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美國攝影標誌性攝影家 羅伯特弗蘭克

2020-12-17 逸客藝生活

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1924年—2019年9月9日),出生於瑞士,美國攝影師,弗蘭克是20世紀攝影史上的一個特殊現象。他以自己的第一本攝影集《美國人》一舉改變了現代攝影的方向,稱為現代攝影聖經,奠定了自己在攝影史上無可爭議的大師地位。而這一切距他離開自己的祖國瑞士才只有11年。提出了「非決定性瞬間」。2019年9月9日,弗蘭克羅伯特·弗蘭克在加拿大去世,享年94歲。

攝影集《美國人》 傑克·凱魯亞克 導讀節選

屬於美國的那種瘋狂的感覺!太陽灼烤著街道,音樂從自動投幣留聲機或者附近的葬禮中傳出,這就是羅伯特·弗蘭克在他傑出的攝影作品中捕捉到的情景。由古根海姆基金贊助,他駕駛著一輛破舊汽車沿公路實實在在週遊了四十八個州,旅途中憑藉機敏、神秘、天才、悲哀和陌生化的奧義,拍攝下這些以前從來沒有用膠片再現過的陰影攝影場景。

為此,他的確應該作為他所在領域的一名偉大的藝術家而受到擁戴和尊敬。看過這些照片之後你將最終徹底明白一架自動留聲機是否比一副棺木更為悲哀。那是因為,他總是拍攝自動留聲機和棺木的照片--其中的秘密就象在黃昏或者黎明,蹲在巴吞魯日的密西西比河明亮飽漲的闊海之下的黑人牧師正在因為某種原因,戴著雪白的十字架,念著除了溪流以外永遠無人知曉的咒語-一或者某家咖啡館裡一張椅子的照片,陽光灑進窗戶, 給椅子籠罩上一圈神聖的光暈,這景象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可以用膠片來捕抓,更不用說用語詞描繪出它全部的視覺性的美麗。

這些圖片上的幽默、悲哀、萬事萬物以及美國人的存在!瘦高的牛仔捻著菸捲,因為是競技賽季而出現在紐約公園凌迪遜廣場外面,悲哀的,細長的,叫人不可思議--夜晚公路上的長鏡頭象射出去的箭矢一樣被遺棄進浩瀚無垠之中,還有囚犯的月光下新墨西哥州平川上那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美國--吉他星辰錚錚作響-一某星期天,洛杉磯憔悴懶散的老婦從小孩父親的汽車裡探身出窗外,初前窺視,呆呆地看著,批評指責著,然後對後座上滿身泥點的小孩解釋著「老美」-一刺著紋身的傢伙就睡在克利夫蘭公園的草地上某個星期天的午後與世隔絕般地打著死鼾,懷抱著過多的氣球和帆船-冬天的霍波肯,月臺上站滿了政容,看起來都是那麼普通直到你突然在右邊的最邊上看見其中的一個正撇著嘴祈禱,而政客(或許是正打著哈欠)本非關心靈魂之人--老人猶猶豫豫地掛著拐杖站在早已拆掉的臺階下--在希奇古怪的加利福尼亞威尼斯後院,瘋人蜷在美國國旗篷蓋下破損了的汽車座椅裡休息,而我可以坐在裡面一口氣草擬30, 000個單詞(當鐵路司閘員時我就把頭探出老蒸汽罐外沿著這樣的後院行駛)(棕櫚草叢中的空烈性酒瓶)。

夜晚羅伯特搭載了兩名要求搭車的徒步旅行者,讓他們駕駛汽車,人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兩張臉冷酷地朝前投入夜色(愛倫·金斯伯格有言「夢幻的印第安天使,他們是夢幻天使",而人們會說「哦,他們看起來多麼委瑣」,而他們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箭矢般地沿路朝前奔衝然後再回去睡覺-羅伯特就在這裡,就是這樣告訴我的一一弗羅裡達彼得斯堡街那些退休的怪癖老人在擁擠的海濱大道上倚靠著手杖談論著社會保障問題。

一位不可思議的我想是米諾爾人的半黑人婦女夾著煙懷抱著她自己的思想,作為一幅圖畫純粹得就象爵士樂中最好的男高音獨唱作為美國人的照片--這些面孔並沒有被插進社論或批評而是說著: 「這是我們真正生活著的方式,如果你不喜歡,我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因為我正在以我自己的方式過我自己的生活,也許上帝會保佑我們大家。

如果我們值得"….哎,孤獨的悲哀屬於李·魯西恩,一隻打籃球的小貓….這是什麼詩句呢,將來某個年輕的新作家高照著燭光俯身閱讀這些照片時會為這本照片集寫下什麼樣的詩句呢!

