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彈盡糧絕時,每天只有幾枚炮彈,為啥仍主動進攻?

2020-12-15 騰訊網

1941年9月30日,德軍中央集團軍對莫斯科發起衝擊。此前德軍被視為不可戰勝的神話,因為1年前,他們剛剛用1個月吞併了號稱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他們從法國那裡得到了3200多輛坦克,結合自身的2800多輛坦克,成為了世界上坦克數量最多的國家,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佔據了對蘇聯的全面優勢。

依靠裝甲兵的強大機動性,德軍初期在波蘭境內擊潰百萬蘇軍;1941年7月份他們完成了對烏克蘭基輔的合圍,蘇聯兩大元帥布瓊尼和鐵木辛哥乘坐飛機倉皇撤退,65萬蘇軍被俘虜,一名上將戰死。

但是9月份,德軍在莫斯科會戰遭到了來自蘇聯軍民的頑強反抗,德軍在佔據巨大軍事優勢的情況下,被莫斯科軍民攔在了首都之外。

要說這場莫斯科保衛戰,當時的蘇聯幾乎是在絕望之際爆發出來的全力一擊。根據蘇聯元帥朱可夫的記載,莫斯科人把幾乎所有的糧食都拿出來供應軍糧,婦女、兒童一起上前線,在一個月的時間裡,25萬婦孺挖出了300萬立方米的土方,修築了幾十萬米的防禦工事,城中的工廠裡,幾乎全部的工業都開始生產戰爭物資。10月份到11月份,莫斯科工廠裡生產出來的各種物資猛增34倍。

德軍中央集團軍古德裡安大將所部的第二裝甲集團軍惱羞成怒,為了能夠破壞莫斯科內生產補給的能力,在12月初不惜一切代價的向莫斯科城內衝去,結果雙方均損失慘重。德軍未能進入莫斯科,古德裡安以及德軍中央集團軍總司令馮·博克元帥在幾日內被解職。莫斯科保衛戰結束後,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1300輛坦克,25000門火炮,15000多輛汽車和技術裝備。

至此,德軍中央集團軍一大半的重武器被摧毀,隨著冬季的到來,被迫進行戰略防禦。

戰場本身就發生在蘇聯境內,因此蘇聯的損失驚人:首先蘇聯人幾乎把所有能夠充作戰爭資源的物資都用到了10月、11月、12月對德軍的阻擊中,到了1942年1月份,蘇軍甚至已經找不到一片可以用來生產飛機的鋁,找不到適合生產炮彈的鋼材和銅,整個莫斯科在11月份每天能生產數萬枚炮彈,到了1月份因為缺乏原材料,有時只能生產幾枚炮彈;蘇軍損失總人數與德軍相近,都在50多萬左右,但是平民的傷亡人數遠超這個數字,由於戰火瀰漫而無法統計(《德黑蘭協議》籤署前,美蘇兩國領導會談內容)。

正如1965年,蘇聯政府在無名戰士墓上所刻的----

「你的名字無人知道,你的功績永垂不朽」

這樣的情況下,1942年1月,最高統帥部詢問朱可夫是否可以進行反擊。然而朱可夫認為可以,前提是需要非常多的物資和軍隊人數補充。他最終得到的結果卻是,只能給他補充一些預備隊戰士,以及少量飛機,坦克和炮彈短期內無法到位。

在朱可夫回憶錄《回憶與思考》中描述,當時的彈藥狀況供應如下:

1942年1月上旬,主戰的82毫米迫擊炮彈供應量為計劃的1%,炮彈為20%,50毫米迫擊炮彈供應量為2.7%,120毫米迫擊炮彈供應量為36%。至於火箭彈等,更是一枚都沒有,庫存也早就打完了,朱可夫只能把火箭兵調到後方。最高統帥部承諾在2月份補充316節火車皮物資,卻連一節火車皮都沒有到位。

朱可夫回憶稱,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然遵照最高統帥部的指示,對德軍發起了反擊。在1942年的進攻階段,蘇軍每門大炮一日一夜只準發射1--2枚炮彈,窘境可想而知。尤其是在進攻階段,沒有大炮的掩護,大批的戰士將倒在對手機槍下。

一些二戰愛好者對於為什麼慘敗莫斯科的古德裡安撤職之後,接任的莫德爾等人能夠擊敗朱可夫的「火星行動」存在較大爭議,有人認為莫德爾軍事才華似乎遠在古德裡安之上。但事實上,當時存在的客觀事實卻是,蘇軍的反擊本身是有氣無力的,他們已經在1941年的秋天和冬天,耗盡了最後的重火力和精力。

既然沒有力量發起反擊,蘇軍最高指揮部和朱可夫為什麼還要發起反擊呢?要知道,這種戰爭對有生力量的損傷是巨大的。

在《會議與思考》中,朱可夫的解釋是「壓力之下德國不得不向僕從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他們輸送新的兵團和補充物資,從而使這些國家的內政更加惡化」,這種解釋是否有道理呢?

