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哈姆雷特>故事,認識哈姆雷特人性:越是高貴越是猶豫

2021-01-09 壹兒說教育

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劇目,世人熟知。他身上的人性,你知多少,又具備多少?

哈姆雷特是13世紀初丹麥王子,他本是一個翩翩公子,集所有美德於一身的完美存在:外型上,他是大眾追隨的模子,時尚界的鏡子;他口才不輸廷臣,眼光不遜飽學之士,劍術堪比武士;他受萬眾景仰與愛戴;他睿智聰慧;機敏詼諧等等。

但是一旦進入進退兩難的處境,他萬劫不復地墮落,慘狀似遠過一般人。為什麼會這樣?

就因為他是王子,就因為他是完美的存在。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故事:

驚聞父死母婚,哈姆雷特從就讀國外學校回家。見母親與新王---叔父---恩愛幸福,他感到憂鬱,悶悶不樂。一日,得與父親鬼魂對話,被告知其死之真相:叔父在他熟睡時,灌藥於耳中致死,且死者因突然而無法行懺悔之禮,只得死後入地獄(基督教教義,人死之前若懺悔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將入地獄)。鬼魂一再要求哈姆雷特報仇。讓哈姆雷特從此內心掀起狂波巨浪。為了不打草驚蛇,哈姆雷特開始裝瘋賣傻。他知曉自己的女友Ophelia(忠臣Polonius之女)被敵方利用,來刺探他瘋癲的真偽。於是對她百般羞辱。可憐Ophelia身不由己,兩邊為難,深受愛人毒舌之害。這讓哈姆雷特也內心煎熬,他開始思考自殺(To be or not to be)。但是死後將發生什麼,別人會怎麼評價我?還會認為我高貴嗎?死了一了百了,但也再不可挽回。一番思索,時機已過。死亡就與復仇一樣, 難倒了這靈魂高貴的王子。遇到一群演員老朋友,這是讓哈姆雷特暫時真心快樂的事情。他開始籌劃劇中劇,讓他們出演「The murder of Gonzogo」。然後讓好友Horatio旁觀國王,以確證他心中的鬼。國王看見自己曾經的殺兄行為被搬上舞臺,大驚失色。起身離去,在聖像面前跪拜懺悔。王后見Hamlet設計的舞劇惹怒了國王,準備叫Hamlet來訓話。Hamlet在前往母后寢宮的路上見到跪拜哭泣的國王。仇人近在咫尺,拔刀在手正要完成復仇大業。游離的眼神看到了面前的聖像。「就這麼殺了他?在他正懺悔的時候?我將把他送進天堂!世人將嘲笑我這樣替父報仇!不行,我要尋找更好的機會報仇。」就這樣,他錯失絕佳復仇時機。來到母后處,讓王后意料不到的是,哈姆雷特教訓了母親,殘忍地責罵她。並刺殺死了藏在簾幕後的Polonius。哈姆雷特殺人了,國王暫時佔了上風,他派人將哈姆雷特帶往英格蘭,並讓人將他暗殺。可是哈姆雷特很機智,他活著回來了。可是,回來卻見到了愛人Ophelia的葬禮。父親死後,她悲痛成瘋,最後淹死在河裡。

Ophelia還有一位原本在法國求學的哥哥,他聽聞父親去世趕回來。國王挑唆他找Hamlet報仇。於是有了最後的決鬥。國王欲制哈姆雷特於死地,準備了毒劍與毒酒。可是卻讓王后喝了毒酒,讓Ophelia哥哥中了毒劍之後又刺傷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死之前,得知真相,怒殺國王。眾人亡,只留下講故事的Horatio。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我首先為Ophelia鳴不平。一個美好賢惠溫柔如水的女孩,夾在兩方之間就這麼被斷送了青春年華。哈姆雷特歸根結蒂最愛是他自己---為了復仇大業,他不惜將愛人萬箭穿心,甚至置她於死地。

在Ophelia的葬禮上,Hamlet吐露了真情,是很深的愛。但是又有個什麼用處。

Hamlet在面對困難處境的時候,心中其實醞釀過三條出路:自殺;隱居和復仇。復仇是眾望所歸,於是為了不負眾望,他選擇了這一條最艱險最難走的路。最後,他對於自己的死還比較滿意,讓Horatio事無巨細,要講述給世人聽。這就是高貴王子的心思與糾結人生的地方:留一個好名聲。試想,我們也有多少人為了留一個好名聲而在奮鬥,而在煎熬?講到Hamlet的古怪與發瘋,我問我的學生們:你們有過覺得自己思維或言行古怪的時候嗎?頗有幾位似點非點著頭。

