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印記」河北青龍龍潭村:貧困村「蝶變」特色旅遊村

2020-12-17 湘湘帶你看社會

2020年6月11日,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龍潭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村民已經遷入住新房。

龍潭村共有325戶、1247口人。雖然離縣城僅25公裡且村內風景優美,但由於過去的土路不好走,一直少有外人「光顧」。曾是「十三五」深度貧困村,尤其龍潭上、攆虎溝等片區的自然村,村民居住在深山,生存環境差,很多村民在大山裡住著年久失修的老土坯房,房梁塌了只能靠一根木棍支撐維持,幾乎成為危房。

2015年以來,龍潭村先後被列為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村和脫貧攻堅幫扶重點村。在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龍潭村制定了科學發展規劃,把發展賞花休閒、特色養殖、採摘體驗、綠色餐飲為一體的鄉村旅遊作為帶動全村脫貧的突破口。

2016年,龍潭村結合上級政策要求和實際情況,開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通過申報、審核和民主評議確定30戶、91人為搬遷對象,先後投資534萬元新建4棟安置樓進行集中安置。目前,已經實現全部搬遷入住。

近年來,工作隊因地制宜,為龍潭村規劃了「板慄+食用菌+鄉村旅遊」的特色多元化發展之路。村子傳統產業是板慄種植,工作隊與村班子積極組織板慄技術培訓,提高農業生產科學化水平,過去需要走街串巷動員的技術培訓成了香餑餑,村民爭先恐後學習管理技術,工作隊還協調組織致富帶頭人集中收購板慄,穩定了價格,保護了村民利益,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整村板慄產量突破500噸,人均增收4000元,創歷史新高。