蘇聯這種「虛弱的反擊」給德國造成的前後對比其實是巨大的,從三件事可以對比得出結論---德軍的狀態其實正如朱可夫所言:

1942年英國著名將領蒙巴頓指揮了一場在法國迪厄普地區的登陸作戰,結果迪厄普當地人根本沒有迎接這些準備「光復法國」的盟軍,導致加拿大和英國士兵損失慘重,登陸以失敗告終。為了表彰迪厄普人,希特勒獎勵了當地人300萬法郎。

這是德軍佔領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等地的多數人民在戰爭之初的普遍態度,此外羅馬尼亞等僕從國,都是心甘情願的為德國服務,提供資源、原油甚至軍隊。這些國家的人民想法很實在:不論國家還在不在,但是戰爭越遠越好。正由於蘇軍這種與敵同歸於盡的態度,讓德國不敢絲毫懈怠,只好開始加大對僕從國資源的掠奪。

到了二戰中後期,荷蘭已經遍地餓殍,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回憶,當時只是兒童的他,也只能吃鬱金香根莖維持生計,因為社會資源幾乎都被用來與蘇聯死磕了,當時只有幾歲的赫本以及像她一樣的小孩,都已經開始不顧生死,為反法西斯力量傳遞情報;安東內斯庫元帥主政的羅馬尼亞,也受不了德軍的掠奪,不久後發生了政變,逮捕了安東內斯庫,建立了親蘇政府,德軍損失了幾乎和最後的石油來源(羅馬尼亞大油田)。如果蘇聯首先考慮自身力量萎縮,放棄與德國拼命,德國後方各國的忠誠度會越來越高,很快更難戰勝德國了。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朱可夫評價日軍士兵勇敢,將軍很垃圾,這個評價是否靠譜
    朱可夫這個評價並沒有錯,實際上美國、德國等國對日本軍隊的評價也是差不多。認為日本士兵很勇敢,但是高級軍官經常讓士兵進行無意義的決死衝鋒,白白損耗士兵,其指揮水平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由此可見朱可夫的評價並非是無中生有。以當時蘇聯、德國、美國等強國的標準來看,朱可夫這個評價並不算錯。
  • 二戰勒熱夫戰役,蘇軍和朱可夫為何要實施火星計劃?戰場形勢所迫
    蘇軍在莫斯科戰役中傷亡很大,到勒熱夫戰役展開時,有些部隊還處在缺編斷糧階段,編制大實力不足,實施集團突擊兵力有限。另一方面,炮彈補給嚴重短缺。按朱可夫回憶錄提供的數字,1月上旬,西方方面軍彈藥供應量按標準比,82MM迫擊炮彈只有1%,炮彈為20%-30%,整個1月份,50MM迫擊炮彈為2.7%,120MM迫擊炮彈為36%,82MM迫擊炮彈為55%,炮彈為44%,2月份也沒有完成,計劃提供的316節車皮作戰物資,一車都沒運到前線,有的地方甚至由於火箭炮彈短缺,不得不將前線火箭炮撤到後方。
  • 司令員面臨處決,朱可夫出手相救,朱可夫遇難時司令員做了啥
    司令員面臨處決,朱可夫出手相救,朱可夫遇難時司令員做了啥 人在處於困境時,對"患難之處見真情"這句話往往體會最深。人在遇難和無助的時候,如果被其他人拉一把,會感恩戴德,但是當拉你的人也處於危險境地的時候,你會怎麼選擇的呢?
  • 二戰德軍三大名將中,哪個綜合軍事能力超過朱可夫?只有曼施坦因
    而隆美爾乾脆不夠級別前往東線戰場,他連跟朱可夫交手的資格都沒有,蘇軍的頑強和玩命,不是二戰英軍可以比擬的,所以真正夠重量也確實跟朱可夫掰過手腕互有勝敗的只有一個:曼施坦因。蘇德戰爭爆發時,古德裡安是陸軍大將、裝甲集群司令,隆美爾是裝甲兵上將、裝甲集團軍司令,而曼施坦因不過是步兵上將、裝甲軍長。
  • 蘇聯「軍神」朱可夫:狂虐日本軍,力挫希特勒軍隊,讓史達林低頭
    在這場對日的戰爭中,朱可夫根據德國的「閃擊戰法」,將坦克編隊和空軍編隊相整合,組成了一套機械化部隊。他放棄了此前過多依賴炮兵利用機械化部隊迅速讓蘇軍在火力上佔據優勢,這樣的戰法讓關東軍的陣地遭到了蘇軍炮彈猛烈地攻擊,整體部隊全線潰敗。
  • 迫擊炮彈磕一下當手榴彈,非美軍獨創,79年我軍就這樣猛砸越軍
