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海皎 印客美學
2020年6月14日,
是川端康成的誕生日120周年。
這位亞洲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巨匠,擅長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如同自傳一般的私小說,也是個寫女人的高手。
常有人說,川端文學是一種描寫女性與愛情的文學。
《伊豆的舞女》曾先後6次被搬上銀幕,山口百惠飾演的舞女燻子,一直是小印心裡純潔的初戀的象徵;獲諾貝爾獎的三部曲《雪國》《古都》《千隻鶴》中,女人也是最重要的描寫對象。
01
川端筆下的少女和熟女分別有何特點?
縱觀川端作品,主要勾勒出兩種典型的女性形象,分別是聖潔處女與成熟女性。如果你以為只是單純的紅玫瑰和白月光,那可大錯特錯。
首先,認識下川端作品裡的聖少女。
川端康成少年時代讀《竹取物語》,這是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輝夜姬從竹子裡出生,被眾人求親,最終奔月。
文學家從小既喜歡做閱讀理解,他認定這是一部崇拜聖處女、讚美永遠的女性的小說,從而頂禮膜拜。
川端年少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便貫徹這一理想。
高二學生「我」來到伊豆旅行,偶遇流浪藝人一行,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二人發乎於情止乎禮,經歷旅途,然後依依惜別。
燻子無疑是純潔的少女象徵,少年少女朦朧的初戀和別離,悵然而有餘味。她們是美麗、年輕、有著處女純潔的純真女性。那麼,川端作品中的成熟女性,難道是我們傳統概念中的輕熟女?
事情可不會那麼簡單!向大家隆重介紹男女關係混亂的諾貝爾獎作品《千隻鶴》。理一理青年人菊治和近子、雪子、太田夫人、文子四人之間複雜的關係。
近子:菊治父親的前情人。
雪子:近子的女弟子,菊治憧憬的如雪般純淨的少女。
太田夫人:菊治父親的情人,菊治父親死去後對菊治移情,發生關係,因此自殺。
文子:太田夫人的女兒,菊治因太田夫人的死產生負罪感,與文子結合獲得救贖。
太田夫人就是川端推崇的成熟女性代表!四十五歲以上的中年女性,像母親一樣給予溫暖的完美女性。
在作品中被賦予「非人類的女人」、「人類以前的女人」、「人類最後的女人」讚美的至高的女性。三谷菊治更是通過與太田夫人的女兒結合,完成自我救贖,達成作者內心理想女性的映射。
呃……這是什麼魔鬼關係和神邏輯?
02
女性觀為何自相矛盾?
★女人美到極致,必然伴隨悲哀的宿命
川端康成雖然把女性視為至高至美的存在,但為什麼總設定遺憾和悲傷的結局?這與日本的傳統文化中的「物哀」、「幽玄」、「風雅」美學有關。
「物哀」的審美意識在川端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日語中,悲傷是與美相通的語言,悲傷等同於美麗。
日本名著《源氏物語》,其中「桐壺」「藤壺」「紫姬」篇分別講述光源氏的生母、繼母和愛人。生母桐壺備受父親寵愛,卻出身卑微,體弱早亡。光源氏對與母親相像的繼母藤壺心生戀慕,並偷情生下小皇子。
紫姬是藤壺的侄女,擁有與藤壺相像的相貌,寬容大度的性格,是光源氏從小教養的「理想性」愛人。
分別表達了宿命、戀母情結和重溫舊夢的日本傳統文化情結。美並不是世俗的圓滿存在,而是由於生活的遺憾而形成的。
這樣的審美意識一直指導著川端的創作,在他的作品中,道德和愛情是對立的,正是因為要創造幻想中存在的最高的美,現實生活卻無法容忍純粹無垢的戀愛。
川端康成正是藉助了美麗和悲傷,塑造了這些女性的形象,也看出川端康成的女性觀點:在讚美女性美的同時,也認同女性的卑賤。
★對女性頂禮膜拜,又認同男尊女卑
日本的神話傳說中,至高神天照大神是女性。對自然與神靈的崇拜,而產生出女性崇拜,誕生了日本女性最為古老的職業——巫女。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2世紀末左右,邪馬臺國的女王卑彌呼。卑彌呼死後,立男性為王,結果眾人不服,邪馬臺國大亂,死者過千。於是不得不另立新女王才終於平定了內亂。
但自儒家思想傳入日本,男權主義昌盛。男性作家無意識的男權意識,也表達了女性是男性的附屬物,以及對宿命的徒勞無力。
《千隻鶴》中,菊治和太田夫人第一次發生關係時,「在那浪中休息,菊治甚至感到徵服者一邊打盹一邊讓奴隸洗腳的滿足」。
將女性作為救贖主人公的工具來使用的態度看,男性支配者的地位是很明確的。
但是,川端並不是故意傷害女性的作家,因幼年失去了母愛,從少年時期就非常嚮往女性。
作品中女性有各自的不幸,但她們的心和愛情卻一直很純粹,可以看出在川端康成的心中,女性是美和藝術的化身,是傾注心血的最高理想。
03
川端康成的女性觀是怎樣形成的?
