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劇目,世人熟知。他身上的人性,你知多少,又具備多少?
哈姆雷特是13世紀初丹麥王子,他本是一個翩翩公子,集所有美德於一身的完美存在:外型上,他是大眾追隨的模子,時尚界的鏡子;他口才不輸廷臣,眼光不遜飽學之士,劍術堪比武士;他受萬眾景仰與愛戴;他睿智聰慧;機敏詼諧等等。
但是一旦進入進退兩難的處境,他萬劫不復地墮落,慘狀似遠過一般人。為什麼會這樣?
就因為他是王子,就因為他是完美的存在。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故事:
驚聞父死母婚,哈姆雷特從就讀國外學校回家。見母親與新王---叔父---恩愛幸福,他感到憂鬱,悶悶不樂。一日,得與父親鬼魂對話,被告知其死之真相:叔父在他熟睡時,灌藥於耳中致死,且死者因突然而無法行懺悔之禮,只得死後入地獄(基督教教義,人死之前若懺悔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將入地獄)。鬼魂一再要求哈姆雷特報仇。讓哈姆雷特從此內心掀起狂波巨浪。為了不打草驚蛇,哈姆雷特開始裝瘋賣傻。他知曉自己的女友Ophelia(忠臣Polonius之女)被敵方利用,來刺探他瘋癲的真偽。於是對她百般羞辱。可憐Ophelia身不由己,兩邊為難,深受愛人毒舌之害。這讓哈姆雷特也內心煎熬,他開始思考自殺(To be or not to be)。但是死後將發生什麼,別人會怎麼評價我?還會認為我高貴嗎?死了一了百了,但也再不可挽回。一番思索,時機已過。死亡就與復仇一樣, 難倒了這靈魂高貴的王子。遇到一群演員老朋友,這是讓哈姆雷特暫時真心快樂的事情。他開始籌劃劇中劇,讓他們出演「The murder of Gonzogo」。然後讓好友Horatio旁觀國王,以確證他心中的鬼。國王看見自己曾經的殺兄行為被搬上舞臺,大驚失色。起身離去,在聖像面前跪拜懺悔。王后見Hamlet設計的舞劇惹怒了國王,準備叫Hamlet來訓話。Hamlet在前往母后寢宮的路上見到跪拜哭泣的國王。仇人近在咫尺,拔刀在手正要完成復仇大業。游離的眼神看到了面前的聖像。「就這麼殺了他?在他正懺悔的時候?我將把他送進天堂!世人將嘲笑我這樣替父報仇!不行,我要尋找更好的機會報仇。」就這樣,他錯失絕佳復仇時機。來到母后處,讓王后意料不到的是,哈姆雷特教訓了母親,殘忍地責罵她。並刺殺死了藏在簾幕後的Polonius。哈姆雷特殺人了,國王暫時佔了上風,他派人將哈姆雷特帶往英格蘭,並讓人將他暗殺。可是哈姆雷特很機智,他活著回來了。可是,回來卻見到了愛人Ophelia的葬禮。父親死後,她悲痛成瘋,最後淹死在河裡。
Ophelia還有一位原本在法國求學的哥哥,他聽聞父親去世趕回來。國王挑唆他找Hamlet報仇。於是有了最後的決鬥。國王欲制哈姆雷特於死地,準備了毒劍與毒酒。可是卻讓王后喝了毒酒,讓Ophelia哥哥中了毒劍之後又刺傷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死之前,得知真相,怒殺國王。眾人亡,只留下講故事的Horatio。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我首先為Ophelia鳴不平。一個美好賢惠溫柔如水的女孩,夾在兩方之間就這麼被斷送了青春年華。哈姆雷特歸根結蒂最愛是他自己---為了復仇大業,他不惜將愛人萬箭穿心,甚至置她於死地。
在Ophelia的葬禮上,Hamlet吐露了真情,是很深的愛。但是又有個什麼用處。
Hamlet在面對困難處境的時候,心中其實醞釀過三條出路:自殺;隱居和復仇。復仇是眾望所歸,於是為了不負眾望,他選擇了這一條最艱險最難走的路。最後,他對於自己的死還比較滿意,讓Horatio事無巨細,要講述給世人聽。這就是高貴王子的心思與糾結人生的地方:留一個好名聲。試想,我們也有多少人為了留一個好名聲而在奮鬥,而在煎熬?講到Hamlet的古怪與發瘋,我問我的學生們:你們有過覺得自己思維或言行古怪的時候嗎?頗有幾位似點非點著頭。
人從母體中出來,有了飢餓感,開始了渴望---「我要吃」,也就開始了二元分裂。在原生家庭和社會的各種影響下,人的分裂或會加劇,不正常的感覺就會越強烈。
Hamlet的靈魂可以達到無限的高度,他的肉體卻將這靈魂拉扯下來,在人世受苦。這種高度與人世的苦難構成了他獨特的人性。
這種人性具有文化身份,在歷史長河中傳承延續。在每個人的身上流淌。我們都有抑鬱瘋癲的時刻,只是沒有達到哈姆雷特的高度。因為我們的高貴與惡劣處境不及他的嚴重。我們可以為不用在悲劇中任主角而暗自慶幸。同時也開始了解自己的抑鬱瘋狂原來來自美好靈魂與殘酷現實的交鋒。如何讓美好靈魂佔據上風可以成為後續話題。
我們都知道,古希臘各神話故事中的每一位都是一種人性的詮釋者,莎士比亞之所以成功,正在於尤其是他的四大悲劇,以各人物的悲劇性缺陷繼續詮釋著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人性:Hamlet的猶豫不決Othello的懷疑之心Macbeth的勃勃野心King Lear的聽信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