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現代美國作為一個研究的對象,那麼其自身的影像一定具有相當的重要性。評論家布魯克斯曾經寫道,「漫無邊際的,如廣袤的雲層般覆蓋的理想主義」遍及19世紀的整個民族的文化層面。這就是一種自我的影像的描述,瀰漫的,持續不變的。當然,更重要的,不是如雲霧般的理想主義空間,更重要的是在雲霧之下的日常生活,日復一日,遍及各地,涉及所有的人。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對美國人描述的大師:馬克·吐溫,愛德華·霍普,斯科特·菲茨傑拉德,沃克·伊文思,雅各·勞倫斯,威廉姆·福克納,道格拉斯·薩爾科,拉爾夫·埃裡森,諾曼·梅勒,海倫·裡維特,羅伯特·弗蘭克,羅伯特·奧爾馬,託米·莫裡森,等等。這樣的名單還可以列舉一長串。
通俗的或者前衛的,兩者交替出現,從而將一個時代的風貌變得如此繽紛多彩。隨著20世紀30年代雜誌上圖像的激增,一個國家的形象限定也許逐漸偏向了影像的空間。作為一種宣傳報導和社會的紀實,不管是在官方還是在民間,攝影在這一領域中的出現完勝所有的對手。當《生活》雜誌在1936年誕生的時候,思想體系上的強大力量就已經無可爭辯。當然許多人反感它的獵奇,它的感情用事,它的偏向「流行」的自傲,以至於所形成的粗糙的平民色彩。這時候受《財富》雜誌的委託,沃克·伊文思和詹姆斯·阿基提出了一種和《生活》雜誌分道揚鑣的實驗空間,申請作為一種「藝術的」和「戲劇化」的攝影方式,以對抗徠卡攝影的隨意鬆散。
和雜誌齊頭並進的還有畫冊。儘管讀者群相對少了些,但是在政治傾向和裝幀形式上則更為多樣化。伊文思和阿基在1941年就出版了《現在讓我們來讚美名人》一書,一開始僅僅銷售四百本。伊文思在1938年出版的畫冊《美國人圖像》也只是稍好一些。但是相對短命的雜誌來說,畫冊的影響力更為持久。畫冊可以反覆閱讀,重新評價,深入闡釋,甚至可以再版。畫冊還可以不斷地找到新的讀者,影響其他人的工作方式。因此這也就形成了持續以恆的影響力,從伊文思的《美國人圖像》到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接下去是雅各·霍爾達特的《美國圖片》,喬爾·斯騰菲爾德的《美國景色》,直至2010年道格·裡卡德的《新美國圖像》。
那麼,「美國人」在這裡意味著什麼?從一開始其中的含義就是模稜兩可的。伊文思的攝影是指美國人的個體,還是一個主題,抑或是兩者皆有之?是陳述一種客觀的現實還是另有所指?是對以往的美國人攝影的拒絕還是替代?是否帶有諷喻的色彩?
所有的這些計劃都是源於一種真誠的邀請,都試圖去檢驗或者證實一個民族所應有的開放的觀念。難度在於,每一個「美國人」的詞彙都可能在某些意義上聯想到「理想主義的雲遮霧繞」。也許可以這樣說,真正的「美國人」是有很大的包容性的,涉及到很寬泛為文化範疇。即便是持有不同的看法,也不是與美國人為敵的。這樣
一個還在進行中的主題,可以讓你生發出更多的聯想空間。
下面是五本和美國人相關的畫冊簡介——
沃克·伊文思《美國人圖像》American Photographs(現代藝術博物館,1938年)這本畫冊是現代藝術博物館個展時同時推出的,融合了伊文思對歐洲畫冊的借鑑,以日記體的方式構成了錯綜複雜的順序,表現了攝影家對人物身體、臉部以及晦暗的空間敏銳的關注,帶有當代意識的傾向。沒有名人,沒有高聳的摩天大樓,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新奇之處。然而那些高深莫測的圖像是有隱喻的,隱藏著挑釁的意味,是伊文思對他所討厭的《生活》雜誌報導形式的巧妙對應。他的導師和老闆克斯滕幫助他完成了全書的結構。其中運用了現代攝影編輯中的兩個關鍵原理:第一部分通過主題和形式連接在一起,第二部分是美國人日常建築縮略圖索引。隨著每一幅畫面的鋪展,讓政治的隱喻慢慢消解。的確,這是現代美國人攝影的裡程碑之作。
