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從前途無量的王子淪落為弒君者,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2020-12-17 嚴Sir讀書

與後世動輒幾十、上百萬字的文學巨著相比,無論是字數還是篇幅,莎士比亞筆下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都「微小」的可憐。

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哈姆雷特》在世界文學史上豐碑般的地位。

《哈姆雷特》中的人物關係複雜微妙,每一個人物都色彩鮮明,哪怕一個小人物,都是一個窗口,望出去都有一片瑰麗的風景。

所有的人物當中,最閃耀,也最悲壯的,無疑是主角哈姆雷特。多舛的命運,辛辣的諷刺,跌宕的機遇,一齊給他蒙上了一層厚重而豔麗的色彩。

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對自己的看法,對世界的看法,是怎樣影響了他的命運?他又是如何一步步從鮮活到迷茫,從迷茫走向死亡的呢?

這些問題,是哈姆雷特自身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人的探究。

01被不斷疏遠和隔離中迷失自我,否定自我

在這個悲劇故事開始前,這位年輕的王子,此時正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德國威登堡大學求學。

毫無疑問,朝氣蓬勃的哈姆雷特,生活無憂無慮,接受著人文主義思想的洗禮。他從未見過世間的醜惡與陰暗,認為世間的一切都很美好。

然而,皇宮裡的巨變,一瞬間把他從天堂甩進了地獄。

自己深愛的父親突然暴斃。事後還不足一個月,叔叔娶了他的母親,成為丹麥新的統治者。葬禮和婚禮,還在同一天。

他對父親的緬懷和悲傷,遭到母親的指責和叔叔的嘲笑。家族之間的亂倫和背信棄義,讓他感到噁心。

溫暖的家族消失了,家人之間的親情蕩然無存,只剩下對逝者的冷漠,對現實的欲望。懷揣著鄙視和悲痛,他感嘆道:

「超乎尋常的親族,漠不相關的路人。」

為了討好丹麥的新王,他兒時的夥伴也成了權力的間諜,前來試探他的虛實。以波洛涅斯為代表的朝臣,虛偽狡詐。一面對他阿諛奉承,一面禁止女兒與自己的交往。

他一直愛慕的奧菲利婭,由於長輩的禁止,拒絕了他的一片痴情。

親情、友情、愛情,全都遠離了他。諾大的皇宮,找不到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人,除了一位和自己身份地位,有著天淵之別的士兵霍拉旭。

此時的他,猶如身處地獄。他徹底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未來的方向。面對生活的顛覆混亂,他一度迷茫到想自殺:

「或者那永生的真神不曾制定禁止自殺的律法!」

要知道,在哈姆雷特生活的年代,一般人很少會想到自殺。因為中世紀的基督教會向世人宣揚「原罪觀念」,意思是,人屬於上帝,是不能隨意結束自己的生命的。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哈姆萊特依然想到了自殺。他的惶恐不安,以及他對黑暗現實的無力感,使他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他找不到在這個汙穢的世間,繼續存活的意義。

哈姆萊特的自我,可以說是在親情、友情和愛情等各種關係裡,在不斷疏遠和隔離中,被慢慢的分解。

02在復仇中反覆尋找自我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哎,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從父親的鬼魂口中得知,原來一切都是叔叔陰謀。盛怒之下,他選擇了復仇。但他的復仇之路,並不是一條平直向上的直線。

父親遇害的真相,就像一隻狠狠攪動他命運的巨手,讓他的世界觀和行動跌宕起伏。他也在這種反覆無常中,拼命尋找自我。

迫於形勢,也為了自保,他裝瘋賣傻,既用來掩飾自己的企圖,同時又以此表達自己。在兒時的夥伴奉命前來試探自己時,他說道:

「在命運身上秘密的部分嗎?啊,對了,她本來是一個娼妓。」

他把自己比喻成馬基雅維利,咒罵命運是娼妓,發洩自己的不滿與憤恨。他感嘆命運變幻無常,不懲惡,也不揚善,還給善良的人帶來災禍。他把世界看作一個牢獄,裡面有許多囚犯、監室和地牢,丹麥是其中最壞的一間。

