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威廉莎士比亞/著
子龍--《哈姆雷特》.mp3
11:16來自南安市廣播電視臺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分享的是威廉莎士比亞的經典小說《哈姆雷特》。
楊春時
《哈姆雷特(Hamlet)》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最為重要的一部悲劇作品。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於英格蘭埃文河畔斯特拉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從7歲起,莎士比亞在當地的文法學校學習拉丁語和希臘語。由於父親生意破產、家道中落,莎士比亞不得不在14歲時結束學業,幫助父親經商。18歲時,他與本地富農的女兒安妮哈瑟維結為夫妻。1587年,莎士比亞隻身到來到倫敦謀生。在倫敦的劇院,他先是充當馬夫、從事雜役,後來從事演員、導演和編劇工作,並最終成為劇院股東。1612年左右,莎士比亞告別倫敦回鄉定居。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在他52歲生日那天病逝。莎士比亞的寫作事業大約從1588年起開始,他先是加工、潤色舊的劇本,繼而改編劇本,最後開始自己的獨立創作。在大約1590年到1612年的20多年間,莎士比亞一共撰寫了37部戲劇,創作了154首十四行詩和2首長詩。在所有的這些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四大悲劇)和《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四大喜劇)。1616年,偉大的莎士比亞逝世。
《哈姆雷特》取材於12世紀的《丹麥史》,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全劇分為5幕20場。這部悲劇的劇情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狄斯為篡奪王位,謀殺了哈姆雷特的父親;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旋即改嫁克勞狄斯;哈姆雷特得到父親的鬼魂的啟示,設計復仇並與敵人同歸於盡。悲劇重點塑造了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這一形象經歷了快樂-憂鬱-延宕-行動四種不同的精神狀態。
哈姆雷特首先是一個快樂、積極的人文主義者,他受到父母和世界的關愛,接受過進步的大學教育,發自肺腑地讚美人類和生活:
人是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理性的!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然而,在悲劇的第一幕,父親離奇駕崩,母親倉促改嫁,父親的鬼魂讓哈姆雷特必須完成復仇任務。通過第二幕的裝瘋和試探,哈姆雷特確認了叔父篡位、母親改嫁、朋友背叛、滿朝文武狼狽為奸的事實,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從快樂的王子變為憂鬱的王子:
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哼!哼!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哈姆雷特對愛情和女性也產生了懷疑,他訓斥改嫁的母親,還借裝瘋申斥戀人奧菲利婭:
上帝給了你們一張臉,你們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張。你們煙視媚行,淫聲浪氣,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亂起名字,賣弄你們不懂事的風騷。算了吧,我再也不敢領教了;它已經使我發了狂。我說,我們以後再也不要結什麼婚了;……
哈姆雷特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卻沒有迅速、果斷地復仇,而是陷入了延宕,對自我和世界產生了深刻的懷疑: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在那死的睡眠裡,究竟將要做些什麼夢,那不能不使我們顧慮。人們甘心久困於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在悲劇的第三幕,通過安排含有謀殺、篡位情節的「戲中戲」,哈姆雷特確認了叔父克勞狄斯的罪行,卻沒有及時殺掉他;而後克勞狄斯向上帝祈禱,哈姆雷特也沒有趁機出手。至於哈姆雷特陷入延宕的原因,學者們一般認為,對哈姆雷特而言,父王駕崩和母親改嫁不僅是謀殺、竊國和亂倫的罪惡,還意味著人文主義精神的毀滅,他所擔負的任務是「重整乾坤」,恢復人文主義的秩序和信仰,這一任務不能憑藉揮劍復仇便可輕易完成。德國詩人歌德對哈姆雷特的分析非常精闢,他說:「每個責任對他都是神聖的,這個責任卻是太沉重了。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對於他卻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樣地徘徊、輾轉、恐懼、進退維谷,總是觸景生情,總是回憶過去;最後幾乎失卻他面前的目標。」「這是一株橡樹,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裡。」
當然,哈姆雷特的延宕絕不意味著退縮和放棄,他在懷疑和痛苦中探索和進取,展現出行動的王子的狀態。第二幕的裝瘋和試探、第三幕的戲中戲和誤殺大臣波洛涅斯、第四幕被送往英國並逃回,都是哈姆雷特堅持行動的表現。終於,在第五幕送葬和比劍後,哈姆雷特終於和克勞狄斯同歸於盡,完成了復仇使命。
《哈姆雷特》運用豐富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複雜、飽滿的人物性格,具備深刻的悲劇意義。《哈姆雷特》創作於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中期(1601~1607年),也即悲劇時期,莎士比亞在此一時期創作了《哈姆雷特》與《麥克白》、《李爾王》、《奧賽羅》這「四大悲劇」。此時,伊莉莎白女王統治進入晚期,社會矛盾激化,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即位後的政策更趨向反動。這時的莎士比亞閱歷趨於豐富、思想也愈發成熟,他看到了浮華、繁榮的文藝復興後期社會背後的黑暗和罪惡,開始思索人與人之相互殺戮、欺詐、剝奪的對立關係。於是,早期喜劇中的人文主義樂觀情調讓位於沉鬱、悲愴和激憤的悲劇風格。
《哈姆雷特》不僅是莎翁最負盛名的悲劇,還是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俄國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曾評價道:「《哈姆萊特》是戲劇詩人之王莎士比亞的燦爛王冠上面的一顆最光輝的鑽石。」直到今天,《哈姆雷特》仍然是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頻度最高的劇目。《哈姆雷特》的成功,為莎翁帶來了巨大的榮譽。與莎士比亞同時的本瓊生稱譽莎士比亞為「時代的靈魂」,說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千秋萬代」。本瓊生的讚譽沒有落空,從17世紀始,莎士比亞的戲劇傳入德、法、意、俄及北歐諸國,然後漸及美國乃至世界各地,對全世界的戲劇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到了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先後興起,很多著名作家都深受莎士比亞的影響並以其為楷模。歌德說:「我讀到他的第一頁.就使我一生都屬於他了;讀完第一部,我就像一個生下來的盲人,一隻奇異的手在瞬間使我的雙眼看到了光明……感謝賜我智慧的神靈。」馬克思則稱高度地稱讚莎士比亞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書香南安
閱讀,是一個民族精神發育和文化傳承的基本途徑,也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近年來,由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相關部門組織發起的「全民閱讀」活動在全國開展以來,全社會閱讀氛圍更加濃厚,社會影響日益深遠。
當前,全民閱讀在八閩大地方興未艾。為了進一步濃厚我市的書香氛圍,號召更多人加入到閱讀的行列,在閱讀的陪伴下開啟美好新生活,南安市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平臺與迪豐讀書APP平臺聯合共建「書香南安」融媒體文創項目。
我們攜手迪豐讀書,每周計劃提供2本新書,全年共計96本新書分享給市民朋友。每本新書製作成音頻需經寫作、校對、審核、錄音、製作等環節,每本新書的撰稿、審核都由知名學者負責把關,錄音邀請知名主播參與。通過歷史文脈和歷史敘事的梳理,讓南安人民更好地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南安人民的閱讀熱情,從而進一步增強南安人民在新時代開創嶄新事業的信心,助推南安率先在全省建設「全民閱讀示範市」。
更多閱讀
想看更多內容
點擊菜單欄「微服務」-「迪豐讀書」
【來源:迪豐讀書】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媒體求助熱線:
18659830003、1869836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