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植物之諼草

2020-12-22 闌珊話古今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這是出自《詩經·衛風·伯兮》中最後兩句,整首詩講的是妻子對遠徵丈夫的思念。春秋時期,衛國的第15任國君衛宣公討伐鄭國,軍隊出徵久不歸家,家中妻子十分憂慮,文中的「伯」指的是家中兄弟最年長者,在當時女子也可以叫她的丈夫為「伯」或者「叔」。整句詩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哪兒能找到諼(xuan)草呢?把它種在屋的北面以解憂愁。思念著我的丈夫,使我憂傷焦慮。」那麼這個諼草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要在思念丈夫憂傷的時候種植它呢?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毛傳》中說「諼草,令人忘憂」,《詩經集傳》中的解釋是「諼草,合歡。食之令人忘憂者。」諼字,通「萱」,諼草也就是萱草。說到這兒是不是很多人想到了什麼,沒錯!它就是中國古代的母親花,又被叫做「忘憂草」。它在我國的栽培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初的時候用於思念親人時解憂,後來逐漸被專門用於為母親解憂的意思。據說古時候當家中的孩子要遠遊時,就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母親減輕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尤其到了唐宋年間,民間種植萱草很普遍,通常種植在家裡的後庭。後院常是眷屬與母親居住之地,是處於整個住宅的北部,所以又有以「北堂」或「萱堂」代稱母親的習慣。

古代萱堂

諼草大多生長在山坡、溼潤草地或明溼林下,中國各地廣泛栽培,花色明豔,花果期為5-7月,古人認為觀賞萱草可排遣憂思。在化學顏料還沒有發明之間,因為萱草色彩豔麗,還是一種常用的染料。它的草和根可入藥,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效,用於治療多種疾病。

晉代的周處在《風土記》中記載:「懷妊婦人佩其花,則生男。」所以萱草還有一個別名「宜男」,傳說懷孕的婦女佩萱草花後就會生男孩,這個說法跟古代人重視生男孩子的風俗是分不開的。

萱草

關於萱草還有一個傳說,相傳,當年陳勝家境十分貧困,因為長期吃不飽飯而全身浮腫,每天靠討飯度日。有一天,陳勝討飯來到一戶姓黃的母女家,黃婆婆見陳勝的可憐模樣,給他蒸了很多萱草花讓他吃。陳勝狼吞虎咽,連吃了三大碗,沒想到幾天後全身浮腫消退了。大澤鄉起義後,陳勝稱王將黃婆婆母女請進宮裡奉養。日子一長,吃慣了珍饈美味的陳勝突然想起了當年萱草花的美味,便請黃婆婆再蒸一碗給他吃。

黃婆婆於是又採了一些萱草花,蒸好送給陳勝。陳勝吃了一口,竟然覺得難以下咽,感覺十分奇怪。黃婆婆說:「這沒什麼可奇怪的,您當時是飢餓之時覺得萱草香,現在吃慣酒肉自然就覺得萱草苦。」說的陳勝十分羞愧。從此,陳勝專門在宮中闢出一塊地方種植萱草,並時常吃它。因為黃婆婆的女兒名叫金針,所以人們又叫它「金針菜」或者「黃花菜」。後來民間也紛紛效仿種植萱草食用,被郎中發現萱草可以治療浮腫病症,製成一味常用中藥,在藥中稱為「萱草根」。

陳勝像

其實萱草不等於是黃花菜,黃花菜只是萱草科目的一種,但除黃花菜以外的萱草類的植物大多是不能食用的。它們兩種植物的樣子很好區分:黃花菜的花朵瘦長,花是嫩黃色的;而觀賞用萱草的花則是百合花形狀,花色一般是橘黃色,有的接近紅色,非常鮮豔。我們日常看到花壇中美麗的萱草花不是黃花菜,黃花菜一般在菜地裡,千萬不能貪圖便宜從花壇中採「萱草」來吃,它裡面含有大量秋水仙鹼,會刺激腸胃和呼吸系統,還會口乾、腹瀉、頭暈。而新鮮黃花菜中也含有少量秋水仙鹼,通過製成幹品,高溫烹煮或炒制即可食用。

