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到底靠不靠譜 攤販表示以前不愁生意現在要等生意

2020-12-18 群眾新聞

社區團購不到一塊錢就能買到一斤臍橙 記者 石喻涵 攝

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都市年輕人的出門意願和閒暇時間都在不斷壓縮,網際網路的快捷和方便使得消費者越來越「懶」。於是,「社區團購」一時爆火:手機下單、樓下取菜。

1分錢一盒雞蛋,1毛錢買斤土豆,2.99元一個紅心柚子,0.99元一斤的臍橙……除此之外,「限時秒殺」「0.01元起」「領紅包贏免單」等促銷字眼在主頁面不停地閃爍。

最近,「社區團購」可謂是冰火兩重天,那麼它到底靠不靠譜?是好是壞?連日來,三秦都市報記者走訪市場,採訪消費者,探訪商戶,試圖找尋答案。

社區團購不是新鮮事物

所謂社區團購,是指以社區為單位、以社群為交易場景,依靠團長向社區居民推薦商品、促成交易的一種電商模式。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出現了各種以社區為單位的微信群,由本地超市負責供貨,需要買菜時在群裡接龍下訂單。

社區團購的「玩法」就與此類似。通常,社區團購會以社區為單位招募團長,對社區內居民團購負責,包括但不限於組建微信群、推介產品,在承接點理貨、提供售後等。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社區團購這門生意並不新鮮,最早出現於2016年,並在2018年火過一回。

目前社區團購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社區居民自己通過小程序或APP下單,團購平臺次日將貨物送達,顧客可以自行選擇提貨點取貨;另一種則是由團長匯集周圍(社區內)居民的團購訂單,商品達到一定額度時,在平臺上以優惠價格團購商品,商家在下單次日將商品送達團長,最後通過送貨上門或居民自提完成銷售。

不過,無論哪種方式,「網上下單+次日提貨」的主要模式沒有改變,團長從中抽取佣金的賺錢模式也沒有改變。

買13種果蔬花了33.68元

記者在微信小程序搜索「社區團購」關鍵詞,顯示排在前面的有十多個社區團購平臺,記者挑選部分平臺進行了體驗。

在信息註冊完成後,彈出來一個新人全場3元優惠券的頁面,下單後還有一個17元的新人禮券包。從品類來看,社區團購平臺的商品大致可分為生鮮蔬果、休閒食品、糧油調味、家居用品等,生鮮蔬果是其中最受歡迎的。

在最醒目的「整點秒殺」頁面中顯示:20枚土雞蛋5元,4斤雞胸肉7元,1升澳洲牛奶4.9元,5斤脆甜紅富士3.6元……不僅如此,這些平臺針對新人還有額外的優惠——可以以1分錢的價格購買一款商品。

最終,記者用1分錢買到了550g的四川臍橙。此外又買了400g的茼蒿,750g的陝北茄王,250g一罐的松子,500g的菠菜,250g的鮮毛豆,500g的大蔥,1000g的黃皮土豆,150g的小蔥,250g的平菇,400g的豆王,500g的菜花以及250g的蒜苗,一共花了33.68元。

在選擇提貨點時,記者以單位為定位點查找各平臺提貨點,方圓400米內,美團優選有20個自提點,橙心優選有24個,十薈團有8個,多多買菜19個,興盛優選7個。這些自提點多為便利店、快遞網點、副食品店、蔬果店等。

消費者最關注便利性和質量

劉女士在建東街開了一家超市,是好幾個社區團購平臺的團長。在其超市一進門處,醒目地擺放著多個藍色的塑料箱:「這些就是大家採購的東西,這種方式目前非常受年輕人的歡迎,尤其上班族。今天下單,第二天下午四點以後就能來取貨,非常方便的。不過,對於一些年齡大點的人來說,他們對於電商相對陌生,因此可能還在適應階段。」

記者看到,所有下單的商品都被包裹在一個個的塑膠袋裡,以蔬果為主。

微信群也是團長和下單的消費者溝通的主要渠道。劉女士將記者拉進了一個微信群,顯示裡面有120多名成員,基本為附近居民。

晚上8時,劉女士在群裡開團一些特價商品,比如0.1元的豆腐、0.9元的青菜等,此外還有一些優惠券。這時,微信群裡的成員便開始接龍跟單,也有人會在群裡反饋昨天收到商品的消費體驗。這樣的互動基本上持續兩個小時左右。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團長透露,每天的秒殺和特價是最優惠,但其它產品的價格是不是比別的渠道更低就不好說,建議多比較。