「龍潭村的自然生態好,特別適合發展旅遊業。」龍潭村黨支部書記馮繼昌說,村裡有20萬畝山林,其中3萬畝為杏林,每到春季,這裡就變成了花的海洋。

河北日報記者趙傑 攝影報導

村民們的新居。

搬遷後村民姚建民的家。

搬遷後村民的家。

易地搬遷戶搬入新房。

駐村工作隊幫助村民修建上山作業路。

村裡新建的種植大棚。

駐村工作隊駐地牆上的工作便籤。

駐村工作隊在駐地交流工作。

龍潭村黨支部書記與工作隊一起和村民交流。

夏季漂流項目很受遊客歡迎。

在搬遷安置點附近,經過3年打造推介,龍潭村已經成為縣內知名旅遊景點。

【來源:河北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珠醫著力產業扶貧 立體增強茂坡村「造血」能力
    茂坡村扶貧產業基地「肉豬養殖場」該基地 2018 年被評為廣東省「十大人氣產業扶貧項目」及「珠海市 2018 年度特色扶貧產業項目」,獲獎勵資金 26 萬元;2019 年被評為「珠海市 2019 年度特色扶貧產業項目」,獲獎勵資金 40 萬元。
  • 扶貧印記衡南|柞市鎮陽興村:「貧困村「變「興旺村「 產業苗種出...
    編者按:為展示衡南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智慧衡南推出「扶貧印記」主題報導,聚焦15個村的扶貧故事,記錄精準扶貧以來的鄉村巨變,讓普通大眾跟隨記者的鏡頭,感受脫貧攻堅路上,奮鬥者們的別樣芳華和人與土地根脈相連的深厚情感。
  • 河北尚義縣打造零度以下經濟發展扶貧產業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蘇焱)牛奶草莓、吊蔓西瓜、有機蔬菜、枸杞、藥材、燕麥等40個特色農業基地生機勃發;河北芳草地牧業白羽肉雞養殖有限公司「全面開花」,共建成200萬隻的基地10個,並形成了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89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與3萬千瓦集中式光伏電站形成穩定增收的「鐵桿莊稼
  • 「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青春與故鄉的蝶變|羅甸縣茂井鎮田壩村駐村...
    我叫胡白豪,是羅甸縣茂井鎮人民政府的幹部,2015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一站便投身到我縣深度貧困村茂井鎮大亭村駐村。2018年11月,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又被派往茂井鎮田壩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一個3年加上一個2年,從稚嫩懵懂到稜角磨遍,5年青春汗水灑遍半個大亭,從深度貧困村到非貧困村的跨度,變的是離縣城又拉開了10公裡的距離和肩上越來越重的擔子,不變的是夜以繼日地奔赴在5+2、白+黑的忙碌。5年來,也有幸見證了大亭這個仿佛被貧窮烙印的故鄉,在脫貧攻堅這個歷史難得的洪流中蝶變。
  • 扶貧印記|河北贊皇梁家灣:小核桃開啟新生活
    2020年4月30日,拍攝的梁家灣村。寬闊平坦的柏油路通向村莊深處,右邊是造型別致的村民中心,左側是扶貧微工廠。 河北日報記者趙海江攝影報導脫貧致富需要產業支撐。2020年5月18日,扶貧駐村工作組畢國行在村民魏彥文家講解新的扶貧政策。 河北日報記者趙海江攝影報導
  • 河北廣播電視臺:寫滿真情實意的扶貧答卷
    多路記者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再訪當年貧困村、貧困戶,通過與七年前縱向對比展現脫貧變化,報導涵蓋了全省脫貧攻堅戰的不同類型、不同路徑、不同地域的典型,對各地發展鄉村旅遊、光伏產業、特色種植業、黨建助脫貧、脫貧「結對子」等等經驗的介紹,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借鑑。
  • 青龍舀海羽扇盈 《夢間集》主線新章「青龍之陣」開啟!
    青龍長嘯,波濤洶湧。9月12日,《夢間集》主線第十二章「青龍之陣」將正式開啟。與此同時,全新角色「伏龍扇」、「屠陌」將步入劍境。東海仙島之上,玉簫、屠陌率眾劍固守陣線抵禦魍魎大軍。詭譎的謀士伏龍扇奇計百出,肆意掌控著東海仙島戰局。勝利的天平最終會偏向哪一方?
  • 從「窮山臭水」到「田豐景美」——湖南一個山區貧困村的蝶變
    新華社長沙11月19日電題:從「窮山臭水」到「田豐景美」——湖南一個山區貧困村的蝶變新華社記者席敏近千株桂花樹迎風而立,成片的荷塘倒映著修葺一新的農居,兩臺水車歡快地揚起清澈的河水,遊人成群結隊……進入
  • 河北科技助力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
    打造平臺載體,發揮人才優勢,創新科技扶貧產業模式科技助力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王璐丹)「各級政府科技幫扶的政策很給力,2017治病找病根,扶貧找「窮根」。良種缺乏、品質不優、缺少適用性技術、產業競爭力不強……這些是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難題。針對這些實際問題,近年來,河北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科技民生工程,打造平臺載體、培育創新創業主體,多措並舉,形成了「創新創業平臺+人才技術+貧困村+貧困戶」的扶貧新模式。
  • 河北大學「阿基米德」項目撬動赤城縣生態文化產業大發展
    根據黨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河北大學自2016年起對口省張家口市赤城縣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四年多來,學校根據赤城縣資源稟賦、目標定位和冬奧機遇,充分發揮智力優勢,科學實施「阿基米德」項目,選好築牢「中國·赤城生態文化研究院」這一智力支點,通過駐村工作隊和學校在槓桿兩頭齊發力,撬動赤城縣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幫助群眾擺脫貧困。
  • 扶貧印記/肖永明:拼命「三郎」 踏破「鐵鞋」
    扶貧印記/祁東最美扶貧人——肖永明肖永明,男,1963年4月出生,1984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文化,1988年7月入黨。2017年4月服從部裡安排,到離縣城最偏遠的四明山管理處騰雲嶺村駐村幫扶,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在隊長的崗位上一幹就是四年多,嘗盡了扶貧工作的酸甜苦辣。
  • 給貧困村送去「陽光產業」——對青海光伏扶貧項目的調研
    貧困戶吃上「陽光飯」,大家有活幹有錢賺截至2019年底,青海省光伏裝機1122萬千瓦,其中光伏扶貧裝機73.36萬千瓦,實現了全省1622個貧困村全覆蓋,村年均收益30萬元,收益期長達20年。僅海南州「十三五」村級光伏扶貧項目,就扶持帶動全州173個貧困村的726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
  • 【農業特色產業扶貧我們在行動】五河縣雙忠廟鎮產業扶貧典型案例...
    為從根上解決貧困戶增收難題,實現持續穩定脫貧,雙忠廟鎮從發展特色產業入手,依託本鎮一家合作社為龍頭,帶動種植大戶、貧困戶發展泰國豔紅辣椒生產,實行訂單生產,開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扶貧道路。
  • 扶貧印記|海利集團:只為苗鄉換新顏
    編者按:「扶貧印記」短視頻,以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人稱視角講述湖南21地、21支國資國企扶貧工作隊的鮮活故事,真實再現湖南國企扶貧故事的「此時此地」。補抽村2018年退出貧困村序列,53戶282人已脫貧,剩餘1戶2人各項脫貧指標均已達標,將於2020年內完成脫貧。當下進入深秋,農作物迎來收穫,在補抽村吊瓜基地裡,一顆顆火紅、金黃的吊瓜掛在枝丫上,惹人喜愛。龍志國、麻紹芝夫婦正忙著採摘成熟的吊瓜。
  • 扶貧印記|河北大名縣雙臺村:盤活產業促脫貧
    2020年6月24日拍攝的邯鄲市大名縣雙臺村扶貧微工廠。2020年6月24日,邯鄲市大名縣雙臺村村民在家中進行編織。雙臺村引進了海草編織加工項目並開辦了「雙臺村草編加工工藝品廠」,帶動了雙臺村50餘戶200多口人年人均增收7000元。邯鄲市大名縣雙臺村養殖基地。
  • 河南如何走出產業扶貧特色之路?
    如何走出河南產業扶貧特色之路?如何確保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中期能致富、長期可持續?11月18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產業扶貧專場,介紹河南省產業扶貧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麗水印記」
    原標題:千裡扶貧 共赴小康   從甌江之畔,到巴蜀腹地,從來沒有這樣一條路,讓兩地人民走得如此親、如此近。   2018年,在新一輪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中,麗水與巴中、廣元結對,一條跨越千裡的扶貧路在三市十二個縣(市、區)之間凌空架起。
  • 深入現場 觸摸鄉村精神肌理 - 河北日報-11版:文化周刊·文藝評論...
    河北文學有著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始終密切關注歷史變遷和時代主題。比如以梁斌《紅旗譜》、孫犁《荷花澱》、徐光耀《小兵張嘎》等為代表的紅色經典抗戰文學,以鐵凝《哦,香雪》、賈大山《取經》等為代表的改革開放初期文學,以河北文壇「三駕馬車」何申、談歌、關仁山為代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文壇上掀起的「現實主義衝擊波」等。
  • 「我的扶貧故事」做脫貧攻堅路上的「排頭兵」丨黔西縣甘棠鎮扶貧...
    我叫張奎,今年40歲,畢節市大方縣人,2013年4月參加工作,201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6年2月任黔西縣甘棠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擔任甘棠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8個貧困村和3539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堅持「實」的工作標準和「嚴」的工作要求,力爭為脫貧攻堅工作做出實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