相關焦點

  • 芝加哥的旁觀者:羅伯特·弗蘭克
    美國攝影家羅伯特·弗蘭克有著與眾不同的觀察方式,他與卡蒂爾-布列松「決定性的瞬間」截然不同的拍攝方式,以及一本專題攝影集《美國人》所掀起的軒然大波,令世人矚目。這些照片在自恃高傲的美國人中間引起了很大反響,人們無法理解自己的生活狀態就是這樣雜亂無章和不成體統,美國人的形象竟然是如此糟糕。他們繼而群起攻之,幾乎使弗蘭克陷入滅頂之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弗蘭克的深刻之處;而且這樣一種反叛的方式對年輕一代的攝影創作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也因此讓都市的紀實攝影走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 《Looking in: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
    弗蘭克沒有放棄攝影,他向約翰·西蒙·古根海姆(John Simon Gugenheim)基金會申請了一筆用於創作攝影作品的贊助,這個作品,正如弗蘭克在申請信中寫到,是關於揭示美國「發源於此並擴散到世界各地的文明」。
  • 《中國攝影》雜誌雲課:精讀羅伯特·弗蘭克即將上線!
    《美國人》封面,史泰德(Steidl)2008年出版「精讀羅伯特·弗蘭克」是中國攝影·雲課推出的首期課程,課程與《中國攝影》雜誌2020年2月刊專題「迴響與共振:致敬羅伯特·弗蘭克」互為支撐、補充,在雜誌專題基礎上進行了多向度的音視頻內容拓展。
  • 羅伯特・弗蘭克和沃克•埃文斯(1)
    埃文斯《美國影像》故事開始於1935年春天,弗蘭克去美國的12年前,埃文斯就開始了一段長達兩年的美國南部自駕之旅,他拍攝的那組照片取得了20世紀藝術史上最令人震驚的成就。弗蘭克並沒有看過埃文斯於1938年在MoMA裡的標誌性展覽「美國影像」(American Photographs),但他非常了解隨展發行的同名刊物。
  • 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上)
    --羅伯特.弗蘭克 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和路易斯·法雷爾(Louis Faurer)的個人品格、生活背景和職業生涯都不相同,但還是作為朋友相處了五十年,這些年裡兩人的人生道路和專業取向存在差異,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的是對人類世界獨特的闡釋和對彼此照片的相互尊重。
  • 黃慶軍《「對話」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集美·阿爾勒巡迴講座
    《「對話」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嘉賓黃慶軍(攝影師)主辦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廈門市圖書館時間2020年11月21日(周六)9:30 am地址廈門市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館區 二樓報告廳關於講座本次講座黃慶軍將介紹知名系列作品《家當》,以及羅伯特·弗蘭克先生對《家當》作品的評價,首次公開展示黃慶軍2012年-2016年在羅伯特弗蘭克工作室、紐約華人街
  • 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
    原創 安妮·威爾克斯 凡是攝影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1924-1954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翻譯:魏連軍(安徽,網名:山坡羊)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攝影師的生活不可能是漠不關心
  • 羅伯特·弗蘭克和哥特哈德·舒爾(中)
    庫伯勒一直關注著他和哥特哈德,並承諾要給弗蘭克在美國的照片貢獻一期特刊。但最後卻是《相機》(並非《Du》)在1957年8月在瑞士出版了弗蘭克美國攝影作品的第一個系列,同時還附上之前提到的哥特哈德的介紹信。入選的十六張作品包括了哥特哈德特別崇尚的一些早期攝影,那些讓他想起和弗蘭克一起參與的學院展。
