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大宋」的蘇東坡,蘇轍震驚:大哥,你在遼國好火呀

2020-12-12 澎湃新聞

「火出大宋」的蘇東坡,蘇轍震驚:大哥,你在遼國好火呀

2020-12-02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1600,閱讀時間:約4分鐘

《澠水燕談錄》記載,北宋年間,大宋官員張芸叟出使遼國,晚上在遼國「南京」幽州館驛睡覺時,突然發現牆上不對勁,湊近了仔細一瞧,才驚見「大遼酒店」的牆壁上,竟赫然寫著同時代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老人行》。第二天又一詢問,驚悉幽州當地的書店裡,毫無「版權意識」的遼國人,竟擅自把蘇軾的詩文搜集來,編成「盜版書」《大小蘇集》火熱售賣,如此「火出大宋」的一幕,也叫張芸叟連聲感慨:「(蘇軾)外至夷虜亦愛服如此。」

而且,這「在遼國遇上蘇軾」的遭遇,也不止張芸叟一位,就連蘇軾的親弟弟蘇轍,也被震撼了一把。出使遼國且「下榻」在神水館的蘇轍,這一路上遇到不少「遼國粉絲」,動輒就向他打聽蘇軾。感慨萬千的他,也寫下了名句「誰將家書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大哥呀,你在遼國好火呀。

其實,張芸叟蘇轍們看到的景象,放在當時遼國,還都是小兒科。在蘇軾成名以前,遼人就有「追星」的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作,由於通俗易懂,所以常年在遼國傳頌,待到蘇軾紅遍大江南北後,也搶了白居易在遼國的風頭,只要有蘇軾的詩作進入遼境,立刻招來遼國「文青」們的瘋狂傳抄,那「寫牆壁上」「賣盜版書」的一幕,都是常見景象。甚至「火到遼國」這事兒,對於蘇軾來說,也不過是個小目標。

就是在蘇轍感慨「大哥在遼國好火」的時候,毗鄰遼國的高麗,蘇軾也是火到不要不要。以今天一些韓國學者的看法,至少在蘇軾45歲左右時(宋神宗元豐年間),蘇軾的詩文就已在朝鮮半島流傳。連帶著「感慨哥哥好火」的蘇轍,也在高麗境內一起火。當時出使大宋的高麗使臣金覲,由於極度仰慕蘇家兄弟,乾脆把剛出生的倆兒子取名「富軾」「富轍」,正是這位金富軾,一生積極學習蘇軾,寫下了朝鮮半島歷史上著名典籍:《三國史記》。

甚至,至少在高麗國接下來的歷史上,學習蘇軾的詩文,模仿蘇軾的文風,都是高麗文壇流行數百年的時尚,「東坡流派」也成了高麗知名文學流派,把先前高麗崇尚浮華的駢體文風打得七零八落。每年高麗科舉後,新科進士們的第一大活動,也是果斷拋棄駢體文,精研蘇東坡詩文。「年年三十東坡出」是高麗文學史上的獨特景象。到了朝鮮王國時期,還有尹善道這樣的蘇軾鐵粉,模仿蘇軾筆下「赤壁船遊」的景象,造出了「神還原」的芙蓉洞——不惜血本,也要「過把蘇軾癮」。

此情此景,倘若被今天「搶中國衣服」的「韓國動漫愛好者」瞧見,不知會不會又來「搶蘇東坡」。

而在日本,蘇軾「火起來」的年頭比較晚,南宋端平年間,蘇東坡的詞才傳入日本,到宋朝滅亡半個多世紀後的日本室町時代,蘇軾的詩詞文都已經大火,由日本五山僧侶組成的「五山文學」,編纂了110卷的《東坡集》,從此被日本文人一代代掰碎了研究,還造就了日本一大批「東坡癖」——比如18世紀日本學者柴野慄山,每年十月都舉辦出遊,就模仿蘇軾「遊赤壁」的一幕,帶著大家玩一場。

