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展示衡南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智慧衡南推出「扶貧印記」主題報導,聚焦15個村的扶貧故事,記錄精準扶貧以來的鄉村巨變,讓普通大眾跟隨記者的鏡頭,感受脫貧攻堅路上,奮鬥者們的別樣芳華和人與土地根脈相連的深厚情感。
在柞市鎮陽興村,一棟棟小洋樓依偎在群山懷抱中(謝瓊軼攝)
村民在稻蛙共育的稻田裡勞作(謝瓊軼攝)
改建後的陽興村村部煥然一新(謝瓊軼攝)
晌午時分,陽興村隨處可見辛勞耕作的人們,背朝烈日,身俯大地,汗水浸溼衣褲,喜悅爬上眉梢。曾經的「貧困村」如今在豔陽下熠熠生輝,成了有產業支持、有智力扶持、有志氣堅持,不斷壯大發展的「興旺村」。
陽興村地處柞市鎮西北部,距柞市鎮3.5公裡,由原陽興村、桃園村合併而成。全村38個村民小組,共820戶3246人,其中有貧困戶91戶310人,2014年被列入「省級貧困村」。目前,陽興村已脫貧83戶291人,2020年預脫貧8戶19人。
陽興村百姓從前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便是種植水稻,春夏時節,片片田野都是一派綠油油的景象,而大片山地雜草叢生,無人問津。2017年,衡南縣自然資源局駐村扶貧,陽興村的脫貧之路迎來轉機。
在鎮村幹部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引導下,村裡湧現一批率先發展湘黃雞、玫瑰香豬、黑山羊等新產業的貧困戶,一張產業新藍圖在陽興村的土地上徐徐展開。隨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產業規模的壯大,貧困戶們脫貧摘帽的智力、志氣也都隨之增強,周和平就是「脫貧先進」代表之一。
早年間,周和平在從事建築工作時因事故致殘,妻子兒女均患輕度精神疾病,家裡失去了大部分勞動力,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生活重壓之下,他把「上訪」當作重獲新生的捷徑。現如今,周和平種植16畝水稻,家裡還增添了豬、羊、牛、馬等多位家庭成員,村幹部為他找到銷路後,小產業逐漸鼓起了這個家庭的錢袋子。「奮起反抗」過後,壯志脫貧是他回應命運的態度。「現在日子過得好,我心裡很開心、很滿意。」
劉信長和周和平遭遇相似,但生活重擊並不曾打敗他們「心心向富」的鬥志。自精準扶貧以來,劉信長在村幹部和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開始養殖黑山羊和湘黃雞,三年下來,黑山羊和湘黃雞養殖規模分別擴大至300餘只、40多頭,現年收入超過五萬元。「我現在不僅可以把欠下的債還清了,富餘的錢還能繼續發展產業。」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陽興村以產業為「門把手」,通往小康生活的大門正在向他們開啟。除了發展山下的養殖經濟,山上的林地經濟也不容忽視。2019年,村級產業發展沃柑50畝、黃桃120畝、檸檬100畝、油茶200畝,產業基地可帶動70餘名貧困戶就業。投產後,全村91戶貧困戶全覆蓋分紅。「我們在這裡的工作待遇是150塊一天,家裡也照顧到了,基本生活更有保障了。」
如果說,發展產業是致富關鍵,那麼基礎建設就是脫貧基礎。幾年來,陽興村完成村組公路硬化6.5公裡,公路加寬1.4公裡,累計完成易地搬遷14戶38人,危改11戶23人,改廁101個,清理淤塘12口,打深井24口,解決貧困戶飲水困難48戶。同時,陽興村已建成並投入使用60千瓦光伏發電工程,年收入3萬餘元。
「說起扶貧,我心裡感到非常的自豪,陽興村這幾年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確確實實各個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陽興村黨支部書記羅春生看來,產業扶貧、基礎扶貧、智力扶貧三管齊下才是長久之策,才能使陽興村的貧困家庭走上自我發展、永久脫貧的健康發展之路。
豔陽之下,陽興村喜換新衣,村子裡產業一時一日蓬勃發展,老百姓生活一天一面展現新顏。山林裡碩果纍纍,村莊內和和睦睦,百姓勤勤懇懇,人心安安樂樂。這個曾經種下產業苗的「貧困村」已經收穫幸福,興旺日子正悄然而至。
【來源: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