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6 14: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2007年,攝影評論家林路出版了《瞬間與永恆:90位攝影名家作品解讀》一書,書中選擇了近現代國內外部分攝影家的作品,分成都市、時尚等七個系列進行分類並解讀。徵得林路同意,今天起我們將此書內容整理刊發。
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
(1924-2019)
《美國人系列底片,芝加哥》(1956)
這是研究弗蘭克創作心理的重要資料,尤其是當年拍攝時的心態,以及對畫面的把握能力,都能找到有趣的蛛絲馬跡。底片的最下端,就是《政治集會,芝加哥》這幅作品拍攝過程的記錄。連續五幅畫面中,在第四幅已經抓取到了最後選出的畫面。
美國攝影家羅伯特·弗蘭克有著與眾不同的觀察方式,他與卡蒂爾-布列松「決定性的瞬間」截然不同的拍攝方式,以及一本專題攝影集《美國人》所掀起的軒然大波,令世人矚目。
弗蘭克出生於瑞士的蘇黎世,1947年移居美國,在《哈潑市場》雜誌藝術指導亞歷克賽·布羅多維奇的鼓勵下,他開始為《哈潑市場》以及包括《生活》、《展望》、《幸福》、《麥克考爾斯》和《紐約時報》在內的其他期刊拍攝時裝和廣告。除了商業攝影之外,他還到歐洲和南美洲執行採訪任務。1951年,弗蘭克旅行到了倫敦。他創造了一種戰後的都市肖像樣式,深色的都市服裝,英國式的長禮帽,在街頭煙霧中穿行的不明身份者,在街頭玩要的孩子,人們在工作或上學的路上。1953年,他又旅行到了威爾斯,在那裡拍攝了礦工的日常生活。在倫敦系列的畫面中,他展現了勞工和紳士兩個世界的衝撞。弗蘭克明白,他在威爾斯所拍攝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過去,然而這些照片使其獲得了在倫敦展示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弗蘭克在英國的第一個個人展覽。
《政治集會,芝加哥》(1956)
這幅作品被收入《美國人》。高高在上的政客,和帶有古典意味的雕塑形成鮮明的對比,演繹出攝影家深刻的批評語。攝影家所處的仰拍的位置,也是構成作品強烈張力的因素所在。
《政治集會,芝加哥》(1956)
這幅作品也收入了《美國人》。弗蘭克在拍攝中很少和被拍攝的對象交談,照片中也沒有讓美國人說話——確切地說,是沒有讓美國人露臉,三個美國人的出現,臉部不是被畫面的框架切割了,就是被什麼擋住了,令人啼笑皆非。
在1955到1956年,他因古根海姆獎提名而進行了環美國的旅行,拍攝了一系列的照片。作品集《美國人》從28000幅畫面中選出83幅圖像,曾在1958年、1969年和1978年出過法國版本,1959年出版了美國版本。
在一輛二手汽車上,他所看到的和所記錄的,是這個世界上他那個時代嚴肅的攝影家鏡頭中還沒有出現過的圖像——廢棄在路邊的垃圾,霓虹燈信號,快餐咖啡館,陰沉的酒吧,嚴酷的、擁擠的大街上的人群。弗蘭克以旅行者的情感和一個被放逐的瑞士人獨特的感覺,第一次這樣觀看這個收養了他的國家,特別是都市中的人物。約翰·薩考夫斯基因此寫道:「這本書向美國人的被人想像的外表挑戰……它涉及到生活的全部片斷,沒有誰曾想到會以這樣的形式表現出來。」
《芝加哥》(1956)
一左一右兩位美國人,不管是紳士模樣還是淑女風度,都有點不可一世的樣子。戰後的美國,處於快速的經濟復甦時期,讓信心滿滿的美國人不高傲也不可能。弗蘭克以非常到位的抓取,留下了令人難以忘懷的一剎那。如今看來,不僅有點荒誕,而且會有點親切。
這裡所選出的一組芝加哥的畫面,正是拍攝於那個時期,有的被選入《美國人》,有的則沒有。從這些畫面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弗蘭克獨特的心態,尤其是對傲慢的芝加哥直面挑戰的勇氣表露無疑。由於弗蘭克以獨特的目光,有時近乎殘酷而正直地觀察生活在周圍的形形色色的美國人,從瑣碎的細節中表現美國人的生活狀態,有時甚至是「不堪入目」。加上廣角鏡的運用,不完整構圖的出現,使卡蒂爾-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在畫面中找不到絲毫的影子,從而確立了非決定性瞬間的著名理論和創作方式。
這些照片在自恃高傲的美國人中間引起了很大反響,人們無法理解自己的生活狀態就是這樣雜亂無章和不成體統,美國人的形象竟然是如此糟糕。他們繼而群起攻之,幾乎使弗蘭克陷入滅頂之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弗蘭克的深刻之處;而且這樣一種反叛的方式對年輕一代的攝影創作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也因此讓都市的紀實攝影走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弗蘭克於1958年開始製作電影。第一部影片《採摘我的雛菊》是在畫家阿爾弗雷德·萊斯的合作下製作的,由克勞亞克解說,被認為是美國獨立電影業的典範作品。此後,弗蘭克變得越來越熱衷於電影,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他放棄了靜止的圖片攝影,此後一直以電影攝影的教學謀生。
《芝加哥之夜》(1956)
法國攝影家候蒙·德巴東這樣說過:「當羅伯特·弗蘭克說他經歷了著名的穿越美國的旅行而沒有和任何人說話,這是真的,美國的內部是空的,這是一個巨大的精神病院」也許這幅畫面就是弗蘭克對芝加哥最經典的詮釋,強烈的動感空間,卻是一無所有,冷漠到了極點。
1994年他的大型回顧展《搬出》在華盛頓的國家藝術畫廊展出。1996年,他出現在具有聲望的哈蘇獎頒獎現場。這是幾乎五十年的沉寂之後引起公眾的又一次注意——當年是出現在愛德華·斯泰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戰後歐洲攝影》展以及史詩般的《人類大家庭》展之中。實踐證明,羅伯特·弗蘭克不僅是一個卓越的攝影家、電影製作者和視覺藝術家,他同時還在不斷地發展,挖掘新的視覺表達樣式,以表達他對新世界衝突的重新審視。
END
原標題:《【瞬間與永恆】011芝加哥的旁觀者-羅伯特·弗蘭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街頭攝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