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1 1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
「對話」:夢回江戶·浮世眾生
國內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浮世繪藝術展「夢回江戶」在外灘一號盛大展出。展覽以全景式的視角,記錄了日本「浮世繪藝術」300年左右的歷史進程,展出的140多件浮世繪經典作品,來源於多家收藏機構與知名藏家,內容涵蓋浮世繪的發展脈絡、名師名作的解讀,以及對浮世繪版畫製作技藝的探索等多個方面,給中國觀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日本經典美術史課程。
喜多歌川麿 庭中遊樂圖(三聯畫)
歌川廣重《名勝江戶百景 大橋驟雨》1857年
東洲齋寫樂《特寫大首繪》1774年
浮世繪,原意為漂浮世界的繪畫,也被稱為日本的風俗畫,它是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木刻版畫藝術。從16世紀誕生,到19世紀中葉衰落,浮世繪經歷了300年左右的發展歷程,無論是創作的題材類型,還是工藝的複雜程度,都受到了社會生活的極大影響,是日本民俗文化的見證者,在西方也被視為整個日本繪畫的代名詞。
梵谷臨摹浮世繪作品
18世紀末是浮世繪的黃金時代,原稿畫師大顯身手,雕印師、拓印師精工細作,套色精美的浮世繪一時風靡江戶。
其中,鈴木春信的美人畫,善於將「古典和歌」的意境在當世風俗中再現,藉助古典文學詮釋現世生活;「鳥居清長」發明了將兩三幅浮世繪拼接起來的聯畫手法,場景開闊,豐富了浮世繪的表現力;由「喜多川歌麿」開創的美人半身像畫法,通過服飾、道具和細微的形象差異,來表現不同的人物形態,達到了浮世繪「美人畫」的最高境界;葛飾北齋也在這一時期達到了繪畫生涯的巔峰,他一生中最精彩的風景版畫系列《富嶽三十六景》就出現在這個時期,開拓了浮世繪風景畫的新領域。
喜多川歌麿《姿見七人化妝 難波屋阿北》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系列作品
日本傳統美術的特性,注重描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浮世繪藝術300年的發展變遷,完美勾勒出了日本傳統美術的這個主要特徵。雖然浮世繪從未被列入高端藝術收藏的範疇,但這些歷經歲月洗禮的浮世繪精品,卻從一個側面,展現出了日本民間文化獨特的美感,也讓觀眾深切感知到了浮世筆下的芸芸眾生。
鳥居清信《筒井吉十郎之毛槍舞》
歌川國貞《吉原高名三幅對》
「講述」:柴玥·偶藝匠心
2020年初,受到疫情的影響,上海木偶劇團的演員們離開了舞臺,在家練功。青年演員柴玥閒不住,她和同為木偶演員的丈夫梁佳晨在家共同創作了「武松系列」防疫木偶劇,整個作品結合社會熱點,通過有趣的情節和對白設計,讓「武松」和「小白臉」這兩個布袋木偶一下子成了「防疫網紅」。
柴玥從小就對木偶表演情有獨鍾。這個躲在幕後,卻掌控著孩子們笑與淚的劇種,很早就在她心中播下了種子。她在學校主修的是「布袋木偶」專業,進入上海木偶劇團以後,為了表演應用比較廣泛的「杖頭木偶」,她逼著自己從頭學起。
和一般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同,「木偶表演」對演員的各方面素質要求都很高,除了靈活操縱木偶之外,還要求演員熟練掌握配音、配唱、設計動作等才能,可謂「表演界的全能選手」。2016年,柴玥轉到劇團的演出三隊,開始學習表演木偶戲經典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珠玉在前,作為第四代的表演者,柴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進入上海木偶劇團以來,柴玥參演過《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阿里巴巴》《小人國與大人國》等多部劇目。在院團領導的倡導下,柴玥還同其他演員們一起,努力嘗試將木偶劇搬上網際網路,讓更多的大人孩子看到優秀的木偶戲作品。
木偶表演一直都不算熱門行業,雖然每年報考這個專業的同學不在少數,但真正留下來做木偶劇表演的屈指可數。技術的難度、行業的清貧……都是阻礙年輕人進入木偶行業的原因。但柴玥認為,從行業發展來說,木偶行業正處在一個發展上升的狀態,多種類木偶劇的創新、與現代技術的結合,上座率的逐年增高,都讓她堅定著走下去的信心。
「搜客」
本周文化熱搜:全國首部抗疫音樂劇《那年那時那座城》
那年那時那座城
本周文化熱搜:「思南TIME ZONE」城市周末文藝派對
城市周末文藝派對
本周文化熱搜:社長薦書:上海譯文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印象》每周日19點在紀實人文頻道播出。欄目以20至45歲對文化藝術領域感興趣、或有一定了解的中青年人士為目標受眾,聚焦長三角地區的各類文化活動、文化人物、文化現象。
欄目分為「對話」、「講述」、「搜客」三大板塊,分別對應嘉賓訪談、人物專題片、文化藝術短視頻三種樣態。抽屜式的編排方式賦予節目彈性的製作空間,也為觀眾帶來了節奏明快的觀賞體驗。
《印象》
8月30日
19:00
▼
原標題:《《印象》:夢回江戶·浮世眾生》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