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發現了甲骨文?商朝最早發現美洲?象形文字並不都是甲骨文

2020-12-16 歷史百家爭鳴

最近不斷冒出一些新聞,《每日郵報》報導在美洲發現了甲骨文,並且有學者據此推斷,中國早在三年前就來到了美洲,並跟當地的土著居民有良好的互動,因此留下了這麼多的文字,這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的多。

由於是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再加上是美國學者宣稱,所以讓很多中國人沸騰了,感覺這又要改寫歷史了,本著求真的原則,對於此次文章的宣傳內容做了探究,得出來一個結論:不是所有的象形文字都是甲骨文。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關於此次的報導是在2015年7月9日,現在網站上還有這則新聞,可以說已經是老新聞了,五年前的文章又拿出來宣傳 ,這典型是中國在炒作宣傳,以吸引眼球。

美國學者只是巖畫愛好者

當時報導的新聞內容翻譯過來大意是:美國學者約翰·羅斯坎普聲稱已經發現了84個象形文字遺址,它們與美國各地包括新墨西哥州,加利福尼亞州,俄克拉荷馬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的獨特古代中國遺址相匹配,其中許多象形圖已經給中國古代文字專家評估,它們看起來像中國幾千年前的象形文字,而約翰·羅斯坎普在阿爾伯克基(Albuquerque)巖石上發現的象形文字似乎是商朝末朝以後中國人使用的古老文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甲骨文。

我們在深層次的研究,其實約翰·羅斯坎普只是一個巖畫愛好者,而並不是一個歷史學者或者考古學家,他宣稱的這些內容,只是他個人的觀點,並不能代表學術界會認可,目前,就連有史書記載的夏朝都不被國際認可,更不要說,只是相似的象形文字了。

當然了,約翰·羅斯坎普一直致力於對美洲發現的象形文字進行研究,他也發現其實這些文字跟甲骨文有相似之處,並且做了很多推測,只是這些象形文字還只是推測,還沒有實質的證據能夠證實,這些內容如果要被證實也需要很長時間的研究。

象形文字很多,甲骨文只是其中一個

世界上有很多文字,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地球上的文字更加多,只不過由於英國的殖民策略,導致很多語言文字失傳,英語就成為了世界第一大語音,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而中文則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主要還是中國人多的緣故,當然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願意使用英文,這是題外話。

文字按字音和字形,可分為表形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形文字是人類早期原生文字的象形文字,比如: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美洲的瑪雅文和早期的漢字,而表形文字都是由圖畫文字發展而來的,也就是說其實美洲的瑪雅文字和中國的甲骨文都是從圖形演化而來的。

世界各個地方的原始人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除了動植物外,其他的也基本雷同,比如太陽、月亮、天空、雲朵、雨、水等等,因此圖畫文字的對象都是一樣的,只是畫法有所不同,所以產生了分支,中國從甲骨文慢慢變成了方塊字,而瑪雅文字由於歐洲發現了美洲大陸進行殖民,對印第安人進行了殺戮,才變成了失傳的文字。

既然文字畫的對象都一樣,那麼有相似之處也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圖畫文字階段,基本都能看得出來畫的是是什麼,世界上的圖畫文字都有相似之處。

所以,雖然《每日郵報》報導了,但並不是真正的學術界的新的發現,也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可,我們中國自己更加要認清自己的位置,不要學韓國人,什麼都是自己的,這個世界是多彩的,有很多文明,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我們不卑不亢,最好自己就好。