人從母體中出來,有了飢餓感,開始了渴望---「我要吃」,也就開始了二元分裂。在原生家庭和社會的各種影響下,人的分裂或會加劇,不正常的感覺就會越強烈。

Hamlet的靈魂可以達到無限的高度,他的肉體卻將這靈魂拉扯下來,在人世受苦。這種高度與人世的苦難構成了他獨特的人性。

這種人性具有文化身份,在歷史長河中傳承延續。在每個人的身上流淌。我們都有抑鬱瘋癲的時刻,只是沒有達到哈姆雷特的高度。因為我們的高貴與惡劣處境不及他的嚴重。我們可以為不用在悲劇中任主角而暗自慶幸。同時也開始了解自己的抑鬱瘋狂原來來自美好靈魂與殘酷現實的交鋒。如何讓美好靈魂佔據上風可以成為後續話題。

我們都知道,古希臘各神話故事中的每一位都是一種人性的詮釋者,莎士比亞之所以成功,正在於尤其是他的四大悲劇,以各人物的悲劇性缺陷繼續詮釋著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人性:Hamlet的猶豫不決Othello的懷疑之心Macbeth的勃勃野心King Lear的聽信奉承。

相關焦點

  • 王子復仇記‖「說不完的莎士比亞」中最說不完的《哈姆雷特》
    像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其「戲劇化」色彩就特別濃重,尤其是結尾處丹麥王室的流血慘劇,可謂離奇非常,很難讓人將其與周圍的生活聯繫一塊。我想,這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戲劇」。正所謂「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只要人們能通過它建立對生活更深刻的認識,它也便實現了存在的價值。
  • 人越是高貴,越了解自己,對自身的評價就越是謙虛
    曾看過一句話感觸頗深:「人越是高貴,對自己的評價就越是謙虛。」的確,越是有成就的人就越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什麼是自己不能要的。有一個寓言說得好:一隻青蛙認為把肚皮鼓起來就成了大個,結果是把肚皮鼓破了,也改變不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什麼的?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生活環境讓我們對哈姆雷特這一小說人物形象有著不同的看法。時到今日,《哈姆雷特》在文學史上,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小說簡介:小說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父親託夢告訴他真相,他用自己的生命為父報仇的故事。人物形象分析: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出身名門,在皇室受過了良好的教育,哈姆雷特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 《哈姆雷特》新解:思想者與政治家、陰謀家復仇有什麼不同?
    這是一部借古諷今的劇作,莎士比亞通過「王子復仇記」故事反映了16世紀英國的社會現實:國家動蕩,政治腐敗,人性險惡;同時藉此表達人文主義理想:追求人的獨立、自由,追求社會解放。《哈姆萊特》的故事情節比較複雜,全劇圍繞三條線索展開故事,其中的主線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替父報仇的經過。
  • 《哈姆雷特》:快樂王子為何不再快樂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哈姆雷特形象的解讀也是豐富而多樣的。哈姆雷特曾經是一個快樂的王子,為何後來卻成為了憂鬱的王子呢?哈姆雷特是丹麥的王子,他出身高貴,天資聰穎,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無憂無慮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為一個單純善良,樂觀向上的理想主義者。
  • 哈姆雷特是世界上最「蠢」的人
    劇中人物克勞狄斯 丹麥國王哈姆雷特 前王之子,今王之侄福丁布拉斯 挪威王子霍拉旭 哈姆雷特之友波洛尼厄斯 御前大臣雷歐提斯 波洛尼厄斯之子[插圖]弗蘭西斯科 兵士雷納爾多 波洛尼厄斯之僕一隊長英格蘭使臣眾伶人二小丑格特魯德 丹麥王后,哈姆雷特之母奧菲利婭 波洛尼厄斯之女貴族、貴婦
  • 《哈姆雷特》能火,原來都是因為他們……
    故事講述2018世界末日決戰來臨之際,撒旦之子誕生人間,天堂與地獄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 【書香法院】屬於我心中的那個哈姆雷特
    Book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知行學社」成員戴小紅關於《哈姆雷特》一書的讀後感。屬於我心中的那個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至1603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它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纂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向叔叔復仇的故事。
  • 談《哈姆雷特》中經典獨白的理解。長實力與能力
    ————這句話取自莎士比亞所寫的巨著《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經典獨白。哈姆雷特恰好在上周我收到一份關於這本著作經典獨白的解析作業,使我有機會能夠進一步接觸和了解它,我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看了關於它的影片作品,以及一些人的評論。
