蘭登書屋出版。2014年非洲伊波拉疫情大爆發,美國出版商也因為全球對伊波拉病毒的關注,將此書加印15萬冊,而此前銷售量就已達到350萬冊。中文世界2005年曾翻譯引進過此書,當時書名為《高危地帶》。多半也是因為非洲的疫情,201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再次出版了新的譯本,這就是很多讀者都聽說過的《血疫》了。

《高危地帶》

從「驚悚文學」到「譯文紀實」

《高危地帶》這個譯本出版時,宣傳引用了《今日美國》的評價:「這本非虛構的文學作品比任何科幻恐怖噩夢都更加恐怖」,以及著名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話:「這是我讀過的最恐怖最精彩的小說之一,甚至超過了驚悚小說大師史蒂芬·金與麥可·克萊奇頓。書裡的事件是真事,而且就在華盛頓紀念碑的視域之內發生。要命的是,這種事件遲早還會捲土重來。」上海譯文出版社那版封面上引用了「當代驚悚小說之王」史蒂芬·金的感嘆:「《血疫》的第一章,是我這輩子讀過最可怕的」,可想而知其恐怖程度。是什麼畫面比《閃靈》還要可怕?

下面這段描述摘自《血疫》的第一章,描述了馬爾堡病毒在患者體內產生的破壞性:

他感到眩暈,極度虛弱,他的脊梁塌下來,鬆弛無力,他失去了所有平衡感。房間不停旋轉。他進入了休克狀態。他俯下身,頭部擱在膝蓋上,隨著一聲痙攣般的呻吟,胃裡湧出巨量血液,潑灑在地上。他失去知覺,向前倒在地上。房間裡只聽得見他喉嚨裡的哽咽聲,他已經昏迷,但還在繼續嘔出血液和黑色物質。這時響起了床單撕裂的聲音,那是大腸完全打開,血液從肛門向外噴射。血液裡混著腸壁組織。他排洩出自己的內臟。腸壁組織脫落,隨大量鮮血一同排出體外。莫內已經崩潰,血液正在流盡。

因為這是發生在人類身上的真實情景,在腦海中描繪的畫面更加具有代入感,讀者更容易把自己想像成患者。

馬爾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同屬於具有極強破壞性的「絲狀病毒」,前者被發現的時間還要早於後者。「馬爾堡是德國中部的古老城市,被森林和牧場環繞,廠房坐落於綠色山谷之中。1967年,病毒在一家名叫『貝林製藥』的工廠爆發,他們使用非洲綠猴的腎臟細胞生產疫苗,定期從烏幹達進口猴子。病毒潛伏在前後空運來的五六百隻猴子體內來到德國,其中只有兩三隻攜帶病毒。」

《血疫》海報

除了真實性帶來的恐懼,作者所採用的驚悚小說寫法也能牢牢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甚至讓讀者懷疑真是在閱讀小說。值得注意的是,在伊波拉病毒並未被高度關注的2005年,《高危地帶》譯本並未作為紀實類或科普類的非虛構作品推出,而被放在了「驚悚文學」叢書系列中。那時恐怖病毒遙不可及,好似一個永遠不會成為現實的傳奇故事。

《高危地帶》的豆瓣條目:屬於「驚悚文學」叢書

有意思的是,比理察·普雷斯頓小兩歲的弟弟道格拉斯·普雷斯頓就是位驚悚小說作家,中文世界翻譯出版了他的小說《佛羅倫斯的惡魔》《死亡之舞》,還有2019年重慶出版社剛剛出版的《失落的猴神之城》。理察·普雷斯頓本人也師出名門,他的老師是被譽為「創造性非虛構寫作」開拓性人物的約翰·麥克菲,那位大名鼎鼎、寫出《江城》的何偉也是他的學生。

美國讀者覺得兩兄弟的作品都很驚悚,便問他們童年是否非常不幸。理察·普雷斯頓在接受採訪時說:「不是這樣的,我倆的童年很幸福。我們愛在吃飯的時候坐在餐桌旁講故事。我們都有說各種離奇、有趣故事的習慣。」