★社會動蕩,奠定頹廢的基調
和對淨化的追求
一切觀念都不可能脫離現實獨立存在。
川端康成經歷了日本戰敗的陣痛期,日本國民從軍國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面對著日本被美駐軍的屈辱感,文明異化、價值觀動搖,國民不安墮落,社會充斥著對淨化的追求。
受佛教思想影響的川端康成,深感浮世之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飄渺,將這種情感投影到作品上後,決定頹廢的基調,也極大地傾斜於作品的兩性情愛關係。
早期他的作品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描寫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表現出頹廢的一面。
他的弟子三島由紀夫卻是個激進派,在七生報國的革命失敗後,切腹自盡。川端康成深受影響,1972年突然採取口含煤氣管的自殺方式離開了人世。
★人生經歷,對女性之愛的渴求
川端康成出生於一個特殊的家庭。從小就失去了父母,七歲祖母去世,十歲姐姐死亡,十六歲祖父也死了,成為天涯孤兒、葬禮上的名人,形成了「孤兒根性」。
心理學領域認定一個人少年時代的經歷和感情體驗會影響個人無意識的心理和以後的生活。作為孤兒,有著孤獨感,陷入苦悶的生活中,擁有被某人解脫的迫切願望。
然後,燻子、雪子、文子等出色、純粹無垢的「聖少女」出現了,通過她們的獻身將「我」從苦悶的世界中解救出來,完成了淨化的過程。
從少年時代的經歷中,也有在作品中懷念父母,特別是強烈思念母親的「母戀」的主題。《千隻鶴》中菊治和太田夫人的戀愛是「母體性渴求」的集中體現。
中學的時候,曾在宿舍和一個叫笠原的美少年有過同性戀的經驗,並在《獨影自命》中寫道:「從現在開始到十五歲為止,我好像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愛」。
他的作品總是描寫各種各樣的不倫之戀。
為了消除憂鬱,川端康成把對少年的敬仰變成了對少女的愛,他愛上了伊藤初代的十六歲少女,決定結婚,但卻收到了對方寄來的棄約信。
這樣的感情表現在《伊豆的舞女》的燻子身上,初戀有著純潔的特性,最終會分離。
由於母愛不足和初戀失敗,川端康成在渴望女性的溫暖和美麗的同時,也抱有深深的懷疑和絕望。同時,複雜的人生經歷與社會背景,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是他矛盾性女性觀的重要成因。
★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物哀與母戀
作為近代文學新感覺派的代表,川端康成推崇人的內心世界和日本的傳統美的結合。日本文學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物哀」美意識。
對川端康成來說,悲哀是一種美,頹廢和空虛也是一種美。
在《物哀與幽玄》中,葉渭渠將「物哀」的構造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男女戀愛的悲哀。
與中國文學的教化傳統不同,日本文學不重視文學的教化作用,更以對色情和性慾享受的態度放任。
沉迷於日本古典文學的川端康成自然受到這種傳統的影響,他的作品重視兩性關係,以悲哀的基調,表現愛的徒勞之悲哀。
同時,川端康成的女性崇拜和男權思想也起源於日本傳統文化。
與世界神話中男性的最高神不同,日本神話中最高神的天照大神是女性。對於日本人來說,天照大神是母親的原型,形成了特殊的「母戀」這種無意識的心理狀態。
隨著父系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日本民族母系社會形成的女性崇拜變弱了,也派生出了男尊女卑的價值觀。但是,女性崇拜的思想一直在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形成了矛盾的日本文化。
川端康成是一位嚮往傳統文化的作家,當然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看,日本文化可以說是他的文學創作和女性觀的根。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
原標題:《川端康成筆下的危情少女和風情熟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