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閱讀——《哈姆雷特》

2020-12-17 南安市廣播電視臺

哈姆雷特

威廉莎士比亞/著

子龍--《哈姆雷特》.mp3

11:16來自南安市廣播電視臺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分享的是威廉莎士比亞的經典小說《哈姆雷特》。

楊春時

《哈姆雷特(Hamlet)》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最為重要的一部悲劇作品。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於英格蘭埃文河畔斯特拉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從7歲起,莎士比亞在當地的文法學校學習拉丁語和希臘語。由於父親生意破產、家道中落,莎士比亞不得不在14歲時結束學業,幫助父親經商。18歲時,他與本地富農的女兒安妮哈瑟維結為夫妻。1587年,莎士比亞隻身到來到倫敦謀生。在倫敦的劇院,他先是充當馬夫、從事雜役,後來從事演員、導演和編劇工作,並最終成為劇院股東。1612年左右,莎士比亞告別倫敦回鄉定居。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在他52歲生日那天病逝。莎士比亞的寫作事業大約從1588年起開始,他先是加工、潤色舊的劇本,繼而改編劇本,最後開始自己的獨立創作。在大約1590年到1612年的20多年間,莎士比亞一共撰寫了37部戲劇,創作了154首十四行詩和2首長詩。在所有的這些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四大悲劇)和《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四大喜劇)。1616年,偉大的莎士比亞逝世。

《哈姆雷特》取材於12世紀的《丹麥史》,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全劇分為5幕20場。這部悲劇的劇情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狄斯為篡奪王位,謀殺了哈姆雷特的父親;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旋即改嫁克勞狄斯;哈姆雷特得到父親的鬼魂的啟示,設計復仇並與敵人同歸於盡。悲劇重點塑造了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這一形象經歷了快樂-憂鬱-延宕-行動四種不同的精神狀態。

哈姆雷特首先是一個快樂、積極的人文主義者,他受到父母和世界的關愛,接受過進步的大學教育,發自肺腑地讚美人類和生活:

人是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理性的!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然而,在悲劇的第一幕,父親離奇駕崩,母親倉促改嫁,父親的鬼魂讓哈姆雷特必須完成復仇任務。通過第二幕的裝瘋和試探,哈姆雷特確認了叔父篡位、母親改嫁、朋友背叛、滿朝文武狼狽為奸的事實,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從快樂的王子變為憂鬱的王子:

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哼!哼!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哈姆雷特對愛情和女性也產生了懷疑,他訓斥改嫁的母親,還借裝瘋申斥戀人奧菲利婭:

上帝給了你們一張臉,你們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張。你們煙視媚行,淫聲浪氣,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亂起名字,賣弄你們不懂事的風騷。算了吧,我再也不敢領教了;它已經使我發了狂。我說,我們以後再也不要結什麼婚了;……

哈姆雷特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卻沒有迅速、果斷地復仇,而是陷入了延宕,對自我和世界產生了深刻的懷疑: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在那死的睡眠裡,究竟將要做些什麼夢,那不能不使我們顧慮。人們甘心久困於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在悲劇的第三幕,通過安排含有謀殺、篡位情節的「戲中戲」,哈姆雷特確認了叔父克勞狄斯的罪行,卻沒有及時殺掉他;而後克勞狄斯向上帝祈禱,哈姆雷特也沒有趁機出手。至於哈姆雷特陷入延宕的原因,學者們一般認為,對哈姆雷特而言,父王駕崩和母親改嫁不僅是謀殺、竊國和亂倫的罪惡,還意味著人文主義精神的毀滅,他所擔負的任務是「重整乾坤」,恢復人文主義的秩序和信仰,這一任務不能憑藉揮劍復仇便可輕易完成。德國詩人歌德對哈姆雷特的分析非常精闢,他說:「每個責任對他都是神聖的,這個責任卻是太沉重了。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對於他卻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樣地徘徊、輾轉、恐懼、進退維谷,總是觸景生情,總是回憶過去;最後幾乎失卻他面前的目標。」「這是一株橡樹,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裡。」

