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後世動輒幾十、上百萬字的文學巨著相比,無論是字數還是篇幅,莎士比亞筆下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都「微小」的可憐。
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哈姆雷特》在世界文學史上豐碑般的地位。
《哈姆雷特》中的人物關係複雜微妙,每一個人物都色彩鮮明,哪怕一個小人物,都是一個窗口,望出去都有一片瑰麗的風景。
所有的人物當中,最閃耀,也最悲壯的,無疑是主角哈姆雷特。多舛的命運,辛辣的諷刺,跌宕的機遇,一齊給他蒙上了一層厚重而豔麗的色彩。
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對自己的看法,對世界的看法,是怎樣影響了他的命運?他又是如何一步步從鮮活到迷茫,從迷茫走向死亡的呢?
這些問題,是哈姆雷特自身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人的探究。
01被不斷疏遠和隔離中迷失自我,否定自我
在這個悲劇故事開始前,這位年輕的王子,此時正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德國威登堡大學求學。
毫無疑問,朝氣蓬勃的哈姆雷特,生活無憂無慮,接受著人文主義思想的洗禮。他從未見過世間的醜惡與陰暗,認為世間的一切都很美好。
然而,皇宮裡的巨變,一瞬間把他從天堂甩進了地獄。
自己深愛的父親突然暴斃。事後還不足一個月,叔叔娶了他的母親,成為丹麥新的統治者。葬禮和婚禮,還在同一天。
他對父親的緬懷和悲傷,遭到母親的指責和叔叔的嘲笑。家族之間的亂倫和背信棄義,讓他感到噁心。
溫暖的家族消失了,家人之間的親情蕩然無存,只剩下對逝者的冷漠,對現實的欲望。懷揣著鄙視和悲痛,他感嘆道:
「超乎尋常的親族,漠不相關的路人。」
為了討好丹麥的新王,他兒時的夥伴也成了權力的間諜,前來試探他的虛實。以波洛涅斯為代表的朝臣,虛偽狡詐。一面對他阿諛奉承,一面禁止女兒與自己的交往。
他一直愛慕的奧菲利婭,由於長輩的禁止,拒絕了他的一片痴情。
親情、友情、愛情,全都遠離了他。諾大的皇宮,找不到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人,除了一位和自己身份地位,有著天淵之別的士兵霍拉旭。
此時的他,猶如身處地獄。他徹底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未來的方向。面對生活的顛覆混亂,他一度迷茫到想自殺:
「或者那永生的真神不曾制定禁止自殺的律法!」
要知道,在哈姆雷特生活的年代,一般人很少會想到自殺。因為中世紀的基督教會向世人宣揚「原罪觀念」,意思是,人屬於上帝,是不能隨意結束自己的生命的。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哈姆萊特依然想到了自殺。他的惶恐不安,以及他對黑暗現實的無力感,使他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他找不到在這個汙穢的世間,繼續存活的意義。
哈姆萊特的自我,可以說是在親情、友情和愛情等各種關係裡,在不斷疏遠和隔離中,被慢慢的分解。
02在復仇中反覆尋找自我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哎,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從父親的鬼魂口中得知,原來一切都是叔叔陰謀。盛怒之下,他選擇了復仇。但他的復仇之路,並不是一條平直向上的直線。
父親遇害的真相,就像一隻狠狠攪動他命運的巨手,讓他的世界觀和行動跌宕起伏。他也在這種反覆無常中,拼命尋找自我。
迫於形勢,也為了自保,他裝瘋賣傻,既用來掩飾自己的企圖,同時又以此表達自己。在兒時的夥伴奉命前來試探自己時,他說道:
「在命運身上秘密的部分嗎?啊,對了,她本來是一個娼妓。」
他把自己比喻成馬基雅維利,咒罵命運是娼妓,發洩自己的不滿與憤恨。他感嘆命運變幻無常,不懲惡,也不揚善,還給善良的人帶來災禍。他把世界看作一個牢獄,裡面有許多囚犯、監室和地牢,丹麥是其中最壞的一間。
「倘不是因為我有了噩夢,那麼即使把我關在一個果殼裡,我也會把自己當作一個擁有著無限空間的君王。」
此時的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渴望掙脫束縛的囚徒,而不是一個拯救世界的英雄。在他的復仇之路上,他並非時時刻刻都能肯定自己的身份。
