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1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印客美學
今天和大家來正經聊聊不怎么正經的
波普藝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體會
絕大多數的現代藝術流派
總給人一種不太正經的感覺
討巧大過技巧
而波普藝術往往帶有一種「世俗的廉價」標籤
當然不是指波普藝術價格便宜
波普藝術照樣邁出上百萬美元的高價
而是說,相對於古典主義的油畫
波普藝術曾被指「不高貴」
那麼,波普藝術為何「不高貴」?
1、波普藝術「不高貴」?
波普藝術起源於二十世紀中葉的英國
關于波普(Popart)這個名字的來源
在學術界有兩種解釋
一說「Pop」是(Popular)的縮寫
意為流行藝術、通俗藝術
但我更傾向於第二種比較闊愛的說法
「Pop」是「棒棒糖」(lollypop)的一個簡化口語詞
用以表達戲謔、愉悅和反叛
理察·漢密爾頓的拼貼畫《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被認為是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波普藝術作品,肌肉男手上拿著的棒棒糖(lollipop)預示著一個偉大時代的來臨。
但不論波普藝術名字的淵源何在
都註定了它將要在現代藝術的洪流中
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50年代中期的波普藝術
才算真正達到鼎盛階段
因為它遇到了當時
又潮又有錢的美利堅合眾國
這幅作品名為《旗幟》,創作靈感是波普藝術家賈斯培·瓊斯夢見的美國國旗,所以說奏是介麼隨意呀。
「潮」和「有錢」
這兩個修飾美國的形容詞
因為它隱含著
催生波普藝術的兩種社會性根源
先鋒理論和消費主義
此外,被譽為波普藝術之父漢密爾頓曾指出:
「波普藝術應該具備的品質是
通俗、短暫、可消費性、便宜、
大批量生產、年輕的(面向青年的)、機智詼諧的、
性感的、詭秘狡詐的、
有刺激性和冒險性的、大企業式的。」
1962年7月,安迪·沃霍爾以32幅《金寶罐頭湯》系列畫作舉辦了自己的首個波普藝術展,成為不朽之作。
這恰恰能概括波普藝術的本質
消費主義
當時的美國從二戰的陰霾的中走出
經濟荒蠻式增長
商業景象一片欣欣向榮
商業迅猛發展是波普藝術得以
在美國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
同時,政治上的自信
牽引著全體國民的優越感
波普藝術的繁盛在這種現實的語境下逐漸成型
波普藝術將商業、消費與自身
緊緊捆綁在一起
成為美國現代商業文化的旗幟
在很多美國波普藝術家的作品中都
洋溢著商業文化的符號
而藝術跟金錢被掛了緊密的掛鈎
也許就成為波普藝術被詬病「不高貴」的主要原因
另外,波普藝術之所以能名聲大噪離
離不開明星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推波助瀾
安迪·沃霍爾是波普藝術的領袖
他極大地拓展了波普藝術的創作邊界
革新了波普藝術的創作理念
影響了幾乎全部的波普藝術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當屬這幅《瑪麗蓮·夢露》了
那就這麼一幅簡簡單單複製人像
怎麼就成了不朽之作了呢?
我們前面也已經說到了
商業和消費主義催促了波普藝術的繁盛
但非常有意思的是
波普藝術的領軍人物安迪·沃霍爾
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消費主義者」
他的作品總是
充斥著對商業的譏諷和蔑視
當時的社會
對商業偶像的崇拜達到了瘋狂的地步
當紅影星瑪麗蓮·夢露的肖像
泛濫式被商業利用
畫家故意將印刷作品
分割為反差明顯的兩部分
右半邊印刷為粗劣的黑線效果
左半邊是用丙烯色套印的彩色成像
仿效廉價印刷品的低質量效果
使鏤版定線不精確,造成套色錯位
以加強其低谷的特點和質感
畫家借用這種手法來暗示
民眾的低級趣味和消費主義對文化的消解
其實,這就是波普藝術對現實的反思
當人早已對充斥著現代工具的生活習以為常的時候
藝術家作品中傳遞的更是一種對社會觀念的考量
當一個偶像的相片被不斷地用
令人不安的顏色無限複製
它還會引起人們崇拜嗎?
當一個藝術家完全在作品中消除自己的技術手法
大眾們還會對他的作品買帳嗎?
能否回答這些問題,是藝術的關鍵
至於是不是高貴,也自有答案了
2、波普藝術被誰取代?
1968年6月3日沃霍爾被槍擊
槍擊事件經常被看作是波普藝術的終點
1968年,《紐約時報》公開宣布了波普藝術正式消亡
很快,人們試圖嘗試其他的藝術形式
我們回望二十世紀世界藝術的發展史
會發現這是一次諸多流派
層出不窮並快速更新迭代的奇幻過程
而在這種獨特的藝術發展形態中
「先鋒理論」及其外延支配了
整個現代主義後期的藝術興起觀念
藝術家們總是渴望
能用全新的形勢和「先鋒」的觀念
去創造或是改造一種藝術來適應後工業時代
所以我們才能看到
抽象主義被「波普」趕下神壇
後來波普藝術又讓位於極簡主義等等
一次又一次微妙而又自然的動態過渡
然而,波普藝術卻從未消失
他是一種包容性比較強的藝術形態
繪畫、印刷、影像、設計、裝置、塗鴉
其創作載體幾乎包含了所有的現代藝術門類
儘管波普藝術在藝術史上看似短暫的曇花一現
然而可以說,波普藝術影響了一切事物的外觀
從時裝和家具到電影海報和唱片封面
它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許多當代藝術家仍然運用波普風格進行創作
並在市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中就有羅梅羅·布裡託、詹姆斯·利茲和史蒂夫·考夫曼
目前,波普藝術展覽數量驚人
波普藝術已經無處不在
你所能做的就是在這股洪流中慶祝生活
參考文獻:
《簡析波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軌跡》,汪臻,皖西學院學報
《波普藝術你該知道的10件是》,火山,art第一風景
【有意思商店】
id:inkbetter
原標題:《又 潮 又 有 錢》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波普藝術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