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碰到這樣的學生:在我們當地方言中有「挖坑」、「薅草」「打埯」等詞語,是人們常說詞語,但孩子們只會說不會認,甚至從小學到大學,也不會認,不會寫。甚至有孩子認為你是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字為難他,字典中根本就沒有這個字!我考過好幾名小學畢業生,要他們認「柒」字,怎麼也認不出來,我把人民幣上的「拾」字抄下來,要他們認,也有認不出的,即算認出來了,也沒有人說是「拾元」的「拾」。有個家長考過五個中學生,竟然沒有一個會寫完整「蕹菜、芫荽、砧板、稗子」四個詞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原來,這些字詞都是課本上出現得比較少的詞語,所以在學校沒有集中學習,而家長呢,也沒有親自教孩子認這些字,他們認為等孩子上學了,自然就學會了。這樣就出現了語文課本中的生字孩子一般都會認會寫,而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字卻難認難寫的現象。
我主張到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去識字。很多家長身處「大課堂」不識「大課堂」,很多教師身在小課堂,不顧及大課堂。文字作為符號在當今印刷、裝潢、廣告發達的世界裡到處充斥,如果家長老師做一個有心人的話,教材到處都有,課堂處處都是。小孩子在學「笑」、「哭」兩個字時,一下子就記住了,為什麼?因為孩子見得多,體驗得多。有位專家在講,父女倆送母親上火車依依惜別時在聾女手心裡寫一個「依依不捨」,這樣的時候給這樣的聾童教這樣的詞語,她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也不會不理解。孩子絕對不會厭倦這樣的識字教學,這也肯定是記憶深刻的教學。
不過,運用這種「口耳相傳」的識字方法時,我也希望大家做到以下幾點:
一、生活即教育
教孩子認字,不要看什麼教材,直接在生活中找。走在路上,街道名、店名、廣告詞、標語等告訴孩子,讓孩子認,去了兩三次,孩子就非常想說這些內容,無形中就認了這些字;試著在紙上寫上蘋果一斤、香蕉一斤,讓他去買,孩子會很樂意的;讓他去買報紙,讀幾則標題給我聽聽,孩子會很喜歡;去書店逛逛,自己選幾本書,慢慢地激發他閱讀的興趣,自然而然地去學以致用;孩子喜歡手機,讓他認華為、小米等字,熟悉桌面標題、菜單、程序等許多相關詞語功能,同時學會操作,這無形中既是運用又是好的學習機會。
二、忘了再教
識字教學中流行的「四會」要求(會認、會讀、會寫、會默)一步到位是有難度的,過分注重寫減少了認字數量、減慢了認字速度,費時費力。好比拿一樣東西在石頭上刻字,如果痕跡不清,那就再劃一次,再劃一次,到了一定程度,自然清晰可辨。 「忘了再教」真是一個好辦法,只要耐得住一遍遍地教,孩子就能及時「存檔」,在錯誤中糾正,在忘記中記住。「教者有心,學者無意」,允許遺忘,經常「見面」,一個個生字逐漸化「生」為「熟」。
三、朝讀暮思
如果培養了孩子讀書的習慣,教者就開始變得輕鬆多了,孩子樂於讀書,並且慢慢地懂得運用一些方法,這個習慣的養成對於一輩子都是受益的。不要擔心孩子能認能讀能背整體,未必能認單個字。每天讀整篇的文章,從中認幾個字,一年之功就有千字,語言表達能力也會隨之提高,脾氣個性也會有改變。
「生活即課堂」,讓孩子在生活環境中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是孩子最喜歡的,教學效果也是最好的。
貼近生活的教學效果好
高效背誦研究
學得快與學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