「倘不是因為我有了噩夢,那麼即使把我關在一個果殼裡,我也會把自己當作一個擁有著無限空間的君王。」

此時的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渴望掙脫束縛的囚徒,而不是一個拯救世界的英雄。在他的復仇之路上,他並非時時刻刻都能肯定自己的身份。

在他絕望之後,他又再度陷入了迷茫。他在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還是自己挺起胸膛,反抗人世間無涯的苦難之間糾結和彷徨。他既想用柄小小的刀子結束自己的一生,又認為自己這樣做是一個懦夫。

所以他對自己說: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他相信奧菲莉亞的貞潔,但是同時又不信任這種貞潔的持久。他認為,當情慾來臨時,奧菲利婭也會重蹈王后的覆轍。因此,當他會和奧菲利婭一起看戲時,他建議奧菲利婭:

「那麼最好不要讓你的貞潔跟你的美麗來往。因為美麗可以使貞潔變成淫蕩,貞潔卻未必能使美麗受它自己的感化。」

哈姆雷特連自己,都認為是罪孽深重的。他認為自己驕傲、使氣、不安分,罪惡多的連自己的思想都容納不下。所有人在他眼裡,都是些十足的壞人。

這個時候的哈姆雷特,認為人是最終都要走向邪惡和墮落。他的世界觀,從原先的「性本善」轉變成了「性本惡」。

既然人性是醜惡的,時代是顛倒的,那麼即使自己復仇成功,殺死了克勞狄斯,又有什麼用呢?一個克勞狄斯倒下了,世上還有千千萬萬個克勞狄斯。所以,他的復仇,不再指向一個具體的克勞狄斯,而是模糊的人性中的「惡」。

殺死克勞狄斯不是目的,重整乾坤才是目標。

而莎士比亞認為,人性中醜陋一面,永遠也無法根除,哈姆雷特也永遠無法找到永久的解決辦法。自我的迷茫、心靈的抑鬱、情感的焦慮,不停的成為哈姆雷特前行的絆腳石。

哈姆雷特在這條跌宕起伏的復仇之路上,始終在尋找一個明確的自我,但他沒有找到。思想和行為的反覆,將哈姆雷特一步步推向死亡。

03在人文理想與黑暗現實的夾縫中,自我與敵人的同歸於盡

故事的結尾,哈姆雷特最終還是倒下了。他生前唯一可以稱得上朋友的霍拉旭,將他的悲壯和冤屈告訴了世人。

其實,哈姆雷特在他復仇之路上,他是有機會手刃仇人,並且全身而退的。當他的叔叔克勞狄斯獨自在房間中懺悔時,哈姆雷特已經發現自己此時可以動手。

但是他猶豫了。哈姆雷特認為,如果自己此時下手,他叔叔的靈魂會被拯救而升入天堂。哈姆雷特一心想讓克勞狄斯死後下地獄,得到他應有的審判。

他為自己找了個藉口,放棄了刺殺的念頭。

可是,讓哈姆雷特行動上的猶豫,真的只是如他自己所言,是天堂和地獄的抉擇,是罪者死後的歸屬之爭嗎?

當然不是。他的矛盾,來自於背後兩種彼此對立的文化信仰:新的人文主義與舊的基督教義。

儘管哈姆雷特在威登堡求學,接受人文主義的洗禮,但這種洗禮並不徹底。他自我的一部分,依舊無法擺脫舊的基督教義的影響。這種影響,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左右他的決定,連他自己都不曾察覺。

哈姆雷特回到丹麥後,儘管他目睹了世間種種的醜陋,人性的陰暗面。但他的內心,依舊不願意放棄人文主義的理想。兩種文化信仰,不停地撕扯著他的思想,延緩著他的復仇行動。

因此,在王后的寢宮中,再次出現的鬼魂,對哈姆雷特說:

「不要忘記,我現在是來磨礪你的快要蹉跎下去的決心。」

行動的遲緩,思想上的猶豫不決,一直引導著他走上最後的決鬥之路。作為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王子,為什麼會拋下殺父之仇,參與一場仇人下注的無聊賭局呢?

