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記疫|留學生田靖媛:我在美國的隔離攝影日誌

2020-12-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展,美國成為全球疫情震中已有數月。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9月13日發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累計確診病例超過650萬例。

相關數據顯示,在美國留學的100多萬名留學生中,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有40多萬,佔了1/3強。

在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複雜的時局背景下,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還留在美國,一方面,從歷史及個人角度來看赴國外留學,不僅是國家間交流交往之必需,也是人類文明進步之必需,留學之路有必要繼續前行;與此同時,置身於這樣的時代洪流中,對個人的認知和思考也是面臨一場難得一見的局面,是冒險也是機會。

本專題由目前仍在美國本土留學的幾名留學生撰寫,留下他們在異國他鄉對新冠疫情發展的方方面面所做的影像記錄和所思所想。

Charlotte Tian 田靖媛

現居芝加哥,就讀於美國西北大學。攝影創作領域主要涉及人文與概念性攝影,在旅行時喜歡通過膠片探索新環境。比起成片,總是在留意出現在鏡頭前的故事和自己按下快門時腦中閃現的想法:過往的作品就像一頁日記。

澎湃新聞: 疫情爆發以來的心理變化,作為留學生有什麼感觸?對生活產生了什麼影響?

田:可能最深的感觸就是一種疏離感和參與感的交織。疫情剛剛在國內爆發的時候身在美國非常擔心國內的情況和家人朋友的安全。每天在中文媒體上看到各種有關疫情的報導都會感到深深的無力感,但同時因為時差和距離的原因又難免有一些疏離,仿佛美國的生活和國內的情況處在兩個平行世界(尤其是疫情初期美國民眾居安思危的意識非常低)。當時也在盡力向國內捐款捐物資,努力去縮短距離產生的無力和疏離的感覺。疫情後期這種感覺完全仿佛顛倒了過來。在美國爆發的時候國內情況基本已經得到了控制,多數朋友也安全回國,那時的疏離感反而是針對美國當地的生活。當地人隔離和消毒意識不是很強,周末看到海灘上的人群仿佛讓人對美國的生活產生了不真實感。也一直試圖拉近這種距離:把多餘的N95口罩送給了周圍的朋友和宿舍的保潔工,周圍很親近的美國朋友在疫情當初因為被科普了中國的情況也變得格外謹慎。一種疏離和參與感的交織的狀態可能貫穿了疫情的始終。

隔離攝影日誌(Quarantine Photo Journal)系列:

從三月底到五月中每隔一到兩天都會拍一張膠片記錄疫情期間的所見所感。

因為隔離宿舍樓不讓自由進出,抓拍到朋友坐在窗臺上和同學聊天。

朋友的工作檯和居家期間的創作。

似乎因為居家的緣故,小鎮上很多人在隔離期間打理自家花園。

學校旁邊的小公園空無一人。

坐在超市紅磚外牆旁的流浪者。聽以前志願過的慈善機構說芝加哥市的流浪者救治中心(walk-in shelters)因為人群流動性大以及空間擁擠等原因一度成為了新冠高發場所。

前方施工(Road Work Ahead)

湖邊晨跑的人。

散落在角落的罐頭。

回國臨行前的同學。澎湃新聞:新冠流行對於你的(攝影)創作有什麼影響?疫情時期的攝影你重點關注的是什麼?你是如何選擇攝影對象的? 田:疫情剛剛開始的作品更帶有「疫情」這一主題的痕跡。三四月份有在嘗試攝影日誌(photo journal),每天都會用一張膠片記錄下當天隔離的狀態。還住在學校的時候因為住在一棟樓裡的同學回國後檢查出了新冠,全宿舍樓被嚴格隔離了兩周。當時的照片現在看來有一種被放大的混亂的感覺:疫情期間準備搬家混亂的室內物品、坐在窗戶上放空的朋友、堆在房間角落裡的罐頭……其實疫情初期作為記錄者有在刻意尋找這種混亂感,想通過照片印證一種主觀印象中疫情應該出現的狀態。這種心態其實在開始紀實攝影之後就一直在反思,試圖從上帝視角觀察自己每一次舉起相機背後的主觀意圖。有時會嘗試儘量減少這部分主觀期待,更多時候會通過審視自我的主觀意圖對一張照片產生新的感觸。