但如此驚悚的《血疫》也存在誇張描述症狀的嫌疑。作者曾在採訪中表示,希望在修訂版中將病毒的臨床表現描繪地更加清晰準確,同時承認:「在舊版的《血疫》中,我寫到一個護士流血淚的情節。幾乎可以肯定,這是不會發生的事情。在感染了伊波拉病毒後,眼睛會因為血管破裂而變得鮮紅,而且會有血從眼瞼滲出來。這非常可怕,但不會出現血淚在臉上滑落的情形。」

文字描述中的可怕病毒

普雷斯頓至少在初次寫作《血疫》時並沒有親眼見過感染馬爾堡或伊波拉病毒的患者,他所獲得的印象來自親歷者的口述和有限的患者照片。但他基於事實合理想像,用文字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病毒的可怕,留下了令人難以忘記的比喻:「薩伊伊波拉病毒就像是人命的黑板擦」。

《血疫》

在作者的描述中,伊波拉病毒是「分子大小的鯊魚,是沒有思想的行動。緊湊,冷酷,理性,只考慮自己,病毒全心全意自我複製,速度有時候非常驚人。它的首要目標就是複製。」

正是這種冷酷理性的複製意願,導致感染者在發病後的數天血崩而亡。伊波拉病毒中致死率最高的薩伊病毒會襲擊人體內除骨骼肌和骨骼之外的所有器官和組織。作者將它稱為「完美的寄生生物」,「極度擴增到最高峰,一滴眼藥水大小的患者血液內就有數以億計的病毒粒子。換句話說,佔領宿主軀體的生物體正企圖將宿主轉化成它本身」,這樣的描述很容易讓人想起科幻片中人類被外來生物或者機器人侵襲的場景。

絲狀病毒對大腦和內臟的攻擊造成了「人格解體」以及「未死先屍」的結果:病毒的複製使得細胞逐一破裂,於是大腦裡的組織液化,腦損傷抹除了患者的人格,「意識的高級功能首先磨滅,只剩下腦幹深處的區域(原始的『鼠腦』、『蜥蜴腦』)還有活力,仍在工作」,作者的總結是「靈魂已經死了,只有他的肉身依然活著」。但其實肉身也不好到哪裡去,根據作者的描述,醫生在解剖被馬爾堡病毒侵蝕的莫內遺體時發現,「腎臟已經損壞,肝臟也一樣。肝臟是黃色的,有些地方甚至液化了——就像死屍的肝臟;仿佛莫內還沒死就變成了一具屍體。黏膜腐脫,也就是腸壁組織脫落,同樣常見於陳放幾天後的屍體」。

伊波拉病毒最早的照片之一,拍攝於1976年10月13日

相比之下,伊波拉對大腦的摧毀程度更為徹底,「伊波拉患者在臨終時往往會進入癲癇般的痙攣:整個身體抽搐震顫,雙臂和雙腿胡亂踢打,流血的眼睛翻白眼。震顫和抽搐會讓血液飛濺」。作者對此進行了大膽猜測,又想賦予病毒邪惡的意志:「癲癇濺血很可能也是伊波拉的求生策略——通過汙染創造傳播機會——在患者瀕死時引發全身抽搐,將血液灑得到處都是,給病毒傳播給下一個宿主的機會」。

其實,正如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將宿主殺死並不符合病毒的「利益最大化」。2014年非洲伊波拉疫情爆發時,美國埃默裡大學醫學院的(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阿夫塔卜·安薩裡(Aftab Ansari)博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伊波拉病毒真正的殺傷力源於錯放了位置,從野生動物跨物種感染了人類。伊波拉病毒的宿主通常是果蝠,病毒在不使果蝠死亡或明顯患病的情況下穩步複製。完美的寄生生物能夠複製,且不殺死宿主,伊波拉病毒是蝙蝠身上的完美寄生物。」

