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柔鶴法拳傳承人林仁味成功入庫《中國傳承人才智庫》

2020-12-14 傳承人網

2020年06月05日,經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專委會召開專家組評審會議,一致認同浙江省龍港市林仁味同志申報的「功柔鶴法拳」具有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價值,並向中國傳承人網、中國鄉土文化網《中國傳承·人才智庫》推薦入庫。經審核完全符合入庫標準,準許入庫,授予受國家知識版權保護的非遺和傳統文化《中國傳承·人才智庫》認證入庫榮譽證書和「中國傳承人」榮譽徽章。

認證入庫榮譽證書
受國家知識版權保護「中國傳承人」徽章

據了解,林仁味,出生於1956年2月,浙江省蒼南縣人,中華武術傳承發展專委會主任,溫州市龍港南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蒼南縣武術協會功柔鶴法協會顧問。林仁味自幼酷愛武術,為之著迷,便自學一些武術基本功,18歲機緣巧合之下,拜得當地武術名師林仁怪先生為師,興趣使然,在師父身傳口授之下,林仁味早起晚睡,更加的刻苦訓練。天資的充分發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在兩者的結合之下,林仁味終練成師父所傳授的功柔鶴法拳,且武功精湛。

為將中華武術弘揚和傳承下去,林仁味於1985年開始便在蒼南境內開館授徒300餘人,且教學成績也很不錯,其在國內、國際的各大小賽事獲前三名的學生有50餘人。近年來他為全民健身綱要,帶動學徒,2017年7月參加浙江國際傳統武術大賽獲金牌21枚,集體項目一項第一名,本人獲D組全能冠軍。首屆中華武術文化傳承形象大使網絡評選大賽榮獲第一名。林仁味為人謙躬,德藝雙馨,為弘揚中華武術傳統文化默默做著自己的貢獻。

《中國傳承·人才智庫》入庫還在火熱進行中,期待您的申報!讓我們一起為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助力助推!