Floral系列:

攝於2020年五月。漸漸習慣了兩個多月的隔離生活,照片更少帶有「疫情」這一主題的痕跡。當時和室友每周會買些鮮花放在公寓中,有一天突發奇想在客廳裡簡單布景、打光,就地取材拍了這組膠片。布景和道具鮮花有很強的「人造感」,這大概也是疫情期間在家布景預料之內的效果。

Floral系列

Floral系列

Floral系列澎湃新聞:在美國入境與海關執法局(ICE)不斷修改針對留學生的籤證政策時,你對下一學年有何打算?田:暫定還是留在美國,如果遠程上課沒有時差問題並且實習工作安排好了之後會考慮秋天或冬天回國多陪陪家裡人。不是很擔心ICE的政策變化,如果真的發生了作為個體短時間也很難和政策抗衡,但更傾向於認為是Trump為了大選造勢展示出的強硬姿態,執行力未必高。

暴風雨前(Before the Storm Hit)系列:

攝於2020年初芝加哥市中心。當時正值國內疫情爆發的高峰期,但芝加哥市中心只有少數亞裔面孔戴著口罩,街上人很多,沒有人知道疫情會在全球蔓延。

因為了解國內疫情的情況,當天在城裡的人群中穿梭有些不安,到現在還能回憶起在密西根大道上和人群保持距離的緊張感。照片洗出來已經是數個月之後了,美國疫情早已全面爆發。看到照片的那一刻對時間的真空感體驗格外明顯,照片裡擁擠的城市和慶祝節日的人群仿佛存在於很久之前。

暴風雨前(Before the Storm Hit)系列

暴風雨前(Before the Storm Hit)系列

暴風雨前(Before the Storm Hit)系列關於攝影澎湃新聞:怎麼接觸到攝影的?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意識的拍攝?受到什麼攝影師的影響?

田:從高中開始嘗試攝影,一開始接觸的是風光攝影和城市建築攝影。當時帶著各種廣角鏡頭和三腳架爬遍了北京的很多高樓。後來「探險」的新鮮感過後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風光攝影脫離機位和外部天氣、自然環境等客觀因素對於自己的創意性所在,發現缺少了我所尋找的情感深度和創作獨立性。後來逐漸開始嘗試觀念性攝影(Conceptual Photography),試圖把自己的想法或情感通過照片的媒介呈現出來,會自己根據想法設計道具服飾造型。有時靈感也會來源於接觸到的抽象觀點,比如之前一組比較滿意的作品就是在讀到Michel Foucault有關個體自我約束的哲學思辨之後創作的。大學以來更多使用膠片作為媒介,喜歡按下快門時的一種「定格」的感覺和膠片被衝洗出來之前時間的真空感。在某種程度上經過成像到衝洗這段時間真空期之後再看到衝洗之後的作品會從另一個角度審視並理解當初按下快門時的情感和想法,又會產生一種再創作的感覺。

最喜歡的攝影師是匈牙利裔戰地攝影師Robert Capa。他的個人傳記 Slightly Out of Focus 啟發了很多有關攝影師格局和人文精神的思考,同時每次看到他的作品都會被他的人文關懷和樂觀精神所打動。在審美方面很喜歡Ernst Haas和Alex Webb。自己平時在街拍是也會去尋找一種幾何與色彩的平衡。

澎湃新聞:你使用什麼攝影設備?是如何學習攝影的?

