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開了18年的唱片店 終於沒能撐過這個夏天

2020-12-27 溫州新聞網

三重奏音像店位於五馬街和解放街交叉路口(資料照片)。

這幾天三重奏音像店已清空。蔣文廣 攝

  溫州網訊 「現在的娛樂途徑太多了,音樂不再是唯一。堅持聽實體唱片的人一直都會聽下去,但實體音像店卻不一定都能堅守下去。」5月末的幾天裡,位於市區解放街與五馬街交叉路口的三重奏音像店老闆王海靖,忙著在微信朋友圈裡處理最後幾批庫存的音樂碟片,同時,也為自己開了18年的音像實體店按下「暫停鍵」。

  從2002年唱片業黃金時期加入音像碟片銷售大軍,到衰落時期成為溫州音像行業裡為數不多堅持下來的人,近20年的時間裡,王海靖和他的三重奏音像店歷經了唱片業的跌宕起伏。

  巔峰時需8名店員輪班

  上世紀末,市區學院路陸續開出多家音像店,生意很火爆,但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這些音像店逐漸消失了。在多數溫州人印象中,仍在經營的音像店已經沒幾家了,除瞭望江路上的星洲,三重奏音像店恐怕是開得最久的一家。

  「記得大學剛畢業那會兒,我只是個音樂發燒友,揣著2萬元錢就開了一家小音像店創業。」王海靖回憶說,在過去的18年裡,他的的音像店經歷了兩次搬遷,從最初蒲鞋市十來平方米的居民樓小店搬到如今的鬧市區黃金店鋪,「這裡原先是一家生意一般的小吃店,我租下來後沒多久整條街就熱鬧起來了。」三重奏音像店最忙的時候,每天要從上午8點半營業到晚上11點,甚至需要8名員工輪班才能勉強接待前來選購音樂碟片的人潮。

  買和賣,都是小小音像店裡的別樣風景。「我在八中讀書那會兒,家裡的姐姐和班上的追星女孩們瘋狂迷戀周杰倫、HOT、木村拓哉、神話,一到周末就喜歡跑三重奏裡聽歌淘碟。」已經是企業高管的80後女孩芊芊告訴記者,三重奏音像店就像是串聯起溫州70後、80後、90後三代人青春回憶的「精神聖地」,從張國榮到周杰倫,從流行音樂到古典民謠,從國內大咖到歐美巨星……這家小小的音像店裡應有盡有,價格從幾十到一兩百元不等,如果不知道聽什麼,就讓店員幫忙推薦。

  那時候,王海靖到廣州進貨的頻次從之前的半個月一次調整到一周一次,都不一定能滿足店裡的需求。「《依然範特西》出來那會兒,每天至少能賣四百張碟,還有一些哈韓哈日的小姑娘對著一張兩百多元的進口正版碟也是沒怎麼糾結就買下了。」王海靖說,那時候生意好到他從未想過,有一天會面臨一個月也賣不出幾張唱片的窘境。

  消費方式轉變成行業「殺手」

  這是一個屬於音樂的時代,但已不再是一個屬於音像店的時代。

  其實,早在2014年,王海靖就已經意識到:消費方式的變化,讓音像業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驗。「年輕人都去網上聽歌了,留下來買碟的只剩音樂發燒友和一些老客了。」提及曾經滿大街的音像店如今卻難尋蹤跡時,王海靖不免有些唏噓。一方面,唱片行業整體大環境不景氣,連人氣歌手都選擇不發片或只發售電子專輯;另一方面,消費者對碟片音樂的需求降低,加上店面房租逐年上漲,這些都給實體音像業帶來巨大衝擊。

  王海靖說,雖然實體音像店的市場不斷受到衝擊,但他也從那幾年開始嘗試出售定製化車載CD、U盤,以高品質音樂和一些稀缺貨源攬客。

  「雖然車上用手機藍牙也能聽歌,但那個音質跟CD沒得比。」像大笙這樣的三重奏老客認為,網上下載的所謂黑膠唱片歌曲的音質還是不如人意。在不少音樂發燒友和老客的支持下,三重奏在音像業舉步維艱的幾年裡,仍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

