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遊戲人間的不老頑童,超然物外的謫居達者

2020-12-22 大道知行知行堂

蘇東坡是最為大眾知曉和喜愛的大文豪,是什麼造就了他無可企及的魅力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的可愛之處吧~

蘇軾最大的特點是什麼?一言以蔽之:人見人愛。具體而言,有四大可愛之處。

01

名震宇內的文藝全才

第一,文學藝術領域中的全才與天才。何以見得?

在詩歌領域,蘇軾與弟子黃庭堅並稱 「蘇黃」,被公認為宋代詩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詞的領域,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被公認為豪放詞派的開創者與代表作家;在散文的領域,與自己的老師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宋代散文創作最高成就的代表,人們評價他們的散文風格是:「歐文如潮,蘇文如海」;在書法的領域,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蘇黃米蔡」,名列北宋四大書法家之首;在繪畫領域,他是宋代「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擅長畫枯木、怪石、墨竹;在學術思想領域,他是宋代三大學派關學、洛學、蜀學中蜀學的代表人物;此外,蘇軾在史學領域也頗有創見。一個人一生如果有這其中一項成就,也足以驕傲了,蘇軾卻在這許多領域同時取得卓越的成就,他不僅有才華,是個人才,還是個天才,更是個全面的天才,這怎麼能不令人尊敬,怎麼能夠不人見人愛?

天才加全才,這就是蘇軾人見人愛的基礎。蘇軾的這個特點,在八大家當中具有唯一性,在古代眾多的文學藝術家當中,也極為罕見。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轍、蘇洵、曾鞏、王安石這七個人,在文學以外都有所長,但他們沒有一個人像蘇軾那樣全面佔有文學藝術的幾乎各個領域,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蘇軾為我們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四千八百多篇文章,數量、質量均居北宋著名作家之首。他去世的時候才六十六歲,如果從二十歲算起,在四十多年的時間裡創作如此之多的作品、精品,真是一個奇蹟。

正因為如此,他的朋友與弟子們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宋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呂本中認為蘇軾:「自古以來,語文章之妙,廣備眾體,出奇無窮者,唯東坡一人。」(《童蒙詩訓》)蘇軾的弟子,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對蘇軾的書法藝術給予極高的評價:「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於今為天下第一。」(《跋自所書與宗室景道》)「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跋東坡墨跡》)。

正因為如此,宋神宗雖然不滿蘇軾的反對變法,將他貶往黃州,但還是深深折服於蘇軾的文學藝術才華。神宗在宮裡吃飯的時候,如果停下筷子開始看書,宮人都知道,這一定是在看蘇軾的詩文,神宗看著看著會突然感嘆:「奇才,奇才!」一次,神宗與身邊大臣議論古今人物,問蘇軾與哪一位古人比較相似。大臣回答說,與李白比較相似。神宗想了想,說:不對。李白有蘇軾的才氣,卻沒有蘇軾的學問。我們姑且不評價李白與蘇軾孰高孰低,一個文人能夠得到皇帝這樣的肯定,而且是在他被貶黃州之際得到這樣的肯定,這充分說明蘇軾在北宋文壇的崇高地位。

蘇軾的文學藝術才華,在當時的外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力。蘇軾的好朋友張舜民奉旨出使遼國,在遼國的館驛中,看到牆壁上刻有蘇軾的詩作《老人行》。來到書店裡,也看到有蘇軾的詩集在售賣。張舜民非常感慨,題詩云:「誰題佳句到幽都,逢著胡兒向大蘇。」(《澠水燕談錄》)沒想到在國外也能看到蘇軾的詩句,看來連外國人也喜歡蘇軾啊!後來蘇轍奉旨出使遼國,遼國大臣們也紛紛打聽蘇軾的情況。蘇轍很有感觸,寫詩給蘇軾說:「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莫把聲名動蠻貊,恐妨談笑臥江湖。」(《堅瓠集》)來到遼國,人人都在打聽你的消息,你的大名在外,將來想要隱退江湖恐怕就難了。

02

人人傾服的士林領袖

蘇軾的第二個可愛之處,在於他是士林的領袖,也就是知識分子的領袖。領袖有兩種,一種是剛性的,一種是柔性的。國家元首、軍隊總司令,這是剛性領袖。精神領袖、士林領袖,這是柔性領袖。一位士林領袖,應該有巨大的聲望,超強的人氣,強烈的凝聚力。