羅伯特·弗蘭克《美國人》The Americans(Deipire / crove,1958/59年)如果說伊文思的美國人在情緒調性和技巧上具有突破性的話,那麼羅伯特·弗蘭克的圖像有著驚人的相似:一個民族日常生活的標誌布滿了反諷的機智。作為一個憂鬱的外來者,弗蘭克更容易被看作是比伊文思更為冷靜而保持距離的旁觀者,儘管相隔了一段時間。過度的曖昧不清,令人不舒服的畫面切割,以及幾乎不加控制的意外,構成了戰後生存的斷裂層。這些50年代美國人的切片,看上去是放浪的,精神失常的。弗蘭克似乎對當代攝影家的中心議題提出了質疑:如何用圖像入侵當代生活的平庸——一個平庸的年代加上平庸的事物——不管是順其自然還是將其轉換成其它什麼。弗蘭克沒有給出答案,但是留給了人們難題。
喬爾·斯騰菲爾德《美國景觀》American Prospects(時代書屋/休斯頓藝術博物館,1987年)景觀可以是一種「視野」,也可以是「可能的未來」。喬爾·斯騰菲爾德拒絕快速的抓拍,而是將堅韌的目光穿透8×10英寸大畫幅相機的取景器。《美國景觀》完全不同於傳統的經典構成的連續性,但是許多畫面都包含著野性的交織:當消防隊員在撲滅一場大火的時候,其中一個消防隊員卻在火焰的輝映下若無其事地撿取南瓜;一個籃球架如同孤獨的哨兵,面對死寂的郊外平原;漂亮的花朵閃爍著迷人的光輝,一側卻是一輛跑車呈現出同樣野性的粉紅色。理想中的半農業的生活實際上是一種令人不安的憂煩,和靜態的、沉默的畫面非常匹配。一種新的超現實主義浮出水面,或者說曾經就隱藏在光芒之下?斯騰菲爾德的美國似乎出自大衛·林肯的電影。的確,1987年,當《美國景觀》出版時,林肯的《藍色天鵝絨》也是通過郊區複合性的隱喻給人驚訝的一擊。
雅各·霍爾達特《美國圖像》American Pictures(美國圖片基金會,1977/85年)當弗蘭克從攝影轉向電影之際,丹麥出生的雅各·霍爾達特找到了不同的方式試圖擊敗傳統的陳詞濫調,也就是所謂的「詩意的貧乏」。他生活在流動的狀態,睡在地板上,呆在朋友家裡,紀實了不斷發展的邊緣狀態的美國下層階級,使用的是小型的半幅相機(在傳統的36張畫面的膠片上拍攝72幅)。1976年,他回到丹麥,用史詩般的幻燈片展映方式證明了他清醒的、不懈的努力。第二年他自費出版了這些作品,利用了所有可能填滿的頁面,加上了大量的文本。腐敗,濫用毒品,種族主義,窮人的住房和醫療保健,惡化的教育……一下子成為了暢銷書。霍爾達特回到美國之後,於1985年出版了這本《美國圖像》,在數百所大學展示了他的幻燈 。
道格·裡卡德《新美國圖像》A New American Picture(懷特出版/舒登,2010年)2007年,谷歌推出了「街頭景觀」,通過網際網路關注世界範圍的街頭攝影環境。一輛帶著照相機汽車在街頭秘密巡遊,每隔20米拍攝一組圖像。這些圖像被集中起來通過導航屏幕構成了全景的空間。大都市的中心成為最為關注的視覺焦點。《新美國圖像》呈現給我們的,則是其中單幅的人物和偶然性的群體。這時候焦點退居其次,空間位置也不再重要,關鍵是將種族和階層的政治色彩完全纏繞在一起。谷歌模糊了人物的臉。裡卡德則是用35mm的照相機拍攝計算機的屏幕,從而成為有選擇的經典的「街頭攝影家」。的確,《新美國圖像》是一次邏輯學上的延伸,是多少年來街頭攝影蜿蜒的發展。這本書混雜了人種學的研究,帶有主觀的觀看模式,同時具有尖銳的文化介入。第一版出版了200本,2012年由光圈出版社再版。
本文已由微信公眾號「四月風」授權發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攝影畫冊,美國人,攝影師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