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奏音像店位於五馬街和解放街交叉路口(資料照片)。
這幾天三重奏音像店已清空。蔣文廣 攝
溫州網訊 「現在的娛樂途徑太多了,音樂不再是唯一。堅持聽實體唱片的人一直都會聽下去,但實體音像店卻不一定都能堅守下去。」5月末的幾天裡,位於市區解放街與五馬街交叉路口的三重奏音像店老闆王海靖,忙著在微信朋友圈裡處理最後幾批庫存的音樂碟片,同時,也為自己開了18年的音像實體店按下「暫停鍵」。
從2002年唱片業黃金時期加入音像碟片銷售大軍,到衰落時期成為溫州音像行業裡為數不多堅持下來的人,近20年的時間裡,王海靖和他的三重奏音像店歷經了唱片業的跌宕起伏。
巔峰時需8名店員輪班
上世紀末,市區學院路陸續開出多家音像店,生意很火爆,但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這些音像店逐漸消失了。在多數溫州人印象中,仍在經營的音像店已經沒幾家了,除瞭望江路上的星洲,三重奏音像店恐怕是開得最久的一家。
「記得大學剛畢業那會兒,我只是個音樂發燒友,揣著2萬元錢就開了一家小音像店創業。」王海靖回憶說,在過去的18年裡,他的的音像店經歷了兩次搬遷,從最初蒲鞋市十來平方米的居民樓小店搬到如今的鬧市區黃金店鋪,「這裡原先是一家生意一般的小吃店,我租下來後沒多久整條街就熱鬧起來了。」三重奏音像店最忙的時候,每天要從上午8點半營業到晚上11點,甚至需要8名員工輪班才能勉強接待前來選購音樂碟片的人潮。
買和賣,都是小小音像店裡的別樣風景。「我在八中讀書那會兒,家裡的姐姐和班上的追星女孩們瘋狂迷戀周杰倫、HOT、木村拓哉、神話,一到周末就喜歡跑三重奏裡聽歌淘碟。」已經是企業高管的80後女孩芊芊告訴記者,三重奏音像店就像是串聯起溫州70後、80後、90後三代人青春回憶的「精神聖地」,從張國榮到周杰倫,從流行音樂到古典民謠,從國內大咖到歐美巨星……這家小小的音像店裡應有盡有,價格從幾十到一兩百元不等,如果不知道聽什麼,就讓店員幫忙推薦。
那時候,王海靖到廣州進貨的頻次從之前的半個月一次調整到一周一次,都不一定能滿足店裡的需求。「《依然範特西》出來那會兒,每天至少能賣四百張碟,還有一些哈韓哈日的小姑娘對著一張兩百多元的進口正版碟也是沒怎麼糾結就買下了。」王海靖說,那時候生意好到他從未想過,有一天會面臨一個月也賣不出幾張唱片的窘境。
消費方式轉變成行業「殺手」
這是一個屬於音樂的時代,但已不再是一個屬於音像店的時代。
其實,早在2014年,王海靖就已經意識到:消費方式的變化,讓音像業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驗。「年輕人都去網上聽歌了,留下來買碟的只剩音樂發燒友和一些老客了。」提及曾經滿大街的音像店如今卻難尋蹤跡時,王海靖不免有些唏噓。一方面,唱片行業整體大環境不景氣,連人氣歌手都選擇不發片或只發售電子專輯;另一方面,消費者對碟片音樂的需求降低,加上店面房租逐年上漲,這些都給實體音像業帶來巨大衝擊。
王海靖說,雖然實體音像店的市場不斷受到衝擊,但他也從那幾年開始嘗試出售定製化車載CD、U盤,以高品質音樂和一些稀缺貨源攬客。
「雖然車上用手機藍牙也能聽歌,但那個音質跟CD沒得比。」像大笙這樣的三重奏老客認為,網上下載的所謂黑膠唱片歌曲的音質還是不如人意。在不少音樂發燒友和老客的支持下,三重奏在音像業舉步維艱的幾年裡,仍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
「但現在漸漸也有不用放光碟、U盤的車了,客人們也來得少了。」說這句話時,王海靖帶著一絲惋惜,因為他已不能再僅憑理想和熱愛,堅持把店開下去了。
18年老音像店變回小吃店
時代的發展就像兇猛的洪流,無情地褪去了城市音像店的繁華光景,從曾經被大眾追捧到逐漸沒落,實體唱片的聲音在溫州城裡已漸行漸遠。
「以前生意好的時候,店裡中午放著林俊傑的歌,客人排隊結帳起碼要等半小時,現在也就幾個對唱片店有文化情結的人跑來打卡拍照了。」這兩天忙著清理店鋪的星洲音像店店員告訴記者,「再過幾天這裡就要拆遷,剩下的一些碟片都是被老顧客批量買走,應該不會重新找地方開業了。」
雖然實體店關了,但王海靖卻堅持將唱片生意從線下轉到線上。「聽說我要關店,客人都特別不舍,最近我就在朋友圈裡為有需要的老客繼續提供代購唱片的服務。」王海靖有些感慨地告訴記者,之前有位客人從學生時代就愛騎車來光顧他的音像店,這兩年依舊會帶著孩子經常來光顧,買些車載音樂碟。只要客人有需要,他就打算接著在線上繼續為喜愛音樂的人服務。
昨天下午,記者再次來到三重奏音像店門外,店內正在被清空,幾個等在門口的年輕女孩有些恍惚。
「這家店也不開了嗎?」一個女孩問道。
「對,以後這裡會開小吃店。」正在指揮工人搬運的新租客隨口回了一句。
「那溫州哪裡還能找到賣唱片的實體店?」另一女孩追問。
但最終也沒等到答案。
市民記憶中的「淘碟」歲月
「印象裡每到周末,三重奏總是人擠人,店員幾乎沒空理你,要找好碟得自己慢慢淘。」70後老劉是溫州較早迷上「打口碟」的音樂文青之一,「所謂打口碟,就是國外的正版碟在銷毀過程中打個孔後運到國內賣,CD本身還能聽,加上價格便宜,就和不少盜版碟片一起成了當時不少音像店的主力軍,後來工作了我就去收藏真正的正版專輯了。」老劉說,當年瘋狂迷戀后街男孩組合的時候,他找遍溫州的音像店,最終在三重奏買了人生第一張正版專輯。
「年輕時沒錢,追孫燕姿只能到店裡蹭歌聽,等有錢了,我的偶像卻不出實體唱片了。」作為網易音樂的包年用戶,90後小周看著年紀不大,但和三重奏的緣分卻能追溯到十幾年前讀初中那會兒。小周說,她的所有孫燕姿的專輯都是在三重奏裡集齊的,當年買一張碟片的錢夠她現在充網易雲音樂好個月的會員費了,「所以那時候一張碟片我都是反覆聽,哪像現在,充了會員反倒不知道要聽什麼。」
「我最後一次逛音像店是八年前。家裡買了第一臺車,車上的CD機沒有碟片了,就去家附近的音像店挑選。」周越說,在那之後,聽CD的次數越來越少,也沒逛過音像店,偶爾想起時,曾經熟悉的店面都已不見。
來源:溫州商報
記者:胡超然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