    在這部電影,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在瑞恩他們彈盡糧絕,抵擋不住德軍坦克的進攻時,逼急了,就拿起手邊還沒有被使用的迫擊炮彈,摘掉保險環,往地上砸一下,然後就當做手榴彈扔了出去
  • 谷城一工地挖出「鐵坨坨」 原來是枚迫擊炮炮彈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朱雪)6月8日,在谷城冷集鎮漢江碼頭沙場,一位採砂師傅用挖掘機挖沙時聽見一聲脆響,以為碰到一塊石頭,於是師傅用鐵鍬再次進行挖掘時,一枚鏽跡斑斑「鐵坨坨」呈現在面前,師傅左看右看覺得很像炮彈,便立即報了警。經過妥善處置,這一安全隱患已被消除。
  • 澳洲女子在自家車庫地下埋一戰時期炮彈,這枚炮彈已被埋64年
    據《先驅太陽報》6月28日報導,澳大利亞墨爾本地區的一名女子在自家車庫地下埋了一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炮彈,而這枚炮彈已經在她家地下埋了長達64年的時間。被埋地下的炮彈這名女子名為格萊尼斯·埃利斯(Glenis Ellis),埋於她家車庫下的這枚炮彈,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迫擊炮彈,這是她已經離世的丈夫拉塞爾(Russell)收藏的紀念品
  • 彭老總和朱可夫
    按照一般情況推理來看的話彭老總和蘇聯的朱可夫元帥見面的機會幾乎為零,二戰時期彭老總在中國指揮戰鬥,朱可夫元帥在歐洲同納粹德國進行戰鬥,那麼二人是如何見面的呢?兩人之間發生了什麼?當彭老總從波蘭來到蘇聯的時候,才見到了朱可夫元帥。
  • 二戰莫斯科戰役,戰鬥打響就有67萬人被圍殲,朱可夫如何化解危機
    另一方面,從作戰形式上,蘇軍仍然沿用了主動進攻方式。雖然蘇軍損失了將近70萬人,其中有67.3萬人被俘,但分別歸屬兩場戰役,即維亞濟馬戰役和布良斯克戰鬥。只不過蘇軍這次被圍殲本來有可能避免地 ,由於沒有吸取基輔戰役被圍殲的教訓,才使大兵團圍殲作戰在莫斯科戰役再次重現。
  • 第三帝國覆滅的前夕-血戰施勞弗高地,朱可夫劍指柏林城
    朱可夫元帥,史達林最信任的副手,被指定為徵服柏林行動的指揮者。在忠誠、成功的完成了無數任務後,這位以攻擊迅猛見長的元帥接手了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這支部隊被部署在奧得河沿岸,距柏林約有50多公裡。無數火炮、坦克、飛機、和步兵被補充進這支部隊,看上去它似乎能不費吹灰之力蕩平柏林的抵抗。不僅如此,史達林在幾星期前還給朱可夫的進攻加了一道保險。
  • 朱可夫跟貝利亞有什麼仇?
    1933年,史達林在度假時遭人行刺,貝利亞奮不顧身的擋住了史達林,貝利亞的行為一舉吸引了霸道總裁史達林的關注,從此被引為親信,任命為秘密警察的頭號負責人。和許多著名領袖一樣,史達林似乎也得了被迫還妄想症,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史達林就顧不得同志了,一場席捲全素的肅反運動,在史達林的授意下展開。
  • 美國國防部稱已銷毀30萬枚芥子氣炮彈
    (美國芥子氣炮彈) 據美國國防部官網9月21日消息,美軍9月已完成科羅拉多州化學武器庫近30萬枚芥子氣炮彈的銷毀進程。美國防部解釋稱,這指的是155毫米口徑炮彈,每枚含有約5.4公斤的芥子氣。就此,美國迄今已銷毀了約三分之二的芥子氣彈藥庫存,105毫米炮彈和迫擊炮彈中也含有芥子氣。
  • 他是蘇聯和波蘭雙料元帥,與朱可夫等並稱三駕馬車,譽為逆境英雄
    在羅科索夫斯基繼續揮師挺進時,1月21日,他接到方面軍司令部的命令:"將部隊轉隸友鄰第5集團軍。率集團軍整個指揮機構到司令部接受新任務。"在西方方面軍指揮所,方面軍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中將對羅科索夫斯基解釋說,德軍對左翼戈利科夫中將的第10集團軍發起反突擊,控制了蘇希尼奇這個大鐵路樞紐及其周圍地區,羅科索夫斯基及其司令部應在最短的時間裡趕到蘇希尼奇地區,接管部隊,並恢復原來的態勢。
