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這是出自《詩經·衛風·伯兮》中最後兩句,整首詩講的是妻子對遠徵丈夫的思念。春秋時期,衛國的第15任國君衛宣公討伐鄭國,軍隊出徵久不歸家,家中妻子十分憂慮,文中的「伯」指的是家中兄弟最年長者,在當時女子也可以叫她的丈夫為「伯」或者「叔」。整句詩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哪兒能找到諼(xuan)草呢?把它種在屋的北面以解憂愁。思念著我的丈夫,使我憂傷焦慮。」那麼這個諼草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要在思念丈夫憂傷的時候種植它呢?
《毛傳》中說「諼草,令人忘憂」,《詩經集傳》中的解釋是「諼草,合歡。食之令人忘憂者。」諼字,通「萱」,諼草也就是萱草。說到這兒是不是很多人想到了什麼,沒錯!它就是中國古代的母親花,又被叫做「忘憂草」。它在我國的栽培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初的時候用於思念親人時解憂,後來逐漸被專門用於為母親解憂的意思。據說古時候當家中的孩子要遠遊時,就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母親減輕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尤其到了唐宋年間,民間種植萱草很普遍,通常種植在家裡的後庭。後院常是眷屬與母親居住之地,是處於整個住宅的北部,所以又有以「北堂」或「萱堂」代稱母親的習慣。
諼草大多生長在山坡、溼潤草地或明溼林下,中國各地廣泛栽培,花色明豔,花果期為5-7月,古人認為觀賞萱草可排遣憂思。在化學顏料還沒有發明之間,因為萱草色彩豔麗,還是一種常用的染料。它的草和根可入藥,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效,用於治療多種疾病。
晉代的周處在《風土記》中記載:「懷妊婦人佩其花,則生男。」所以萱草還有一個別名「宜男」,傳說懷孕的婦女佩萱草花後就會生男孩,這個說法跟古代人重視生男孩子的風俗是分不開的。
關於萱草還有一個傳說,相傳,當年陳勝家境十分貧困,因為長期吃不飽飯而全身浮腫,每天靠討飯度日。有一天,陳勝討飯來到一戶姓黃的母女家,黃婆婆見陳勝的可憐模樣,給他蒸了很多萱草花讓他吃。陳勝狼吞虎咽,連吃了三大碗,沒想到幾天後全身浮腫消退了。大澤鄉起義後,陳勝稱王將黃婆婆母女請進宮裡奉養。日子一長,吃慣了珍饈美味的陳勝突然想起了當年萱草花的美味,便請黃婆婆再蒸一碗給他吃。
黃婆婆於是又採了一些萱草花,蒸好送給陳勝。陳勝吃了一口,竟然覺得難以下咽,感覺十分奇怪。黃婆婆說:「這沒什麼可奇怪的,您當時是飢餓之時覺得萱草香,現在吃慣酒肉自然就覺得萱草苦。」說的陳勝十分羞愧。從此,陳勝專門在宮中闢出一塊地方種植萱草,並時常吃它。因為黃婆婆的女兒名叫金針,所以人們又叫它「金針菜」或者「黃花菜」。後來民間也紛紛效仿種植萱草食用,被郎中發現萱草可以治療浮腫病症,製成一味常用中藥,在藥中稱為「萱草根」。
其實萱草不等於是黃花菜,黃花菜只是萱草科目的一種,但除黃花菜以外的萱草類的植物大多是不能食用的。它們兩種植物的樣子很好區分:黃花菜的花朵瘦長,花是嫩黃色的;而觀賞用萱草的花則是百合花形狀,花色一般是橘黃色,有的接近紅色,非常鮮豔。我們日常看到花壇中美麗的萱草花不是黃花菜,黃花菜一般在菜地裡,千萬不能貪圖便宜從花壇中採「萱草」來吃,它裡面含有大量秋水仙鹼,會刺激腸胃和呼吸系統,還會口乾、腹瀉、頭暈。而新鮮黃花菜中也含有少量秋水仙鹼,通過製成幹品,高溫烹煮或炒制即可食用。
萱草花的花語是「忘卻一切不愉快的事」,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文化蘊含在其中,所以萱草也常常被文人墨客所傳唱,最古老的當數篇首提到的《詩經》中的描寫。西漢時期,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19年的蘇武在詩中這樣寫到:「親人隨風散,瀝滴如流星,願得萱草枝,以解饑渴情」。借用萱草聊解對故土和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南北朝以後,許多詩歌更是將萱草與忘憂相連,使萱草成為一種充滿傳奇色彩的花草。如南朝齊國的王融詩曰:「思君如萱草,一見乃忘憂」;唐朝的李白有詩:「託陰當樹李,忘憂當樹萱」。白居易寫到:「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宋朝劉敞詩云:「種萱不種蘭,自謂憂可忘」。萱草在中國古代已成為人們解脫憂愁的一種精神寄託。
而作為中國古代的母親花,文人的吟頌更是不計其數,其中最有名的當數唐朝孟郊的《遊子》,詩中寫道:「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其中字字深情,包含著孟郊對母親的慕孺之情。孟郊自小才華出眾,但家境貧寒,母親辛苦將他撫養長大,孟郊一直想要考取功名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卻一生命運多舛,直到年近五十才中舉,做了一個小小的溧陽縣令,他的詩充滿了對母親的愧疚。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詩中寫道:「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枝,葶葶亂葉中,一一芳心插。」在詩中以芳心比喻母親的愛心;黃庭堅的《萱草》詩是這樣說的「從來佔北堂,雨露借恩光」。朱熹老夫子也曾寫過《萱草》,詩曰:「西窗萱草叢,昔日何人種,移向北堂前,諸孫時繞弄」。元代的王冕在《偶書》中寫「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譁。」詩中無一不是借用萱草歌頌了母愛。
到了現代,說起母親花,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康乃馨;吃黃花菜的人不少,但知道其中所包含的故事的人卻很少,藉此篇科普一下,希望能為傳承傳統文化盡一點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