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一說到春宮畫自然就想到了小黃書,其實古代的春宮畫並不是我們想像得這麼低俗,而且它還具有很高的欣賞功能和教育作用。
後世的人們通過研究這些,可以了解古代人生活中的習性和風俗。
春宮畫又稱為春畫,開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教育青年男女性啟蒙而流行起來的畫作,主要分為明畫和暗畫兩種。
在古代性是一種很私隱的東西,所以春畫一般沒有掛軸,都是以絹制手卷或畫冊形式流行。
春畫的歷史久遠,可追溯到秦,但是由於年代久遠的原因,所以漢唐時期的畫作很多都已經失傳,目前存下來的都是明清時期的作品。如宋代《春宵秘戲圖》、元代畫家趙子昂畫的三十六幅、十二幅春宮畫也不存世。
而這些畫作中,尤以唐寅的最為出名。
唐寅又名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他以詩書畫享譽中國文壇畫壇,十五歲的時候就中了鄉試的頭名。後參加會試,還中了解元,所以也有人稱他為唐解元。
眾所周知,唐伯虎不僅聰明,而且非常的有才華,尤其他的畫更是千古一絕,擅畫山畫水,尤其擅長仕女圖。他筆下的侍女或端莊或嫵媚,都非常的傳神。
不過因他擅長畫侍女還有春畫,所以有人稱其為風流才子。
不過為什麼唐伯虎筆下的侍女會如此的生動。主要是因為他仕途失意後,對朝堂不滿,於是終日和風塵女子在一塊,以她們為模特為她們作畫。所以,他筆下的仕女才會如此的傳神。其實在某種意義上有點類似於中國的人體藝術層面了。
唐寅春畫並不是為了惡趣味,不僅是為了謀生,且不說它的文學價值,也是對封建禮教的一種反抗和無聲的抗議。
春畫其實不止具有的文學價值和教育價值,它還有很多別的作用。
一是「避火」。這聽起來非常的奇怪,古人很多都會在自己的書房或者書中放上一卷,以防止火災,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和一個傳說有關係,傳說中的火神是一位美麗漂亮的姑娘,但是脾氣不好,容易發怒。由於犯了錯誤被天帝罰下凡間當了一個灶下神,她平時喜歡穿黃色的衣服,一發怒就變成了紅色,容易引起火災,所以在書櫃中放春畫,當火神看到這些令人害羞的畫面時,就會面紅耳赤的離去了,也就避免了一場火災。
二是作為「門畫」。天津的楊柳青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的文化名鎮,文化藝術形式在這裡非常的多。據說那裡生活的人都可以提筆點染,執筆畫畫。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楊柳青這一帶,也有好些人的生活十分的貧困,所以這些貧困家庭的婦女就會自己在家中畫上一些春畫,然後趁著年節去街上賣,而且生意還不錯,更是成為一種習俗。
大家肯定覺得買春畫過年很離奇,其實很多人買回家是用它來闢邪的。把春畫買來當作門畫或許是人們對於傳宗接代的事情看得很神聖,所以賦予它們一些神性,認為它們可以拿來闢邪、擋災。
據荷蘭漢學家高羅佩考證,這種過年貼「春畫」的現象直到建國後才消失。
三是作為「嫁妝」。女子出嫁父母都會給陪上一些嫁妝,男子送上聘禮,這是中國曆久不變的習俗。但是古代社會人們的思想非常保守,青年男女甚至很少接觸一些異性。所以古代形容大家閨秀,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
在這種情況下,男女之間對夫妻之事,自然就十分的懵懂,不解。尤其古代時候男女婚配的年齡都在十幾歲左右,自然對性方面的知識懂得就更是少了。
所以,在女子出嫁的嫁妝箱底,父母都會放上幾冊春畫,以傳授教育夫妻之事。這些小夫妻就可以跟著畫冊學習,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父母「祈子」的美好祝福。
不可否認,性學是一種科學,春畫作為這種科學媒介的一種,用以傳播和教育,也是古代的一門藝術。不僅在古代,哪怕是在現代,也出現了一些性無知的現象,中國現在也開了生理教育這門課程,這對青少年的成長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