這種「東坡癖」,在日本可不止這一位。比如編纂《東坡集》的「五山文學派」,除了編書外還畫蘇東坡,創作了三十多種題材的蘇軾繪畫,比如《赤壁賦圖》《東坡愛海棠圖》,簡直是各種版本的蘇軾形象。甚至到了日本江戶時代,「學蘇東坡出遊」「學蘇東坡喝茶」「畫蘇東坡」都成了日本文人的雅趣。「蘇東坡式聚會」更常見:大家選一個「類似赤壁」的地方,除了喝酒飲茶外,還要用蘇軾的詩句分韻做詩,看誰最像蘇東坡。

以當時日本文人的話說:「我們雖然沒有在赤壁夜半泛舟賞月的機會,但是……在日本也可以完全欣賞到蘇東坡赤壁遊的境界」。看過這樣的神往,就知「蘇東坡」三個字,在大宋之外,有著怎樣超越民族甚至國界的魅力。

大宋文化的影響力,乃至華夏文明的影響力,不妨先品一品,一個比大宋還有生命力,「火出大宋」的蘇東坡。

參考資料:陳程程《遼代契丹人漢化問題研究》、繞學剛《蘇東坡在國外》

原標題:《「火出大宋」的蘇東坡,蘇轍震驚:大哥,你在遼國好火呀!》

關鍵詞 >> 蘇東坡,蘇轍,宋朝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最牛學霸——蘇轍
    蘇轍,字子由,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的小弟。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39歲的蘇東坡在山東諸城(密州)寫下了千古名篇《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題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就是懷念這位小自己兩歲的小阿弟。
  • 遼使出上聯:「三光日月星」,蘇東坡連出2幅下聯令人拍案叫絕
    自從遼宋籤訂「澶淵之盟」後,兩國進入了長達數百年的和平友好時期,兩國之間互通商市,使者之間相互往來,加速了契丹族與漢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宋神宗時期,遼國為了彰顯自己對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情,特地派了一位對中原文化知識十分了解的使者前往北宋首都汴京進行友好訪問。
  • 蘇轍使遼時畏寒 喜喝粥 患病入遼 蘇轍作詩留念
    在眾多來使中,包括大量 " 明星級 " 人物:路振、宋綬、韓琦、宋祁、蘇頌、包拯、富弼、餘靖、沈括、劉敞、彭汝礪 …… 這其中就包括蘇轍。在蘇轍的使遼詩中,有一首是寫給兄長蘇軾的(《神水館寄子瞻兄四絕》),從中可知:蘇轍當時正患有肺病,不得不多穿衣裳(少年病肺不禁寒,命出中朝敢避難?),並需熬製草藥來喝(莫倚皂貂欺朔雪,更催靈火煮鉛丹)。
  • 答案是蘇軾蘇轍兩兄弟之間的關係如何
    他們是蘇東坡和蘇轍,兄弟倆的成就是驚人的。他的弟弟蘇轍上四年級。根據宋仁宗,我為子孫贏得了兩位首相。你可以看到這兩個的文採斐然。蘇東坡和蘇轍都因為他們的文學才華而傳播了很多好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深厚的兄弟情誼。蘇東坡深陷烏臺詩案,他認為自己會被判處死刑。於是我留下了一首詩,上面有這樣一句話「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 因為考卷被歐陽修誤認為曾鞏的,蘇東坡痛失狀元?事情要複雜得多
    問題是,後人還誤解了蘇轍所說的「乃置公第二」這個訊息,以為蘇東坡就是該年科考的第二名,即榜眼了。還有人說,要不是歐陽修搞這齣烏龍,蘇東坡就是該年科考的狀元了。這種說法是很可笑的。北宋科舉考試共有發解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考試制度。
  • 拆字對聯「良犬為狼差點狠」,蘇東坡對出,對聯成為千古絕對