相關焦點

  • 喜訊:傳承人李世友成功入庫《中國傳承·人才智庫》
    2020年04月29日,經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專委會召開專家組評審會議,一致認同重慶市南岸區李世友同志申報的「辣匠爺·辣醬製作技藝」具有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價值,並向中國傳承人網、中國鄉土文化網《中國傳承·人才智庫》推薦入庫。
  • 白眉拳、廣式燒臘,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市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日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2名代表性傳承人榜上有名。
  • 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獲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
    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大師被授予此次大會中國非遺傳承最高獎項「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本屆論壇以「人類非遺傳承、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圍繞崑曲、京劇、中國書法、古琴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開討論,並頒發了三類獎項:「非遺傳承新銳人物獎」、「非遺傳承先鋒模範人物獎」、「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據了解,功勳獎是大會最高獎項,此次功勳獎獲獎者均為國家級非遺權威性傳承人和業界權威專家。
  • 楊澄甫非楊氏太極拳正宗傳承人 拳架心法均有異
    本體指拳架套路,應用指拳式的使用法和破解法。兩個部分的核心內容是內功。而內功的訓練和培養是靠太極拳的理法、心法和勁法。楊澄甫究竟是否繼承了祖輩、父輩的拳法,本文將其父與他的拳架、內功理法、心法和勁法做個比較就清楚了(筆者:楊健侯的拳法,以汪永泉所著《楊式太極拳述真》及其弟子魏樹人的著述為準,楊澄甫的拳法以其著作《太極拳體用全書》及其弟子的著述為準)。  先談拳架。
  • 橋頭莫家拳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公示名單
    日前,文旅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橋頭莫家拳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名單。莫家拳屬廣東「五大名拳」之一(即洪、劉、蔡、李、莫),也是國家認可的129個拳種之一,流傳至今已有近300年歷史。
  • 走進「宛馮寶劍」傳承人,探究「末代刀客」傳承古法鑄劍的技藝
    古滎鎮人賈懷進是「宛馮寶劍」第七代傳承人,有「中國古法漢劍復原第一人」之譽。早在二○○○年,就開始了鑄劍的摸索。為了研究古代鑄劍工藝,他走訪了山東、廣西等眾多博物館,收藏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古代優秀冶鐵技術,先後投入100多萬元資金用於開發、研究宛馮寶劍。
  • 非物質文化遺產混元太極歷代祖師延續至當代主要傳承人
    混元太極自編創以來,歷經數代,傳承、發揚和創新已逾百年;混元太極是繼承和發揚中國佛、道、儒三家精髓的基礎上衍生發展而來的,是「混元」、和「太極」融合、發展、迭代創新的歷史產物;混元太極不單單是拳法,更是功和道的兼容體,包括「混元太極拳」、「混元太極功」和「混元太極道」三個層次,即混元太極主要拳法(十套)、主要樁法(九套)、主要器械(八套)、內功心法(三十六套)、
  • 太極拳劃時代保護傳承的激情「碰撞」!太極拳研究專家、七大社區...
    讓太極拳成為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梁。二是價值共享。讓太極拳成為服務人類健康的一種方式。三是主題共享。讓太極拳成為更廣泛群體的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中國文化。申遺成功後,他認為太極拳的文化傳承要處理好遺產保真和現代開發之間的關係,注重保存太極拳的原真性。
  • 「建太極學院,從娃娃抓起」 太極拳七大社區同聚傳承發展大會
    闞力 攝   中新網焦作12月20日電 (李明明)「實現太極拳人才標準化,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太極拳師資隊伍是太極拳未來發展的關鍵。」在19日下午舉行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陳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說,建太極學院能為太極拳更加系統規範化做出努力。
  • 上海植物園「海派盆景」成功申報徐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
    近日,上海植物園「海派盆景」成功申報徐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這既是對海派盆景文化的認可,也是對在背後付出努力工作人員的肯定和鼓勵。中國幅員遼闊,由於地域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形成了眾多盆景流派,而「海派盆景」作為中國傳統五大盆景流派中最年輕的一支在中國盆景發展中一直備受矚目。
  • 濟南楊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趙興濤入選《中國武術名家人才資料庫》
    中國武協會員、中國武術六段、中國傳統楊式太極拳第七代傳承人、2012年當選為山東省武術運動協會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山東省傳統武術一級裁判員、山東省國家級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山東明之太極拳發展中心副主任、濟南市楊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
  • 申遺成功後,太極傳承人回應熱點問題
    17日晚,太極拳被成功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個武術圈由此沸騰。作為一種拳術,太極拳是如何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它的價值體現在哪兒?太極拳究竟能不能實戰?日前,新時報記者採訪了幾位太極拳傳承人,聽他們講述申遺成功背後的故事,以及未來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以拳明道,職業獵人探尋孫臏拳傳承人的俠客人生
    中國娛樂網訊 www.yule.com.cn   捕獵你所未見的職業,火山小視頻豎屏短視頻產品《職業獵人》揭秘12位與眾不同職業背後的真實故事。
  • 讓您見識一下,傳承了千年的播州龍囤拳
    每天清晨6時許,家住播州區南白鎮的楊澤國,總會和幾名弟子一起走進南白公園,在一塊空地上練一套拳,他練起拳來,身如遊龍,掌如行雲流水、時快時慢,綿綿不斷、剛柔相濟…… 如細心觀察,就能發現他們練的這「太極」與其他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傳承了1000多年播州龍囤拳。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粽編傳承人周佳霖: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湘潭報導西子湖畔,一把油紙傘牽出許仙和白娘子的幾世姻緣;雨巷裡,一把油紙傘與丁香姑娘的相逢,成為無數人對愛情的最初幻想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
  • 入選嘉興非遺傳承人 海寧男子制醬三十餘年 打造傳承基地
    在他身上有很多標籤,制醬師傅、「江南楊家醬」品牌創始人、楊氏太極拳第七代傳人,如今,他又多了一個標籤,憑著自己三十餘年的古法豆瓣醬製作技藝,成功入選「第四批嘉興非遺傳承人」。楊建康說,這幾年,制醬的規模下降了,固定的制醬師傅也僅剩下王仁明一人了,但他認為,既然是老祖宗的東西,就有義務去保存、去傳承。「傳承」似乎永遠離不開「創新」,那麼在楊建康手裡傳承了幾十年的古法豆瓣醬,又該如何去創新?九年前,機緣巧合下,楊建康開始練習楊氏太極拳,久而久之,他發現了制醬和打太極拳之間的共通之處。
  • 楊樂——盛世中國·玄妙莫測·中國古彩戲法傳承人
    11.2019年以優秀的成績被評為中國古彩戲法非遺傳承人,連續擔任了CCTV星光大道特邀評委嘉賓,陪師父「鬼手」王保合老師代表中國文化訪問各國出演,並成立了CCTV,央視直通車工作室!著名魔術表演藝術家楊樂女士卻有傳承古彩戲法的硬功夫,她以極為嫻熟的手法,把古彩戲法表演得出神入化,讓魔術的東方設計思維和美學精神成為驚豔世界的精彩!  傳統魔術技法的傳承,需要法由師授,功由戶出的習成。跟著大師學絕活,可以讓自己的魔術技法得到玄機真諦。
  • 《安徽日報》:打好傳承推廣「這一拳」
    近日,被譽為中華武術精粹、東方文化瑰寶的太極拳申遺成功,成為全國傳統武術類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記「漂亮拳」,打出了自信與豪邁,令人倍感振奮,迅速登上熱搜。吸納中國傳統儒道哲學,體現陰陽辯證思想,融合技擊、健身、養生等功能,太極拳成功申遺彰顯了中國傳統武術的強大文化影響力。梳理太極拳發展脈絡不難發現,創立至今數百年的太極拳,雖衍生出陳氏、楊氏、武氏等不同流派,但其老少皆宜、不受場地限制的特質沒有變,其蘊含的「天人合一、剛柔並濟、內外兼修」的內涵沒有變。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非遺」「創新」等熱詞,組成了閩臺匠人大會的高頻話題。  「工藝傳承,重在一個『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