在他絕望之後,他又再度陷入了迷茫。他在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還是自己挺起胸膛,反抗人世間無涯的苦難之間糾結和彷徨。他既想用柄小小的刀子結束自己的一生,又認為自己這樣做是一個懦夫。
所以他對自己說: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他相信奧菲莉亞的貞潔,但是同時又不信任這種貞潔的持久。他認為,當情慾來臨時,奧菲利婭也會重蹈王后的覆轍。因此,當他會和奧菲利婭一起看戲時,他建議奧菲利婭:
「那麼最好不要讓你的貞潔跟你的美麗來往。因為美麗可以使貞潔變成淫蕩,貞潔卻未必能使美麗受它自己的感化。」
哈姆雷特連自己,都認為是罪孽深重的。他認為自己驕傲、使氣、不安分,罪惡多的連自己的思想都容納不下。所有人在他眼裡,都是些十足的壞人。
這個時候的哈姆雷特,認為人是最終都要走向邪惡和墮落。他的世界觀,從原先的「性本善」轉變成了「性本惡」。
既然人性是醜惡的,時代是顛倒的,那麼即使自己復仇成功,殺死了克勞狄斯,又有什麼用呢?一個克勞狄斯倒下了,世上還有千千萬萬個克勞狄斯。所以,他的復仇,不再指向一個具體的克勞狄斯,而是模糊的人性中的「惡」。
殺死克勞狄斯不是目的,重整乾坤才是目標。
而莎士比亞認為,人性中醜陋一面,永遠也無法根除,哈姆雷特也永遠無法找到永久的解決辦法。自我的迷茫、心靈的抑鬱、情感的焦慮,不停的成為哈姆雷特前行的絆腳石。
哈姆雷特在這條跌宕起伏的復仇之路上,始終在尋找一個明確的自我,但他沒有找到。思想和行為的反覆,將哈姆雷特一步步推向死亡。
03在人文理想與黑暗現實的夾縫中,自我與敵人的同歸於盡
故事的結尾,哈姆雷特最終還是倒下了。他生前唯一可以稱得上朋友的霍拉旭,將他的悲壯和冤屈告訴了世人。
其實,哈姆雷特在他復仇之路上,他是有機會手刃仇人,並且全身而退的。當他的叔叔克勞狄斯獨自在房間中懺悔時,哈姆雷特已經發現自己此時可以動手。
但是他猶豫了。哈姆雷特認為,如果自己此時下手,他叔叔的靈魂會被拯救而升入天堂。哈姆雷特一心想讓克勞狄斯死後下地獄,得到他應有的審判。
他為自己找了個藉口,放棄了刺殺的念頭。
可是,讓哈姆雷特行動上的猶豫,真的只是如他自己所言,是天堂和地獄的抉擇,是罪者死後的歸屬之爭嗎?
當然不是。他的矛盾,來自於背後兩種彼此對立的文化信仰:新的人文主義與舊的基督教義。
儘管哈姆雷特在威登堡求學,接受人文主義的洗禮,但這種洗禮並不徹底。他自我的一部分,依舊無法擺脫舊的基督教義的影響。這種影響,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左右他的決定,連他自己都不曾察覺。
哈姆雷特回到丹麥後,儘管他目睹了世間種種的醜陋,人性的陰暗面。但他的內心,依舊不願意放棄人文主義的理想。兩種文化信仰,不停地撕扯著他的思想,延緩著他的復仇行動。
因此,在王后的寢宮中,再次出現的鬼魂,對哈姆雷特說:
「不要忘記,我現在是來磨礪你的快要蹉跎下去的決心。」
行動的遲緩,思想上的猶豫不決,一直引導著他走上最後的決鬥之路。作為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王子,為什麼會拋下殺父之仇,參與一場仇人下注的無聊賭局呢?
真實的原因,是他既想保留人文主義的理想,同時又深受封建主義的束縛,他相信自己不會失敗,他堅信拯救乾坤的終會實現。
然而,宮廷政治,終究還是腐蝕了他。他變得偏激、衝動、盲目自信。在最後陰差陽錯的混戰中,他與所有人同歸於盡。確切的說,人文理想與黑暗現實的夾縫中,想要獨立於世,只能是一場夢。
在文藝復興後期,莎士比亞身處的社會,已經是一個私慾泛濫、倫理混亂的社會。「個性解放」變成了「為所欲為」。哈姆雷特的個性自由,遭遇了他叔叔克勞狄斯的為所欲為。這種力量懸殊的角力,必然是以哈姆萊特的敗亡為結局。
儘管他是一國的王子,儘管他有著整頓乾坤的大願,終究無法一個人扛下所有。
04結語
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混亂動蕩的時代,是一個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夾縫」。《哈姆雷特》代表著人文主義與封建制度的激烈對抗。
但人文主義不能「萬能藥」,它也有自身的固有缺陷:如果人的個性自由不加約束任其發展,勢必會與社會倫理秩序激烈衝突。
正因如此,才會有自私自利的克勞狄斯,才會有虛偽奸佞的波洛涅斯,才會有哈姆雷特那趨炎附勢的兒時的夥伴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
當然,在黑暗動蕩的年代中,不是每個角色都是人性「惡」的代表,「善」的角色依然會出現,除了主角哈姆雷特,還有無辜溺亡的奧菲利婭,忠心的霍拉旭。只不過與「惡」相比,他們過於渺小。
哈姆雷特是一個動蕩時代的人物縮影。他的背後,是人文主義在黑暗現實面前的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