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的旁觀者:羅伯特·弗蘭克

2020-12-17 澎湃新聞

芝加哥的旁觀者:羅伯特·弗蘭克

2020-07-16 14: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2007年,攝影評論家林路出版了《瞬間與永恆:90位攝影名家作品解讀》一書,書中選擇了近現代國內外部分攝影家的作品,分成都市、時尚等七個系列進行分類並解讀。徵得林路同意,今天起我們將此書內容整理刊發。

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

(1924-2019)

《美國人系列底片,芝加哥》(1956)

這是研究弗蘭克創作心理的重要資料,尤其是當年拍攝時的心態,以及對畫面的把握能力,都能找到有趣的蛛絲馬跡。底片的最下端,就是《政治集會,芝加哥》這幅作品拍攝過程的記錄。連續五幅畫面中,在第四幅已經抓取到了最後選出的畫面。

美國攝影家羅伯特·弗蘭克有著與眾不同的觀察方式,他與卡蒂爾-布列松「決定性的瞬間」截然不同的拍攝方式,以及一本專題攝影集《美國人》所掀起的軒然大波,令世人矚目。

弗蘭克出生於瑞士的蘇黎世,1947年移居美國,在《哈潑市場》雜誌藝術指導亞歷克賽·布羅多維奇的鼓勵下,他開始為《哈潑市場》以及包括《生活》、《展望》、《幸福》、《麥克考爾斯》和《紐約時報》在內的其他期刊拍攝時裝和廣告。除了商業攝影之外,他還到歐洲和南美洲執行採訪任務。1951年,弗蘭克旅行到了倫敦。他創造了一種戰後的都市肖像樣式,深色的都市服裝,英國式的長禮帽,在街頭煙霧中穿行的不明身份者,在街頭玩要的孩子,人們在工作或上學的路上。1953年,他又旅行到了威爾斯,在那裡拍攝了礦工的日常生活。在倫敦系列的畫面中,他展現了勞工和紳士兩個世界的衝撞。弗蘭克明白,他在威爾斯所拍攝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過去,然而這些照片使其獲得了在倫敦展示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弗蘭克在英國的第一個個人展覽。

《政治集會,芝加哥》(1956)

這幅作品被收入《美國人》。高高在上的政客,和帶有古典意味的雕塑形成鮮明的對比,演繹出攝影家深刻的批評語。攝影家所處的仰拍的位置,也是構成作品強烈張力的因素所在。

《政治集會,芝加哥》(1956)

這幅作品也收入了《美國人》。弗蘭克在拍攝中很少和被拍攝的對象交談,照片中也沒有讓美國人說話——確切地說,是沒有讓美國人露臉,三個美國人的出現,臉部不是被畫面的框架切割了,就是被什麼擋住了,令人啼笑皆非。

在1955到1956年,他因古根海姆獎提名而進行了環美國的旅行,拍攝了一系列的照片。作品集《美國人》從28000幅畫面中選出83幅圖像,曾在1958年、1969年和1978年出過法國版本,1959年出版了美國版本。

在一輛二手汽車上,他所看到的和所記錄的,是這個世界上他那個時代嚴肅的攝影家鏡頭中還沒有出現過的圖像——廢棄在路邊的垃圾,霓虹燈信號,快餐咖啡館,陰沉的酒吧,嚴酷的、擁擠的大街上的人群。弗蘭克以旅行者的情感和一個被放逐的瑞士人獨特的感覺,第一次這樣觀看這個收養了他的國家,特別是都市中的人物。約翰·薩考夫斯基因此寫道:「這本書向美國人的被人想像的外表挑戰……它涉及到生活的全部片斷,沒有誰曾想到會以這樣的形式表現出來。」

《芝加哥》(1956)

一左一右兩位美國人,不管是紳士模樣還是淑女風度,都有點不可一世的樣子。戰後的美國,處於快速的經濟復甦時期,讓信心滿滿的美國人不高傲也不可能。弗蘭克以非常到位的抓取,留下了令人難以忘懷的一剎那。如今看來,不僅有點荒誕,而且會有點親切。

這裡所選出的一組芝加哥的畫面,正是拍攝於那個時期,有的被選入《美國人》,有的則沒有。從這些畫面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弗蘭克獨特的心態,尤其是對傲慢的芝加哥直面挑戰的勇氣表露無疑。由於弗蘭克以獨特的目光,有時近乎殘酷而正直地觀察生活在周圍的形形色色的美國人,從瑣碎的細節中表現美國人的生活狀態,有時甚至是「不堪入目」。加上廣角鏡的運用,不完整構圖的出現,使卡蒂爾-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在畫面中找不到絲毫的影子,從而確立了非決定性瞬間的著名理論和創作方式。

