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多名牧民的新身份: 從資源利用者到生態守護者

2020-12-15 雲南網

原標題:一萬多名牧民的新身份: 從資源利用者到生態守護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也是一種全新體制的探索。與其他國家公園有別,總面積12.31萬平方千米的三江源地區,有17211戶牧戶、61588人棲居在此,他們依放牧為生、逐水草而居。

牧民是草原的主人,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主體。在三江源實施全方位生態保護,要全面實施草原獎補政策,落實限牧、禁牧要求,本不富裕的牧民該如何謀生?園區面積大、海拔高、交通不便,生態系統脆弱、管護難度大,人員不足怎麼辦?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改革啟動之初,主管部門想到良策——設立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使17211名牧民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如今,牧民們正在從利用者轉變為家園守護者,身體力行守護著三江源國家公園。「一戶一崗」也成為中國國家公園建設中的一大亮點。

讓更多牧民獲得參與感

12月的雪,將廣袤三江源妝點為銀色世界。生態管護員文校和隊友們騎上摩託車,在長江源頭曲麻萊縣開始了日復一日的巡護工作。文校守護的「家園」就是曲麻萊縣約改鎮崗當村。崗當村平均海拔4500米,人口僅有1630餘人,境內有雪豹、白唇鹿、馬麝等20餘種野生動物。

49歲的文校是崗當村生態管護隊長。自2016年起,14名巡護員每年每人有了兩萬多元收入。這筆收入,來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創新設置的生態管護公益崗位。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赫萬成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後,第一步,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管護要求,將原有草原、溼地、林地等管護崗位統一歸併為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第二步,在園區4縣各選擇1個村,優先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增補生態管護員,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一戶一崗」試點示範,並逐步覆蓋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全面實現園區牧戶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一戶一崗」,共聘用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年補助資金達3.72億元,戶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

「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的設立,使管護的網絡覆蓋到轄區每個地方。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制度讓更多的牧民參與進來、得到實惠,保護了廣大牧民世代生存的家園,群眾對國家公園的認同感明顯提高。」赫萬成說。

「生態管護+」管理模式創新機制

每個月巡護,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村民嘎瑪曲卓都要與同為生態管護員的父母返回故鄉,深入長江源沱沱河腹地。「對草原設施、環境衛生進行監管,誰家的牛羊數量超標了要清點核實,碰到盜採盜獵等違法行為立即制止上報。」嘎瑪曲卓一家每次進山巡護,少則三四天,多則一星期。「雖然辛苦,但那片山山水水不僅是我的家園,也是全國人民的家園。」

讓生態管護員參與到國家公園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事業中,促進生態管護和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融合,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改革當中打通的另一個「痛點」。

赫萬成表示,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部門在網格內進一步創新生態管護員發揮作用的機制,拓展網格功能,如今,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構建了「生態管護+基層黨建+精準脫貧+維護穩定+民族團結+精神文明」六位一體的生態管護模式,把生態管護員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建立生態管護「542」模式,把生態管護的觸角進一步延伸到了社、組、戶。長江源園區治多管理處建立「民兵+生態管護員」模式,將生態管護員全部納入民兵編組。瀾滄江源園區則創新建立了以管護員為主體的生態監測隊,搜集獲得了多個珍稀動物繁衍生息的寶貴資料,為野生動植物的研究和保護提供了參考。

現今,「一人被聘為生態管護員,全家參與生態保護」的新風正在國家公園興起。國際合作交流中業界專家這樣評價:「讓世代居住在試點區內的牧民成為國家公園生態管護的主體,這是中國國家公園建設中的一大亮點。」(張 蘊)