相關焦點

  • 美洲發現中國古文字,距今3300年,專家:印第安人或許是商朝遺民
    屬於商朝晚期的甲骨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成體系的中國文字,記載了盤庚遷殷到紂王270年間的卜辭,並且甲骨文已經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從中我國也能感受到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 南美洲竟出土了甲骨文,專家:商朝人曾跨洋移民
    近幾十年來,在美洲,特別是墨西哥發現眾多而集中的具有我國商代(公元前1700一1100年)文化特徵的文物和遺蹟。在墨西哥還發現「天齊田人之墓」的墓碑,有人估計是戰國或秦末時齊田人從山東放舟逃亡美洲後留下的。
  • 殷墟文字龜殼甲骨文
    《龜殼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甲骨文,是中華道統的文字之一。
  • 看看你的名字用甲骨文怎麼寫
    甲骨文,可以稱之為目前發現最早的具有體系的文字。主要盛行在夏商西周這段時間。甲骨文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但是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象形說。我們可以看到甲骨文的文字很多依舊保留著一定的象形性。這塊甲骨是商朝武丁時期的(約公元前13世紀),傳為河南安陽出土。甲骨文當時是用來佔卜的,不管是國家大事還是生活中的小事,都有所涉及。比如甲骨中會佔卜軍事戰爭,會佔卜哪一天下雨,會佔卜自己的媳婦會不會給自己生個大胖小子,令人感到神奇的是,竟然有甲骨出來的佔詞竟是「會生龍鳳胎」,有木有被雷到呢?但事實就是如此。
  • 多種證據證明,幾千年以前的中國古代人到過美洲
    2015年7月9日,英國每日郵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人在3300年前就發現了美洲?》,這篇文章中提到,美國考古學家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等多地發現了巖壁石刻文字。據中國考古學者辨認為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和中國出土的商朝甲骨文是一致的。
  • 甲骨文的發現與流傳
    甲骨文的發現與流傳文|胡厚宣提到甲骨文的出土和發現,說來話長。有人講遠在秦漢時代,就有發現。這 很有可能,因為從戰國到秦漢以來,多有 厚葬之風,所以盜墓的事件,就很盛行, 譬如在安陽侯家莊發現的殷代皇陵,就有 被漢朝人盜掘的痕跡。小屯村是殷都,也 有墓葬,在墓葬被盜掘的時候,無意中發 現甲骨,這是極可能的事情。
  • 圖形相似甲骨文,青銅外貌相似
    都喜歡玉器,圖形相似甲骨文,青銅外貌一致自古以來,龍就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不過令人震驚的是,考古學家在研究時竟然在美洲發現了兩條龍,並且距離現在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痕跡,在數千年前,龍是怎麼跨越空間上的距離去到美洲的呢?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在左右,因為中國王室的更迭導致一批人坐船到了美洲,傳播了中國龍文化。
  • 嘉興考古發現特殊文字符號,比甲骨文還早1400多年,驚動考古界
    在出土的器物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這些器物上面都刻畫著非常特殊的符號。比如在發掘的陶器、玉石和鹿角上面刻畫的符號,代表了一定的意義,經古文字專家鑑定確認是良渚時期的原始文字。
  • 使用甲骨文的商朝,軍隊戰士穿的皮甲是在化皮屯村生產的嗎?
    (王建安 攝影)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鉅橋鎮化皮屯村,化皮屯村西距商朝紂王的鹿臺遺址約3000米,相傳,化皮屯村是商朝帝辛設置的皮革加工廠,是專門為商朝軍隊戰士製作皮革鎧甲和馬匹鞍具的地方。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 世界最早的3種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最古老的早甲骨文2000年
    有了文字,人們才能夠在相隔千山萬水的情況下,有所交流和溝通,這是多麼神奇的事情,原本沒有交集的兩個人,就因為小小的文字,而連接在一起了。文字的誕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不過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文字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眾所周知,目前所公認的,我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不過在中國的古代神話傳說中,文字是一個名為倉頡的人發明的。
  • 陳年福:用大眾能夠接受的方式去普及甲骨文
    作為現存最古老而且自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與漢晉木簡、敦煌文書、明清檔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學術史的「四大發現」,但在另一方面,在目前已發現的4600多個單字之中,絕大多數仍不可辨識。今年是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圍繞著這一珍貴文化遺產而展開的活動也非常之多。作為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型的典型代表,甲骨文為何了不起?如何用大眾能夠接受的方式去普及甲骨文?