田:目前最常用的是一個在日本二手市場不到人民幣200元淘到的Pentax膠片相機,膠捲最喜歡Kodak Portra400。沒有系統學過攝影,只是在和朋友一起實踐中不斷嘗試和反思。一路走來陪我一起創作玩攝影的朋友和鏡頭感很強的模特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和動力。平時為了理解審美會多留意好的作品,會在二手書店淘一些攝影畫冊,instagram上也關注了不少優秀的攝影師。

澎湃新聞:攝影對於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田:這個問題自從開始接觸攝影開始時不時自己都會想想,永遠都會處於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目前比較有結構性的答案是:第一層含義大概是直觀上對美的感知。起初接觸風光攝影是因為被鏡頭所捕捉的世界所打動,攝影為我帶來了一種對美的敏銳度以及一種捕捉美的意識。第二層含義來源於反思自己發現美與決定被攝物體時主觀意圖的介入。就像我上文提到的,有時舉起相機時,仿佛在從上帝視角觀察自己舉起相機背後的主觀意圖。這種自我審視經常會激發反思與個人成長。在某種程度上講,每次按下快門其實記錄的並不是外部的客觀世界,而是我個人內心主觀意圖和心境的成像。所以每次回看之前的作品都會有一種回顧過去的自我的感覺。第三層意義是自己主觀意圖對於外界的影響。在作品中介入的主觀信息有時會是我希望向外界投射出的信號,包含我對世界的理解、期待、與同理心。

以前做過一些公益性攝影項目,通過攝影喚起與觀眾的共鳴從而激發公眾對性別平等、生態保護等話題的意識。也做過以攝影為媒介幫助弱勢學生群體的藝術教育項目。也是這些經歷讓我意識到了藝術深刻的社會影響與啟發性。最後一層含義是在開始膠片攝影之後理解到的,即一種時間的層次感。從成像到衝洗出來有一段時間真空,每一次回看同一張照片都會想到先前創作或者回顧作品的感受與處境,隨著時間推移就好像很多層回憶(或是說當下對的理解)疊加在一起,在時間的維度形成了一種動態的變化。目前就這麼多,以後可能還會想到更多層。

玉龍雪山(非疫情期間拍攝)

