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都說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幫助開國皇帝一起打天下的臣子,大部分都會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功高蓋主,或是自恃有功讓皇帝看著不順眼,找茬絆掉了。總之很難有善終。
但是有一個皇帝絕對算得上對功臣最好的皇帝了,他還是很知恩圖報,不亂殺功臣。這個皇帝就是李世民,他除了殺掉那個真的是沒事找事自自己作死的侯君集以外,沒有製造過一起冤假錯案,沒錯冤殺過任何一位有功的將領。
至今仍為我們津津樂道的是,李世民為了表彰有功之臣,特意建立了凌煙閣,供奉了24位有功之臣的雕塑,供後人祭奠。
煙凌閣二十功臣,都是赫赫有名戰功卓越的大將軍,有程咬金、秦瓊這些為人熟知的大將。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他們都排在了一個人的後面,而這個人位列第18名。
他排位靠前,卻也沒什麼戰績,這個人就是張公瑾。他憑什麼排到這些大將前面呢?可以這麼說,沒有張公瑾就沒有李世民的天下。
督促李世民兵變
提起李世民,大家除了了解他的貞觀之治,可能最出名的就是「玄武門之變」了。在這個故事中,我們都知道正是因為這場戰役,李世民排除異己,清除政敵,逼供李淵,最後才得以登上皇上的寶座。
也正是這場戰役,讓李世民的皇帝之路徹底沒有了障礙,可以說,也正是這場戰役促成了一代明君。
而我們今天說的主人公——張公瑾對李世民來講可算是一個大恩人,他的排位如此靠前與玄武站之變有大關係。
這個張公瑾最初是王世充手下的洧州長史,公元618年和崔樞獻城投降了李淵,李淵任命了他一些官職,先是鄒州別駕後是右武侯長史。
可是此時的張公瑾並沒有立什麼功勞,所以並不出名。但是當他遇到貴人尉遲恭之後,人生主開掛,被秦王李世民重用。於是他推動了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想要玄武門兵變時,還搞了一次佔卜,誰知張公瑾直接將這些佔卜用的東西全部扔出去,不僅仍了物品還把佔卜的人也趕出去。
他對李世民說,起兵這事兒必須做,因為是大勢所趨,不要猶豫,抓住機會就直接做吧。正是這番苦口婆心的堅定勸告,讓李世民堅定了信心,於公元626年7月行動。
玄武門事變,李世民直接殺掉了太子和齊王。殺後,卻也因為兵力太少,直接面對2000精兵的局面,遭遇到了危急時刻。
關鍵時刻力挽狂瀾
此時就是張公瑾力挽狂瀾展現他的勇猛的時刻了,張公瑾本是文官,卻也敢面對那些武將,獨自跑到玄門前殺退了太子和齊王的兵將,又獨自關上了玄武門,擋住了萬千軍隊。
這功勞絕對是蓋世之功,沒有張公瑾這孤膽英雄的出現,估計玄武門之變就會徹底失敗。此功卓絕,李世民直接封了一個左武侯將軍的職務,食邑一千戶。
他的官職高不過秦瓊這些大將,但是封賞的食邑卻遠遠超過他們。此封賞也算是實至名歸,畢竟張公瑾在玄武門之變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正因為上述的功勳,尤其是玄武門他的表現,李世民這樣的明主自然是不能忘記張公瑾的功績的,所以將他排在第十八位。
雖然他幾乎沒有任何戰績,但是畢竟他完成的功績是具有歷史性的關鍵作用的,僅憑這一點,就足以讓李世民對他進行任何賞賜都不為過。
只可惜張公瑾英年早逝,公元632年,他39歲就病死在襄州,實在是可惜。當時在長安的李世民聽到張公瑾的死訊,悲傷至極,不顧百官勸阻,親自到張公瑾墳前弔唁。
都說一將功成萬古枯,就是感慨偉大功業後面有多少犧牲的人。如果都能遇到像李世民這樣對待功臣不忘其恩的國君,也算是為死得值得。
怕就怕,兔死狗烹最終卻沒有獲得什麼好下場。尤其是李世民此舉,深得民心,他將功臣恩人對自己的忠誠對國家的貢獻都列入史策,又祭奠於凌煙閣,顯示出他寬廣的胸懷。
結語:
那些曾經為他戰死沙場的武將,那些曾經為他獻計的文官,都會感受到李世民的真性情,不愧是一個賢能的君王。
而張公瑾一介文人,在李世民猶疑之時給予他信心督促他行動,又於危難之時不懼悍兵強將,孤膽對戰,著實也是一真男兒。張公瑾絕對也擔得起李世民對他如此敬重,如此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