萱草與黃花菜

萱草花的花語是「忘卻一切不愉快的事」,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文化蘊含在其中,所以萱草也常常被文人墨客所傳唱,最古老的當數篇首提到的《詩經》中的描寫。西漢時期,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19年的蘇武在詩中這樣寫到:「親人隨風散,瀝滴如流星,願得萱草枝,以解饑渴情」。借用萱草聊解對故土和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南北朝以後,許多詩歌更是將萱草與忘憂相連,使萱草成為一種充滿傳奇色彩的花草。如南朝齊國的王融詩曰:「思君如萱草,一見乃忘憂」;唐朝的李白有詩:「託陰當樹李,忘憂當樹萱」。白居易寫到:「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宋朝劉敞詩云:「種萱不種蘭,自謂憂可忘」。萱草在中國古代已成為人們解脫憂愁的一種精神寄託。

蘇武像

而作為中國古代的母親花,文人的吟頌更是不計其數,其中最有名的當數唐朝孟郊的《遊子》,詩中寫道:「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其中字字深情,包含著孟郊對母親的慕孺之情。孟郊自小才華出眾,但家境貧寒,母親辛苦將他撫養長大,孟郊一直想要考取功名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卻一生命運多舛,直到年近五十才中舉,做了一個小小的溧陽縣令,他的詩充滿了對母親的愧疚。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詩中寫道:「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枝,葶葶亂葉中,一一芳心插。」在詩中以芳心比喻母親的愛心;黃庭堅的《萱草》詩是這樣說的「從來佔北堂,雨露借恩光」。朱熹老夫子也曾寫過《萱草》,詩曰:「西窗萱草叢,昔日何人種,移向北堂前,諸孫時繞弄」。元代的王冕在《偶書》中寫「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譁。」詩中無一不是借用萱草歌頌了母愛。

孟郊與母親

到了現代,說起母親花,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康乃馨;吃黃花菜的人不少,但知道其中所包含的故事的人卻很少,藉此篇科普一下,希望能為傳承傳統文化盡一點微薄之力。