真實的原因,是他既想保留人文主義的理想,同時又深受封建主義的束縛,他相信自己不會失敗,他堅信拯救乾坤的終會實現。

然而,宮廷政治,終究還是腐蝕了他。他變得偏激、衝動、盲目自信。在最後陰差陽錯的混戰中,他與所有人同歸於盡。確切的說,人文理想與黑暗現實的夾縫中,想要獨立於世,只能是一場夢。

在文藝復興後期,莎士比亞身處的社會,已經是一個私慾泛濫、倫理混亂的社會。「個性解放」變成了「為所欲為」。哈姆雷特的個性自由,遭遇了他叔叔克勞狄斯的為所欲為。這種力量懸殊的角力,必然是以哈姆萊特的敗亡為結局。

儘管他是一國的王子,儘管他有著整頓乾坤的大願,終究無法一個人扛下所有。

04結語

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混亂動蕩的時代,是一個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夾縫」。《哈姆雷特》代表著人文主義與封建制度的激烈對抗。

但人文主義不能「萬能藥」,它也有自身的固有缺陷:如果人的個性自由不加約束任其發展,勢必會與社會倫理秩序激烈衝突。

正因如此,才會有自私自利的克勞狄斯,才會有虛偽奸佞的波洛涅斯,才會有哈姆雷特那趨炎附勢的兒時的夥伴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

當然,在黑暗動蕩的年代中,不是每個角色都是人性「惡」的代表,「善」的角色依然會出現,除了主角哈姆雷特,還有無辜溺亡的奧菲利婭,忠心的霍拉旭。只不過與「惡」相比,他們過於渺小。