作者在書中還會時常將伊波拉病毒同愛滋病毒進行比較,後者已足以讓人毛骨悚然,但同前者相比卻顯得「異常溫和」:「HIV是一種生物安全2級的微生物,高度致命,但傳染性並不強。它不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也無法通過空氣傳染」,醫護人員不需要穿生化防護服去處理感染HIV的血樣。

書中的這段對比描述可以說非常經典了:

和HIV的悄然偷襲不同,伊波拉的攻擊是爆炸性的。伊波拉病毒在人體內肆虐的時候,整個免疫系統都會失靈,你會像是喪失了應對病毒襲擊的能力。人體像是被圍困的城市,城門大開,敵軍擁入,在公共廣場上安營紮寨,放火焚燒所有一切;就在伊波拉病毒進入血液系統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幾乎肯定難逃一死。你無法像擊退感冒那樣擊退伊波拉,伊波拉十天內就能完成愛滋病要花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

不過好在伊波拉不會通過空氣傳播,「假如伊波拉能輕易通過空氣傳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樣了」。當年接受作者採訪的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卡爾·M·詹森醫生表示:「假如一種病毒與呼吸系統密切相關,那麼你想控制它就非常困難了。如果伊波拉是安德洛墨達毒株——高致死率,能通過液滴傳播,那麼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

《禁區危機》

《血疫》中記錄的絲狀病毒爆發都是很小範圍內的,還有對人類不起作用、但能殺死猴子的情況,所以作者自創一詞為「微爆發」:「一種新顯病毒的小型爆發,有時候甚至難以察覺」。在描述蘇丹伊波拉病毒爆發結束時,作者用揮手再見的態度描述:「伊波拉病毒的蘇丹化身退回了叢林深處,毫無疑問直到今天還在那裡存活,它在某種未知宿主身上循環複製,能夠改變自己的形狀,能夠突變成另一種新病毒,伺機以新的形態進入人類這個物種。」那時估計很難想見,20年後的他面臨伊波拉病毒的再次爆發,不得已放下手中正在創作的兒童奇幻小說,重新投入病毒報導。2019年理察·普雷斯頓出版了新書《禁區危機》(),根據最新疫情重新講述了一遍伊波拉的故事,時間線從1976年一直延伸到2014年。

