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日本人現在看來個個身高馬大的,尤其是男人,有的長得還有點歐洲人的高大壯實。
但是在明治維新前,日本人的身高很矮,被稱為「東洋矮子」,這與日本人的飲食有關係。
之前的日本人要求吃飯清淡,而且古代的日本政府也禁止吃肉類,沒有營養的供給,如何能夠正常生長?
崇尚清淡飲食
古代日本社會等級森嚴,唐朝時期,他們對大唐文化崇拜之極,常派使者來訪,可以說他們的一些文化受到了中國很大的影響。
尤其是佛教文化,他們可謂把中國的佛教照抄照搬過去,全盤吸收。可以說,佛教文化對他們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
因此,佛教在日本蔓延開來,眾多佛教徒遵照佛教的教義,不吃葷腥,講究清淡,有些甚至為了苦行的修煉,常常不吃不喝,寧願忍受挨餓。
當然,這種做法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是不可取的,但是當時儼然形成了一種風氣,風氣常常是很有浸透力的,所以當時很多人都遵照執行。
同時,古代的日本政府還有明文的禁令,除了讓百姓捕捉海鮮之外,不能夠殺生,更不能食用肉類的東西,這顯然還是遵照佛教不殺生的仁義理念。
這樣,日本吃肉的人就更少了。這條禁令在日本流傳了一千多年,致使日本人整體的國民體質很一般,人均身高在一米五左右,有「東洋矮子」之名。
千年傳統,一人難改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明治維新導致了其各方面的崛起。他們對西方文化非常欽慕,在飲食方面也向西方積極靠攏。
當時有一位遊歷西方的教育改革家:福澤諭吉,他親眼目睹了西方的先進文化,大為感慨,深深體會到了國家的積貧積弱,看到了國家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並且亟待改進。他自己創辦私塾,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
他對吃肉也很有研究,並且寫成了一書:《肉食之說》。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他曾經得痢疾,但是通過吃肉喝奶後,身體得到了痊癒。
一些事情在我們今天看來很平常簡單,但是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就是一場大變革,就像吃肉一樣,因為千年來形成的傳統習慣,雖然提倡吃肉,但仍然被日本人認為是傷風敗俗的事情,眾多人仍然接受不了。
上層啟動,革故鼎新
福澤諭吉為此到處宣傳,最後傳到了明治天皇的耳朵裡。
當時,他正有一顆急於改革的心,福澤諭吉的一些改革之思與他的想法可謂不謀而合,尤其是他談到的日本人矮小是因為不吃肉這一觀點,讓他恍然大悟。
所以下決心,帶頭吃肉,藉以影響全國民眾,這件事在全社會引起了轟動。
據說,自此之後,日本軍隊的腳氣漸漸消失了,他們的平均身高也增長了許多。這都源於日本人生活習慣的改變,進而大大提升了日本人的身體素質。
兼收並蓄,多元飲食
二戰後,日本的飲食更趨多元化。可以說,他們做到東西方飲食相結合,不僅有西方的牛排大餐,還有東方的咖喱飯,更有體現本國特色的日式料理。
可以說,隨著日本的興起和發達,他們的文化尤其是飲食文化也有著蓬勃的生命力,漸漸形成了自己與眾不同的飲食風格。
小結
飲食與傳統有關,也與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落後的日本,後來成了一個上進善學的民族,積極學習借鑑他國的先進文化和美食文化,形成來自己獨有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