這些照片在自恃高傲的美國人中間引起了很大反響,人們無法理解自己的生活狀態就是這樣雜亂無章和不成體統,美國人的形象竟然是如此糟糕。他們繼而群起攻之,幾乎使弗蘭克陷入滅頂之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弗蘭克的深刻之處;而且這樣一種反叛的方式對年輕一代的攝影創作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也因此讓都市的紀實攝影走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弗蘭克於1958年開始製作電影。第一部影片《採摘我的雛菊》是在畫家阿爾弗雷德·萊斯的合作下製作的,由克勞亞克解說,被認為是美國獨立電影業的典範作品。此後,弗蘭克變得越來越熱衷於電影,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他放棄了靜止的圖片攝影,此後一直以電影攝影的教學謀生。

《芝加哥之夜》(1956)

法國攝影家候蒙·德巴東這樣說過:「當羅伯特·弗蘭克說他經歷了著名的穿越美國的旅行而沒有和任何人說話,這是真的,美國的內部是空的,這是一個巨大的精神病院」也許這幅畫面就是弗蘭克對芝加哥最經典的詮釋,強烈的動感空間,卻是一無所有,冷漠到了極點。

1994年他的大型回顧展《搬出》在華盛頓的國家藝術畫廊展出。1996年,他出現在具有聲望的哈蘇獎頒獎現場。這是幾乎五十年的沉寂之後引起公眾的又一次注意——當年是出現在愛德華·斯泰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戰後歐洲攝影》展以及史詩般的《人類大家庭》展之中。實踐證明,羅伯特·弗蘭克不僅是一個卓越的攝影家、電影製作者和視覺藝術家,他同時還在不斷地發展,挖掘新的視覺表達樣式,以表達他對新世界衝突的重新審視。