Crisis in the Red Zone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血疫》,一個美劇
    《血疫》已被翻譯成中文等30多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300萬冊,成為迄今為止反映病毒危害人類主題的影響力最多的作品。為了創造《血疫》,普雷斯頓參觀了位於肯亞和烏甘達交界處的El貢山石洞。據說「伊波拉」病毒最早起源於這裡。在那裡,普雷斯頓目睹了人類掠奪非洲的斑斑罪惡行徑。他認為,當古老非洲的自然生態被人類破壞時,沉睡在古老洞穴中數萬年的病毒也被喚醒。
  • 《血疫:伊波拉的故事》病毒無時無刻都在變異
    一部紀實作品,真實的故事,真實的人物。以「真實」身份示人的驚悚故事,好比直面死神的雙眼,更增添了一份恐懼感。這是我讀過的最恐怖的故事!我是在緊張、恐懼與敬畏中讀完全書。萬分感慨於人類在伊波拉病毒面前如此渺小和抗擊病毒的勇氣。
  • 《血疫》,一部因疫情重新受重視的美劇
    《血疫》迄已被翻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30多種語言, 全球銷量達300多萬冊,成為迄今為止反映病毒危害人 類題材最具影響力的作品。 為了創作《血疫》,普雷斯頓曾探訪肯亞與烏 幹達交界處的埃爾貢山奇塔姆洞, 「伊波拉」病毒據傳 最早就起源幹此。
  • 迷你劇《血疫》,為什麼這麼驚悚?
    他憑藉《血疫》一書,獲得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頒發的「防疫鬥士獎」。《血疫》之所以能夠獲得專業機構的嘉獎和千萬讀者的追捧,就在於它的專業性和真實性。作者在講述相關故事時,並沒有摻雜太多的個人情感,而是更傾向於理性地介紹和真實地呈現。
  • 2020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將有哪些「不一樣」?
    1月15日,以「不一樣」為主題的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新品推介會在上海舉行。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村上春樹、翁貝託·埃科、博爾赫斯、菲利普·羅斯、納博科夫、村上龍、阿蘭·德波頓等一線作家作品版權將在新的一年裡進一步開發,伊恩·麥克尤恩、阿特伍德等作家的暢銷新作也將被引進出版。
  • 《科幻世界·譯文版》與她帶來的作品、作者與譯者
    今年是《科幻世界》創刊40周年,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幻世界》雜誌甚至可以與中國的科幻文學劃上等號,如今,作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誌,在中國幻想類期刊市場上,《科幻世界》有著95%以上的市場佔有率。可以說,科幻世界雜誌社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專業科幻出版機構。《科幻世界》不僅僅是讀者認識中國科幻作者的平臺,更是世界幻想文學中文譯介的領頭羊。
  • 好書共評 | 《血疫》
    《血疫》好書共評敬畏自然 熱愛生命人類生命的脆弱性是在《血疫》這本書裡面最能真切感受到的。透過作者對一次次病毒應對情況的詳細描述,讀者不難體會到與病毒周旋時候的緊張和驚險,想必也一定都同我一樣,為奮戰其中的醫護人員、科研工作者捏一把汗,同時也由衷敬佩如此敬業愛崗的他們。南希第一次穿上生物4級防護服,進入高危區域進行解剖手術時發現防護手套出現裂縫時。
  •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新書推薦,看看哪本你最心水?
    品牌書系 「譯文紀實」不斷豐富的同時,譯文社科板塊還將增設 「譯文科學」、「歷史學堂」兩個書系,其中「譯文科學」將推出德斯蒙德·莫利斯暢銷全球2000餘萬冊的經典之作「裸猿三部曲」。於2019年啟動出版的「世界學術經典系列」105個品種將在2020年內全部出齊。包括《紅星照耀中國》在內的多部「紅色經典」也將推出英文版的導讀注釋本,以獻禮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
  • 《血疫》作者:面對病毒,最不該的是互相指責|...
    2019年,全球共有45億人次乘著飛機前往世界各地,這種規模和流動速度,足以在12小時內將來自地球某處的病毒帶到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寫下兩本關於伊波拉病毒的書的理察·普雷斯頓這樣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自1994年以來,《血疫》在全球已累計賣出約250萬本,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出版,還改編為同名電視劇。1999年,《美國科學家》將這本書列入「100本重塑世界科學觀」的榜單,一同入選的還有《寂靜的春天》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 這檔美劇真的有毒,國家地理頻道宣布續訂《血疫》第二季
    《血疫》第一季改編自理察·普雷斯頓的同名科普類暢銷書,由朱麗安娜·瑪格麗絲(《傲骨賢妻》)主演,故事講述了伊波拉病毒從非洲到美國的傳播過程。而《血疫》第二季則將聚焦另一種可怕的病毒——炭疽,並將主要講述2001年在美國發生的圍繞炭疽病毒,為期數周的生物恐怖襲擊事件。
