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27日)上午,第六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在廈門開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夏天,早已籌備妥當的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遺憾停辦,本屆集美·阿爾勒攝影季的如期舉辦顯得尤為珍貴。
△ 廈門集美新城市民廣場展覽館,攝影季開幕當天,進入展館參觀的觀眾。攝影/新京報記者陳婉婷
本次攝影季由著名攝影評論家、策展人顧錚擔任藝術總監,將會展出26場展覽,呈現全球87位藝術家的作品。
△ 策展人顧錚在集美·阿爾勒攝影季現場。攝影/新京報記者陳婉婷
其中包括1場紀念於2019年去世的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的特別展覽,6場首次與觀眾見面的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精選展覽,1場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日本女性藝術家的「日本影匯」展覽,10場聚焦華人優秀攝影師的「發現獎單元」展覽,4場「無界影像」展覽,1場「藏家故事」展覽,1場呈現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攝影探索與發展的「中國律動」展覽,以及2場「在地行動」展覽。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共鳴:致敬羅伯特·弗蘭克」單元特別展出了弗蘭克的10幅攝影原作和18本畫冊,以及與之相關的4本攝影雜誌的專題報導。要知道,由於作品代理機構眾多,能同時於此呈現如此數量的原作,實屬不易。
△ 羅伯特·弗蘭克攝影原作。攝影/新京報記者陳婉婷
【展覽詳情】
「共鳴:致敬羅伯特·弗蘭克」展覽
此為本屆集美·阿爾勒的特別展覽單元,是為紀念於2019年逝世的現代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而設立。本展覽將展出弗蘭克珍貴攝影原作、弗蘭克作品出版物,併集結兩代與弗蘭克在影像創作中產生呼應和共鳴的中國攝影人的作品。
△ 羅伯特·弗蘭克,「新澤西」,1961年。圖片致謝藝術家和收藏家靳宏偉
展覽現場
△ 觀眾觀看羅伯特·弗蘭克作品出版物。
△ 羅伯特·弗蘭克攝影畫冊《美國人》的首版。《美國人》以一個「外來客」的眼光,注視著美國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人們被它批判性的創作觀念和視覺語言所打動。與後來再版的不同,此版本的《美國人》上附有評論說明。
△ 觀眾觀看由其他攝影師拍攝的羅伯特·弗蘭克肖像。
「年度阿爾勒」單元展覽
攝影季從今年的法國阿爾勒攝影節資料中精挑出6場展覽,送到中國展出。今年展出的經典攝影作品有雷蒙德·考切提爾(法國)的「新浪潮」;艾爾莎·帕拉&約翰娜·貝納努斯(法國)的「尋找真理」,菲利普·布拉格涅(比利時)的「地球不是圓的」和弗朗索瓦·澤維爾·格布雷(法國)的「子吾之足」。
△ 雷蒙德·考切提爾,「再見菲律賓」選自「新浪潮」,雅克·羅齊爾,1960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艾爾莎&約翰娜 ,「地平線購物中心」選自「尋找真理」,卡爾加裡,2018年。圖片由藝術家和巴黎布魯塞爾La Forest Divonne畫廊提供
△ 菲利普·布拉格涅,「星跡北緯20度」選自「地球不是圓的」,2018年。圖片由藝術家和Ravestijn畫廊提供
△ 弗朗索瓦·澤維爾·格布雷,「紀念牌匾,非洲象牙海岸民主聯盟」選自「子吾之足」,亞穆蘇克羅,象牙海岸,2018年。圖片由藝術家及巴黎達喀爾阿比讓塞西爾·法庫利畫廊提供
展覽現場
△ 「尋找真相」展覽現場。
△ 「尋找真相」展覽現場。
△ 「子吾之足」展覽現場。
△ 「新浪潮」展覽現場。
△ 觀眾翻閱「年度阿爾勒圖書獎」展區攝影書。
「日本影匯」單元展覽
每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都會聚焦一個亞洲國家的攝影境況。繼印度(2019)、韓國(2018)、印度尼西亞(2017)之後,今年的攝影季將目光投向日本,展出由川內倫子、片山真理、山城知佳子、志賀理江子四位活躍於國際藝術舞臺的日本女性攝影師的作品,集結成《時代的洞察——日本寫真的現在》。
△ 川內倫子,「無題」選自「光暈」系列,2016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志賀理江子,選自「耕種者肖像」,2009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山城知佳子,選自「土之人」,2017年, 單頻道高清視頻裝置,26秒,與2016年愛知三年展合作。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 片山真理作品。
△ 志賀理江子作品。
「集美·阿爾勒發現獎」提名展覽
集美·阿爾勒發現獎獲獎者將得到10萬元(稅前)的獎金, 並有機會被邀請到次年法國阿爾勒攝影節上展示作品。今年有共計10位優秀的華人攝影師獲得提名。