END

原標題:《【瞬間與永恆】011芝加哥的旁觀者-羅伯特·弗蘭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街頭攝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羅伯特・弗蘭克和沃克•埃文斯(4)
    「酒店窗外的風景——比尤特,蒙大拿」路上度過了八個多月後,在1956年的6月的某個時候弗蘭克回到了紐約,不久後又重新開始他的旅途。8月,他拍攝了於芝加哥召開的民主黨全國大會,其中最後幾張也被收錄在《美國人》裡。儘管埃文斯和弗蘭克也許會經常電話聯繫,但這個夏天的多半時間他都在歐洲投身於《體育畫報》的項目。
  • 羅伯特・弗蘭克和沃克•埃文斯(1)
    沃克·埃文斯, 1957沃克·埃文斯1975年4月14日,羅伯特·弗蘭克在韋爾斯利學院花了一整天和學生們在一起。他們中有十分之一的人都參加了一場為期一個月的「人文攝影」討論會。弗蘭克坦誠地談到他不習慣靜態影像的手法,以及對電影的詩意有著強烈的興趣。
  • 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
    原創 安妮·威爾克斯 凡是攝影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1924-1954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翻譯:魏連軍(安徽,網名:山坡羊)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攝影師的生活不可能是漠不關心
  • 羅伯特·弗蘭克和哥特哈德·舒爾(下)
    羅伯特·弗蘭克和哥特哈德·舒爾(下) 2020-09-24 11: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Looking in: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
    《Looking in:羅伯特·弗蘭克的》 2020-02-28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上)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1924-1954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 --羅伯特.弗蘭克 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和路易斯·法雷爾(Louis Faurer)的個人品格、生活背景和職業生涯都不相同,但還是作為朋友相處了五十年,這些年裡兩人的人生道路和專業取向存在差異,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的是對人類世界獨特的闡釋和對彼此照片的相互尊重。
  • 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下)
    | 凡 | 是 | 攝 | 影 |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 翻譯:魏連軍(安徽
  • 羅伯特・弗蘭克和沃克·埃文斯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羅伯特・弗蘭克和沃克•埃文斯翻譯:Isabel Zhang毫無疑問,任何人都能按下快門,因為每個人都有手指。但說到眼睛,則完全不同。
  •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上)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上)翻譯:江舟(山東)「路」從一開始就是美國文化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幾乎是從它出現之前就是了。
  • 羅伯特·弗蘭克和哥特哈德·舒爾(中)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羅伯特・弗蘭克和哥特哈德·舒爾 庫伯勒一直關注著他和哥特哈德,並承諾要給弗蘭克在美國的照片貢獻一期特刊。但最後卻是《相機》(並非《Du》)在1957年8月在瑞士出版了弗蘭克美國攝影作品的第一個系列,同時還附上之前提到的哥特哈德的介紹信。入選的十六張作品包括了哥特哈德特別崇尚的一些早期攝影,那些讓他想起和弗蘭克一起參與的學院展。
  • 《中國攝影》雜誌雲課:精讀羅伯特·弗蘭克即將上線!
    《中國攝影》雜誌雲課:精讀羅伯特·弗蘭克即將上線!·弗蘭克,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馬布,2014 年 9 月 12 日 金旻(Dodo Jin Ming) 攝「羅伯特·弗蘭克」這個名字在書和網站出現時,仿佛自帶感嘆號。
  • 黃慶軍《「對話」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集美·阿爾勒巡迴講座
    黃慶軍《「對話」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集美·阿爾勒巡迴講座 2020-11-18 15: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下)
    原創 翻譯:江舟 凡是攝影| 凡 | 是 | 攝 | 影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下)翻譯:江舟(山東)弗蘭克的詩人特質在美國人眼中蕩然無存,因為對他們而言,弗蘭克的主題是那些他們要麼看不見,要麼試圖忘記的東西。
  • 二十世紀美國攝影標誌性攝影家 羅伯特弗蘭克
    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1924年—2019年9月9日),出生於瑞士,美國攝影師,弗蘭克是20世紀攝影史上的一個特殊現象。他以自己的第一本攝影集《美國人》一舉改變了現代攝影的方向,稱為現代攝影聖經,奠定了自己在攝影史上無可爭議的大師地位。而這一切距他離開自己的祖國瑞士才只有11年。提出了「非決定性瞬間」。
  • 羅伯特·弗蘭克原作展出,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今日廈門開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共鳴:致敬羅伯特·弗蘭克」單元特別展出了弗蘭克的10幅攝影原作和18本畫冊,以及與之相關的4本攝影雜誌的專題報導。要知道,由於作品代理機構眾多,能同時於此呈現如此數量的原作,實屬不易。
  • 傑夫·戴爾論羅伯特·弗蘭克:熱愛美國的歐洲攝影師
    羅伯特·弗蘭克就此而論,在黑人理髮店的禮帽可能充當攝影領域的象徵標識。禮帽,重複一下,顯然和埃文斯在拍攝哈瓦那理髮店時所戴的相似——但並不像國家提出領土要求那樣提出埃文斯擁有理髮店的攝影所有權(插一面旗幟宣稱所有權)。不像埃文斯所愛好的——偷取的——攝影標識,它並沒有宣告「禁止進入」或「不得擅入」;它更民主地以所有在埃文斯身後的攝影師名義主張理髮店的所有權。
  • 芝加哥白襪:重炮加盟期待改變美中格局
    擁有120年歷史的芝加哥白襪卻已經連續11個賽季無緣季後賽,看著印第安人、皇家、雙城和老虎輪流稱霸分區,同城死敵芝加哥小熊甚至拿下闊別108年世界大賽冠軍,白襪球迷這些年的心情可想而知。
  • 風暴島手遊弗蘭克攻略介紹 風暴島手遊弗蘭克技能玩法
    弗蘭克是明日(11月17日)即將開啟不刪檔測試的手遊《風暴島》中的一個角色,這個角色在遊戲中非常有趣,而且善於使用毒藥。相信還有很多玩家對這個角色還不是很了解,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角色吧。 弗蘭克是明日(11月17日)即將開啟不刪檔測試的手遊《風暴島》中的一個角色,這個角色在遊戲中非常有趣
  • 芝加哥再次化身哥譚市
    時光網訊馬特·裡夫斯執導、羅伯特·帕丁森主演的新版DC《蝙蝠俠》,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拍攝中。飾演男主角布魯斯·韋恩的帕丁森、飾企鵝人(並且扮相看上去面目全非)的柯林·法瑞爾,以及飾演貓女的佐伊·克拉維茲等人,都在英國各地拍攝。
  • 鬼泣手遊,Boss弗蘭克資料
    弗蘭克,是《鬼泣·巔峰之戰》手遊裡的專屬新角色、第八章「法外狂徒」的關底Boss,西部牛仔造型,身著海盜圖案披風。弗蘭克一出場就要殺掉血統是半人族半魔族的小女孩faye(被但丁救下),除了能和但丁用劍近戰硬拼,還擅長使用手雷、煙霧彈、手槍,是一個較難解決的角色。在關卡拼圖小遊戲的照片裡,遠處門口處似乎是弗蘭克端著給faye的生日蛋糕,不知道為什麼又要鬧到需要殺掉她的結局呢?更多劇情和角色之間的關係只能期待下一次的鬼泣手遊公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