  「但現在漸漸也有不用放光碟、U盤的車了,客人們也來得少了。」說這句話時,王海靖帶著一絲惋惜,因為他已不能再僅憑理想和熱愛,堅持把店開下去了。

  18年老音像店變回小吃店

  時代的發展就像兇猛的洪流,無情地褪去了城市音像店的繁華光景,從曾經被大眾追捧到逐漸沒落,實體唱片的聲音在溫州城裡已漸行漸遠。

  「以前生意好的時候,店裡中午放著林俊傑的歌,客人排隊結帳起碼要等半小時,現在也就幾個對唱片店有文化情結的人跑來打卡拍照了。」這兩天忙著清理店鋪的星洲音像店店員告訴記者,「再過幾天這裡就要拆遷,剩下的一些碟片都是被老顧客批量買走,應該不會重新找地方開業了。」

  雖然實體店關了,但王海靖卻堅持將唱片生意從線下轉到線上。「聽說我要關店,客人都特別不舍,最近我就在朋友圈裡為有需要的老客繼續提供代購唱片的服務。」王海靖有些感慨地告訴記者,之前有位客人從學生時代就愛騎車來光顧他的音像店,這兩年依舊會帶著孩子經常來光顧,買些車載音樂碟。只要客人有需要,他就打算接著在線上繼續為喜愛音樂的人服務。

  昨天下午,記者再次來到三重奏音像店門外,店內正在被清空,幾個等在門口的年輕女孩有些恍惚。

  「這家店也不開了嗎?」一個女孩問道。

  「對,以後這裡會開小吃店。」正在指揮工人搬運的新租客隨口回了一句。

  「那溫州哪裡還能找到賣唱片的實體店?」另一女孩追問。

  但最終也沒等到答案。

  市民記憶中的「淘碟」歲月

  「印象裡每到周末,三重奏總是人擠人,店員幾乎沒空理你,要找好碟得自己慢慢淘。」70後老劉是溫州較早迷上「打口碟」的音樂文青之一,「所謂打口碟,就是國外的正版碟在銷毀過程中打個孔後運到國內賣,CD本身還能聽,加上價格便宜,就和不少盜版碟片一起成了當時不少音像店的主力軍,後來工作了我就去收藏真正的正版專輯了。」老劉說,當年瘋狂迷戀后街男孩組合的時候,他找遍溫州的音像店,最終在三重奏買了人生第一張正版專輯。

  「年輕時沒錢,追孫燕姿只能到店裡蹭歌聽,等有錢了,我的偶像卻不出實體唱片了。」作為網易音樂的包年用戶,90後小周看著年紀不大,但和三重奏的緣分卻能追溯到十幾年前讀初中那會兒。小周說,她的所有孫燕姿的專輯都是在三重奏裡集齊的,當年買一張碟片的錢夠她現在充網易雲音樂好個月的會員費了,「所以那時候一張碟片我都是反覆聽,哪像現在,充了會員反倒不知道要聽什麼。」

  「我最後一次逛音像店是八年前。家裡買了第一臺車,車上的CD機沒有碟片了,就去家附近的音像店挑選。」周越說,在那之後,聽CD的次數越來越少,也沒逛過音像店,偶爾想起時,曾經熟悉的店面都已不見。