哈姆雷特是一個動蕩時代的人物縮影。他的背後,是人文主義在黑暗現實面前的不堪一擊。

相關焦點

  • 第五人格:王子的復仇?入殮師演繹之星時裝-哈姆雷特上線
    但你是否想過,自己也有機會扮演哈姆雷特,親歷他面臨的終極困境,感悟他經歷的愛恨悲歡?《第五人格》入殮師演繹之星時裝「哈姆雷特」今日正式上架商城,拿起利劍,刺破一切陰謀、邪惡和醜陋!入殮師演繹之星時裝「哈姆雷特」完美地展現了飽受命運考驗的王子的憂鬱和痛苦,他身著黑色金邊繡花禮服,絲綢般的質感、精良的剪裁和繁複的花紋盡顯高貴,但眉眼低垂,雙唇緊抿,左拳緊握,仿佛在努力地控制內心的傷痛與憤怒。
  • 王子的復仇《第五人格》入殮師演繹之星時裝-哈姆雷特上線
    但你是否想過,自己也有機會扮演哈姆雷特,親歷他面臨的終極困境,感悟他經歷的愛恨悲歡?《第五人格》入殮師演繹之星時裝「哈姆雷特」今日正式上架商城,拿起利劍,刺破一切陰謀、邪惡和醜陋!  入殮師演繹之星時裝「哈姆雷特」完美地展現了飽受命運考驗的王子的憂鬱和痛苦,他身著黑色金邊繡花禮服,絲綢般的質感、精良的剪裁和繁複的花紋盡顯高貴,但眉眼低垂,雙唇緊抿,左拳緊握,仿佛在努力地控制內心的傷痛與憤怒。
  • 《哈姆雷特》:快樂王子為何不再快樂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在1599年至1602年間創作的一部悲劇作品,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被公認為是莎士比亞悲劇的最高成就。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哈姆雷特形象的解讀也是豐富而多樣的。哈姆雷特曾經是一個快樂的王子,為何後來卻成為了憂鬱的王子呢?哈姆雷特是丹麥的王子,他出身高貴,天資聰穎,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無憂無慮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為一個單純善良,樂觀向上的理想主義者。
  •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什麼的?
    小說簡介:小說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父親託夢告訴他真相,他用自己的生命為父報仇的故事。人物形象分析: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出身名門,在皇室受過了良好的教育,哈姆雷特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 《哈姆雷特》,又稱為《王子復仇記》,你喜歡這本書嗎?
    他的四大悲劇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而《哈姆雷特》又稱為《王子復仇記》!《哈姆雷特》這本書為什麼又稱為"王子復仇記"呢?這是因為這本書主要講述哈姆雷特復仇的故事。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突遭橫禍,父親突然離世,叔父克勞狄斯篡位,而母親也改嫁叔父。
  • 王子復仇記‖「說不完的莎士比亞」中最說不完的《哈姆雷特》
    談一談那「說不完的莎士比亞」中,最說不完的作品《哈姆雷特》。這部以「王子復仇」為主線的故事,長久以來不知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它牽動著人心去探究,去思索:這丹麥王子偉大的復仇計劃,其結果以整個王室的鮮血來達成,甚至包括王子自身的性命,這樣的復仇到底值不值得、有多大意義?就這個問題,答案眾說紛紜。
  • 《哈姆雷特》導讀:善良與延宕
    其次,丹麥當時正處於內憂與外患之中:在外有挪威王子虎視眈眈,在內奸人當道,朝野中阿諛奉承、酗酒腐敗之風盛行。突然發生的變故使哈姆雷特變得清醒起來,明白了他必須為丹麥的命運擔憂,尤其是作為王子對國家社稷的重大責任,再也不允許沉溺於兒女情長,必須把精力完全轉移到替父報仇、保家衛國中去。
  • 葉羅麗:淪落成傀儡的強者,金王子被當成奴才使喚,水王子也很慘
    葉羅麗:淪落成傀儡的強者,金王子被當成奴才使喚,水王子也很慘。精靈夢葉羅麗是深受漫迷喜歡的動漫作品,在葉羅麗仙境中有著諸多實力強大的仙子和角色。他們每一位強者的力量都和我們人類世界息息相關。人類世界的電能越是強大,他就越是厲害。性格十分的霸道,總是想著利用白光瑩和一個人佔據白光瑩。不過龐尊的智商並不是很高,多次被曼多拉女王利用,甚至成為傀儡的地步。心甘情願地將白光瑩借給曼曼多拉女王。之後更是充當馬前卒的角色,前去消滅人類世界,而且由於自己有勇無謀,很快就被辛靈鎮壓。可以說龐尊屬於什麼事情都沒有做成,最終卻被封印。
  • 周末閱讀——《哈姆雷特》
    這部悲劇的劇情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狄斯為篡奪王位,謀殺了哈姆雷特的父親;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旋即改嫁克勞狄斯;哈姆雷特得到父親的鬼魂的啟示,設計復仇並與敵人同歸於盡。悲劇重點塑造了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這一形象經歷了快樂-憂鬱-延宕-行動四種不同的精神狀態。
  • 「弒君者」:背棄了誓言的他,才是《權力的遊戲》中真正的英雄
