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展覽「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上海Bund One Art Museum開幕。展覽從浮世繪的發展脈絡結合名師名作的解讀以及對浮世繪版畫技藝繁衍的探索等方面,全面展現了浮世繪絢爛多彩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價值。策展人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整理,讓觀眾明白浮世繪到底是什麼,它的發展又是怎麼從單色到彩色,再到黃金時期和走向頹廢,而不是讓觀眾只看到那些花花綠綠的色彩。」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現浮世繪的發展脈絡
自古以來,日本受到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許多方面都表現出和中國類似的形態。然而發端於江戶時代(1603—1868)的民間木刻版畫浮世繪卻一枝獨秀,成為最具日本特色的美術樣式。浮世繪以流暢的線條和鮮豔的色彩描繪民俗風情、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宮魅惑,鮮活地表現了社會生活百態和流行時尚,包羅萬象,堪稱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17 世紀後半葉,急速發展的江戶地區逐漸形成消費中心,為了滿足廣大市民的需求,浮世繪在當時發行量巨大,幾乎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從貴族士大夫到平民百姓,都可以用很低廉的價格買到。浮世繪也因此漂洋過海到了西方,扮演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分為「浮世繪的黎明」、「多彩『錦繪』的誕生—— 鈴木春信」、「美人畫的頂峰——喜多川歌麿」、「『畫狂人』—— 葛飾北齋」、「『江戶仔』 的豪情」、「靜寂哀怨的鄉愁—— 歌川廣重」、「世紀末的頹廢美」、「餘光夕照」八大主題,呈現日本浮世繪藝術的源起、發展和衰落。透過展覽,一方面將增進大眾對日本民族文化、風情、藝術的了解;另一方面,從浮世繪前因後果的傳播途徑,還可以直觀地感知全球化時代藝術的跨文化傳播所帶來的改變世界的奇妙效應。
天協文化負責人謝定偉告訴記者,此次展覽和以往觀眾能看到的展覽不同,「以往的展覽更多的從不同題材去展現浮世繪藝術,但這樣無法讓觀眾了解浮世繪的歷史發展。而讓觀眾了解浮世繪藝術歷史則是這次展覽的側重點。」展覽策展人,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潘力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整理,讓觀眾明白浮世繪到底是什麼,它的發展又是怎麼從單色到彩色,再到黃金時期和走向頹廢,而不是讓觀眾只看到那些花花綠綠的色彩。」
歌川廣重《名所江戶百景淺草金龍山》
葛飾北齋《花鳥系列冊頁文鳥辛夷花》
展覽展出的140餘幅作品,其中一部分為浮世繪原作,一部分為翻刻作品,包括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東洲齋寫樂、歌川廣重等日本浮世繪各階段主要大家的作品。如《姿見七人化妝難波屋阿北》、《二葉草清水小町》、《風流無雙七時尚紅姑娘》、《花鳥系列冊頁文鳥辛夷花》、《名所江戶百景淺草金龍山》、《見立水滸傳 (三聯畫之一)》等,內容涵蓋了美人畫、歌舞伎、風景花鳥畫、歷史故事等眾多藝術題材。
歌川國芳《贊岐院眷屬營救源為朝圖》(三聯畫)
談及此次策劃,潘力告訴記者,「我在幾年前曾經想過日本的博物館借展品,但由於手續太繁瑣而不得不放棄。2018年,我在上海大學策划過展覽『融合的視界』。通過那次展覽,讓我意識到國內的私人藏家手中也有可觀的浮世繪收藏,可以讓我根據策展思路去借調所需的作品。而這次展覽就是在2018年展覽『融合的視界』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向私人藏家徵集了不少展品。」
從代表人物切入解讀
菱川師宣(生年不詳—1694)被公認為是浮世繪的創始人,他最初就是為市井小說畫插圖,也擅長手繪單幅的美人圖。他在插圖讀本的基礎上先創造出繪本的形式,後來又將畫面逐漸獨立出來,成為單幅版畫,即浮世繪,受到廣大市民的普遍歡迎。
展覽現場,菱川師宣作品《上野賞櫻圖》
進入展廳,便可以看到此次展出的菱川師宣的作品《上野賞櫻圖》。潘力告訴記者,「這幅作品是展覽的第一幅作品,雖然不起眼,但非常珍貴,代表著浮世繪的源頭。」