    蘇東坡在宋朝可以說是風靡一時的風雲人物。蘇軾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全才了。蘇軾的詩詞作品在當時可謂是一絕。當時的歐陽修都特別喜歡蘇軾的作品。其實當時的蘇軾不止在詩詞歌賦上很有天賦,他的琴棋書畫都是一絕。這還不止,要論對聯的精妙程度,蘇東坡也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了。而且關於蘇軾還發生了很多的關於對聯的趣事,其中的一副對聯還成為了千古絕對。
  • 人們為什麼喜歡蘇東坡?因為他是立體的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公元1075年,蘇軾38歲,時任密州知州,仕途上雖有小挫,精神上卻積極向上。他心裡想的不是個人的得失,而是國家的安危。他想儘自己全部努力,除掉危害大宋的「天狼」。這是蘇東坡儒家思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的具體體現。
  • 蘇東坡的每一首詩詞都堪稱經典,然世上又有幾人能夠讀懂?
    一提及蘇東坡,每個熟知他的人臉上都會浮現出親切敬佩的微笑。他的才華橫溢,他的樂觀曠達,他的胸襟開闊以及他的樂呵呵的處世之態——深深地刻在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這是蘇東坡第一次做官前給弟弟蘇轍寫的一首詩,詩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麼呢?應該像飛鴻踏在雪地吧。偶爾在雪地上留下幾個爪印,但轉眼它又遠走高飛,哪還記得這痕跡留在何方!奉閒已經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裡面去了,當時在上面題詩的那堵牆壁已經壞了,因此不能再見到舊時題詩的墨跡了。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他讀完蘇軾的考卷後,讚嘆不已,以至於後來還特意向蘇軾要了以前的文章來看,這一看倒是驚訝到了歐陽修:「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 蘇東坡:遊戲人間的不老頑童,超然物外的謫居達者
    蘇軾的好朋友張舜民奉旨出使遼國,在遼國的館驛中,看到牆壁上刻有蘇軾的詩作《老人行》。來到書店裡,也看到有蘇軾的詩集在售賣。張舜民非常感慨,題詩云:「誰題佳句到幽都,逢著胡兒向大蘇。」(《澠水燕談錄》)沒想到在國外也能看到蘇軾的詩句,看來連外國人也喜歡蘇軾啊!後來蘇轍奉旨出使遼國,遼國大臣們也紛紛打聽蘇軾的情況。蘇轍很有感觸,寫詩給蘇軾說:「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
  • 遼使出上聯"三光日月星",蘇東坡巧對三聯後遼使跪了
    旅途之中無聊,華羅庚給大家出了個對聯:「三強韓趙魏」。這說的是戰國時的韓趙魏三國。在分裂了晉國之後,這三個國家都成為當代的強國,故稱「三強」。這種對聯的關鍵是,上聯有魏蜀吳三個要素,下聯也需要用三個要素相對。但上聯已經有個「三」了,下聯卻不能用一個同樣的「三」來相對,否則就重複了。大家想了一會,沒能對上下聯,最後還是華羅庚自己公布了答案:「九章勾股弦」。
  • 遼國自白:我封印了遊牧民族的侵略性,你宋朝卻打開魔盒自取其辱
    對於宋朝的決定,遼國也先後派出使臣前來遊說,「今天大宋圖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結豺狼之邦,日後會大禍臨頭」,遼使的話很直白,指出宋朝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為了讓宋朝清醒,遼國甚至屈辱地將宋遼兄弟之國降為伯侄之國,遼國甘願自降身份當侄子。但是,宋朝拒絕了遼國示好,鐵了心與金國結盟,成功滅掉了遼國。
  • 蘇東坡之弟蘇轍夢遊仙境,聽仙翁談論長生之術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轍為南京留守張方平的幕僚。四月一日,蘇轍大病初癒,在床上靜養,忽然悶悶不樂,因此起身在庭院裡獨自散步。當天風和日麗,於是蘇轍命僕人將書籍拿到院子裡曝曬。蘇轍隨即走到一處閣樓下,匾額太高,看不清閣名是什麼。蘇轍左邊是一處碧綠的水池,右邊是精雕細琢的欄杆,中間有一個亭子。亭中備好了一桌酒席,席上擺滿美酒佳餚,有九個人聚在席前,他們披著紫鶴氅或白鶴氅,戴著鐵冠或鹿皮冠。他們中有的做五禽戲、有的彈琴、有的下棋,歡聲笑語,對蘇轍視而不見。