相關焦點

  • 這些藏在詩經裡的植物你都認識嗎?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包含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經,來看看這些詩經裡描寫的植物吧。諼草(xuān cǎo)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mèi)。
  • 詩經中的植物之蒹葭
    這是出自《詩經·國風·秦風》裡的古詩《蒹葭》,那麼詩中不斷提到的蒹葭是什麼呢?「蒹者,薕;葭,蘆也。」這是《毛傳》中對蒹葭的解釋,《本草綱目》中也說「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 葦者,偉大也,蘆者,色盧黑也,葭者,嘉美也。」
  • 詩經中的植物
    關雎 先秦:佚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 《詩經》中的植物,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那麼,在《詩經》中又有什麼經典的思念之語呢?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一篇,繼續說說《詩經》中的植物,飛蓬。那首先要說說詩經中的這段文字的意思,有句話叫做女為悅己者容,當心中所愛不在的時候,心中黯然,發如蓬草,沒有心思去整理。古人寫情,即便是從姿容中仍能體會到那種哀傷。
  • 《詩經》欣賞|國風 衛風 伯兮
    焉得諼草(12)?言樹之背(13)。願言思伯,使我心痗(14)。【注釋】(1)高亨:伯,兄弟姐妹中,年長者稱伯,其次稱仲稱叔,最幼者稱季。周代婦女呼丈夫為伯,等於現在呼哥哥。朅(音切),健武貌。周振甫:伯,老大。
  • 野菜黃花菜的吃法和功效及植物文化
    在康乃馨成為母愛的象徵花之前,我國早已把萱草花當作了母愛之花。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以歌頌偉大的母愛而傳唱千古。詩人另有一首《遊子吟》詩,同樣歌頌了無私的母愛:「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親倚堂前,不見萱草花。」在堂階旁種萱草,本為讓母親忘卻憂思,可慈母日日倚立堂前,翹首期盼著天涯遊子的早日歸來,眼前的萱草花反倒讓她愁煩叢生。《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 《詩經》中最美的句子,都跟它們有關
    孔夫子曾告誡弟子,人不可不讀《詩》,《詩》也就是《詩經》。讀《詩經》有三個好處,一可以從中學習寫作方法,因為《詩經》中有很多比興的手法,非常生動精彩;二可以學到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治理國家的道理;第三,《詩經》中有很多動植物名稱,讀了可以長見識,增長知識。這本我國古代的經典流傳到日本之後,也聚集了一大批的擁躉者。
  • 《紅樓夢》裡寫到的這些草木蟲魚,原來《詩經》裡早有記載!
    第六個:萱再說一個跟紅樓夢和詩經有關的歷史掌故,據說康熙三十八年時,康熙帝攜皇太后南巡,他唯恐皇太后跟前欠缺了晨昏定省之禮,因為當時「駐蹕金陵尚衣署(江寧織造署)中」,於是康熙就把他的乳母,也就是曹寅的母親孫氏請了過來,侍奉皇太后起居。史料記載:時內部郎中臣曹寅之母封一品太夫人孫氏叩顙墀下,兼得候太后起居。
  • 【精選欣賞】《詩經》裡最美的句子,美到骨子裡!
    《詩經·小雅·鶴鳴》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 魚潛在淵,或在於渚。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 詩經,天真無邪之人方可讀之
    這幾天一直在讀《詩經》,當然,在學校的時候我們都讀過其中幾首,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來自於第一首 《關雎》,已經成為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日常用語。說到這點,《詩經》中還有許多詩句已經成為了成語供我們使用,粗略查看,足足一百五十多個。
  • 《詩經》中是如何表達愛情的,你肯定聽說過「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不妨引用一些古詩詞裡的句子,讓你的表白聽起來更有水準,古詩詞分好多種,我們就先來看一下在最古老的《詩經》裡是如何表達愛情的,有一些你肯定聽說過。《詩經》裡表達愛情的詩句《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筆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這首《關雎》我們都在課本中學過,這是詩經中最著名的一首表達愛情的詩句了。
  • 出現在《詩經》中的鳥兒有哪些?
    仔細查看《詩經》中提到的鳥類,結果發現,這個清單所顯示的成績是頗為驕人的。要知道,那是古人在沒有望遠鏡的情況下看到的鳥兒。《詩經》305篇,明確提到鳥兒的地方累計多達76處。合併重複的鳥類,整部《詩經》中實際提到的鳥兒至少有33種(類)。當然,以上統計很難嚴格依照現代鳥類分類學來進行,也只是一個大致情況。今天我們來看看《詩經》中的鳥兒。
  • 出自詩經的寶寶名字,清新淡雅的名字推薦
    《詩經》是人們都比較熟悉的詩歌典籍了,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樣的名句,即便是沒有上過學的人,大多也都聽說過。《詩經》中雖然可以提取出很多合適的名字,但想讓名字清新淡雅,還是要注意一定的技巧的。下面五行閣起名整理的出自詩經的名字及起名小技巧,需要的就來看看吧。
  • 詩經《伯兮》:寧可因思成心疾,也不願相忘
    可反覆讀之,感覺更多的倒是沉重:女子思念遠方徵戰的丈夫,惦記其安危,無心梳洗裝扮,思至頭痛不已,以至於幻想能有一顆忘憂草,但又轉念,寧可因思成心疾,也不願相忘。裡面有多少柔腸百轉,又有多少離亂之世,普通人家遭受的生離死別之痛苦。
  • 國學入門書目:《詩經》
    《詩經》內容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記錄了西周到春秋時期的作品,時間跨度約五六百年。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 《詩經》中的這種水果,清熱解毒,是上等藥食兩用的水果!
    《詩經》是我國偉大的一部詩集,之所以說它偉大,是因為這部詩集所反映的時代很古老,它是我國周朝至春秋中期的一部文學著作,它所反映的生活,是上古人民政治歷史,人情風貌。《詩經》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搜集了周朝時期人們流傳來的文學詩篇,匯集而成的著作,它具有的歷史價值,文學價值,非同一般。《詩經》中有一篇文章《甘棠》,它文字不多,也沒有絢爛的辭藻,可是卻寫出了一代名臣輝煌的業績,更是為我們表露出在周朝有這麼一種叫做甘棠的植物,它是召公曾經種下的樹。召公走了,對於召公的樹,人們也不忍心傷害它,拔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