浮世繪最初是借鑑中國古代木刻版畫的手法,製作出版小說插圖和民間故事的繪本。浮世繪有手繪和水印木刻版畫兩種類型。現在所說的浮世繪一般指後者,浮世繪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美術史上的意義也來自於版畫的形式。最初的單幅版畫只是黑白單色,隨著中國民間版畫不斷流入江戶, 多色套印的版畫插圖開始出現在其他出版物中。在畫師們的合力下,終於製作成功的彩色套版浮世繪,商家用京都出產的精美錦緞來形容,「錦繪」作為浮世繪的別稱由此得名,浮世繪從此真正開始煥發光彩並進入興盛期。
展覽現場,鈴木春信作品
鳥居清信《筒井吉十郎之毛槍舞》
在展覽的第二部分呈現的由單色到彩色的轉變,呈現的代表人物則是鈴木春信。潘力表示,「鈴木春信在浮世繪歷史上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以他為代表,推進了浮世繪從單色套印到彩色浮世繪作品的轉變。」
鈴木春信(約 1725—1770)筆下的人物浪漫、寫意,恍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鄰家少女,個個體態輕盈。委婉的平民少女形象比吉原花魁更加深入人心。隨後,鳥居清長 (1752—1815)健康頎長的現實美人像又超越了鈴木春信的楚楚柔弱女子的夢幻情調,極盡婀娜身段和衣裳花色之美。
喜多川歌麿《姿見七人化妝難波屋阿北》
東洲齋寫樂《三世澤村宗十郎之名古屋山與三世瀨川菊之丞之傾城葛城》
18世紀末期是浮世繪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形象豐滿、軀體健康的美人畫成為當時的流行時尚。喜多川歌麿(生年不詳—1806)堪稱大器晚成且後來居上,由他開創的美人半身像在極力渲染女性魅力的同時,通過服飾、道具和細微的形象差異來表現不同的人物形態。潘力表示,在策劃展覽第三部分時,以喜多川歌麿為標題,無疑表示他是浮世繪美人畫的裡程碑式人物;而浮世繪的另一個主要題材是對歌舞伎的描繪,歌舞伎的服飾道具之美也成為江戶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和浮世繪的絕好題材。東洲齋寫樂(生卒年不詳)不僅以誇張的手法表現演員的形象與動態,更通過對個性的渲染表現其藝術品質、風格以及角色的內在精神,是浮世繪歌舞伎畫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在展覽現場,觀眾可以品味到東洲齋寫樂對於歌舞伎的描繪。
葛飾北齋《風流無雙七時尚紅姑娘》
在江戶時代後期興起的風景畫成為浮世繪最後一道豔麗的風景。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無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前者擺脫了浮世繪傳統的歌舞伎和吉原美人題材,向西洋學空間格局與色彩對比,向中國學文人詩意和山水情懷,以此融匯成個人風格,無論風景還是人物的畫面都和他一樣富有激越的情懷,而後者則是以抒情的風景畫見長,呈現出符合日本民族自我品性的畫風。在展廳中,策展方以原作和翻刻版相結合的形式,為觀眾呈現了北齋的藝術造詣。
歌川國芳《坂田怪童丸》
18 世紀後半葉形成的歌川派,在19世紀初發展為席捲幕末浮世繪的最大流派。歌川國芳(1797—1861)和歌川國貞(1786—1864)的製作幾乎涵蓋了浮世繪的所有題材。被稱為「鬼才」的歌川國芳除了美人畫和歌舞伎畫之外,還以「武者繪」見長。主要根據民間傳說以及中國古籍編撰的勇武打鬥故事。19 世紀中期之後,浮世繪伴隨德川幕府政權的結束而走向式微。
楊洲周延《見立水滸傳》(三聯畫之一)和三聯畫複製品
歌川國貞《忠臣藏繪兄弟九段目》墨線版半成品
在展廳的後半段,展品《見立水滸傳 (三聯畫之一)》,畫面中的紋身其實代表俠士身份,故事背景是《水滸傳》裡的《花和尚魯智深大戰九紋龍時進》。日本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而這件展品是全場唯一一件中國古典文學題材的浮世繪。另外,展廳末端呈現了一件歌川國貞的《忠臣藏繪兄弟九段目》墨線版半成品。據說,此幅作品為試版配色之用,一般墨線半成品在試版配色後就棄之,是極少的浮世繪類型。
展覽現場,殘缺的三聯畫和複製品並列呈現
展覽現場,殘缺的三聯畫和複製品並列呈現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展出了不少殘缺的三聯畫。「為了讓觀眾更好了解三聯畫,所以這次將與展品相關的三聯畫複製品列印出來,並以深灰色畫框與原作做區別,讓觀眾更好地感受三聯畫的魅力。」此外,在展覽尾端,策展方特別策劃了浮世繪製作過程的演示區,通過文獻和製作工具讓觀眾對浮世繪獲得更形象的認知。
展覽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和上海天協文化共同主辦,展期至11月8日。
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地點:上海Bund One Art Museum(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 號)
展期:2020年7月3日—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