蘇軾在政治上影響力大。他曾在中央與地方長期擔任行政首長,中央如吏部郎中、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地方如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登州知州、杭州知州、潁州知州、揚州知州、定州知州。在北宋朝的黨派鬥爭中,他又是「蜀黨」的領袖。綜合這兩方面來看,他算是一個政治領袖。但這不是蘇軾領袖的主要內涵,在北宋,蘇軾主要是一位傑出的士林領袖,是知識分子的精神領袖。

他門下有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也就是說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最傑出的有七十二位。蘇軾教授、教導過的弟子肯定很多,但是真正為大家公認的最有水準的還是這四學士與六君子。這個組合,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與蘇軾在文學藝術方面聲氣相投,更重要的是四學士、六君子仰慕蘇軾的道德品行、人格修養與立身為政的原則,他們願意凝聚在蘇軾的周圍,成為一個君子的組合、道德的組合、文學的組合。六君子當中,黃庭堅、陳師道擅長詩歌,是北宋詩歌巨匠;秦觀是一代詞宗,並擅長散文;晁補之擅長詩詞;張耒擅長詩歌、散文;李廌擅長散文,他們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士。北宋的文壇與文人群體,因為有了這個組合而光芒四射。四學士與六君子,也成為後代文人嚮往的理想化的文人群體。

在這個組合中,蘇軾士林領袖的作用是明顯的。他對於自己這個領袖的地位,有著高度的自覺。他說:「文章之任,亦在名世之士,相與主盟,則其道不墜。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輩出,要使一時之文,有所宗主。昔歐陽文忠,常以是任付與某,故不敢不勉。異時文章盟主,責在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某也。」(《師友談記》)意思是說:文章事業,要靠一代代人主盟相傳,才不會衰落。當今太平盛世,文人輩出,必須要有所宗主,才能使文章事業興旺發達。昔日歐陽修將文壇盟主的重任交付給我,我不敢不勉力為之。將來文壇盟主的重任還要拜託更年輕的一代,就好像當初歐陽公託付給我一樣。

文壇盟主、士林領袖的職責重大,也很風光,同時也要有盟主的風範,要盡到盟主的責任與義務。

李廌性情豪爽,初到京師遊學,總是科場不利,他很著急,於是穿梭於權貴之門,頻頻投文獻詩,時時遭人輕視,惹人白眼。蘇軾很欣賞李廌的文章才氣,卻不贊成他這種「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見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作法,便以長者的口吻勸導他說:你天分很高,定有出頭之日,最要緊的是循序漸進,決不可輕浮躁進、做有傷氣節的事情。李廌入京以來見過不少巨公大卿,卻沒有人這樣真誠地關心過他,因此心中十分感激,此後便常常以蘇軾的勸告引以為戒。但他連年科場不順,經濟上十分窘迫。宋神宗元豐八年,蘇軾剛剛結束在黃州的貶謫生活,將赴常州。有位朋友特意給他送來十匹絹、一百兩絲作為安家之費。這天正巧李廌前來拜謁,蘇軾知道他家境貧寒,家中幾位長輩先後病故,均無力安葬,便將朋友的饋贈全部轉送給李廌。

神宗元祐四年四月,蘇軾出守杭州前夕,朝廷賜給他一匹寶馬,蘇軾想到李廌經濟拮据,便想將這匹寶馬轉贈給他。轉念又想,李廌家貧,說不定哪天就會賣馬救急,而此馬是朝廷賞賜的御馬,必須寫張公據給李廌,說明此馬的來源才好。於是便親筆寫了一張「馬券」,措辭婉轉,又不至於傷害到李廌的自尊心:

元祐元年,餘初入玉堂,蒙恩賜玉鼻騂。今年出守杭州,復沾此賜。東南例乘肩輿(即轎子),得一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馬,故以贈之。又恐方叔別獲嘉馬,不免賣此,故為出公據。四年四月十五日,軾書。(《贈李方叔賜馬券》)

這張馬券後來在眉州刻石,有拓本流傳於世。

有趣的是,蘇軾寫完這張馬券半年之後,黃庭堅又給李廌寫了一封信,這封信的作用竟然是為李廌公開叫賣這匹馬:

翰林蘇子瞻所得天廄馬,其所從來甚寵,加以妙墨作券,此馬價應十倍。方叔豆羹常不繼,將不能有此馬,御以富貴之家,輒曰非良馬也,故不售。夫天廄雖饒馬,其知名絕足亦時有之,豈可求錫馬盡良也?或又責方叔受翰林公之惠,當乘之往來田間,安用汲汲索錢?此又不識蛘痛者從旁論砭疽爾。甚窮亦難忍哉!使有義士能捐二十萬並券與馬取之,不唯解方叔之倒懸,亦足以豪矣。眾不可。蓋遇人中磊磊者,試以餘書示之。元祐四年十月甲寅黃庭堅書贈李方叔。

這其實就是在給李廌賣馬打廣告,蘇軾這個榜樣的力量真是無窮。具有傳奇意味的是,黃庭堅為李廌做的這篇廣告,經過九百多年後,在2007年,出現在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這件《書蘇東坡馬券貼後贈李方叔真跡卷》,引首有張大千作水墨仙並讚辭,還有梁啓超、羅振玉、黃賓虹、王國維等名家的題跋及印章,起拍價近千萬。其實給這封信定價太委屈它了,900年前那匹馬都能賣20萬錢,現在九百多年過去了,這麼真情、珍貴的信箋,是名副其實的無價之寶,值得流芳百世。它記錄的不僅是一匹馬的故事,還是一段情意、一段傳奇,是蘇門中的眷眷深情與友誼。

03

遊戲人間的不老頑童

蘇軾的第三個可愛之處,在於他是一個世俗方外的老頑童。什麼是老頑童?就是永遠有一顆赤子之心、赤誠之心。無論這個世界多麼艱難,無論周圍的環境多麼爾虞我詐,總是能夠以熱愛、喜愛、歡喜的態度來看世界,看他人。總是能夠以熱情的態度、樂觀的態度看待世界。這樣一來,這個人的身上就擁有一種特別的氣質、特別的趣味,就像辛棄疾說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換言之,我看世界多可愛,料世界看我也應該很可愛吧?這其實就是一種人生態度,世界醜惡還是美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世界的態度是美好的。

蘇軾自己就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說郛》)。我跟誰都能聊到一起,玉皇大帝可以聊,乞丐收容所的窮孩子也能聊。蘇轍曾經勸他哥哥跟人交往的時候要慎重,要有選擇的交朋友,蘇軾回答他說:「吾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的人。此乃一病。」這話聽上去有點兒傻,但是生活中的我們,其實都太精明了、太聰明了,所以也就不可愛了,這時候突然有個傻傻的蘇東坡冒出來,看見誰都是自己的朋友,這樣的人難道不可愛嗎?

唐宋其他七大家的身上,有很多的特點與蘇軾相似,但唯獨這個特點是他們都沒有的。蘇軾在世俗世界與方外世界,都是一個熱鬧人,一個有趣的人。

比如,蘇軾很喜歡吃豬肉,他的好朋友佛印禪師很理解他。有段時間,佛印住在潤州(鎮江)金山寺,蘇軾常常去寺裡探望他,佛印就會偷偷做點兒豬肉犒勞他。結果有一天發生了意外,佛印辛辛苦苦、小心謹慎地燒好了豬肉,藏好了地方,等蘇軾來。蘇軾來了,可豬肉卻被人偷吃了!這說明有人早就知道佛印偷偷做豬肉,但是知情者非但不舉報,反而將佛印的豬肉偷了去,弄得他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蘇軾看到朋友尷尬的樣子,即興賦詩一首,詩云:「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戲答佛印》)意思是,東晉高僧慧遠主持廬山東林寺,曾邀請陶淵明與他一起修習佛法,並特別準許陶淵明飲酒。現在佛印為招待我而辛辛苦苦燒豬肉。遺憾的是豬肉不知落到誰的嘴裡了,就像蜜蜂辛辛苦苦採成了蜜,卻不知道最後是誰嘗到了甜。雖然有點拿佛印開涮的意思,不過這玩笑卻開得很雅致。

04

超然物外的謫居達者

蘇軾可愛的第四點,在於他還是貶謫與流放中的達者。人都有倒黴的時候,倒黴的時候如果就是一副倒黴相,那就很可憐、很可悲了,如果倒黴了還有一副相對輕鬆的心情、從容的心情,那就比較可愛了。

