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足協開啟了所有中國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政策。根據政策,球隊不得再出現企業、投資人的名稱,也不得出現類似於FC之類的字眼,而是體現且地域傳統精神、人文情懷。
此新政出臺之前,大連一方就將俱樂部名稱改為大連人。2020賽季,大連隊正是以大連人的名稱參加了2020賽季的中超聯賽。
12月18日,廣州富力俱樂部將俱樂部名稱從廣州富力改成了廣州城隊,成為2021新政後第一支改名的球隊。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俱樂部都支持足協的新政。諸如河南建業、北京國安、山東魯能之類的俱樂部的企業名稱早已滲入到球迷的精神世界,因此,河南、北京、山東等地的球迷掀起了反對中性化的徵名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俱樂部冠名的由來
在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之前,中國俱樂部最大的特點就是俱樂部的名字帶有背後投資企業的名字,而這個在歐洲和美洲卻異常罕見。
這一切跟歐洲、美洲同中國的環境密切相關。足球起源於英國,也是從英國傳入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其中,歐洲大陸其他地區和南美洲是最早接觸足球的地區。足球運動的發展就是靠一個又一個俱樂部的發展推動起來的。
歐美國家的俱樂部名稱有的來源於城市或所在地域的名稱、如果有的城市擁有多支球隊,那麼他們會以所在的區域來區分自己。有的則選擇特殊的背景或者神話的名稱。
亞特蘭大,其名稱來源於希臘神話的女神。中國外號「真藍黑」,其義大利的官方外號為「貝爾加莫女神」
西歐國家、南美的名稱來源於各種各樣的文化生活,而東歐國家則是另一個背景。因為蘇聯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之後,採取的是舉國體育模式。因此,不同的名稱背後代表了不同組織。例如俄羅斯、烏克蘭的很多球隊都帶有「迪納摩」、「中央陸軍」、「斯巴達」、「火車頭」之類的稱呼,他們背後代表的組織不一樣。例如「迪納摩」代表強權組織、「斯巴達」代表農業,「火車頭」一般代表鐵路組織。
烏克蘭球隊基輔迪納摩,帶有「軍事組織」之意,蘇聯解體後,該名稱依然沿用
二戰後,東歐國家也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採用舉國體育模式。因此,他們效仿蘇聯的模式命名自己的俱樂部。例如克羅埃西亞球隊薩格勒布迪納摩、塞爾維亞球隊貝爾格勒紅星、貝爾格勒遊擊。
貝爾格勒紅星
中國的情況則更加特殊。新中國成立之後,雖然我們採取的也是舉國體育的模式。但是我們與蘇聯、東歐國家的國情不同,採取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中國早期的舉國體育採用的是省體育總局或某些發達的市體育局領導。因此,之前的全運會,中國參賽球隊往往是XX省隊。
體育總局統領下的中國體育在很多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發展。但諸如足球類運動發展卻相對滯後。20世紀90年代,中國足球開啟了職業化的道路。中國足球如果還按照XX省隊的模式,球員的轉會將極其受限。
然而,職業化初期的中國足球缺少歐洲足球的土壤,無法獨立運營。因此,拉企業贊助成為了讓俱樂部生存的重要手段。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他們贊助某家俱樂部,需要藉助足球的春風打廣告。就這樣,俱樂部冠以企業名稱成為了中國足球職業化的開端。
中性化的原因
中國足球俱樂部是「省(或市)+企業名稱」開啟了中國足球職業化的道路。很多老牌企業開始投入到了本省或本市的足球運動,藉以足球冠名為自己打出了名聲,他們也通過投資足球,帶動了一個地區的青訓的發展。例如,河南省的代表河南建業,背後的建業集團就是一家紮根於河南的開發集團。
然而,企業的經營是有風險的,有些企業經營效益好的時候,他們投入地就多。有些企業一旦出現了經營不善。我們知道,足球運動的投資前期成本高,短期內很難收回本。因此,有些企業直接選擇了將俱樂部轉手出去或者尋求夥伴聯合。
轉手出去的俱樂部,往往會將俱樂部的名稱改變。例如曾經叱吒中超的天津權健俱樂部(已解散),背後的母公司權健集團因為涉及經濟犯罪被迫轉手,轉手之後,俱樂部就不能冠以權健,而是冠以天海之名。
