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宜天樂器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 退休樂器工程師執著傳播樂器...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4月17日,位於福州的福建省宜天樂器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4月17日電 (記者 劉可耕)17日,120年前由英國倫敦製造的投幣自動演奏鋼琴,泰國製造的木琴,中國竹笛、壎等古今中外樂器,錯落有致地展陳於位於福州的福建省宜天樂器博物館內,令觀眾流連忘返。

福建省宜天樂器博物館館主,退休樂器工程師陳恭為觀眾演奏古樂。 記者劉可耕 攝

當天,福建省宜天樂器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限量接待參觀者,觀眾參觀須全程佩戴口罩。

春光和煦,記者見到該樂器博物館館主、退休樂器工程師陳恭老人,防護口罩沒能遮住他眼鏡後一雙充滿睿智的雙眸。

福建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演奏家陳莊(左二)應邀現場為觀眾演奏大提琴曲《愛的禮讚》。 記者劉可耕 攝

1946年出生於福州的陳恭稱,自己是福建職業藝術學院的退休樂器工程師,早年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樂器製造專業,精通樂器製造和維修。他喜歡在網上購買一些老舊樂器,然後將它們修復。

福建省宜宜天樂器博物館展出的古今中外樂器吸引觀眾眼球。 記者劉可耕 攝

2005年,陳恭在福州創辦了福建省宜天樂器博物館,佔地400平方米,共收藏古今中西樂器逾千件。

在陳恭看來,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作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樂器文明史,國人卻知之甚少。「早在7000年前,中國先人就發明了世界最古老的樂器——骨笛、壎、缶;世界上最大的樂隊是唐代的宮廷樂隊;世界上第一張樂譜為古琴琴譜《碣石篇幽蘭》,是中國人寫出來的;當今音樂演奏普遍使用的十二平均律,也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

陳恭表示,疫情期間,他常獨自一人來到樂器博物館,工作8小時以上,至今已經修復了20多把中外名琴。「希望全世界攜手共克時艱,早日戰勝這場疫情。」

參觀間隙,福建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演奏家陳莊應邀現場為觀眾演奏大提琴曲《愛的禮讚》。

「疫情發生後,從電視上看到馳援湖北以及奮戰在戰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的先進事跡,深受感動,今天特意演奏這首大提琴曲,向他們表達敬意。」陳莊說。

福建省歌舞劇院主持人、青年女高音鄭曉晶告訴記者,陳恭老人疫情期間仍然全身心投入於樂器修復的工匠精神,尤其值得青年一代文藝工作者們學習與傳承。(完)