「我曾參加過社區團購,以購買蔬果為主。」家住礦山路附近的侯女士表示,有些東西確實比超市便宜,不知吃什麼時,可以參考群裡發的特價菜單。「但是,商品質量卻參差不齊。因為沒有辦法挑選,所以有時候買到的蔬菜不新鮮或水果的個頭太小。」

「冬天想在家吃個火鍋,光準備食材就很頭疼,家門口的小店不一定能買齊。」對於在高新區上班的張揚來說,社區團購最大的好處在於買菜不用再額外佔用時間。「有了社區團購,晚上臨睡前躺在床上刷手機的工夫在平臺下單,第二天下了班把東西一取,既能感受回家吃飯的美好,也不用專門往菜市場跑。」

「這樣的購買模式對我沒有太大吸引力。」75歲的藺大爺則認為,既然同樣是要出門,幹嘛不直接去家附近的菜市場、超市買菜呢?現貨現買,看得見摸得著,走走路還能鍛鍊身體。

攤販從不愁生意到等生意

一份信息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市場生鮮零售總額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生鮮零售渠道主要包括農貿市場、超市、生鮮電商、社區生鮮門店和新崛起的社區團購。

「大的批發市場將果蔬從原產地運來,轉給二級批發商,菜販、蔬果店、商超等從二級批發商的手中拿貨,再賣給消費者。」一位經營蔬果超市的老闆說,社區團購的「玩法」是,大批發商從原產地進貨後直接進入到團購平臺及外包倉配系統,由團長在微信群中直接銷售給消費者,中間沒有了二級批發商,價格自然就能優惠一些。

那麼,社區團購對於傳統的菜市場是否有影響?記者來到東關南街室內綜合市場了解情況。也許正值中午時間,市場裡攤販數量遠大於消費者數量。

「我知道社區團購就是今年疫情期間開始的。當時有人搞這個,還在院子裡設了個自提點。好多院子裡的人從網上下單,第二天就能拿到貨,我也跟風買過。」鄭阿姨是賣菜的老把式。不過,2020年對她來說有點難熬。「但是直到市場恢復正常我才發現,這個對我們的衝擊還是挺大的。那些經常來的老顧客現在也不太能見到了。以前是不愁生意,現在是等生意。」

「我在這賣肉也20年了,這個社區團購對我們的影響特別大。我們自己去批發市場進貨,是會挑選的,骨頭多還是肥肉多,要過我們這一關。豬肉不同部位的價格是不同的。」一旁的袁師傅插話道,「網上有的肉看上去便宜,但其它部位漲價,可能比我們賣得還要貴,有的顧客不懂這些,一看網上一斤肉十幾塊錢,就在網上買了。」

社區團購到底靠不靠譜

在用戶感受到省錢的同時,一大批網際網路巨頭殺入社區團購的賽道。今年6月,滴滴推出社區團購品牌「橙心優選」;7月7日,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入局社區團購,並推出「千城計劃」;8月,拼多多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9月,阿里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加入社區團購。

採訪中,有消費者表達了擔憂。「現在社區團購的優惠力度很大,但『燒錢』不是第一次了。以前各大外賣平臺為了吸引商家和消費者不也是各種紅包和優惠麼,結果最後還是被部分企業壟斷了。」西安市民杜舟舟表示,回過頭來,還是更懷念最初「百花齊放」的日子。「畢竟有競爭才會有壓力,大家不再一味地拼低價的時候,可能才會專心拼質量。」

「社區團購是否是一種成熟的生鮮售賣模式,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會長徐勇表示,未來理想狀態是升級之後的農貿市場、社區內生鮮超市以及網際網路生鮮售賣等多種方式並存,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方面需求。