  來源:溫州商報

  記者:胡超然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發燒友情懷撐起線下唱片店
    記憶中的地標性門店  「想起老北京的獨音唱片,鼓樓大街姚記炒肝拐彎兒就到,現在換到鼓樓西大街了,唱片店真的是很浪漫的地方啊!」一位網友提到開店近10年的獨音唱片,幸福感溢於言表。  獨音唱片原店址就在鼓樓一拐彎兒的丁字路口處,來鼓樓遊覽就能看見這家唱片店。
  • 大家都用手機聽歌的時代,這家唱片店竟然還在賺錢,甚至有人排隊來...
    (回顧請戳:8塊錢能跳一整場,有人上班前都要來跳幾曲,杭州這家開了25年的歌舞廳又火了;每天排長隊,十幾年前爆紅的東西,最近在杭州又火了?但有人卻說不夠土味……)看了這些內容而被激起滿滿懷舊感的朋友小花有一天和志玲講,上面這些對她來說都稍微差了點意思。
  • 打卡必去唱片店:能堅持的,一定對接年輕潮流人情味兒
    20年堅持開一家唱片店是什麼感受?「年輕的小宋變成了老宋、宋叔叔」,然後看著好多「死忠粉」從讀書、工作、結婚到帶著娃來買唱片。 「我的店除了賣唱片,還有點人情味兒。我除了掙那點錢,還『掙』了他們的人。」老宋說。
  • 不快進唱片:成都「黑膠」玩家入門,不妨從這個空間開始
    如今,他們合夥開了一家黑膠唱片店。從熱愛搖滾到開黑膠唱片店,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幹,單憑著一腔熱血能成事兒嗎? 別又是一群被搖滾「耽誤」的年輕人吧?
  • 數字時代,這些實體唱片店依舊是發燒友們的「精神聖地」
    獨音唱片原店址就在「鼓樓一拐彎」的丁字路口處,來鼓樓遊覽都能看見這家唱片店。現在的獨音唱片雖搬遷至鼓樓東大街,但人們提起它,還是會想起它與鼓樓的關聯,這已經成為北京街景中的獨特記憶。新址位於冰窖口胡同的福聲唱片,上下兩層的唱片店既有CD也有黑膠,記者停留的半個小時左右,僅有兩位顧客結伴而來。
  • 武漢這家免費為醫院送咖啡的店 沒有撐到疫情結束
    新冠疫情最兇猛的時候,都沒能讓武漢Wakanda咖啡光谷店停下。如今城市解封,逐漸恢復日常,曾在疫情期間登上《新聞聯播》的這家抗疫「逆行」咖啡,從原來擁有7家分店(其中包括今年1月剛裝修還未來得及開業的徐東店),苦撐至今,只剩光谷店一家。
  • 聖誕快樂,紅衣女郎|深夜唱片店 Vol.4
    其實在商場裡做唱片店員,時不時有一種在精品店打工的感覺,就是那種開在大學城旁邊的商店,賣些精美獨特、但是毫無用處的擺件。雖然仍有老客和不少唱片愛好者慕名前來淘碟,但還是會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需求,比如手寫祝福、代寫情書,更有甚者希望在唱片背面刻上自己的聲音或是戀人的名字。
  • 開一間湯粉店能掙多少錢?
    喜歡粉的好吃,喜歡粉的隨意,也喜歡粉的便宜,或許很多南方人都有我這樣的情結,而作為一個對生意有獨特嗅覺的潮汕人,禁不住也會好奇開一間湯粉店到底能掙多少錢?店面破破爛爛的離地鐵站非常近此時是下午4點20分,沒有生意,老闆也沒在裡面看店,在外面等到5點14分終於看到第一個客人進店,於是我開始數訂單數。
  • 沒能撐過大洗牌……
    今年7月20日,泰禾影城官方微博發布長文《分離的180天,久違了》,表示因疫情已停擺多時的院線將要復工,「停擺180多天的泰禾影城已經迎來了『重見天日』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重見天日」的時間如此短暫,僅僅過了不到半年,泰禾影城就在全國範圍內全部閉店。
  • 一家「孤獨」的唱片店:東莞巫工作室
    在東莞南城一個早已沒落的園區內,隱藏著一家唱片店——「巫工作室」。在深入了解之後,發現用「唱片店」來形容「巫工作室」其實並不太準確,相比於地圖上的唱片店,或是音像店,這裡更像是一個「聲音工作室」,唱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 西安這家米線店,每到飯點擠滿人,18塊錢一碗,吃過的都說好吃