△ 華偉成,選自「到洋人街去」,2019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馬海蛟,選自「從符拉迪沃斯託克到西雙版納」,2019-2020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沈綺穎,選自「流沙志」,2017年。圖片由藝術家/馬格南圖片社提供
△ 徐曉曉,選自「飲馬長城窟行」,2018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孫瑞祥,選自「陌生的日子」,2018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李舜,選自「二手臥遊」,2020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馬良,選自「彼岸花——獻給老照片裡的佚名者」,2020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蒲英瑋,選自「寫真倫理:中非影集」,2015-2020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周裕隆,選自「豔陽高照」,2015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蔣鵬奕,選自「半成品」,2000-2019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 「到洋人街去」展覽現場。
△ 「到洋人街去」展覽現場。
△ 「半成品」展覽現場。
△ 「寫真倫理:中非影集」展覽現場。
△ 「二手臥遊」展覽現場。
△ 「二手臥遊」展覽現場。
△ 「陌生的日子」展覽現場。
「無界影像」單元展覽
「無界影像」單元呈現藝術家在媒介(印刷、視頻、數碼、裝置等)和多元文化等不同層面上展開的攝影多元跨界創造。本年度將展出攝影藝術家李舸赴武漢團隊的新作「見證」(策展人:顧錚)、藝術家陳文令的「每日一頂」(學術主持:李振華);音樂人秦昊的「常客」(策展人:奚韜);立陶宛攝影師塔達斯·卡茲的紀實敘事長篇「可預見的告別」(策展人:齊燕)。
△ 李舸赴武漢團隊,選自「見證」系列,2020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秦昊,上:「半窗」;下:「孫子」,均選自「常客」,2017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塔達斯·卡茲,選自「可預見的告別」,2014-2018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陳文令,「2020.03.06」選自「每日一頂」,2020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 「可預見的告別」展覽現場。
△ 「常客」展覽現場。
△ 「每日一頂」展覽現場。
「在地行動」單元展覽
該單元旨在探索攝影與攝影季舉辦地之間的聯繫。
「回家——劉抗相冊裡1928年前後的福建影像」(策展人:王欣)展出了祖籍福建的新加坡藝術先驅劉抗在故鄉福建拍攝的珍貴攝影作品,本展覽是時隔90年的第一次返鄉呈現。
△ 「廈門鳥瞰圖之二」,1928年。圖片由新加坡劉抗家庭提供
「一場關於故鄉的認知試驗——山、水,與城」(策展人:周小登)呈現了6位優秀的青年藝術家關於「閩城」與「閩山」,以及「水」與「故鄉」的主題作品。
△ 曾澤鯤,「夢裡江山」,2017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中國律動」單元展覽
該單元每年攜手一所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展現中國攝影的新生力量。今年,「光的製圖學——來自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的當代影像展」(策展人:麗莎·奧爾科特)聯合魯迅美術學院,呈現其攝影系優秀在校師生和活躍於當代藝術界的校友的16位攝影師的作品。
△ 李遠明,「有毛病」,2019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藏家故事」單元展覽
本單元展出中國或亞洲重要的攝影收藏家的藏品。「身/情——王珺攝影收藏展」呈現光社影像中心創辦人王珺先生收藏的24位海內外攝影師的攝影作品(策展人:顧錚)。
△ 原久路,「室內」習作,2009年。圖片由光社影像中心提供
據了解,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於2015年發起後,經過五年的打造,已經成為了中國攝影領域不容錯過的盛事,迄今吸引了超過30萬名觀眾前往欣賞。
「注」
本屆攝影季展期:2020年11月27日至2021年1月3日
展覽場館:集美新城市民廣場展覽館和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
-The End-
現場圖攝影:新京報記者陳婉婷
編輯:陳婉婷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