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417房間,川端康成的死因之謎

2020-12-16 朝聞夕記

凌晨四點鐘,我看見海棠花未眠。總覺得這時,你應該在我身邊。如果一朵花很美,那麼有時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亞洲第二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其文壇影響力不言而喻了。對於這麼一位文壇泰鬥,於1972年4月16日死在了馬麗娜公寓417房間,死因竟然是自殺?一位巨星如此隕落,難免讓人唏噓。

其實在川端康成前,日本已有十多位作家選擇用自殺的方式了解自己的生命。或許作家們追求的本就是升華的人生,在現實社會裡面找不到他們想要的那方淨土,自殺是給自己人生畫上最完美的句號吧。但對於第一位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的自殺必然引起民眾的高度關注。我給大家梳理了以下幾點緣由。

死因一,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

因為早在3月7號川端康成去過一趟醫院,住院期間謝絕任何人的探望。所以民眾認為川端康成可能患有絕症,自殺可能是較好的解脫。這個原因可能站不住腳,因為川端康成並沒有患絕症的證據,據其接觸的幾位醫生道體祐二郎和本田正平透露,川端康成除了膽結石外,沒什麼大毛病,精神狀態也很好,沒必要自殺。

死因二、思想包袱重,壓力大

有些人認為,川端康成自從獲得諾貝爾獎後,除了舉國歡慶,更是受到裕仁天皇的禮遇。在巨大光環的壓力下,擔心自己在文學方面難有精進,以死來終結、冰封自己的文壇成就,這個原因自是獲得大量作家的認同。與此牽連的還有一場競選,就是川端康成支持的秦野競選,競選失敗後,大家難免把這些也牽扯進來了。

死因三、服用安眠藥精神失常

川端康成一直都在服用安眠藥,有時藥效作用期間會使人精神恍惚,以至於在迷迷糊糊的狀態下開啟了煤氣而中毒身亡。雖然川端康成平時服用安眠藥的時候走在大街上撞上街道的電線桿,但我還是很不認同這種煤氣中毒非自殺的結果。因為川端康成來417公寓前已經服用過安眠藥,安眠藥可能導致其精神恍惚,但他自殺的念頭肯定是有的。

死因四、三島由紀夫自殺影響

三島由紀夫是川端康成的好友,也是川端康成把他帶進文壇。二人的作品風格極為相像,前期走唯美風格,後期抨擊戰後日本的腐朽頹廢。1970年三島由紀夫以切腹自殺來煽動軍隊政變,對於深知三島由紀夫的川端康成可謂感同身受。對於作家,他們總是愛追求人間完美的東西。從唯美到頹廢,他們不僅擔心日後自己的作品無法精進,其實更不願意接受現實的頹廢,無奈之下選擇了自殺吧。