相關焦點

  • 甘肅肅南牧民對生態的理解漸多 異地借牧徒步百裡亦不怨
    丁思 攝中新網蘭州5月29日電 (記者 丁思 高瑩)「以前全家七口人擠在4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裡,破爛不堪,下雨就是災難日。」46歲的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大河鄉西岔河村村民趙志鋒回憶起在20世紀90年代的歲月,直言當下的生活變化太大了,但致富路上仍需守「生態初心」。
  • ...的小康生活丨內蒙古牧民足不出戶通過手機查看牛群 種子資料庫...
    五年多來,內蒙古依託科技手段、產業驅動,書寫出了一幅又一幅草原經濟新圖景。一粒草種、一片草原,帶動一方百姓走向小康生活。在這片草原上土生土長的王金強放牧已經16年了,最近兩年,他的放牧生活輕鬆了不少。現在,他不用在一萬多畝的草場上風吹日曬的追著牛羊跑,而是足不出戶,在家裡,通過北鬥衛星定位技術,實現遠程放牧。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內蒙古牧民足不出戶通過手機查看牛群 種子...
    五年多來,內蒙古依託科技手段、產業驅動,書寫出了一幅又一幅草原經濟新圖景。一粒草種、一片草原,帶動一方百姓走向小康生活。在這片草原上土生土長的王金強放牧已經16年了,最近兩年,他的放牧生活輕鬆了不少。現在,他不用在一萬多畝的草場上風吹日曬的追著牛羊跑,而是足不出戶,在家裡,通過北鬥衛星定位技術,實現遠程放牧。
  • 新疆牧民發現奇怪石頭,毒性非常強烈,專家卻稱這是稀有資源
    02物產豐富的新疆人們經常在歌詞裡唱到,新疆是個好地方。正如人們所說,我國的新疆地區不僅風景優美而且物產豐富。對於新疆來說能夠擁有如此多的資源,正是大自然的恩賜。畢竟,很少有地區可以同時生產出這樣豐富的資源。其實,在新疆不止盛產珍貴的玉石,還有一種獨特的石頭。這種石頭看起來不起眼,但具有十分強烈的毒性。這種特殊的石頭又是被誰發現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在現實生活中石頭是人們經常見到的一種物質。人們常用石頭鋪路搭建牆壁,對於人們來說沒什麼稀奇。
  •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授予青海省林草局「自然生態守護者」榮譽
    10月29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4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暨「美麗中國自然保護論壇」上,世界自然基金會授予青海省林草局「WWF自然生態守護者」殊榮。來自國家林草局、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湖北省林業局、青海省林草局等政府部門領導、科研院所相關專家、企業合作夥伴等150位嘉賓齊聚現場,見證和分享了世界自然基金會(下稱WWF)根植中國40年的自然保護工作。青海省林草局黨組成員、省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管理局局長張德輝和局科技和對外合作處主要負責同志出席活動。
  • 牧民變遷記:孟克達來的幸福生活
    寬敞的街道、整齊排列的新房子、沿街開著的牧家樂、院內搭好了蒙古包……這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附近的道圖嘎查牧民新村,旅遊旺季時,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裡。因為祖祖輩輩生活在沙漠,對外面的世界很陌生,孟克達來起初對生態移民抱有疑慮。但在政府和企業的幫助下,孟克達來置換了原來100平米的磚房,不僅住進了106平米的新房子,還額外獲得了政府的置換補貼。原來居住的地方實行禁牧,在使沙漠脆弱生態環境得到恢復的同時,也為搬遷到新村的農牧民開啟了新生活。  搬遷只是方式,脫貧才是目的。
  • 王國紀元跨國移民攻略 末尾是一萬多名
    損失:1、兵力不受影響,資源只能帶走保護上限的數額。2、最可怕的是競技場排名變成新區末尾,末尾是一萬多名。每次最多打到你前面300名的人,N天才能回前五十,重置價格超高:250 400 700,費用實在太高了。總結:也就是只有資源會減掉一些,其他不變,所以移民前儘量用完吧,注意移民相當於高遷,點到那兒就遷到哪兒,選好位置。
  • 從水生態「破壞者」變身「守護者」全因這份「守護令」
    「我對自己的電魚行為感到非常後悔,接下來我一定認真按照《巡河守護令》的要求,履行好巡河職責,為保護慶元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近日,在麗水市慶元縣竹口溪流域竹上段,出現了一位穿著紅馬甲的巡河者,這正是慶元縣社區矯正對象吳某,在慶元縣治水辦
  • 草原牧民的現代生活:五畜齊全 人丁興旺
    草原牧民的現代生活:五畜齊全 人丁興旺 2020-08-06 20:53:27 :五畜齊全 人丁興旺  光明網訊(記者 趙豔豔 潘迪 李剛)提起其日麥拉圖,在陳巴爾虎旗的牧民中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救助野生動物22年,《致我們共同的地球》走近雪豹守護者蔣可威
