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傳承人李世友成功入庫《中國傳承·人才智庫》

2020-12-15 傳承人網

2020年04月29日,經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專委會召開專家組評審會議,一致認同重慶市南岸區李世友同志申報的「辣匠爺·辣醬製作技藝」具有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價值,並向中國傳承人網、中國鄉土文化網《中國傳承·人才智庫》推薦入庫。經中傳網、中鄉網審核完全符合入庫標準,準許入庫,授予受國家知識版權保護的非遺和傳統文化《中國傳承·人才智庫》認證入庫榮譽證書和「中國傳承人」榮譽徽章。

認證入庫榮譽證書

受國家知識版權保護「中國傳承人」榮譽徽章

據了解,李世友,生於1974年9月,重慶市人,辣醬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歷經五代人的辣醬製作技藝,從1863年起傳承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李世友自小跟隨父親學習辣醬製作技藝,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的研究,實驗,嘗試,從對食材的挑選,再到製作的技藝,以及口味的變化一系列的更新完善,使現在的辣匠爺·辣醬食材精挑細選,製作技藝升級,味道更加醇厚,包裝外形美觀,營銷技巧提升,並在商標註冊等方面做了更進一步傳承發揚光大的工作。在幾代人的努力之下,辣匠爺·辣醬製作技藝一代代的升級完善,現在辣匠爺·辣醬製作技藝所製作的出的辣椒醬深受廣大客戶的喜愛,不僅走出了山城,更銷售到全國各地,是居家美食必備之品。

《中國傳承·人才智庫》入庫還在火熱進行中,期待您的申報!讓我們一起為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助力助推!