當然,哈姆雷特的延宕絕不意味著退縮和放棄,他在懷疑和痛苦中探索和進取,展現出行動的王子的狀態。第二幕的裝瘋和試探、第三幕的戲中戲和誤殺大臣波洛涅斯、第四幕被送往英國並逃回,都是哈姆雷特堅持行動的表現。終於,在第五幕送葬和比劍後,哈姆雷特終於和克勞狄斯同歸於盡,完成了復仇使命。

《哈姆雷特》運用豐富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複雜、飽滿的人物性格,具備深刻的悲劇意義。《哈姆雷特》創作於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中期(1601~1607年),也即悲劇時期,莎士比亞在此一時期創作了《哈姆雷特》與《麥克白》、《李爾王》、《奧賽羅》這「四大悲劇」。此時,伊莉莎白女王統治進入晚期,社會矛盾激化,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即位後的政策更趨向反動。這時的莎士比亞閱歷趨於豐富、思想也愈發成熟,他看到了浮華、繁榮的文藝復興後期社會背後的黑暗和罪惡,開始思索人與人之相互殺戮、欺詐、剝奪的對立關係。於是,早期喜劇中的人文主義樂觀情調讓位於沉鬱、悲愴和激憤的悲劇風格。

《哈姆雷特》不僅是莎翁最負盛名的悲劇,還是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俄國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曾評價道:「《哈姆萊特》是戲劇詩人之王莎士比亞的燦爛王冠上面的一顆最光輝的鑽石。」直到今天,《哈姆雷特》仍然是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頻度最高的劇目。《哈姆雷特》的成功,為莎翁帶來了巨大的榮譽。與莎士比亞同時的本瓊生稱譽莎士比亞為「時代的靈魂」,說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千秋萬代」。本瓊生的讚譽沒有落空,從17世紀始,莎士比亞的戲劇傳入德、法、意、俄及北歐諸國,然後漸及美國乃至世界各地,對全世界的戲劇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到了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先後興起,很多著名作家都深受莎士比亞的影響並以其為楷模。歌德說:「我讀到他的第一頁.就使我一生都屬於他了;讀完第一部,我就像一個生下來的盲人,一隻奇異的手在瞬間使我的雙眼看到了光明……感謝賜我智慧的神靈。」馬克思則稱高度地稱讚莎士比亞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書香南安

閱讀,是一個民族精神發育和文化傳承的基本途徑,也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近年來,由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相關部門組織發起的「全民閱讀」活動在全國開展以來,全社會閱讀氛圍更加濃厚,社會影響日益深遠。

當前,全民閱讀在八閩大地方興未艾。為了進一步濃厚我市的書香氛圍,號召更多人加入到閱讀的行列,在閱讀的陪伴下開啟美好新生活,南安市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平臺與迪豐讀書APP平臺聯合共建「書香南安」融媒體文創項目。

我們攜手迪豐讀書,每周計劃提供2本新書,全年共計96本新書分享給市民朋友。每本新書製作成音頻需經寫作、校對、審核、錄音、製作等環節,每本新書的撰稿、審核都由知名學者負責把關,錄音邀請知名主播參與。通過歷史文脈和歷史敘事的梳理,讓南安人民更好地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南安人民的閱讀熱情,從而進一步增強南安人民在新時代開創嶄新事業的信心,助推南安率先在全省建設「全民閱讀示範市」。

更多閱讀

想看更多內容

點擊菜單欄「微服務」-「迪豐讀書」

【來源:迪豐讀書】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媒體求助熱線:

18659830003、18698360003

相關焦點

  • 興安萬裡 · 閱讀有你 | 好書分享《哈姆雷特》
    興安萬裡 · 閱讀有你 | 好書分享《哈姆雷特》 2020-11-04 1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其實只是閱讀理解不及格
    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說的是對於同一篇文字不同人會有各自不同的解讀。而解讀的前提是,在正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之上,結合自己的經歷進行有關聯的解讀。而事實上,更常見的情況是在閱讀理解不合格的基礎上的雞同鴨講。《高分閱讀法-成績大幅提高的秘密武器》這本書提供了從閱讀到理解再到運用的一整套方法。
  • 【書香法院】屬於我心中的那個哈姆雷特
    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的今天,各種即時滿足的內容消費佔據了每個人的視野,沉浸式閱讀也變得尤為困難。但我們堅信,在信息洪流的影響下,現代人的生活迫切需要傳統閱讀的點綴。屬於我心中的那個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至1603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
  • 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周末樂園
    記者近日發現,在梅縣區南口鎮益昌村就有這樣一個悠閒的地方——領慧書屋春暉驛站,每周末免費對外開放。 在領慧書屋春暉驛站,記者看到院子裡綠意盎然,五彩繽紛的花卉裝點著整個小院,孩子們或在草地上開心玩耍,或在書屋裡認真看書。
  • 周末閱讀打卡⑪|「微甜」首次推出線上直播閱讀分享,老朋友王...
    ,一直都致力於提升閱讀興趣,活化閱讀形式,播撒「書香北片」的種籽。周末閱讀打卡!領讀者第1期:跟著洛浦中學麥若雅老師一起來閱讀周末閱讀打卡②| 番禺區大石中學湯麗華老師領讀:《什麼是良好的教育》周末閱讀打卡③| 番禺區大石小學陳文敏老師領讀:《樓高望斷天涯路——名樓》周末閱讀打卡④丨北片教育黃逸玲老師傾情推薦
  • 了解<哈姆雷特>故事,認識哈姆雷特人性:越是高貴越是猶豫
    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劇目,世人熟知。他身上的人性,你知多少,又具備多少?首先,讓我們來了解故事:驚聞父死母婚,哈姆雷特從就讀國外學校回家。見母親與新王---叔父---恩愛幸福,他感到憂鬱,悶悶不樂。一日,得與父親鬼魂對話,被告知其死之真相:叔父在他熟睡時,灌藥於耳中致死,且死者因突然而無法行懺悔之禮,只得死後入地獄(基督教教義,人死之前若懺悔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將入地獄)。鬼魂一再要求哈姆雷特報仇。讓哈姆雷特從此內心掀起狂波巨浪。
  •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什麼的?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生活環境讓我們對哈姆雷特這一小說人物形象有著不同的看法。時到今日,《哈姆雷特》在文學史上,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小說簡介:小說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父親託夢告訴他真相,他用自己的生命為父報仇的故事。人物形象分析: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出身名門,在皇室受過了良好的教育,哈姆雷特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 《哈姆雷特》導讀:善良與延宕
    哈姆雷特的突圍過程是曲折坎坷的,它經歷過低谷時的哀傷,邁向高峰時的信心,然而最後卻沒有尋到出路,哈姆雷特想到父親被謀殺,一種精神幻滅感就瀰漫開,他就更堅定信心的要為父報仇,但是面對現實,哈姆雷特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 文學閱讀的多維向度
    個體不同帶來閱讀空間差異如果僅從字面看,「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似乎暗示,一個讀者眼中,就只有一個哈姆雷特。然而,維吉尼亞·伍爾夫在談到自己閱讀《哈姆雷特》的體會時曾說,她少年時就讀《哈姆雷特》,後來又多次閱讀,卻是常讀常新,人生的不同階段對這部經典的理解都有不同,心中的哈姆雷特形象也有變化。這樣,她的眼中就不止一個哈姆雷特了。那麼,一個讀者眼中,到底有多少個哈姆雷特?伍爾夫的閱讀體驗,絕不是孤例。
  • 英語閱讀每日一練:周末加班的危險
    歡迎來到英語閱讀每日一練。每天閱讀英語小短文,學英語,長知識。今天我們要講一下電梯,升降電梯。一個人周末加班,卻被困在了電梯裡。怎麼回事呢?一起來讀一下吧!B. beds C. exits D. telephones02精彩翻譯許多人必須在周末工作
