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國人的文字,拼音是漢字的注音,圖像是文字曾經的樣子,「從左到右」是漢字書寫、排版的方向。這是如今我們所熟悉的「漢字」,卻不是它曾經的樣子。作為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漢字」都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呢?
上古結繩而記
在尚未發明文字之前,人類祖先們用「結繩」記事,大事大結,小事小結。這不是中國人的特有的,非洲、南美洲等地也曾使用這種方法。
最古老的文字
後來,人們開始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交流信息,進而演化出了象形文字,包括埃及的象形文字、西臺象形文、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在2000年間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楔形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也是象形文字的一種,是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有些甲骨文中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但從已識別的約2000個甲骨文單字來看,它已具備「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
世界最早的拼音
有意思的是,漢字的「象形」與古西方的「象形」並不完全相同。事實上,古埃及文字中絕大部分圖畫符號並非以形表意,而是表音,更類似於字母文字。舉個例子來說,在古埃及文字語法中,看起來像是各種鳥的符號,其實跟鳥無關,而是表示不同的發音。所以,「古埃及象形文字」其實是世界上最早的拼音文字。
中國最早的拼音
中國原來是沒有拼音字母的,人們採用同音字或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字注音。明朝末年,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來中國,為了學習漢字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而中國自己的漢語拼音運動是清朝末年開始的,鴉片戰爭以後,梁啓超等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掀起了「切音字運動」。
中國字的「轉向」
傳統漢字右起豎寫,很可能是因為方便,因為早期以竹簡著書,左手拿起右手拉開閱讀或書寫都比較順手。而西方文化引進以後,在同一篇文章中就出現了豎著的中國字和橫著的外國公式,閱讀起來十分不便。」中華民國「精英們就此進行了大討論,不過識字的人是在太少,此事便罷了。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文字改革,漢字才成了如今的樣子。
橫豎的差別
當時《新青年》上的熱火朝天,進行了一個實驗:同一個人讀同樣的文字,一個橫排一個豎排,讀完橫排版用了35秒,而讀豎排版用了50秒,掰指一算,按照這速度讀橫排的《水滸傳》要11天7小時,豎排的得用16天7小時,「若照這麼想來,吾們天天看報章讀書籍,只因為排印不得法,不知空費了吾們多少光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