    羊群是哈薩克牧民的命根子,是牧民們貸款買來的希望,現在,它們接二連三地被雪豹吃掉,63歲的提汗大叔難免著急上火。從2015年開始,為了捕捉雪豹的蹤跡,蔣可威和同事們在烏魯木齊南部山區約100平方公裡範圍內,架設了100臺紅外相機,一共追蹤到36隻雪豹。這一次為了弄清真相,蔣可威將相機安裝在了提汗大叔的放牧點附近。相機拍攝到的畫面顯示,這段時間,又有幾隻雪豹光顧了提汗大叔的放牧點。
  • 中國企業扶貧故事 | 海拔2500米大山裡,藏鄉牧民怎樣成養蜂「創業...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30日電 (付玉梅)在平均海拔達2500米的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鄉,藏民楊林衛捨棄了從事近半輩子的放牧業。「我從15歲開始放犛牛,那時山上的草長得好,犛牛也好養,能賣上好價錢。現在不好養咯,草少了。」楊林衛說。除了影響牧民的收入,磽磧鄉高山草甸的減少還帶來了生產體系的變化。但不放牧,牧民何以為生?一道難題擺在了「楊林衛們」面前。
  • 生態司法丨全國首創生態環境技術調查官制度 打造生態司法治理新樣本
    生態環境技術調查官制度,是指法院在審理涉生態案件中,聘請生態領域專家擔任技術調查官,全程參與案件審理,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更高質量落地見效。該制度系全國首創,填補了生態環境審判技術輔助制度空白,破解了生態修復難以落地的堵點,真正形成誰破壞誰修復、在哪裡破壞就在哪裡修復的生態司法治理實踐新樣本,獲得最高人民法院肯定推廣。
  • 【脫貧親歷】牧民桑登變廢為寶 點「糞」成金
    變廢為寶 點「糞」成金——壤塘縣尕多鄉熱布卡村牧民桑登創業小記八月的草原正是水草豐茂之季,在距離縣城30公裡的壤塘縣尕多鄉邢木達草原上,牧民們將當天收集起來的牛糞運送到鄰鎮遊牧人有機燃料有限責任公司桑登出生在尕多鄉熱布卡村一個貧困的牧民家庭,生活的壓力早早就落在了他瘦弱的肩上,打零工、做小工……靠體力的「活路」他幾乎都做過。攢下一點本錢後,桑登在中壤塘鎮開起了服裝店,但隨著電商的衝擊,他的服裝店生意越來越差。
  • 聽農牧民講那三江源的生態故事
    「『五一』才正式營業,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掙2萬元,比我打工掙得多,現在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來這裡看黃河水、看古樹。」多傑尖參邊擦桌子邊說。    在母親河的潤澤下,松巴村群山環繞,碧水盈盈,古木參天。當地群眾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搭上了發展鄉村旅遊的「快車」,在自家院子裡開起了農家樂,收入持續提高,吃上生態飯的群眾,環保意識也更強了。
  • 又到一年育羔季,肅南牧民接羔忙
    畜牧獸醫檢查新產羔羊幼崽給小羔羊幼崽餵奶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楊紅麗 通訊員郝進鵬 楊鋒初冬時節,肅南縣牧民進入了一年一度的接羔育羔牧忙時節。11月26日,記者來到肅南縣大河鄉西嶺村牧民安雪明家中時,一家人正忙著育羔。為小羔羊幼崽穿上越冬棉衣「從這個月頭到現在,全家人都在忙著接羔育羔羊,基本上每天要迎接3—5隻羔羊誕生,多的時候十幾隻。」大河鄉西嶺村牧民安雪明正忙著幫剛出生的小羊羔找羊媽媽吃奶。
  • 昌吉16名牧民義賣駱奶捐款 牧民:國家幫我們脫貧 我們也要回報社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後,木巴拉克了解到湖北省疫情嚴重,便想出一份力,他還呼籲身邊人,希望大家都能獻出一份愛心。2月4日,廟爾溝鄉和諧一村、和諧二村共16戶牧民在做好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在各自村裡進行駝奶義賣,當天共籌集4.6萬餘元,並捐獻給湖北。
  • 家庭牆面守護者聯盟之生態液體卷材:避水珠
    那是戰事膠著的年代,敵方派來的間諜無孔不入、防不勝防,間諜滲透到我方內部,總是能輕易瓦解防禦、破壞人們辛勤工作的成果。  經過不懈努力,家庭牆面守護者聯盟C博士激動地推開實驗室玻璃門,晃動著手中的玻璃瓶裡的暗色液體,告訴大家:克敵制勝的武器——經典生態液體卷材防水塗料研製成功了!
  • 從漫漫黃沙到萬頭牛場—— 生態蘇米圖:大漠上開出「幸福花」
    與沙搏鬥,與綠結盟,走過一段艱難的「生態苦旅」,從「治沙老愚公」沙木騰一個人典範引領,到一個個「播綠使者」示範帶動,再到「人人都是沙木騰」全民行動……蘇米圖人代代相傳、永續接力,守護住了生態宜居的「綠色家園」,創造出了一個人與沙和、綠富同興的綠色奇蹟。「我個人能量有限,這靠的全是黨和人民。」這曾經是沙木騰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 ...牧民幸福生活——關於察右後旗烏蘭哈達蘇木阿達日嘎嘎查的調研…
    同時,加強陣地建設,投資65萬元,建成嘎查「兩委」新陣地,方便農牧民辦事、滿足黨員活動需求。 發揮黨員(能人)示範引領作用。嘎查黨支部書記丁克爾扎布以前一直以養羊為主,養殖規模不大,辛苦一年也掙不到多少錢。2011年,看到來火山的遊客越來越多,在當時家庭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建起1座蒙古包,率先做起了特色蒙餐「牧家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