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位於福州的福建省宜天樂器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4月17日電 (記者 劉可耕)17日,120年前由英國倫敦製造的投幣自動演奏鋼琴,泰國製造的木琴,中國竹笛、壎等古今中外樂器,錯落有致地展陳於位於福州的福建省宜天樂器博物館內,令觀眾流連忘返。
福建省宜天樂器博物館館主,退休樂器工程師陳恭為觀眾演奏古樂。 記者劉可耕 攝
當天,福建省宜天樂器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限量接待參觀者,觀眾參觀須全程佩戴口罩。
春光和煦,記者見到該樂器博物館館主、退休樂器工程師陳恭老人,防護口罩沒能遮住他眼鏡後一雙充滿睿智的雙眸。
福建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演奏家陳莊(左二)應邀現場為觀眾演奏大提琴曲《愛的禮讚》。 記者劉可耕 攝
1946年出生於福州的陳恭稱,自己是福建職業藝術學院的退休樂器工程師,早年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樂器製造專業,精通樂器製造和維修。他喜歡在網上購買一些老舊樂器,然後將它們修復。
福建省宜宜天樂器博物館展出的古今中外樂器吸引觀眾眼球。 記者劉可耕 攝
2005年,陳恭在福州創辦了福建省宜天樂器博物館,佔地400平方米,共收藏古今中西樂器逾千件。
在陳恭看來,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作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樂器文明史,國人卻知之甚少。「早在7000年前,中國先人就發明了世界最古老的樂器——骨笛、壎、缶;世界上最大的樂隊是唐代的宮廷樂隊;世界上第一張樂譜為古琴琴譜《碣石篇幽蘭》,是中國人寫出來的;當今音樂演奏普遍使用的十二平均律,也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
陳恭表示,疫情期間,他常獨自一人來到樂器博物館,工作8小時以上,至今已經修復了20多把中外名琴。「希望全世界攜手共克時艱,早日戰勝這場疫情。」
參觀間隙,福建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演奏家陳莊應邀現場為觀眾演奏大提琴曲《愛的禮讚》。
「疫情發生後,從電視上看到馳援湖北以及奮戰在戰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的先進事跡,深受感動,今天特意演奏這首大提琴曲,向他們表達敬意。」陳莊說。
福建省歌舞劇院主持人、青年女高音鄭曉晶告訴記者,陳恭老人疫情期間仍然全身心投入於樂器修復的工匠精神,尤其值得青年一代文藝工作者們學習與傳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