  •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四大封神之作,為何它能排名第一?
    究其原因,還得從《哈姆雷特》這部經典說起。01、從環球到全球:為什麼會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不僅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同時也被奉為世界悲劇的神作。它取材於丹麥傳說,講述了一個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
  • 周末閱讀——《哈姆雷特》
    這部悲劇的劇情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狄斯為篡奪王位,謀殺了哈姆雷特的父親;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旋即改嫁克勞狄斯;哈姆雷特得到父親的鬼魂的啟示,設計復仇並與敵人同歸於盡。悲劇重點塑造了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這一形象經歷了快樂-憂鬱-延宕-行動四種不同的精神狀態。
  • 父王顯靈說出真相都不信,哈姆雷特放在中國,一定活不第二集
    哈姆雷特在每個人心中的形象萬千,但是要了解一個更深刻的哈姆雷特就必須深刻的理解莎翁及那個時代的背景,只有明了當時的背景,你才能明白為什麼「生存還是毀滅」這句臺詞為什麼會成為經典中的經典。(1)熟悉而又陌生的劇情《哈姆雷特》之所以在全世界都這麼出名,是因為整個故事情節在全世界幾乎都是存在的,那就是宮廷內鬥,為父報仇還有就是亂倫,這些故事的元素,幾乎部分時間部分民族的廣泛存在於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
  • 勞米·拉佩斯將飾演女版《哈姆雷特》阿里·阿巴西執導
    《王子復仇記》(Hamlet)的故事要被搬回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了,這一次扮演「哈姆雷特」的是一位女性。該片由伊朗導演阿里·阿巴西(Ali Abbasi)執導,瑞典女演員勞米·拉佩斯(Noomi Rapace)飾演「哈姆雷特」。
  • 哈姆雷特:從前途無量的王子淪落為弒君者,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所以,他的復仇,不再指向一個具體的克勞狄斯,而是模糊的人性中的「惡」。殺死克勞狄斯不是目的,重整乾坤才是目標。而莎士比亞認為,人性中醜陋一面,永遠也無法根除,哈姆雷特也永遠無法找到永久的解決辦法。自我的迷茫、心靈的抑鬱、情感的焦慮,不停的成為哈姆雷特前行的絆腳石。
  • 《哈姆雷特》導讀:善良與延宕
    叔父的募位,大臣們對新上任國王的阿諛奉承以及母親的背叛,這一切使得哈姆雷特對人性、親情和愛情都產生了懷疑,使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新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從而陷進一種孤獨和無助的狀態。種種不正常的變故的出現,使得他對奧菲利婭的愛也受到了衝擊。他怒喊道,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 第五人格:「哈姆雷特」竟是入殮師首款商城裝,「靈柩」或藏驚喜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並非入殮師的第一款奇珍時裝,但是他卻是莊園為數不多的演繹之星時裝之一,而且他也是從國際服脫穎而出的驚喜。與此同時「哈姆雷特」也是入殮師的第一款商城時裝,不管稀世、奇珍甚至獨特,入殮師終於與莊園玩家有了一次最近距離的接觸。同時也相信「哈姆雷特」的出現能夠引起玩家們更多的共鳴,畢竟在剛剛的調整中入殮師也是榜上有名。
  • 說說電影《哈姆雷特》的正確打開方式
    莎劇電影不同於一般商業片的原因在於,商業片的情節在於故事,觀眾只需要通過一連串的「視覺轟炸」去弄明白「發生了什麼事」與「每一段的小情節最終導致了什麼結果」,而莎劇電影的趣味正在於語言、臺詞、對白自身的獨特韻味。語言之間無法被完全翻譯、精準轉化的細微與曼妙之處,正是莎翁的文字魅力所在。
  • 吳其堯讀《最悖人道的謀殺》︱《哈姆雷特》的由來
    貝文頓的核心觀點是:《哈姆雷特》作為西方文明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自誕生以來,舞臺演出、文本批評及編輯注釋三者一直並行不悖,《哈姆雷特》的歷史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整個英語世界文化史的一種範式(paradigm)。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人在任何時期都可以通過《哈姆雷特》提供的這一範式更好地了解自己。
  • 每個人心中,都有1本《哈姆雷特》劇本,也許是家族的悲傷
    《哈姆雷特》劇照,圖片來源網絡03 思考人性中的排他性人是生來具有排他性的,這是在自然界遇到威脅,人體本身攜帶的防禦機制。《哈姆雷特》劇照,圖片來源網絡04 我們從哈姆雷特身上見到自己我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從360度全角度去解讀王子的人設
  • 哈姆雷特的悲劇:從二元對立的文化心理結構到時代的悲劇文化性格
    02 哈姆雷特的悲劇揭示了文藝復興時期悲劇性的文化性格當哈姆雷特面對生存問題時,他多次提到要與自己的生命告別,他對死亡本身無所畏懼,生存和死亡並不能動搖他的意志,使他動搖的是生存和死亡的運作方式:生存要有高貴的形式,那死亡呢?用什麼方式離開生命才顯得這種死亡如生前一樣的高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