古代遭遇貶謫流放的文學家不少,如屈原、柳宗元、秦觀等人,他們或者自殺,或者死在貶所,生命力都不強,沒有後續發展空間,也沒有重振生命的機會。韓愈、歐陽修的貶謫流放時間都很短,在仕途與人生經歷中幾乎算不得什麼,也不是他人生經歷的轉折點。王安石、曾鞏、蘇洵根本沒有貶謫流放的經歷。蘇軾則不一樣。他自己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他被貶黃州的時候四十五歲,這一貶就是四年;他被貶惠州的時候五十九歲,在惠州居住了三年;他被貶儋州的時候六十二歲,在儋州住了三年,離開海南的時候已經六十五歲了。所有貶謫流放時間,加在一起整整十年。在八大家當中,若論貶謫累計時間之長、年齡之大、次數之多、條件之艱苦,貶謫之後尚能全身而回,貶謫對創作、人格產生重大影響,所有這些綜合因素加在一起,蘇軾獨佔鰲頭。貶謫流放生活,對蘇軾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塑造著他的人生與個性。

據蘇轍回憶,當初蘇軾曾經告訴他:「『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既而謫居於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確是事實。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那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軾,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蘇軾,其實都是在經歷了貶謫流放生活之後的新的蘇軾。我們可以這樣說,貶謫之前是我們還不太熟悉的蘇子瞻,而在經歷了貶謫流放生活之後,蘇子瞻就變成了後來為我們所熟悉的蘇東坡。這個改變,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蘇軾能夠以達觀從容的態度來對待貶謫流放,所以經歷了這個遭遇,蘇軾不會自殺,不會因身體虛弱而病死,而是頑強的活了下來,而且努力活得更好、更精彩,活出一個新的可愛的蘇東坡。

蘇軾被貶廣東惠州,生活很艱苦。他的老朋友和尚道潛給他來信,為他的健康而擔憂。他給道潛的回信是這樣寫的:

某到貶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細說。大略只似靈隱、天竺和尚退院後,卻在一個小村院子,折足鐺中,罨糙米飯便吃,便過一生也得。其餘瘴癘病人,北方何嘗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氣,但苦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裡死漢尤多。參寥聞此一笑,當不復憂我也。(《答參寥三首》)

什麼是達觀?就是看透了生死。道潛來信所擔心的不就是死亡麼?那我告訴你,在哪兒都免不了一死。這樣想問題,似乎非常消極,其實是以退為進。常言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來到惠州這個當時的不發達地區,從表面看,的確是增加了死亡的機率,但是退一步想,在哪裡都有死亡的可能。這樣想問題,實際上是大大降低了會病死在惠州的恐懼感與危機感,反過來說,也就是大大提升了在惠州生活下去的安全感與空間餘地。在艱苦的地方,生存的空間本來就小,能夠生存的理由本來就很少,只有退一步,才能給自己的生存挪出一塊空間來,才能給自己繼續生存下去找到更多的理由。這不是鴕鳥哲學,也不是懦夫的哲學,而是生命遭遇到不可克服的困境時表現出的特殊的堅強。