相關焦點

  • 日本文壇泰鬥川端康成自殺離開了人世,遺書寫了什麼?
    無言的死,無盡的生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學界的知名作家,在中國文學界也有不小的影響力。「凌晨四點鐘,海棠花未眠」一句就是出自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也被當作教材出現在小學課本裡。川端康成只留下了短短四句話「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雖有遺書卻未談身後事,悄無聲息的離開卻永遠地留在了大眾心理,作品永流傳。在寫下這份遺書的時候,川端康成是懷著怎麼樣的心情呢?
  •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的提攜  初識三島由紀夫那年,川端康成46歲。在太平洋戰爭階段,日本文壇不少文人都受軍國主義影響,像川端康成這樣未受其染指、且名譽絲毫不受損害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數。  1946年的新年假期裡,身為法律系大學生的無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帶著手稿前去拜會川端先生,川端康成認為創作之佳,足以推薦給文學雜誌。就這樣,這篇名為《香菸》的短篇小說發表於當年夏天的《人間》雜誌上。三島由紀夫憑藉此文正式登上戰後文壇的舞臺。  1947年秋,三島通過了文官考試,正式在大藏省任公務員。儘管如此,三島對仕途並無野心。他潛心致力於下班後的短篇小說寫作。
  • 川端康成:吞煤氣自殺的諾貝爾獎作家,童年就被稱為「天煞孤星」
    川端康成:吞煤氣而亡的諾貝爾獎作家,童年就被稱為「天煞孤星」「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這句話是出自以為諾貝爾獲獎得主,川端康成。年僅15歲,川端康成就成了一個孤兒。爺爺去世以後,川端康成來到了自己的舅父家裡生活,雖然終於算會有了一個能住的地方,但是他也經常住在學校裡面的宿舍。只有放假的時候才能回到自己的舅父家裡。
  • 《湖》:川端康成半生找尋的女性純美和世界之美
    其實,銀平跟作者川端康成有著相似之處。川端康成一歲喪父,二歲失母,七歲祖母身亡,十一歲姐姐離世,十六歲祖父逝世,他不僅接二連三地為親人披孝送葬,而且輾轉寄食在親戚家中,也不斷地碰上親戚的喪葬。這是川端康成對於女性純美的最高發揮,他讓世人認識到:女性的純美是讓男子汗顏,不敢直視的。但同時,川端康成也在感嘆,轉瞬即逝的美從不屬於任何人,它最終的歸宿就是在時間的洪流中化為灰燼。而銀平這種如同飛蛾撲火般的追尋,也只不過是徒勞罷了。
  • 川端康成《古都》|靈魂之處,信仰之所
    讀完川端康成的《古都》,我的內心似乎得到了滌蕩。有一種從來都沒有體會過的感覺一直在我內心深處徘徊,久久不能褪去。就如同小說中的北山杉林一般,給人一種肅靜而又親近的感觸。縱觀整篇小說,每一處都展現著川端康成獨有的細膩筆觸和獨到的思維方式。
  • 川端康成筆下的危情少女和風情熟女
    川端康成正是藉助了美麗和悲傷,塑造了這些女性的形象,也看出川端康成的女性觀點:在讚美女性美的同時,也認同女性的卑賤。★對女性頂禮膜拜,又認同男尊女卑日本的神話傳說中,至高神天照大神是女性。對自然與神靈的崇拜,而產生出女性崇拜,誕生了日本女性最為古老的職業——巫女。
  • 豆瓣8.2《千隻鶴》|好色、物哀、幽玄,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
    避開懺悔或罪孽,川端康成掙脫世俗道德約束,只描述那份自然流露而出,超越現實的純真之美。所以菊治幾經思索,最後加深的反而是對太田夫人的愛。川端康成對於「好色」美學的認可,由他本人的自述可看出一二。「戀愛因而便超越一切,成為我的命根子。
  • 《古都》《邊城》:「憂鬱」寫作下,沈從文的生與川端康成的死
    川端康成在文學創作上對文學語言,要求極為嚴格。每寫完一章總要反覆推敲琢磨,修改後往往刪去大半。他的文章雖然頗為接近口頭語言,但讀來絲毫沒有囉嗦之感。用語簡明,描寫準確。沈從文和川端康成同樣都是亞洲文學上的著名作家,寫作風格上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們同樣生活在不安定的年代,同樣在命運面前磕磕碰碰。然而他們的命運卻相差甚遠,沈從文在世界存活88年後,因病去世,川端康成則在73歲用口含煤氣罐的方式自殺身亡。生與死在他們二人間區分的是那樣的明確。
  • 川端康成:自殺被送往醫院,卻對司機說:路這麼擠,真是辛苦你了
    川端康成,日本偉大的文學家,可謂是站在文學巔峰級人物,就在臨死前還對別人充滿敬意,這位日本文學泰鬥界的大神,為什麼輕易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對於獲諾貝爾之後,川端康成又選擇了自盡,外界有許許多多的說法,但到底是什麼,想必只有川端康成自己知道。有人說他鬱郁不得志,其實不是,川端康成死前已經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日本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人,在外人看來,這可能是滿志狀態。
  • 川端康成口含煤氣自殺:人生是一場徒勞,死亡才是最高的藝術!
    1972年4月16日,日本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大師川端康成,以口含煤氣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73歲的生命。噩耗傳開,震驚了整個文學界。人們對於川端康成之死,除了扼腕嘆息,感慨世界上從此少了一位文學大師之外,似乎對於川端康成的非傳統死亡方式並不詫異。
  • 川端康成《雪國》導讀