此前,曾有不少企業為了經濟效益,多次遷移主場的案例不是沒有。直到中國足協出臺了不得跨協會搬遷的決定,這種風氣才得意制止。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這種多次跨協會搬遷對於職業足球,尤其是地方足球的發展帶來了極其不好的影響。
北京人和,因多次搬遷留下了不好的名聲
此外,很多中小俱樂部宣布破產,似乎更加證實了企業贊助的脆弱性。因此,中國足球俱樂部中性化的名稱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四川FC,已解散
強制中性化,也有弊端
中國足協的俱樂部中性化的目的以一言以蔽之,就是借鑑了德甲的「50+1」模式,讓中國俱樂部也能被當地的球迷所擁有,培養屬於中國的足球文化,讓中國的足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完美融合。
中國足球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政策出臺後,很多俱樂部開始徵集球迷給本土俱樂部賦予地方特色的名稱。有些俱樂部更是提前行動,改名成功。例如,大連一方改為大連人,就有大連文化特色的含義。既代表了大連人的球隊,此外,大連人的大連話讀法為大連銀(音同字),諧音大連贏。
廣州富力俱樂部則將俱樂部名稱改為廣州城,意為自己是廣州城市的代表,也是自己紮根於廣州青訓。
然而,中國足協的做法,卻犯了一刀切,未能做到辯證法當中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說是學習德甲的「50+1」模式。但你可知,德甲的模式還有「拜耳條款」,即在1999年1月1日之前,如果一家企業連續經營俱樂部達到20年之久,那麼該企業就可以完全擁有球隊,不受「50+1」條款的限制。
拜耳條款在德國有兩支球隊,一支是勒沃庫森。雖然球隊1984年才改名拜耳勒沃庫森04,但該球隊自成立伊始,就跟拜耳集團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球隊允許了保留拜耳的名稱。
勒沃庫森隊徽,其BAYER之意就是贊助商拜耳
另一支球隊就是沃爾夫斯堡。在1999年1月1日之前,大眾集團已經掌握俱樂部超過了20年。雖然沃爾夫斯堡沒有冠以大眾的名稱,但大眾已經可以擁有這支俱樂部。
中國足協的一刀切政策,一些球隊的球迷卻強烈反對強制改名。尤其是河南建業、北京國安、山東魯能、天津泰達這類老字號球會。通過翻看中國足球職業化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其端倪。以河南建業俱樂部為例,建業集團自1994年贊助河南足球以來,早已成為河南球迷心中的標誌。
26年以來,建業集團從沒離開過河南足球。在河南球迷看來,建業早已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名字,而是河南人的一種文化象徵。如果學習德國的「50+1」模式,為什麼不學習的的「拜耳條款」把建業留下呢?
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河南人身上,北京、山東、浙江、長春球迷或許也是感同身受。
另外我們要說的一隻俱樂部就是天津泰達。雖然名稱變了再變,但是泰達一詞來自英文「TEDA」的音譯,本意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它恰恰代表了天津人不畏艱險,用於開發的精神。
足協杯淘汰賽,天津球迷打出的「泰達早就刻在心裡了,真要拿刀剜走嗎?」就是對於一刀切的不滿。
從以上案例,我們不難發現,足協的初衷是好的。但強制改名,卻讓一些有志於足球事業發展的企業紮根足球20多年的努力白白流逝,這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結語
足協及其上層要求俱樂部改中性化名稱用意是好的。一方面,培養球迷對於地方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自己的文化。
但是,中國足協一刀切和冒進的政策著實讓人難以認同。尤其是對於河南建業、北京國安、天津泰達這一類紮根足球20多年的俱樂部球迷來說,這種強制改名難以培養球迷的認同,這與足協的初衷背道而馳。俱樂部改名現在沒有結束,也遠沒有結束,但培養一種屬於中國的球迷文化,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Alexa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