◎本文摘自《康震評說唐宋八大家》(作者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米芾與蘇東坡的人間溫度
    2020年的冬天,在雲南的滇池湖畔,看到了米芾和蘇東坡「同遊滇池」。遊完之後,他們靜靜地坐在滇池湖畔的鄭和博物館,安靜地看著那些仰望他們的人。我也是仰望者之一。千百年來,他們一直被人仰望。但米芾對蘇東坡則是視為知己,都說文人相輕,可米芾與蘇東坡則是「文人相重」。蘇東坡作為巴蜀鬼才,也是自視清高的人,可對米芾也是相當的佩服。蘇東坡說米芾的作品超逸入神,「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蘇東坡的意思是說,米芾的字啊,各種書體都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就是與晉代的鐘繇和王羲之走在一起,也不會感到慚愧啊。
  • 在湖北,蘇軾成為了蘇東坡
    散人之道的核心就是脫離形與名的束縛而達完全自由的化境,全篇是客和主(蘇東坡)在達到完全自由之境路徑上的分歧之辨,但其實就是蘇東坡內心的一個自我說服。這種哲學上的思考也體現在他的藝術觀念上。他對自己寫作的評價也亦如是:「吾文如萬斜泉湧,不擇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幹裡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地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這種對於「自然」(「道」)的臣服讓蘇東坡很欣然地和自己被放逐的新身份達成了和解。
  • 千古風流:在故宮尋找蘇東坡
    林語堂曾給蘇東坡貼過十幾個標籤,其中包括:飲酒成癖者、心腸慈悲的法官、月下的漫步者、詩人、生性詼諧愛開玩笑……並判斷:「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總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而聰明灑脫如東坡先生本人,不僅調侃自己「一肚子不合時宜」,也曾頗為自得地表示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 左手陶淵明,右手白居易,蘇東坡為何能把苦難的日子活成詩?
    在第一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後,蘇東坡深刻地反思自己,他說:「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 他要改變自己,從舊我到新我,做個隨緣自化隨遇而安的人。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坦然吟笑向前行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而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市治所在地),在謫居黃州期間,蘇東坡雖然在仕途上處於人生的谷底,在文學創作上卻一舉登上北宋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的高峰,在人生處世上成為後世文人的典範。處在人生谷底,蘇東坡是如何對待的?學習蘇東坡谷底登峰的秘訣,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鑑意義。
  • 蘇東坡:不斷生長的文化符號
    「人間有味是清歡」以表現蘇軾逸事和其述懷小品文為題材的作品為主,呈現被後世視為文人典範的蘇軾形象。從強大的「親友圈」、書畫、詩文到生活逸事、後人想像,70餘件(套)珍貴文物的吉光片羽,連綴起了關於蘇東坡的「大數據畫像」。凝神靜觀之中,鮮活、可愛、智慧的蘇子似乎就要穿越時光踱步走來。蘇軾長什麼樣?
  • 王安石,有限遊戲的追逐者;蘇東坡,無限遊戲的大贏家
    到了王安石變法這裡卻變成:不需要任何建議。對於反覆給自己提建議的人,都遭到了撤職或罷官。御史出於職責,聯名上書彈劾王安石,請求罷免他的相位。結果王安石大怒,六個御史都被貶謫到邊遠外縣做酒監了。·時空邊界有限遊戲在時間和空間上是有限的,每一場比賽舉行的地點、時間都會預先規定好。比賽時間緊張,賽程緊湊,參賽者拼盡全力爭取每個回合都取勝。
  • 蘇軾和蘇東坡是同一個人嗎?蘇軾為什麼叫蘇東坡呢?答案是……
    你還在納悶蘇軾、蘇子瞻、蘇東坡什麼關係嗎?這三個名字傻傻分不清。下面,這篇文章慢慢幫你釐清這易混淆的名字。蘇軾,別稱蘇東坡、蘇仙,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因此,蘇軾和蘇東坡當然是同一個人了。古人往往有自己的名、有字、有號。
  • 章惇選擇有限遊戲,而蘇東坡玩無限遊戲;你會選擇什麼?
    回到題目為何說:章惇選擇有限遊戲,而蘇東坡玩無限遊戲?孟巖舉的例子來自樊登的書評:蘇東坡跟章惇兩個人競爭,章惇玩的典型的是有限遊戲:我要當宰相,我要把你們都殺了,我要實現我的野心、抱負、政治目的。而蘇東坡這樣的人是一個被放逐者、出局者,因為他被趕走了。但是蘇東坡玩的是一個無限遊戲,他玩的是整個遊戲的邊界。他每天無時無刻不在體會藝術、美、人生,做東坡肉……去感受各種各樣的人生可能性。
  • 大文豪蘇東坡被人們尊稱為「坡仙」,他本人相信有神仙麼?