相關焦點

  • 博物館日 | 上音東方樂器博物館帶您「雲觀樂」,聽聽樂器之聲
    博物館日 | 上音東方樂器博物館帶您「雲觀樂」,聽聽樂器之聲 2020-05-18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自動樂器,這家荷蘭博物館最多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葛莉娜】荷蘭是全世界博物館密度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不大,卻有大約1000多個博物館,其中位於荷蘭中部城市烏德勒支的自動樂器博物館(俗稱「八音盒」博物館),是一個歡樂的所在,你在這裡可以沉浸在自動樂器的美妙音樂中。這是號稱世界上擁有自動樂器藏品最多的博物館。
  • 絲路隨響:絲綢之路上的樂器
    在千年的交往中,從地中海到島國日本,南亞次大陸到印尼群島,魯特琴——這件古老又年輕的樂器以經緯狀的傳播方式交叉輻射到亞洲各地,跨越了地域、民族、文化,繁衍出了不同的樂器。呈蝴蝶狀,明末清初傳入我國並得到迅速傳播,廣泛用於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及地方戲劇、曲藝中。
  • 西洋音樂及樂器的傳入,西樂在中國最初的傳播
    往事如煙:天主教會與西洋音樂及樂器的傳入,西樂在中國最初的傳播。一,利瑪竇在中國時撰著《西琴曲意》,是介紹西洋音樂最早的著述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來華進獻西洋樂器。1639年義大利籍傳教士畢方濟,又向明朝宮廷進獻了一臺「風篁」(管風琴),從此以後進入中國的古鋼琴、管風琴等西方樂器就陸續增多 了。二,康熙帝高度評價歐洲音樂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曾聘西方傳教士在宮廷講授西洋音樂,康熙帝高度評價歐洲音樂,對西方的樂理、方法和樂器甚感興趣。
  • 【樂器推薦】女孩學什麼樂器好 十種適合女孩子學習的樂器
    會玩一兩種樂器無疑是一件非常高大上的事情,扮酷耍帥自然不在話下,而且對於自己形象氣質的提升也是極好的。試想一下在一個特殊的日子,你在臺上演奏一曲會是何等矚目的事。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女生玩樂器都是仙氣十足的古典美女形象,令人如痴如醉。其實每種樂器都有自己的特色,下面我們就來介紹十種最適合女孩子學習的樂器。
  • 湖南省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
    ↑3月24日,在湖南省博物館,參觀者在觀展。 當日,湖南省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疫情期間,湖南省博物館僅接受個人網絡實名制預約,每天限流2000人。參觀者可提前三天在湖南省博物館官網、官方APP、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預約成功後憑預約簡訊、有效證件及健康碼入館參觀,觀展全程需佩戴口罩。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影報導↑3月24日,在湖南省博物館,參觀者在給展品拍照。↑3月24日,在湖南省博物館,進館參觀者在測量體溫。
  • 博物館奇妙樂來了!三場直播一網打盡樂器的奧秘
    當古今中外的樂器穿越時空 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面臨失傳的傳統樂器你見過嗎? 肖雨楊 攝 這一次,川觀妹帶你一網打盡樂器的奧秘!
  • 古代樂器,撥動你的心弦
    來源:海外網賈湖骨笛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現場 杜建坡攝/人民視覺商代婦好墓鴞紋特磬 鄒雅婷攝西周四虎鎛 鄒雅婷攝唐代李貞墓三彩騎馬樂俑 範 立攝提起中國古代音樂,你會想起什麼?
  • 四十位退休長者雲合奏,玩轉十幾種樂器
    合奏視頻播出後,在某網絡平臺上三天點擊量達到6萬,還成為不少退休長者朋友圈裡的熱門推薦。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時尚的雲合奏,參與者絕大多數是退休長者。他們在廣州市二中校友黃海音老師的策劃下,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排練和合成出來這個作品。 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見到了幾位主要成員。從當初只有管弦樂發展到民樂加入,從純音樂發展到歌隊加入,這幾十位長者克服了重重困難。
  • 長沙博物館3月21日恢復對外開放
    長沙博物館3月21日恢復對外開放 2020-03-20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獨特的打擊樂器:奧爾夫之樂器教學