  • 《哈姆雷特》能火,原來都是因為他們……
    《哈姆雷特》創作於16、17世紀之交,英國正處在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時期。當時的英國,正在經歷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而《哈姆雷特》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這也是該劇讓「天使與惡魔」選擇這個時間節點共同出現的原因。 這時莎士比亞絕望地吐槽,有人看《哈姆雷特》簡直是奇蹟了。
  • 《哈姆雷特》:快樂王子為何不再快樂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哈姆雷特形象的解讀也是豐富而多樣的。哈姆雷特曾經是一個快樂的王子,為何後來卻成為了憂鬱的王子呢?哈姆雷特是丹麥的王子,他出身高貴,天資聰穎,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無憂無慮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為一個單純善良,樂觀向上的理想主義者。
  • 深圳周末藝文指南(12月5、6日)①《哈姆雷特》②京劇藝術節③文學...
    深圳讀書月進入尾聲,本周末,文壇大咖劉震雲將在中心書城演講「文學的潛臺詞」,著名評論家閻晶明在羅湖書城演講「走進魯迅的世界」,第二屆深圳書展仍在進行中。本周末,深圳戲劇音樂舞臺熱鬧非凡,2020當代戲劇雙年展好戲連臺,《哈姆雷特》《維納斯日記》《周六下午兩點半的咖啡館》精彩上演,不容錯過。
  • 安溪:山村創辦公益閱讀中心 孩子周末有「古厝樂園」
    朗讀名篇、學習奧數、學唱閩南歌謠、做手工麵食……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小文(化名)在安溪縣龍門鎮寶蓮堂公益閱讀中心又度過了愉快的時光。據了解,該中心雖然才開放一個多月,但已經吸引周圍村莊的不少小學生前來看書、學習,南安、廈門等地誌願者也在周末前來輔導孩子,豐富多彩的活動讓這裡成為山村孩子周末的樂園。
  • 語錄偵探|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類似表達是「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或「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英倫味甚濃的句子,幾乎是中國觀眾(讀者)介入莎士比亞作品的基準口訣。人們對之熟悉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對哈姆雷特的了解。
  • 哈姆雷特是世界上最「蠢」的人
    劇中人物克勞狄斯 丹麥國王哈姆雷特 前王之子,今王之侄福丁布拉斯 挪威王子霍拉旭 哈姆雷特之友波洛尼厄斯 御前大臣雷歐提斯 波洛尼厄斯之子[插圖]弗蘭西斯科 兵士雷納爾多 波洛尼厄斯之僕一隊長英格蘭使臣眾伶人二小丑格特魯德 丹麥王后,哈姆雷特之母奧菲利婭 波洛尼厄斯之女貴族、貴婦
  • 吳其堯讀《最悖人道的謀殺》︱《哈姆雷特》的由來
    貝文頓的核心觀點是:《哈姆雷特》作為西方文明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自誕生以來,舞臺演出、文本批評及編輯注釋三者一直並行不悖,《哈姆雷特》的歷史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整個英語世界文化史的一種範式(paradigm)。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人在任何時期都可以通過《哈姆雷特》提供的這一範式更好地了解自己。
  • 第五人格:演繹之星「哈姆雷特」首發,建模和畫師又要打起來了!
    大家好,歡迎閱讀本期的《第五速報》。 每年的第五人格都會進行演繹之星的評選活動,評選出來的也就是莊園中玩家喜歡的人氣角色,時間過了這麼久也許有的玩家已經忘了今年的演繹之星究竟是誰,當然這次也會像去年的設定一樣,不出意外國服和外服的都會上線,而且這一次是入殮師「哈姆雷特
  • 《第五人格》入殮師哈姆雷特上線時間介紹
    18183首頁 第五人格 《第五人格》入殮師哈姆雷特上線時間介紹 《第五人格》入殮師哈姆雷特上線時間介紹 來源:網絡
  • 這麼多版《哈姆雷特》 看的是什麼?
    「卷福版」《哈姆雷特》立陶宛「OKT版」《哈姆雷特》更具現代性,把情節敘述邏輯完全讓渡給了創作理念邏輯。  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有一系列莎劇在滬上演,其中《哈姆雷特》就有多個版本。  不過半場收尾時風雲突變:當克勞狄斯對哈姆雷特的殺心一定,黑色的碎屑瞬間升騰而起,猶如他內心再難以遏制的惡念一般噴薄而出,鋪天蓋地席捲一切。這一刻,似乎又還原了老哈姆雷特被殺的前緣。  而當下半場大幕拉開,這漫天的黑色慾念已經全然化成了地獄的裝扮,一舉奠定了全劇的主旨基調。所以「卷福版」是黑色的。這是地獄的顏色,而且充滿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