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約克坦瑪雅印第安人1300多年前,他們把烘烤過的可可豆磨成粉末,再把粉末和水混合起來,然後把所有粉末混合到一起,做成了巧克力飲料。
只有貴族貴族才能喝巧克力飲料,這一習慣一直持續到16世紀,1526年,西班牙軍事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看到當地國王正在喝巧克力飲料,他聞到巧克力飲料散發出的醇香,但嘗了一口覺得很苦,於是他將巧克力帶回家中,自己做了一杯,但是在原汁原味的釀造過程中,他加了糖,喝起來有點甜。
1868年,瑞士人彼得在荷南多的基礎上再加了一次牛奶,現代版的巧克力開始萌芽。在1642年,法國人把巧克力帶到了國內,但又把巧克力作為藥物引進了國內,而且巧克力也曾一度被法國人視為一種「珍貴的藥物」,作為治療心絞痛和肝病的第一種藥物。
直到19世紀中葉,人們才將巧克力視為食物。當巧克力被帶到中國時,是康熙年間,當時的康熙還把它當作藥來吃,他首先把它引入中國,他是第一個嘗試吃它的中國人。在康熙時代,中國經濟發達,物產豐富,他十分排斥異族,但在1693年的夏天,39歲的康熙突然患上了瘧疾,雖然在那個寒冷的夏天,他還是被凍得「打顫」,全身痙攣,宮中的太醫也無法醫治。
為保命,康熙向民間募集了大量藥方,最終由法國傳教士帶來的西藥「金雞納霜」治好了病,康熙因此事而不再盲目排斥西藥,也對西藥產生了興趣。在1707年,他從外國傳教士那裡得到了巧克力,便下令把巧克力交給負責西藥的西方人赫世亨去找。清代的巧克力並不叫「巧克力」,而是叫「綽科拉」,由英文翻譯而來。那時,赫世亨的好朋友、義大利傳教士鐸羅來到中國,赫世亨便向鐸羅要巧克力,鐸羅拿出了150塊,赫世亨從裡面挑出50塊給康熙,並為康熙準備了一套吃巧克力的茶杯。
康熙也是第一次吃巧克力,又沒人告訴他巧克力的藥效,萬一吃死他怎麼辦?為保險起見,康熙讓赫世亨寫下巧克力性狀,三天後交。赫世亨以前沒有吃過巧克力,只好拿著巧克力四處打聽用途,三天後大大咧咧地寫了900多字的說明書,把說明交給了康熙。
Hugheng在說明裡說的巧克力其實更像一種茶,「老者,胃虛者,瀉肚者皆可飲,助胃消食,大有益處。」Hughon的這段話是有科學依據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黑巧克力中的纖維素有助於腸道蠕動,對消化也有一點止瀉的作用。
康熙見赫世亨這900多字的說明只回了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是「知」康熙撿起巧克力喝了一口,喝第一口差點沒把所有巧克力都吐出來,因為巧克力實在太苦了,康熙第一次喝沒有經驗,喝了一大口就哭得他趕緊用水漱口。茶葉雖也有些苦澀,但苦澀的茶裡仍有些許清香,事後會覺得有點甜,可巧克力實在是苦得難以下咽。康熙從此就不再吃巧克力,直到清末,西式食品大量進入中國,國人才漸漸喜歡上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