    奧爾夫打擊樂器  奧爾夫打擊樂器主要包括兩大類,即有音高的音條樂器和無音高的小打擊樂器,如下圖:  但不是所有的學校和孩子都有條件演奏價格昂貴的奧爾夫樂器,在實際教學中,一些物美價廉、體型較小的樂器,如豎笛、陶笛、吉他、排簫等便攜樂器也常被運用於奧爾夫音樂教學當中。
  • 這位前蘇聯間諜,發明了讓世界驚嘆的神奇樂器
    列夫·謝爾蓋耶維奇·特爾曼,後來被廣泛稱為萊昂·特雷門,在1920年左右發明了與他同名的樂器20世紀20年代初,蘇聯無線電工程師萊昂·特雷門,以乍一看似乎是魔術的手法,震驚了世界各地的觀眾一百年後,特雷門的同名樂器——特雷門琴,繼續著令人震驚的表現。為了紀念它的百年誕辰,音樂家、發明家和音樂學愛好者們,都在慶祝這一不同尋常樂器的歷史和「持久的陰謀」。「當你玩特雷門琴時,它看起來有點神奇,就好像你用法術在施咒一樣。」
  • 流行古典樂器演奏,你聽過哪一種?
    二、古箏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 鋼琴的發明:世界上最通用的樂器的歷史
    作為幾乎所有作曲家的首選樂器,鋼琴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樂器之一,但鋼琴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鋼琴是誰發明的?早期的鋼琴是什麼樣子的?克裡斯託福裡將他的所有創新組合成了一種被記錄為「阿皮西姆巴洛」的樂器,它以錘子、琴弦和雙鍵盤為特色,擁有4個倍頻程。更重要的是,這臺樂器能發出足夠大的聲音來進行舞臺表演。
  • 鋼琴,當之無愧的「樂器之王」!
    談起「樂器之王」 很多人的第一印象 就是鋼琴了 那麼為什麼鋼琴被大家定義為 傳統意義上的樂器之王呢?
  • 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箜篌
    上學時,對課本中箜篌這種樂器的認識模糊不清,直到工作以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見到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出土的木質箜篌,才對這種古老的樂器有了直觀的認識。1996年8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考古隊對被盜掘的且末扎滾魯克1號墓地和2號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共計發掘104座墓葬,出土了木器、陶器、銅器、紡織品等大量文物,其中包括3件木質箜篌。
  • 中國樂器協會:2019年樂器產業年度報告–鋼琴篇
    ,成為集樂器舞臺、音樂盛宴為一體的大眾節日。柏斯音樂、海倫鋼琴、山葉樂器等展位。9月12日,由中國音樂家協會、宜昌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音樂家協會鋼琴學會、柏斯音樂集團承辦的「第八屆長江鋼琴音樂節」,圖片直播總瀏覽量達數萬人次,6 場音樂會採用「視頻直播」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實時傳播,總流量達千萬人次,在音樂節參與人數、社會關注程度均創下音樂節歷史之最。企業創意布局,名家加盟助陣,有效助力全國鋼琴音樂事業發展,2019 年成為鋼琴行業品牌拓展與文化創新的碩果之年。
  • 一支骨龠千裡牽線 南京音樂家找到了8000年前樂器的聲音
    南京民族樂團演奏家於東波是為數不多能夠演奏這種樂器的人。在此前的考古發現中,人們只在距今約7800-9000年前的賈湖遺址中發現了這一樂器。不過,近期,於東波受邀參與考察研究了遼寧省朝陽市德輔博物館興隆窪文化時期距今7400—8200年前的骨龠。經過於東波與他的老師、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劉正國反覆嘗試,發現興隆窪文化骨龠的形制特點、音階關係與賈湖骨龠都存在較大差異。
  • 71歲老人自學三種樂器同奏 少時樂器夢老來終得圓
    71歲老人自學三種樂器同奏 少時樂器夢老來終得圓時間:2020-10-20 19:46   來源:半島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71歲老人自學三種樂器同奏 少時樂器夢老來終得圓 半島網7月6日消息 悠揚的旋律、嫻熟的指法、專注投入的神情與之相伴的是婉轉動聽的名曲《梁祝》,而正傾情演奏的是今年已
  • 西藏傳統樂器——扎木念
    藏族民族樂器種類繁多,彈撥樂器有扎木念、揚琴等;弓弦樂器有牛角胡、貼琴、根卡、胡琴、熱瑪琴等;吹管樂器有豎笛、骨笛、大號、嗩吶、銅笛、海螺、口弦、竹笛、泥笛等;打擊樂器有大鼓、熱巴鼓、達瑪鼓、巴郎鼓、鑼、鑔、串鈴等。  不同的樂器在不同場合下使用,無論是農區還是牧場,吹、拉、彈、擊各樂種俱全,演繹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而最能代表藏民族特色的傳統樂器之一便是扎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