  • 甲骨文書法:契之精而字之美 契之爽而形之妙
    原標題:甲骨文書法 甲骨文,即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商朝(約公元前1250年)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它也是目前我們所見到的最早、最系統、最集中的文字。19世紀末,晚清學者王懿榮發現甲骨文,肯定其珍貴研究價值,轟動學術界。
  • 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個中國的古老文字,比甲骨文還要早很多
    導語:文字是國際上認定一個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誌之一。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而現在發現的甲骨文是起源於商朝時期的文字,至今有3600多年的歷史。對於它的上限年代有很多不同的研究,一萬多年前、八千多年、六千多年和四千多年的說法在國際研究方面都有存在。就算以最近的4000年來看,也它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4、500年,可以說是目前已知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了。而古象雄的文字跟古象雄的文化一樣神秘莫測。它是否真的存在?到底是什麼樣貌?是如何誕生、發展和消失的?
  • 甲骨文的創作需不需要毛筆?很多人都想錯了!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它是商朝晚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文字。甲骨文對稱、穩定,已經具備漢字的「六書」原則。雖然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仍較明顯,但從字體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從書法的角度而言,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書法作品,它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用筆、結字、章法。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挺拔爽利,古樸而又爛漫。郭沫若說:「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鹹秀麗。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從殷墟走來,向世界走去
    20世紀的一百年間,經過幾代學者的追求、守護和探索、開拓,一系列甲骨文研究的標誌性成果先後問世。新百年開局的近20年,甲骨文研究者們繼續砥礪前行,不僅又推出一批重要著作,還發現了文字釋讀這一阻礙研究繼續全面發展的短板。
  • 甲骨文「小老鼠」前來拜年~!
    甲骨文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它是目前發現存在於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因鐫刻、書寫於龜甲和獸骨上而得名,又稱為"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
  • 最早的拼音文字簡說
    漢字是中國人的文字,拼音是漢字的注音,圖像是文字曾經的樣子,「從左到右」是漢字書寫、排版的方向。這是如今我們所熟悉的「漢字」,卻不是它曾經的樣子。作為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漢字」都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呢?
  • 清華美院博導用甲骨文設計表情包,他希望給古漢字以時代氣息
    賦予古老文字時代氣息這套甲骨文表情包叫《甲骨有表情》,它的主體恰是若干個以「漢儀陳體甲骨文」為標準字體設計的文字擬人擬物角色。整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愛的甲骨文動態識字卡片,讓幾何化的甲骨文字和漢字一一對應,搭配局部小動畫及流行網絡詞彙,讓每個甲骨文字的圖案意義躍然眼前,方便讀者讀寫識記。
  • 武漢科技大學一隻烏龜一不小心成了「甲骨文」,主人驚呆
    林同學在宿舍養有一隻烏龜,等他回到宿舍時,發現烏龜已經死亡。據林同學所說,他是從1月12號從武漢回家的,本來學校放假40天,但是由於疫情影響,直到8月31日他才回校。他本來把烏龜放在陽臺,同時放了水和食物保證烏龜能成活,但是這次時隔8個月,烏龜就乾死了。期間林同學對於烏龜死亡也有了心理準備。
  • 動物形象網絡用語 高冷的甲骨文有了萌萌的表情包
    近日,兩套表情包「生肖甲骨文」與「甲骨有表情」在網絡上火了起來。設計者將幾何化的甲骨文字轉化成更加直觀形象的動物,再配上時尚的網絡用語。甲骨文大家都聽說過,但是能認會寫的無疑是鳳毛麟角;表情包大家也見得多了,但是像甲骨文表情包這麼有文化味兒的「古風表情包」,確實很少見。昨日,揚子晚報記者採訪了其背後的設計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