    西安的米線店有很多家,而這家名叫伍堡巧嫂米線得到西安人的口碑認證,吃過他家米線的人都說好吃。這家店面不大,裝修的頗有個性。由於生意好老闆把店裡的桌椅板凳排的特別密,坐下來都有點喘不過氣來。每到飯點,這家店人多的根本沒有地方坐,而且因為就餐的人多,環境十分嘈雜。
  • 被遺棄的情人節|深夜唱片店 Vol.2
    在這個偌大的城市中,每個人都像座孤島,懷揣著無處安放的情感,又總是被數字時代的高牆隔離開來。去年4月份,我們開了一間獨立唱片店,到今天大概一年半的時間。---深夜唱片店Vol.2---七夕那天,我很忙。倒不是忙著約會、看電影,開了唱片店之後,這些消遣似乎都成了上個世紀的事情。
  • 你撐警我撐你!香港這家店被扔汽油彈後,門口排起長龍
    「撐老闆,向暴力說不!」位於香港深水埗荔枝角道的「四川辣妹子」川菜館外排著長龍,耐心等位的市民們這樣談論道。這家撐警「藍店」6日凌晨遭黑衣人投擲汽油彈和小型石油氣罐襲擊,店內顧客一度走避,幸未造成傷亡。不過,暴徒的惡行沒有嚇倒老闆和顧客,該店7日晚營業時反而座無虛席,大批市民以光顧「良心之店」的行動抵抗黑色暴力。
  • 音樂劇、爵士樂和動漫 到澀谷過文藝夏天
    儘管這個劇目早已成了紐約百老匯的經典,獲獎無數的最新版男主渡邊謙又是日本人。但其登陸亞洲卻還是首次,這似乎也成了這個夏天我造訪東京的一個理由。東急劇場(Tokoyu Theatre Orb)所在的澀谷Hirarie大廈與澀谷地鐵站直通,所以突如其來的夏日暴雨也沒給我帶來什麼麻煩。此時,大廈底層東急百貨的夏日促銷正酣,我擠過人群,穿過那些巨大的打折廣告,坐電梯直奔11樓。
  • 破產14年後,傳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線上回歸
    文丨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丨Echo、範志輝11月13日消息,宣布破產14年的傳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以線上唱片店的方式回歸全球市場。據悉,黑膠和周邊產品將成為其銷售重點,並計劃不定期在線下做快閃店(Pop-Up shop)。
  • 2020年吃的323家店,都在這兒了
    鼎香潤:小時候最愛的大懶龍,每天只賣3鍋海澱:老北京趙記醬肘子:綠皮車裡的醬肘子店,一火就是7年小爐將·現烤de牛肉乾:要不是遠,這店我能天天吃(海澱、西城)分店眾多:小李燒雞:這隻「百年名雞」,終於來京!
  • 長樂路上的這家玩具店,竟然開了 20 年
    雖然絕大多數人都還是沒怎麼接觸過潮玩的,但對於「玩具」應該不會陌生,所謂潮玩只不過是玩具這個超大品類下的一條新興分支而已,如今同樣爆火的 LEGO,甚至是 Switch 一類的遊戲主機其實都可以算是玩具的一部分
  • 北京音樂現場終於回溫:沉寂180天後 樂隊的夏天至少來過
    不是所有演出場館都如疆進酒、MAO一樣幸運,能挨過6個月冰封。作為疆進酒主理人,左野對首場演出也頗為「佛系」,幾乎不抱期待,30%上座率是一項硬指標,2020年盛夏也接近尾聲。但對北京的音樂人、樂迷和livehouse主理人而言,30%上座率意味著樂隊的夏天至少來過,行業的四季至少重新開始輪迴。
  • 川久保玲的買手店終於要進入巴黎了 還是首次開美妝店
    川久保玲的買手店終於要進入巴黎了 還是首次開美妝店來源:聯商網2019-03-01 18:30經典買手店 Colette 2017 年底關門之後,時尚買手們在巴黎少了一個地標可去,不過這個局面可能即將被 Dover Street Market(以下簡稱 「DSM」)打破了。DSM 將於五月底在巴黎瑪萊區開一家小型美妝店,這是它第一次涉入美容領域。
  • 終有一天,我會和唱片一樣停止轉動|深夜唱片店Vol.3
    ---深夜唱片店Vol.3---如果你來過我們的唱片店,應該會知道這裡和一般唱片店不大一樣:它在外灘,還在商場裡。這註定了我們常能接觸到形形色色的路人。——其中大多數對唱片都一竅不通,看到黑膠唱片時總是帶有一絲驚詫與不解。作為一個唱片店員,我最常聽到的話不是「電影院在哪?」就是「現在還有人玩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