  • 蘇東坡勸架被友妻趕出,憤然作詩吐槽朋友,沒想到讓一成語火了
    蘇東坡 的博學多才 是大家 都知道 的,而蘇軾的詩詞 著作 迄今為止 還 在我們之間 廣為流傳 ,不管 你走 到哪裡,常常 會聽到 蘇軾的詩 ,即便 在 大街 上隨性 拉個人 來問,那 這個人也肯定 能背下 一首 蘇軾的詩 。
  • 蘇東坡:一生遇見3個可以隨便說話的人,浮沉有人陪、心事有人懂
    白居易在我心中是最幸福的唐代大詩人,不遑其它只要看的朋友圈就已經是羨慕不已。和元稹、和劉禹錫甚至和李商隱,他都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都可以無話不說。那在宋詞的世界裡,能夠與之並肩前行、媲美幸運的只有蘇東坡本坡了。
  • 歷史上的耶律休哥:有「遼國戰神」之稱的非等閒之輩
    攻滅北漢後心高氣大的趙光義,想就此奪回被後晉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如此一來,遼宋為了爭奪燕雲十六州,便打響了難測勝負的血腥之戰。公元979年6月間,宋三十萬大軍從山西翻越太行山向東北進軍,目標直指遼國的幽州城,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 蘇東坡將好菜藏到書架上,客人提了個問題,蘇東坡羞愧端出好菜
    借酒消愁愁更愁,但二人相互安慰,共訴內心的哀傷與痛苦,分享著自己坎坷的人生旅途,不求對方能夠感同身受,只要安安靜靜地陪著便好。蘇東坡特別欽佩佛印的才華,還經常和蘇小妹誇讚佛印,蘇小妹是一位與眾不同、才華橫溢的奇女子,見哥哥這麼誇讚佛印,心中生出些許不滿來,想要出一些難題套路佛印,順便取笑一下他。有一天,蘇東坡和佛印坐在一起吃麵,蘇小妹看到此情此景,頓時歡喜起來,她想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來「為難」佛印。
  • 蘇軾被雨驚醒,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詞,開篇7個字,便是經典名句
    這個子由,正是他的親弟弟,蘇轍。唐宋八大家中,「三蘇」便是他們一家父子,蘇洵,蘇軾,蘇轍。蘇軾與蘇轍,與其說是兄弟,不如更像知己,二人兄弟情深,又同是文壇大腕,在中國歷史上也極為少見。蘇軾寫給蘇轍的詞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當時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求外放,多次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終不可得。中秋時節,蘇軾在密州為官,歡飲達旦,他想到的首先就是遠方的弟弟。
  • 蘇軾蘇轍合寫了一首詩,句句是經典,最後10字更是無人能及
    據蘇轍《補子瞻贈姜唐佐秀才並引》記載:蘇東坡貶居海南儋州時,瓊州(今瓊山市)人姜唐佐曾從學於蘇東坡半載。蘇東坡「甚重其才」,讚揚他的文章「文氣雄偉磊落,倏忽變化」;言行「氣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風」。當姜唐佐高中舉人之時,蘇東坡卻已辭世。崇寧二年(1103年),他在汝陽遇見蘇轍,時蘇東坡已去世。轍為胞兄給唐佐補足贈詩。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
  • 軍事「弱雞」的宋朝,熬死了遼國金國,還使蒙古鐵蹄從歐非撤軍
    但到了北宋,李氏居然同時向大宋和遼國稱臣,兩邊拿好處。這本不奇怪,見風使舵本來也是一種生存之道。就跟現在的歐洲一樣,一邊選擇站隊美國撤掉華為,一邊又希望中國能在新冠爆發期無私地馳援自己。事情的轉折點,始於西夏國出了一位誓要逆天改命的少年天子 - 李元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