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煙:天主教會與西洋音樂及樂器的傳入,西樂在中國最初的傳播。
一,利瑪竇在中國時撰著《西琴曲意》,是介紹西洋音樂最早的著述
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來華進獻西洋樂器。
利瑪竇像
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5月18日,利瑪竇帶著龐迪我神父和準備好獻給皇帝的禮物再度赴京,並於1601年1月24日抵達北京。進呈自鳴鐘、聖經、《萬國圖志》、大西洋琴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1601年,明神宗下詔允許利瑪竇等人長居北京。
利瑪竇滯留中國時,撰著的《西琴曲意》一卷(刊於1608年),是介紹西洋音樂最早的著述。
德籍傳教士湯若望為宮廷撰寫了一本《中文鋼琴教材》,介紹古鋼琴的構造及其演奏方法,但是這本 書籍未能流傳下來。1639年義大利籍傳教士畢方濟,又向明朝宮廷進獻了一臺「風篁」(管風琴),從此以後進入中國的古鋼琴、管風琴等西方樂器就陸續增多 了。
二,康熙帝高度評價歐洲音樂
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曾聘西方傳教士在宮廷講授西洋音樂,康熙帝高度評價歐洲音樂,對西方的樂理、方法和樂器甚感興趣。
康熙對西方文化也感興趣,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頗有著述。有學者指出,有才華的傳教士被皇帝欣賞和重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推崇和應用。而在民間,民人與西方傳教士能夠互相交遊,西學在社會中得以自由傳播。
1699年康熙皇帝讀書像(45歲)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成書的《律呂正義》續編中,即載有西洋傳教所傳的五線譜和音階、唱名等,然而,上述這些西洋音樂的傳人信息,均未產生實際的社會應用效果。
三,紫禁城內曾經組建成一支西樂隊
後來,供奉內廷的西洋傳教士南懷仁、徐日升等人也進獻了許多西洋樂器,僅是南懷仁就給康熙皇帝進貢了九架鋼琴,康熙至乾隆朝,武英殿造辦處收藏有比利時、義大利、葡萄牙等國家進獻的鋼琴、風琴、大提琴、小提琴、吉他、曼陀林琴、單簧管、雙簧管等樂器多達百件。
南懷仁是當時欽天監的負責人,主要的貢獻也是在曆法和火炮方面。他和他同時代的一批傳教士因為科學技術得到清朝皇帝的信任。
南懷仁的貢獻影響深遠,天文方面、曆法方面和火炮方面都推動了科技的發展,也奠定了天主教在國內的地位,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傳教士。
滿清統治者後期的一些重要儀式上就已經有軍樂隊出現
清朝帝王受外來文化的影響,酷愛西洋音樂,在紫禁城內組建成一支管弦樂隊,有14名太監任樂師,並聘請了外籍音樂家任教員,還讓工匠們用論文範文製造長笛,樂隊配置的樂器為長笛、雙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吉他、曼陀林等。
四,天主教會促進了中國西樂的發展
文化交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西學東漸」成為近代中國文化的特定情境,教會學校的興辦,西洋音樂也隨之傳人中國.其功能不再局限於宮廷範圍,而是伴隨西洋傳教士的足跡在全國範圍內進行。
1932年,山西太原西柳林天主堂學校鼓樂隊
在傳教的過程中,西洋教會音樂影響了大批民眾,傳教士們大量刊印聖詠歌集供中國教徒吟唱,其曲調多為西洋原有聖詠曲調。
到明代中國人吳歷作有《天樂正音譜》。這本詩歌是用中國傳統音樂的曲牌和古歌填詞而成的彌撒和讚美詞歌。吳歷是中國創作讚美詩歌的第一人,他創作的《仰止 歌》至今還被傳唱。
土山灣「聖若瑟軍樂隊」的孩子們
徐匯中學「崇思樓」設計者葉肇昌與土山灣樂隊
在教會創辦的學校中普遍開設了傳授西洋音樂知識的課程,有的還設置了專修音樂的「琴科」(學習鋼琴、風琴等西洋樂器)。
梅縣教會神學院聖樂隊
通過教會的一系列音樂活動,傳播了一些西洋音樂知識,造就出一些掌握西洋音樂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對我國近代初期音樂的形成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我們現在所沿用的記譜方式,都是傳教士給我們帶進來了,如五線譜、四線譜和簡譜。而我國固有的記譜方式——工尺譜,我們這一代人恐怕有很多人從未聽說過。
五,袁世凱、張之洞編練新建陸軍都曾組建軍樂隊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張之洞已經成立自強軍軍樂隊,光緒十四年(1898年)袁世凱北洋新軍軍也組建軍樂隊。
袁世凱在小站編練新建陸軍,其規模、操練水平、兵器及演練都堪稱當時中國一流,受到國內外人士的讚揚,但卻沒有一支像樣的軍樂隊,只有幾個小長號來吹作息時間。
1898 年,當時有個叫高斯達的德國教官向袁世凱建議,把新建陸軍長號換成西洋喇叭,招收數十名有音樂才華的青年人,組織一個軍樂隊,像德國軍樂隊一樣,鼓舞士氣。
袁世凱聽後很高興,便委託高斯達負責召集教員和選拔樂手之事。幾個月後,新建陸軍軍樂隊正式組成,這是中國現代軍樂隊的開端。
當時政府軍學習全套的西式軍隊操典,在作戰的時候必須有軍樂隊奏樂鼓舞士氣。
張之洞自強軍是仿德國陸軍編制,規定了自強軍設軍樂兵16人的編制,1896年8月移屯上海吳淞口同時開始籌建軍樂隊,從德國購進樂器,聘請德國人擔任教練,1897年初正式組成了一支15人的軍樂隊,同年5月1日,自強軍在吳淞舉行大閱兵時,這支軍樂隊演奏了西洋軍樂。
這是清朝的清軍軍樂隊,可以看到有圓號,薩克斯管,過去的軍樂隊肯定不如現今軍樂隊這樣完整和龐大,而且軍樂隊的編制沒有硬性規定,不過還是很難想像清朝竟然已清軍仿照西方建立的軍樂隊。
中國人對西方宗教音樂的態度是在其曲折的傳播中發生著變化。隨著對教堂音樂的了解加深,教堂音樂開始融入了民族音樂,它的音樂功能和價值在發生著變 化。
特別感謝山西張光堯老師提供圖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