看與被看。靈感來源於法國哲學家Michel Foucault有關個體對外界「凝視」的感知以及自我約束的哲學思辨(非疫情期間拍攝)。(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我的戰「疫」日記——手機攝影大賽作品徵集
    為了傳遞抗「疫」正能量,講好廣東抗「疫」故事,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攜手碧桂園集團廣清區域,決定在2020年全球華人新春手機攝影大賽(廣東賽區)中增設「我的戰『疫』日記」比賽專題及獎項,徵稿延遲至2020年4月(暫定)。
  • 戰「疫」下淺談紀實攝影
    尤其靜態影像均以紀實攝影為主要載體,給人們留下了難以複製、難以忘懷的時代印跡。我作為遼寧攝影人對紀實攝影情有獨鍾。從2月3日至3月8日先後在沈城聚焦了皇姑區、于洪區、瀋北新區、瀋河區、和平區、大東區等地的風景。利用車拍、街拍、場拍的站位方式,抓拍和追拍了以戰「疫」情為主題的紀實攝影題材。
  • 攝影記「疫」丨從「橘子口罩」到機場尋親,錢捍「眼」中山東抗疫的...
    6月中旬,《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在山東美術館正式開幕。錢捍的100幅攝影作品陳列於此,冷靜、客觀地向觀眾展現疫情瞬間。「抗疫生活日記」分成遞進的三個段落,當疫情形式嚴峻,群眾焦慮不安時,他將鏡頭對準臨近的普通人。 小區門口測體溫的保安,孩子用桔子皮自製的口罩,陽臺上暴曬的口罩等等,一個個生活細節構成了一部紀錄片。
  • 攝影大師們經典之作
    「攝影是對現實的反省,取景器中停滯的瞬間畫面,喚起人們更深層的思索。」 攝影大師 Abbas 的這句話,或許精準概況了攝影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所存在的意義。可以說,攝影師們通過攝影開啟自己藝術般的創作,而觀賞者們,則在觀看的過程中,去領略千重山萬條路,去在他人的故事裡,思索自己的人生,沉澱自己的感悟。分享一組攝影大師們經典之作。
  • 汴梁文化|開封市鼓樓區「美佳杯」攝影比賽評選結果及作品展示
    近日,由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攝影家協會主辦的「美佳杯」迎新春攝影大賽評選已經結束,大賽結果出爐,獎項已花落各家。一個影賽,150多人參賽規模,兩千餘幅作品的投稿量,足見大賽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此次攝影大賽徵稿期間,正趕上新冠病毒肆虐,因此抗疫成為大賽的一個重要主題。來稿中。抗疫照片比例很大,而且內容豐富,涉及到抗疫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評選中自然有所側重。原和平的《喜迎英雄載譽歸來》過五關斬六將,榮獲一等獎。另外,李龍國的《抗疫百崗圖》構思巧妙,靳號偉的《支援前線》內容新穎,都是抗疫作品的難得佳作。
  • 攝影好書|與美國人相關的五本經典攝影畫冊
    攝影好書|與美國人相關的五本經典攝影畫冊 《美國人》,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如果將現代美國作為一個研究的對象,那麼其自身的影像一定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 攝影家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三,疫去春來,定格山東隊回家瞬間
    來自全省150家醫院的白醫天使在武漢抗「疫」一線結下的戰友情,難捨難分。最感人的是那張流淚的照片。4月1日,山東齊河阿爾卡迪亞國際溫泉酒店。山東第一批援助湖北返魯醫療隊的342人,經過14天集中隔離休整後,就要回家了。來自全省150家醫院的白衣天使在武漢抗「疫」一線結下了暖暖的戰友情,難捨難分。
  • 2020 紹興攝影藝術展覽評選公告
    時空穿越-陸鵬飛收穫之際-王文彪天使的訴說-丁凱午夜的堅守-王玲娜鄉村麵坊-陳洪秀色滿園-郭亮育人-郭亮月光下的隔離病房-丁凱紀實攝影類:組照(44組)「核」桃樹的故事(組)-喻迎月「新衣」(組)-艾康麗「越馬」急救(組)-許煥建鏖戰一線(組)-傅金可潮起上虞 中國席位(組)-戴信華傳承(組)-朱麗亞窗裡窗外(組)-張嫻多彩鑑湖(組)-王國良高鐵夢工場(組)-杜李斌隔離病毒,不隔離愛(組)-丁凱隔離病房的抗疫尖兵(組)-許煥建功成身退的漓渚鐵礦(組)-車煉鋼光榮人生(組)-王乃舜國家級非遺
  • 攝影好書|《出龕入龕——當代美國攝影藝術家訪談錄》
    2014.05.16」,《出龕入龕——當代美國攝影藝術家訪談錄》的扉頁上我的字跡。我習慣在買回一本書之後,在同樣的位置寫上購買日期,有時候還要加一句自勉的話。本書封面扉頁內自勉的話。我問過畫廊主、問過攝影家、問過收藏家,問過觀眾,也問過策展人,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然而也都能自圓其說地解釋他們看到的每幅作品。或許就如同佛的八萬六千法門,最終指向的都是自己的內心。