相關焦點

  • 功柔鶴法拳傳承人林仁味成功入庫《中國傳承人才智庫》
    2020年06月05日,經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專委會召開專家組評審會議,一致認同浙江省龍港市林仁味同志申報的「功柔鶴法拳」具有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價值,並向中國傳承人網、中國鄉土文化網《中國傳承·人才智庫》推薦入庫。
  • 上海植物園「海派盆景」成功申報徐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
    近日,上海植物園「海派盆景」成功申報徐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這既是對海派盆景文化的認可,也是對在背後付出努力工作人員的肯定和鼓勵。中國幅員遼闊,由於地域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形成了眾多盆景流派,而「海派盆景」作為中國傳統五大盆景流派中最年輕的一支在中國盆景發展中一直備受矚目。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非遺」「創新」等熱詞,組成了閩臺匠人大會的高頻話題。  「工藝傳承,重在一個『傳』字。
  • 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獲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
    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大師被授予此次大會中國非遺傳承最高獎項「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本屆論壇以「人類非遺傳承、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圍繞崑曲、京劇、中國書法、古琴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開討論,並頒發了三類獎項:「非遺傳承新銳人物獎」、「非遺傳承先鋒模範人物獎」、「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據了解,功勳獎是大會最高獎項,此次功勳獎獲獎者均為國家級非遺權威性傳承人和業界權威專家。
  • 湛江科技智庫論壇在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成功舉辦
    12月16日下午,第三屆湛江科技智庫論壇在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麻章校區CD報告廳成功舉行,來自全市高等院校、機關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學者齊聚該校,共同探討湛江科技智庫高質量發展大課題。論壇由中共湛江市委組織部、湛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湛江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承辦。
  • 陶水龍委員:建議專設傳承人保護基金 保護傳承人權益
    他建議,做好傳統文化傳承人普查登記,通過政府支持、社會募捐等方式建立專門的傳承人保護基金,保護傳承人各方面權益。此外,為著力人才培養,夯實鄉村文化傳承基礎,他表示要設立鄉村文化保護專項資金,用於修繕保護村落傳統建築、編輯圖文資料、保護傳統文化傳承人。
  • 強化傳承人培訓 增強青繡傳承後勁---全省「青繡」提升行動計劃及...
    此次培訓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青繡」提升「八個一工程」,總結全省刺繡類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發展成果,加強刺繡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建設,鼓勵引導刺繡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推動「青繡」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喜訊!重慶市中醫院夏敏教授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揭牌...
    為進一步做好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加快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和中醫人才培養步伐,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渝中醫〔2020〕20號」文《關於確定市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的通知》確定重慶市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29個,其中,重慶康華醫院成為重慶市中醫院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定點幫扶單位之一。
  • 大國工匠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示範工程
    大國工匠傳承示範工程(全稱大國工匠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示範工程)為深入貫徹習近平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 廣陵琴派傳承人田泉先生收徒儀式在武夷山成功舉辦
    廣陵琴派傳承人田泉先生收徒儀式在武夷山成功舉辦11月17日,古琴藝術(廣陵琴派)傳承人田泉老師收徒儀式在武夷山成功舉辦。廣陵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源於江蘇揚州,因揚州古稱廣陵而得名。其溯源悠久,風格獨特,節奏自由而不拘。為歷代琴家所重視,自創立以來著名琴家綿延不絕。
  • 非遺傳承人陳小燕:皮雕畫在創新中傳承
    非遺傳承人陳小燕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從不言棄,解決了傳統皮雕畫工藝裡一個又一個落後於時代的技術難題。她說不斷創新才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傳承。皮雕畫的製作,無論是從題材、內容、製作技藝都體現了遊牧民族思維與物質觀念,主要特徵是利用牛、羊皮革所具有的天然特質做「畫紙」,保持了純天然的美感。
  • 楊樂——盛世中國·玄妙莫測·中國古彩戲法傳承人
    楊樂,中國古彩戲法非遺傳承人,「鬼手」王保合老先生大弟子。現為「鬼手」王保合老先生掌門大弟子。參演:  1. 2015年4月 錄製央視《我愛滿堂彩四期》。  11.2019年以優秀的成績被評為中國古彩戲法非遺傳承人,連續擔任了CCTV星光大道特邀評委嘉賓,陪師父「鬼手」王保合老師代表中國文化訪問各國出演,並成立了CCTV,央視直通車工作室!
  • 高校為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建「智庫」
    本報訊(記者 李祺瑤)昨日,中國音樂學院「五院一地」——中國音樂理論研究院、中國樂派研究院、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中國音樂學院教育學院和中國音樂研究基地成立。該校校長王黎光說,將通過打造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智庫」,擔起高等藝術教育的使命。
  • 河南省產業網際網路協同創新智庫成立 公布首批入庫100名專家名單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時文靜12月17日,河南省產業網際網路協同創新智庫成立暨2020年河南省網際網路企業「雙十強」頒布大會在鄭州召開。智庫的建立,將對推動我省網際網路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會議還發布了2020年河南省網際網路企業「雙十強」榜單。
  • 非遺傳承人張國慶的繩編情結 :傳承幸福中國結 編織祥和中國年
    張國慶讓繩編技藝走出國門。  1月7日,記者走進青羊區送仙橋社區的張國慶工作室,一眼便望見窗臺旁的木桌上擺放了各類編藝作品,老鼠、蝴蝶、鳥……今年66歲的張國慶自幼與繩編結緣,系統鑽研繩編技藝28年,她用幾根繩子、一根針線、一把剪刀、一隻打火機,以匠心傳承幸福中國結,編織祥和中國年!
  • 「建太極學院,從娃娃抓起」 太極拳七大社區同聚傳承發展大會
    闞力 攝   中新網焦作12月20日電 (李明明)「實現太極拳人才標準化,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太極拳師資隊伍是太極拳未來發展的關鍵。」在19日下午舉行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陳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說,建太極學院能為太極拳更加系統規範化做出努力。
  • 白眉拳、廣式燒臘,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市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日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2名代表性傳承人榜上有名。
  • 傳承非遺文化 大話西遊攜手非遺傳承人打造「鎏金如夢」_遊俠網...
    雲錦蘇繡流轉千年,非遺傳承初心不變。在18周年嘉年華盛典之上,《大話西遊2》為大家展示了大話攜手三大非遺傳承人打造的首款高定漢服——「鎏金如夢」。在此之前,大家對它的故事背景已經有所了解。
  • 太極拳劃時代保護傳承的激情「碰撞」!太極拳研究專家、七大社區...
    讓太極拳成為更廣泛群體的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中國文化。申遺成功後,他認為太極拳的文化傳承要處理好遺產保真和現代開發之間的關係,注重保存太極拳的原真性。楊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王少君說,太極拳申遺成功,是太極拳界的驕傲,也是全國人民的驕傲。文化是軟實力,是內在驅動力,太極拳的傳承離不開青少年的參與,應該採取更多的措施來推進太極拳在青少年中的傳承和發展。武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姚至平認為,當前是太極拳發展的最好機遇,應該加大保護扶持力度,加快發展傳承。
  • 海南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黎錦技藝傳承人 將...
    在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黎族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其中,織錦和服飾是黎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黎族婦女高超的手工技藝。  據了解,2009年10月,中國有2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南省申報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