  • 用一萬枚炮彈轟炸,能把航母戰鬥群摧毀嗎?
    用一萬枚炮彈打一個航母群,航母會癱瘓嗎?如果航母在靜止裝備,能把飛彈打到航母甲板上,那麼用不了一萬發炮彈就能毀壞航母甲板和設施,艦載機就無法起降了,航母自然也就癱瘓了。很多人都想猜測,到底使用什麼武器才能將其擊沉,如果一萬枚炮彈齊發,能將航母擊沉嗎?就算無法擊沉,那麼能讓它他癱瘓嗎?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航母作為海上戰鬥群的核心,如果作死跑到火炮的覆蓋範圍之內的話,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幾百枚炮彈就可以把它打成篩子。但是從實戰的角度來看,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原因就是航母不可能傻到跑到沿岸等著火炮來打他。
  • 史達林為何不急調朱可夫回援,朱可夫:不明牌,他敢!
    1941年,歐洲戰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德國軍隊開始實施巴巴羅薩的對蘇作戰計劃,希特勒組織150個師的兵力,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由於蘇聯前期準備不足,面對德軍的裝甲部隊節節敗退,德軍充分發揮出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在馮·曼斯坦因的指揮下,蘇軍根本來不及招架,儘管蘇軍在基輔戰役中遲緩了德軍的進攻鋒芒,當時的蘇軍缺乏有力的反擊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當其它將領試圖撤退和保存力量尋找其它途徑時,是朱可夫臨危受命堅決抗擊德軍,這才使每場戰役都能及時轉危為安。如果蘇軍盲目撤退,不僅損失更大而且離打贏的目標和時間差得更遠了。另一方面,蘇德戰爭是一場亡國亡族的戰爭,只要打贏傷亡再大也是值得的。有些人認為,朱可夫指揮打仗並沒什麼長處,就是使用人海戰術靠兵力數量取勝。
  • 上甘嶺戰役:中國手榴彈和美軍重磅炮彈的一場較量
    ,掄圓後甩出,彈體飛行時長繩在,確保前端著地發火,這種手榴彈攜帶不便,引信容易受潮和發生意外,而且落在水中及軟地上不能起爆,30年代後停止了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德國的M24木柄手榴彈的仿製品,M24木柄手榴彈結構簡單,價格低廉,即便是小作坊也能製造,和M24木柄手榴彈不同的是長度只有M24木柄手榴彈的三分之二,重量也只有M24木柄手榴彈的百分之七十,更符合中國人的臂力和攜帶,投擲距離也遠。
  • 「百戰百勝將軍」朱可夫,為何他打的仗,傷亡損失始終都比德軍高?
    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後,朱可夫奉史達林命令,發動了代號為"火星"的行動,為了殲滅德軍第9集團軍,朱可夫調動了蘇聯7個集團軍來進攻德軍,蘇軍總人數超過了190萬。但是還是低估了德軍第9集團軍的防守能力,在經過一年的角逐後,蘇軍仍然沒有攻破德軍防線。隨後德軍憑藉著對戰場的熟悉,成功地包圍了蘇軍裝甲部隊,致使蘇軍傷亡70多萬人。
  • 諾門坎戰役—朱可夫元帥的怒火:蘇維埃的裝甲洪流!
    明治內閣 但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在對外擴張發動戰爭時,處理起問題來卻毫無條理,毫無章法,所表現出來的只有:極度愚蠢的和極度貪婪!清軍騎兵 美國建國時只有十幾個州,兩百年來都是一塊一塊的增加領土,在蠶食的同時展開胸懷,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美國五十個州,九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