  • 羅伯特·弗蘭克原作展出,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今日廈門開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共鳴:致敬羅伯特·弗蘭克」單元特別展出了弗蘭克的10幅攝影原作和18本畫冊,以及與之相關的4本攝影雜誌的專題報導。要知道,由於作品代理機構眾多,能同時於此呈現如此數量的原作,實屬不易。
  • 傑夫·戴爾論羅伯特·弗蘭克:熱愛美國的歐洲攝影師
    羅伯特·弗蘭克就此而論,在黑人理髮店的禮帽可能充當攝影領域的象徵標識。禮帽,重複一下,顯然和埃文斯在拍攝哈瓦那理髮店時所戴的相似——但並不像國家提出領土要求那樣提出埃文斯擁有理髮店的攝影所有權(插一面旗幟宣稱所有權)。不像埃文斯所愛好的——偷取的——攝影標識,它並沒有宣告「禁止進入」或「不得擅入」;它更民主地以所有在埃文斯身後的攝影師名義主張理髮店的所有權。
  • 攝影好書|與美國人相關的五本經典攝影畫冊
    攝影好書|與美國人相關的五本經典攝影畫冊 《美國人》,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如果將現代美國作為一個研究的對象,那麼其自身的影像一定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 羅伯特·弗蘭克和路易斯·法雷爾(下)
    圖9 羅伯特和瑪麗·弗蘭克在聖根那羅電影節 路易斯·法雷爾紐約1950 休斯敦美術館 弗蘭克和法雷爾都沒有宣稱是「純」攝影,也即通過一次偉大曝光就獲得了最終的成果。
  • 羅伯特・弗蘭克和沃克·埃文斯
    為了發表,埃文斯不只寫了這一稿,而是好幾篇關於弗蘭克攝影的不同評論。他第一篇機打的半完成稿大抵如下:由於美國人有支付一切的能力的說法已經變成了一種時尚,那麼讓我們同時也認為他們有能力接受一張關於他們本國尖刻而粗魯的照片。我要為羅伯特·弗蘭克正名,他就是那個走遍美國南北拍下這些照片的人。
  • 羅伯特·弗蘭克和哥特哈德·舒爾(下)
    (續上期)點擊查看羅伯特・弗蘭克和哥特哈德·舒爾(上)點擊查看羅伯特・弗蘭克和哥特哈德·舒爾(中)大概是在1958年早期給哥特哈德·舒爾的一封信中,弗蘭克以「親愛的哥特哈德·舒爾——給您帶去困擾的那篇文章現在變成了一封『真正的信』。
  •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下)
    羅伯特·弗蘭克,瑞士人,謙遜低調,友好和善,舉起他的小相機,按動快門,他用膠片譜寫了一曲美國生活的悲歌,也因此儕身於這個世界的悲劇詩人行列。弗蘭克和凱魯亞克 1959年弗蘭克和凱魯亞克似乎很快就惺惺相惜了,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之間沒有分歧。
  • 大師的智慧:一個信奉『非決定性瞬間』的攝影大師
    羅伯特·弗蘭克1924年出生於瑞士蘇黎世的德國猶太裔家庭,少年時期開始學習攝影。23歲那年他移民美國,隨即在紐約時尚雜誌找到了攝影師工作。35歲時羅伯特·弗蘭克獲得了基金會的贊助,花了兩年時間走遍美國,路程超過1.6萬公裡,拍攝了超過2.8萬張照片。
  •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上)
    本文翻譯自《looking in》一書 羅伯特・弗蘭克和傑克・凱魯亞克(上)翻譯:江舟(山東)「路」從一開始就是美國文化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幾乎是從它出現之前就是了。
  • 羅伯特・弗蘭克和沃克•埃文斯(4)
    我剛剛觀賞了一組關於美國最豐富、最有原創性的照片,這讓我沉浸其中。它是個專場秀——羅伯特·弗蘭克的古根海姆項目剛剛竣工。之前由我經手了一組由弗蘭克在《財富》拍攝的影集,效果甚佳;但他的新項目顯然不是《財富》的風格,或者說,作為一本商業雜誌,我們無法以正確的方式來斷其優劣。但我相信您一定不會介意我向您推薦弗蘭克的新作品。私認為這些照片是極可貴和成熟的作品。
  • 同是拍美國西部,羅伯特和安塞爾·亞當斯的視角有何不同?
    但這裡將主要介紹的是另一個亞當斯——羅伯特·亞當斯(Robert Adams)。他的作品曾在20世紀70年代那場著名的「新地形」展覽(注2)中展出,影響了一代人。© Robert Adams© Robert Adams1968年9月,羅伯特·亞當斯開始在科羅拉多和丹佛等地拍下當地的景觀。
  • 拉爾夫吉布森論攝影
    拉爾夫吉布森先生拉爾夫吉布森(Ralph Gibson),美國當代著名攝影家。1939年1月16日生於美國洛杉磯,1959年入舊金山藝術學院攝影系師從美國記錄攝影巨匠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後曾擔任過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