    作者:劉永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5月,六十四歲的蘇東坡結束了長達3年的海南島流放生涯,遇赦北歸。11月蘇東坡接到朝廷詔命:「官復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在外軍、州任便居住。」蘇東坡被任命為成都玉局觀「提舉」,準予退休。
  • 品茶中感悟人生,蘇東坡寫下一詩,「人間有味是清歡」成千古名句
    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曾經在他的《蘇東坡傳》序言裡,這樣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著,一個瑜伽術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 《蘇東坡傳》第一章 文忠公
    縱然有後代學者的鑽研考證,我們對莎士比亞的生活所知者仍極稀少;可是在他去世四百年之後,由於他作品中感情的力量,我們卻知道了他的心靈深處。第二個理由是,蘇東坡的生活資料較為完全,遠非其他中國詩人可比。今天,我們能夠洞悉蘇東坡窮達多變的一生,看出來那同樣的無可避免的情形,但是斷然無疑的是,他一生各階段的吉兇禍福的事故,不管過錯是否在他的星宿命運,的確是發生了,應驗了。蘇東坡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一0 三六),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O 一)逝世。是金人徵服北宋的二十五年之前。
  • Diss老實人:蘇東坡先生不厚道
    問題出在蘇東坡身上。《蘇東坡全集》裡,記載著這樣一段話:世傳徐凝《瀑布》詩云:一條界破青山色。至為塵陋。又偽作樂天詩稱美此句,有『賽不得』之語。樂天雖涉淺易,然豈至是哉!乃戲作一絕:「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 這才是蘇東坡最好的書法,字字神鬼莫測,達到了人書合一的境界!
    這一年是宋神宗元祐八年,這一年蘇東坡58歲,是他去世的前六年,在蘇東坡晚年的時候,他徹悟人生,人生境界以及人格修養和學問高度已經是他人生中的最佳狀態,而這時候他的書法,更是入神坐照的境界。這一年他寫下了這件著名的《李白仙詩卷》。
  • 蘇東坡:人生沒有什麼煩惱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人間有味是清歡。「在這首詞中,作者不僅生動描繪了早春季節的景色,還寫了自己與友人在野外田間喝茶用餐的場景。在下闕中,作者寫道「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這一次,作為吃貨的蘇軾和朋友一起沐浴著春風,坐在柳絲蒙蒙的河邊,沒有大魚大肉,沒有美酒佳釀,有的只是飄著乳白色泡沫的清茶和簡單的蓼菜蒿筍菜蔬,吃的簡單至極,卻極其雅致極有韻味。一頓簡單的田園野餐被蘇東坡寫地如此鮮美可口!
  • 喜歡與鬼神,講條件的蘇東坡
    然而話鋒一轉,蘇東坡就像一個律師一樣,訴說不下雨對神明的種種不利。從這不難看出,我們的蘇大居士,是一個特別喜歡講道理的人。哪怕是,有神秘莫測之能的鬼神,也應該講道理,也應當儘量解除人間的苦難。太白山禱文賞析:」乃者至冬徂春,雨雪不至。細民之所恃以為生者麥禾而已。今旬不雨,即為兇歲;民食不繼,盜賊且起。豈惟守土之臣所任以為憂,亦非神之所當安坐也熟視也。
  • 生態文學 四川行(2)丨蘇東坡的竹
    林語堂說了一大串——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實驗師,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然而,這些還不足以描繪出蘇東坡的全部。
  • 蘇東坡大展如約而至,跟著祝勇,去故宮尋找蘇東坡!
    但作為一個現代人,用文字表述蘇東坡並不是一件易事。愛東坡,寫東坡,說東坡的人已太多;寫出新意,寫得特別,在精神上無限接近蘇東坡,更為艱難!祝勇如何「尋找蘇東坡」?以散文著稱中國當代文壇的作家祝勇,迎難而上,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三年前,祝勇出版了《在故宮尋找蘇東坡》,引發讀書界關注。
  • 老頑童周伯通:一個最會過兒童節的老人,他的「童道」讓青春永駐
    學他模樣,也將頦下長鬚甩將過去,但他鬍子既比樊一翁的短得多,又沒在鬍子上練過功夫,這一甩全不管用,唰的一下,卻給對方鬍子打中了臉頰,臉上登時起了絲絲紅痕,熱辣辣的好不疼痛,若非他內力深厚,登時就會暈去。老頑童吃了一下苦頭,卻不惱怒,反大感欽佩,說道:「長鬍子,我的鬍子不及你,我認輸,現下不比了。待我去練好鬍子功,再來比過。」
  • 孤島上的蘇東坡
    他不懂得一個朝廷裡面,其實也包含了兩個中國,一個是法家操持的政統,那是王朝中國的實體,另一個便是儒家主張的道統,那是文化中國同王朝中國相結合的部分。士人入仕,分兩步走,先以內聖之道登道統,然後,再以外王之術入政統,比如一屋之中,道統為大堂,為客廳,招徠天下人才,廣納四方賢能;政統為內室,是帝王起居處,若非擅長理財與治兵者,不得入其內。有宋一代,能據道統而執政統者,僅王安石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