    因在「簒奪者戰爭」的最後階段,殺死了自己誓言守衛的國王——「瘋王」伊利斯•坦格利安,被人們冠以「弒君者」的惡名。但從來沒有人問過他,為什麼要殺死瘋王。沒有人在乎原因,也沒有人去傾聽他的內心,即使是自己的父親也一樣。於是,這個詛咒一樣的綽號伴隨了他一生。他接受了「弒君者」的稱號,仿佛這是一頂桂冠。
  • 「弒君者」:背棄了誓言的他,才是《權力的遊戲》中真正的英雄
    因在「簒奪者戰爭」的最後階段,殺死了自己誓言守衛的國王——「瘋王」伊利斯坦格利安,被人們冠以「弒君者」的惡名。但從來沒有人問過他,為什麼要殺死瘋王。沒有人在乎原因,也沒有人去傾聽他的內心,即使是自己的父親也一樣。於是,這個詛咒一樣的綽號伴隨了他一生。
  •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我們何嘗不是他呢?
    哈姆雷特在得知父親被害的真相後,哈姆雷特咬牙切齒地喊道:「惡棍,笑眯眯的、該死的惡棍!」為什麼哈姆雷特身為一個王子卻這麼失態?他口中的「惡棍」是誰?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園中打盹時突然神秘死去,皇叔克勞狄斯繼位後不久便娶了母后為妻,這讓哈姆雷特深覺羞愧與憤怒。他對父親的死因有所懷疑,憂鬱過度,終日愁容滿面。
  • 你一定聽過《哈姆雷特》,但你知不知道這部戲劇講的是什麼故事?
    說到哈姆雷特,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總是聽到過「哈姆雷特」這四個字,但是你知道《哈姆雷特》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嗎?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分享一下這部戲劇藝術吧。《哈姆雷特》是英國詩人、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劇作,寫於1601年,約在1603年首次演出。
  • 了解<哈姆雷特>故事,認識哈姆雷特人性:越是高貴越是猶豫
    哈姆雷特是13世紀初丹麥王子,他本是一個翩翩公子,集所有美德於一身的完美存在:外型上,他是大眾追隨的模子,時尚界的鏡子;他口才不輸廷臣,眼光不遜飽學之士,劍術堪比武士;他受萬眾景仰與愛戴;他睿智聰慧;機敏詼諧等等。但是一旦進入進退兩難的處境,他萬劫不復地墮落,慘狀似遠過一般人。為什麼會這樣?就因為他是王子,就因為他是完美的存在。
  •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四大封神之作,為何它能排名第一?
    知乎上曾經有過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哈姆雷特》有那麼多好句,To be or not to be卻成了最有名的句子?」這短短6字在英國到底有多火?但凡演員,無人不背。但凡路人,無人不會。究其原因,還得從《哈姆雷特》這部經典說起。01、從環球到全球:為什麼會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不僅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同時也被奉為世界悲劇的神作。它取材於丹麥傳說,講述了一個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
  • 從「五道槓少年」淪落成無人問津的路人,10年間他經歷了什麼?
    2010年一個英姿颯爽的陽光少年火遍全網,他被譽為「五道槓少年」,現如今他銷聲匿跡,淪落為無人問津的路人,10年間他到底經歷了什麼?這位少年名叫黃藝博,他是湖北武漢人,從小他身上就具備與其他孩子不同的特質。
  • 世界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之《哈姆雷特》1996年版
    天生陰鬱、猶豫不決的性格使哈姆雷特失去了報仇的良機,但隨時要爆發的滿腔仇恨,使他誤殺了躲在幃幕後偷聽他和王后談話的大臣波羅紐斯。而深愛著王子的波羅紐斯的女兒奧菲莉亞,在精神恍惚中不幸溺水身亡。克勞狄斯挑撥奧菲莉亞的哥哥萊爾提斯同哈姆雷特決鬥,並欲用毒酒和毒劍殺死王子。哈姆雷特第一會合獲勝,王后非常高興,端起國王為哈姆雷特布下的毒酒喝了下去。
  • 《哈姆雷特》新解:思想者與政治家、陰謀家復仇有什麼不同?
    三當然,這個人物和故事的複雜性在於,造成他悲劇的原因並不是單一的,黑暗、反動勢力的強大也是造成哈姆萊雷悲劇的重要原因。哈姆萊特是丹麥前國王的王子,當他聽到父親被害的消息時,正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人文主義教育。
  • 曾經的「海豚王子」成了後來的「打鳥俠」,歲月到底對他做了什麼
    前有著名的好萊塢演員小李子萊昂納多,從鐵達尼號中帥氣逼人的傑克到如今玩水槍照片讓人跌破眼鏡的他,這樣的轉變也僅僅只是經歷了短短幾年。然而除了他,同樣還有一位也是「巨大的變化」,讓網友們直呼認不出。那就是維塔斯,一個曾經有著「海豚王子」之稱的美男子,但如今,曾經的「海豚王子」變成了現在的「海豚王爺」,這些年維塔斯到底經歷了什麼?
  • 《哈姆雷特》能火,原來都是因為他們……
    當時的英國,正在經歷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而《哈姆雷特》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這也是該劇讓「天使與惡魔」選擇這個時間節點共同出現的原因。 這時莎士比亞絕望地吐槽,有人看《哈姆雷特》簡直是奇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