    其實那時我還是沒有讀懂川端康成!沒想到《雪國》與《伊豆的舞女》相差那麼遠,就好像根本不是一個人寫出來的。並且《雪國》那麼晦澀難懂,害得我返回頭連看了三四遍,才算大概的將心中的疑問弄懂了個七七八八,還好全書只有不到十萬字。
  • 川端康成的死前一幕:口含煤氣管,臉頰通紅,自殺還是有意為之?
    川端康成曾說:「死亡是最高的藝術。」1972年4月16日隨著櫻花的盛開,生前作為佛教信徒的川端康成也到達他心中的西方極樂之地。當我們了解他幼年時候的經歷或許也能理解半分。兩歲時候,父親去世。川端康成考進東京大學文學部,最終進入文學系。此後他沉迷於文學,文學帶給他另一種溫暖。川端康成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讀書,寫作,旅遊。這是他當時最真實的生活寫照。有人曾勸他不要讓他寫了說是給三歲小孩看的。他笑而不語。1988年川端康成,成為繼戈爾泰第二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文學作家。當世人認為他正是厚積薄發,一舉成名時。
  • 川端康成的愛情觀: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一是孩童,二是老人
    川端康成的一生中創作了無數佳作,在日本文化界掀起了波濤駭浪,作為日本文學巨匠,川端康成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逐漸走上了人生巔峰,可這名文學頂峰的大師,卻在某一日借同家人散步為由,支開自己的助理,以吞煤氣的方式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
  • 日本文壇泰鬥自傳在中國出版 感受川端康成
    原標題:感受川端康成   最近,日本友人援助武漢醫療物資時所贈的古典詩句,比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引發人們對日本文學的關注。   正好,日本文壇泰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傳《天授之子》最近在中國出版,讓我們一起在川端康成的自傳中,體味獨特的日式文學審美。
  • 由川端康成《花未眠》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自殺身亡。川端康成 生活照01 川端康成作品的物哀之感初放的花與凋零的花比盛開的花兒更美,月缺之時或昏暗的霧月,比明亮的滿月更為誘人。花蕾代表未來,盛開的花兒代表現在,凋零的花兒代表過去,或許只有過去和未來才能引起人更多的遐想。月滿則虧,花開則敗。生命的極致瞬間也是走向消弭的開始之時。川端康成的作品,感覺裡面總是有種淡淡的憂傷和遺憾,是那種很平靜的憂傷。
  • 川端康成《雪國》駒子:一切愛情與倔強,終歸於虛無
    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儀式上說:「滅我為無。這種『無』不是西方的虛無,相反,是萬有自在的空,是無邊無涯無盡藏的心靈宇宙。」在他看來,虛無就是「滅我為無」,人生都是無常的、不斷變化著,萬事皆空。這種虛無滲透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也讓他的作品都保持著一種虛無之美。
  • 川端康成:自殺前留下半瓶酒,曾在弟子遺體前說:「該死的是我」
    川端康成通過這句話來表達時間和生命同樣重要,可以川端康成是一個珍惜時間、熱愛生命的人,可是在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辰卻打破了自己的話語,將自己的生命永遠的停留在這一天。而這個時候新房子的鄰居們聞到了這新搬來的川端康成家有著很刺鼻的煤氣味,眾人便找來人把川端康成的新房子的門打開,進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這才發現川端康成已經咬著煤氣罐倒在了地上,已經沒有了任何生命跡象。在川端康成自殺前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也就僅僅半瓶沒有喝完的威士忌。
  • 日本的伊豆半島,在川端康成筆下比初戀還美!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伊豆川端康成用一篇小說描繪了一段青澀而美好的初戀,同時也當了回導遊,帶著讀者遊歷了日本的伊豆半島。那麼,川端康成筆下的伊豆,真實中到底是什麼樣子?從地圖上看,伊豆半島在東京和大阪之間,屬於日本本州的靜岡縣,島的南部伸向太平洋。
  • 川端康成《雪國》為何如此令人著迷?你需要了解日本美學中的物哀
    雪在日本文化中,視作純潔唯美,而這亦是川端康成的書寫主題。他在《雪國》一書中描寫不同人物的生死哀樂,當中與雪的關聯無處不在。川端康成筆下的女性儘是社會中痛苦掙扎的底層人物,像《雪國》中的藝妓、《睡美人》中的妓女,與《伊豆的舞娘》中流浪的藝人。 關於雪的篇幅,在《雪國》一書中俯拾皆是;在書中不同時空,雪都呈現出不同意蘊。書中的主角島村,是一位研究西方芭蕾舞的男子,家境優渥。
  • 日本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這十句語錄充滿情感
    說起來日本作家,肯定要提到的一個人是川端康成。我大學時很喜歡川端康成,讀過他的很多書,比如《雪國》、《伊豆得舞女》、《古都》。過了那多愁善感的年紀,再也沒拿起川端康成,一直想著,有時間再找出他的書,重溫一遍,試圖產生一些新的閱讀體驗和火花,我還蠻期待的。因為隨著年齡的不同階段和閱歷的增長變化,同一本書,肯定是會有不同的閱讀感受的,我期待在重讀川端康成時,在時空中與他再次邂逅,感受那些人物和故事,他們就好像是我久違的朋友,又好像剛剛結交的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