記者 石喻涵 實習生 王超傑

相關焦點

  • 社區生鮮團購真的是一門「鷺鷥腿上劈精肉」的生意嗎?
    就連一向沉著冷靜的人民日報也在痛批社區團購是一門「鷺鷥腿上劈精肉」的生意;在筆者看來,社區生鮮團購其實能夠很大程度提升生鮮這門生意的效率,這是社區生鮮團購購能存在的本質原因。我們不要人云亦云,要做少數能看到事情本質的人。生鮮其實是一門很苦逼的生意,做的都是髒活和累活,賺的都是辛苦錢。
  • 當社區團購的巨輪壓過,百果園的水果生意更難了
    但水果生意是業界公認的不好做,餘惠勇去租賃第一家店鋪時,房東得知他要開水果店,當場表示不看好這個生意,甚至香港中文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郎鹹平也告訴他: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這門生意根本不會成功,不倒閉都算不錯了。果然,餘惠勇的水果店開業後雖然生意火爆,門店數量不斷擴張,卻連續虧損了7年。
  • 社區團購瘋狂擴軍,跳出流量生意,網際網路巨頭不惦記幾捆白菜
    社區團購瘋狂擴軍,跳出流量生意,網際網路巨頭不惦記幾捆白菜 2020-12-13 2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反對美團布局社區團購的目的是什麼?難道真的關心小販的生意嗎
    一時間「社區團長」成為了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新的代言人,不過正當社區團購紅火的時候,網上爆出了很大的反對聲音。人民日報也對社區團購發表了評論文章,希望網際網路科技公司不要在「鷺鷥腿上劈精肉」的生意上發力,而是多把精力用在發展核心科技上。其實社區團購也不是第一次搞了,可以說是美團和阿里等平臺之前布局生鮮電商的升級版,為什麼這一次社區團購的反對聲音會如此之大?
  • 社區團購究竟搶了誰的生意?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爭的是什麼?
    「幾捆白菜」的生意前景究竟如何?中國城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跟蹤報導。「社區團購之所以受追捧,是因為它有一定優勢:一是獲客成本低,二是配送的優勢。」百聯諮詢創始人、私域電商研究中心主任莊帥對記者表示。在社區團購模式下,平臺只需付給「團長」佣金。如果團長賣不出去東西,佣金也就不用支付。安信證券報告顯示,社區團購的成本主要為「團長」抽成5%-15%,按每個地區的價格戰激烈程度配比。
  • 社區生鮮「瘋狂」擴張,菜販子心力交瘁,生意難做背後其實是……
    這兩年,不少地區的小區裡都出現了同一個話題:社區團購。這個社區團購包括了生鮮、超市、水果等等項目,而社區團購的出現,也讓不少菜販子有苦難言。一位做了八年蔬菜生意的小劉,靠賣菜在成都買房買車,但是現在,卻感到一絲絲的心有餘而力不足……91年的出生的小劉,在成都賣了八年的菜,靠著販菜買了房、買了車,但是近兩年,社區團購不斷地擠進小區、超市等區域,而小劉的蔬菜生意,也愈發難做起來了。還有一位54歲的亮哥,在深圳做蔬菜生意已經20年了。
  • 商業常識(番外篇):社區團購到底好還是不好?
    最近社區團購很火,大家的討論也很激烈。那社區團購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其實這個問法就有問題,就像小時候看電視的時候問爸媽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一樣單純,看問題儘量辯證的看,才能了解事實是怎麼樣。比如電商的核心功能就是降低交易成本,沒有生產什麼東西,但是促進了人和商品的高效連接,降低了交易成本,讓大家接觸並且買到了以前可能沒有想過要買的東西,電商在這20年裡面對中國的經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比如我是出生在西南地區,小時候鮑魚龍蝦都是電視裡面才能見到的食材,但是現在已經很便宜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 給「不講武德」的社區團購祭上「緊箍咒」
    一時間,社區團購風頭無兩,0.99元一斤的青菜、2.68元一盒的雞蛋、0.9元一斤的地瓜、1元錢一斤的黃瓜……各大平臺以超低價的蔬菜為入口,迅速打開了社區團購的大門,也「搶走了」菜販、社區店賴以生存的生意。
  • 下沉市場不需要巨頭,但很需要社區團購
    談及巨頭是否會壟斷市場、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天浩與部分下沉消費者交流後,大多數表示這不是他們所關心的問題,柴米油煙醬醋茶本就是百姓的飯碗,這種關乎著百姓生計的事情國家定不會坐視不管,薅薅羊毛挺好,現在能做就是看他們鷸蚌相爭。
  • 別說菜販 社區店也扛不住了!社區團購低價搶市風越刮越猛
    社區團購低價搶市真的能夠長久嗎?生意日漸冷清的傳統超市會跟風降價嗎?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讓子彈飛一會,未來會怎樣還有待市場檢驗。冷冷冷!有的超市已經歇業 小店也喊生意難做家住廈門源昌鑫海灣的鄭奶奶近日發現,之前她常去的永輝超市,最近突然關門歇業了。「東西比線上平臺貴很多,一天也沒幾個客人,關門是遲早的事。」