  • 《血疫》:原來電影與現實之間只隔了一個鏡頭
    病毒可以自我關閉,進入假死狀態,然而,只要能接觸到新的生命體,它們就會行動起來,開始增值。——《血疫》魔幻的2020年, 地球人正切身經歷一場病毒大戰,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從屏幕走向生活. 如《血疫》中那位感染死去的非洲老酋長所說, 每一次瘟疫, 總會有人活下來. 人類在大自然面前, 何等渺小。
  • 「媒眼看世界」致敬最美逆行者——觀美劇《血疫》有感
    這一段對話來自於2019年的美劇《血疫》,它改編自一本描寫伊波拉病毒的同名暢銷書,該書作者是擅長撰寫傳染病主題小說的理察·普雷斯頓。故事中的女主角南希是美國陸軍傳染病研究院的一名上校,在劇集中由金球獎影后朱麗安娜·瑪格麗絲飾演。
  • 《尤利西斯》第三個中文全譯本將出,2019年,還有這些名家名譯值得...
    多位世界級作家如菲利普·羅斯、海明威、杜拉斯作品全集出版在即,三位翻譯大家錢春綺、榮如德、李健吾譯文作品集陸續面世;以《魚翅與花椒》為代表,被讀者熱議的譯文紀實書系不斷豐富;翁貝託·埃科的隨筆評論、桑貝作品系列等文藝新品也分外惹人關注……在上海明天廣場機遇中心IP Mall,上海譯文出版社近日將2019重磅新書和盤託出。
  • 《馮至譯文全集》出版 全景呈現德語經典文學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史競男)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日前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馮至譯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全景呈現了德語經典文學的風貌。全集完整收錄了馮至的中文譯作,卷一收錄了馮至翻譯的歌德、荷爾德林、海涅、尼採、格奧爾格、裡爾克、布萊希特等詩人的作品,如歌德的部分詩作《普羅米修士》《瑪利浴場哀歌》等,《海涅詩選》《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集外詩八首》等,以及馮至研究歌德的代表性作品《淺釋歌德詩十三首》;卷二收錄了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和裡爾克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卷三為歌德的長篇小說
  • 敬畏自然 敬畏生命——讀理察普雷斯頓《血疫:伊波拉的故事》
    我戰慄著讀完美國非虛構作家理察普雷斯頓的科學寫作經典《血疫:伊波拉的故事》。文明與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來自熱帶雨林的危險病毒,可在24小時內乘飛機抵達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線路連接了全世界的城市,構成網絡。病毒進入網絡,一日之內就能來到飛機抵達的任何城市。五六個病毒粒子在極度擴增之後就能掃蕩地球。這個非生非死的生物體離我們很近,近到誰都別想置身事外。
  • 什麼是紀實漫畫?淺談紀實漫畫「那些事」
    另一方面,歐洲紀實漫畫也在這幾年接續翻譯成簡繁體中文出版,例如《熱帶季風》專欄作者陳文瑤所翻譯的《伊拉克的罌粟花》(中版2017年出版)與《阿蘭的戰爭》(中版2019年出版)。此外,今年也有《茉莉人生:我在伊朗長大》的翻譯出版。
  • 人類與惡魔共舞——專訪《血疫》作者普雷斯頓
    2020年的春節,被新冠疫情「封鎖」在家中的無數城市的中青年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在現實和鏡頭雙重營造的驚悚氣氛中,觀看了這部講述人類和伊波拉病毒作戰的科學題材迷你劇——《血疫:伊波拉的故事》。 首播於2019年5月的大熱美劇《血疫》,改編自美國科學記者、作家理察·普雷斯頓最負盛名的非虛構作品。
  • 塵封近80年 蘇聯戰地記者紀實作品《在華一年》「重見天日」
    《在華一年》中文版圖書《在華一年》俄文版封面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孫娟):《在華一年》是蘇聯著名新聞電影攝影師、導演、戰地記者羅曼·卡爾曼的一本紀實著作,該書中文版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時隔近80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該書首次被譯成中文出版,並首次在國內發布大量珍貴史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那麼,這本書又是如何在塵封近80年後被重新發現的呢?《在華一年》中文版譯者為我國資深外交官、外交部原副部長、中國前駐俄羅斯大使李輝,他講述了與這本書的緣分。
  • 原以為英文情詩已經夠美了,沒想到翻譯成中文,才是巔峰!
    都說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今天帶大家體驗一下,當英文情詩翻譯成中文,居然比原文更加驚豔!1.原文:I love you once, I love you twice, I love you more than beans and 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