  • 攝影紀實 I 最有溫度的「草根式」家庭抗疫真情實錄
    《抗疫記》王秉謙 圖/張宏 文▲掃地機,電動拖把,無繩吸塵器……對付病毒?快神經了多麼希望這只是一場夢。2020年春節,仿佛一夜之間,全國多地陸續封城、封村、封路,緊隨其後的是真假難辨的信息鋪天蓋地而來,口罩、酒精、消毒液遭到瘋搶,雙黃連口服液一度脫銷。
  • 商業產品攝影學習:透明體的攝影布光技巧
    此圖由圈點圈點攝影培訓強子老師拍攝拍攝透明體時,有時只有作為主光使用的透射光,也有時會搭配輔助的光線。其次將乳白色有機玻璃板彎曲使用,還可以有效的隔離環境或者道具映到物體上。當然有時未來拍攝出不同色彩的光線效果,還可以其他有色彩的光線,通過有機玻璃板使用。方法也是相通可行的。
  • 抗擊疫情,為愛守候,薇拉攝影公益活動彰顯社會責任
    在這個寒冬之中,薇拉攝影時刻關切著疫情的狀況,開展致敬逆行者公益活動,以此致敬每一位逆行英雄,為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們免費拍攝全家福。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為醫護人員們帶來溫暖與愛。在醫護人員守護「大家」的同時,為他們護住「小家的團聚」,共同抗擊疫情,讓安全與幸福同在,薇拉攝影公益在行動!
  • 新手學攝影,有哪些攝影書籍推薦?
    剛開始學攝影的朋友們,一定要從基礎的理論知識開始學起,打牢基礎才能在實際操作中應對自如。之前很多攝友詢問我有沒有什麼攝影書籍可以推薦,今天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需要的可以來看看。1、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幾乎每個攝影人都會推薦這本書!
  • 我為什麼攝影?
    5、我喜歡攝影,我活著就是要拍照。在攝影事業上我永遠不想退休。(阿爾弗萊德·艾森斯塔特)  22、知識分子熱衷於討論攝影的意義,於是攝影師按下快門的手越來越猶疑,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可能導致攝影兩極分化,到最後只剩下兩種人:新聞攝影師和哲學家。
  • 《論攝影》:一本被熱捧和誤讀的攝影「聖經」
    蜂鳥網   作者:閆敏   責編: [轉載] 本頁查看全文   我是在
  • 拉爾夫吉布森論攝影
    拉爾夫吉布森先生拉爾夫吉布森(Ralph Gibson),美國當代著名攝影家。1939年1月16日生於美國洛杉磯,1959年入舊金山藝術學院攝影系師從美國記錄攝影巨匠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後曾擔任過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的助手。
  • 未成年人不適宜集中隔離?留學生拒隔離說是官方批准
    今日中午,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按目前執行的文件,浙江省將美國列為「較高風險國家」,如是從美國回國的人員,經過醫學檢查並無相關症狀者,可居家隔離。當事留學生滿足返回居住地居家隔離的條件,也符合相關流程。
  • 致敬逆行者:薇拉攝影為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免費拍攝全家福
    致敬逆行者,在醫護人員在一線守護著我們生命的同時,薇拉攝影公益也正在行動!在這樣的非常時期,為了致敬每一位逆行英雄,薇拉攝影選擇用最擅長的事,將幸福帶給最親愛的人。此次薇拉攝影開展公益活動,為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們承包全家福,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為醫護人員們帶來溫暖與愛。在醫護人員守護「大家」的同時,為他們護住「小家的團聚」,共同抗擊疫情,讓安全與幸福同在。
  • 全美浙江總商會啟動「關愛互助模式」 協助美國留學生抗疫
    中國人民齊心戰「疫」,在全美浙江總商會的倡導下,一百多名會員捐款捐物,奉獻愛心。目前中國疫情已經邁過至暗的時刻,得到較好控制的,但抗疫戰鬥並沒有結束,世界範圍內包括美國的疫情已經蔓延和升級,美國巳進入「國家緊急狀態」,全美浙江總商會會員留守住在國,轉戰第二戰場,迅速開啟了「關愛互助模式」,成立全美浙江總商會防疫應急專委會,及時將焦點轉向美國本土、指導和協助美國留學生做好抗疫防疫工作。
  • 二十世紀美國攝影標誌性攝影家 羅伯特弗蘭克
    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1924年—2019年9月9日),出生於瑞士,美國攝影師,弗蘭克是20世紀攝影史上的一個特殊現象。他以自己的第一本攝影集《美國人》一舉改變了現代攝影的方向,稱為現代攝影聖經,奠定了自己在攝影史上無可爭議的大師地位。而這一切距他離開自己的祖國瑞士才只有11年。提出了「非決定性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