  • 社區團購興盛 經不起「賣菜革命」折騰的小販怎樣了
    最近,圍繞網際網路巨頭該不該進入社區團購的問題,成為一場各方積極參與的爭端。社區團購早已有之,但社區團購作為一種風氣,興盛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特別背景。巨頭們像是在一夜之間發現了社區團購的寶藏,必欲布局、爭奪為快。這種景況,似曾相識。
  • 他們為什麼要抵制社區團購?
    深燃試圖站在一個客觀中立的視角,來解讀社區團購背後的爭議。先說結論:1、社區團購絕不僅是賣菜,這只是開始,所以被巨頭搶生意的,不只是賣菜的小攤小販。誰在抵制社區團購?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搞清楚,社區團購到底在搶誰的生意。賣菜的小攤小販和菜市場肯定是首當其衝。現在社區團購的核心品類是生鮮(蔬菜和水果),生鮮是剛需且高頻,平臺無一例外都是用生鮮打頭陣,起到了很好的引流效果。這也是為什麼突然所有巨頭都在「賣菜」。
  • 社區團購衝擊下的水果店主:現在看不到希望,真看不到希望
    01社區團購興起之後客流下降是沒法阻擋的大趨勢我姓白,江蘇人,我是85年的,現在主要是做水果生意,店在蘇州,一共有9家門店,都是300平以上的賣場。我自己也做短視頻,也發表一些言論,現在有4萬多,5萬不到的粉絲,我也發一些這種東西,很多人都會跟我反映,今年生意是做不下去的,首先是疫情,然後本來生意就不好,現在出現這個東西,好多人都想轉型不做了,很多想創業的年輕人,想做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都退縮了,都不做了。
  • 就算千人唾、萬人罵,為什麼巨頭還是要搶菜攤生意?
    有人吐槽:巨頭搶完商家的生意,現在又開始打菜市場攤販的主意了,簡直是想「撒下絕戶網,搞死普通人。」更誅心的評論則指出:國外的科技巨頭,在搞量子物理,登陸火星,我們的平臺巨頭在社區賣菜;人家追求的是星辰大海,我們卻整天忙著和底層小攤販爭奪蠅頭小利,境界實在不同。
  • 現在的生意,不再是靠『熬』就可以熬得過去!取決於生意操盤能力
    現在的生意,不再是靠『熬』就可以熬得過去!原因很簡單:以前的生意,因果都很單一,從一個因很容易推到果,而從果很容易找到一個因,進貨、賣貨坐等賺差價就可以賺錢,那個時候是因為信息的不透明,賺的是信息差異。但現在不一樣了,造成某種結果的是多方面的原因。
  • 當我們討論社區團購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現在輪到社區團購了。每個人都在研究,每個人都在讀材料、調研、找專家訪談,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在投資圈也好,網際網路圈也好,零售圈也好,如果你不對「社區團購」這件事情表態,好像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然而,市場並不真正理解社區團購——就像市場在2017年不理解手遊,2018年不理解短視頻,2019年不理解直播帶貨。
  • 獨家丨社區團購衝擊下的水果店主:現在看不到希望,真看不到希望
    我自己也做短視頻,也發表一些言論,現在有4萬多,5萬不到的粉絲,我也發一些這種東西,很多人都會跟我反映,今年生意是做不下去的,首先是疫情,然後本來生意就不好,現在出現這個東西,好多人都想轉型不做了,很多想創業的年輕人,想做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都退縮了,都不做了。
  • 不必太早對「社區團購」喊打喊殺:時間會證明一切
    位於武漢市江漢區的一家社區店老闆李強(化名)對《靈獸》感慨,糟心的是,佣金賺不了多少,店裡收入還下降了60%。  今年6月,李強沒招架住一波波地推人員的「強攻」,加入到社區團購平臺中,自己的店成為社區團購自提點。在他的門店外,一側是美團優選的貨物框,一側是橙心優選的。
  • 大公司們押注社區團購,這真的是賺錢生意嗎?
    阿里巴巴派出四路大軍進軍社區團購,傳聞其中一員盒馬獲得了阿里巴巴40億美元扶持。盒馬事業群總裁侯毅以「我們會缺錢嗎?」作為回應;滴滴出行CEO程維在11月初的公司內部全員會中表示:「滴滴對橙心優選的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市場第一名。」京東則是淡出已久的創始人劉強東親自帶隊,並開始整合京東分散的社區團購、部分零售業務部門,主打面向下沉市場的京喜。
  • 家門口的菜攤會被社區團購「玩」壞?
    每天清早,各家鋪子前擠滿了前來灌臘腸的居民,一眼望去,幾乎都是老年人,仿佛正在掀起的社區團購浪潮與他們無關。記者隨機走訪了這家菜市場多個鋪位,他們也表示生意暫未受到社區團購的衝擊。「該買還得買啊,這段時間菜價也沒有受到波動。」張萌的蔬菜鋪子在菜市場入口,據她觀察,菜市場裡不乏年輕人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