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夢回江戶·浮世眾生

2020-12-17 澎湃新聞

《印象》:夢回江戶·浮世眾生

2020-08-31 1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

「對話」:夢回江戶·浮世眾生

國內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浮世繪藝術展「夢回江戶」在外灘一號盛大展出。展覽以全景式的視角,記錄了日本「浮世繪藝術」300年左右的歷史進程,展出的140多件浮世繪經典作品,來源於多家收藏機構與知名藏家,內容涵蓋浮世繪的發展脈絡、名師名作的解讀,以及對浮世繪版畫製作技藝的探索等多個方面,給中國觀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日本經典美術史課程。

喜多歌川麿 庭中遊樂圖(三聯畫)

歌川廣重《名勝江戶百景 大橋驟雨》1857年

東洲齋寫樂《特寫大首繪》1774年

浮世繪,原意為漂浮世界的繪畫,也被稱為日本的風俗畫,它是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木刻版畫藝術。從16世紀誕生,到19世紀中葉衰落,浮世繪經歷了300年左右的發展歷程,無論是創作的題材類型,還是工藝的複雜程度,都受到了社會生活的極大影響,是日本民俗文化的見證者,在西方也被視為整個日本繪畫的代名詞。

梵谷臨摹浮世繪作品

18世紀末是浮世繪的黃金時代,原稿畫師大顯身手,雕印師、拓印師精工細作,套色精美的浮世繪一時風靡江戶。

其中,鈴木春信的美人畫,善於將「古典和歌」的意境在當世風俗中再現,藉助古典文學詮釋現世生活;「鳥居清長」發明了將兩三幅浮世繪拼接起來的聯畫手法,場景開闊,豐富了浮世繪的表現力;由「喜多川歌麿」開創的美人半身像畫法,通過服飾、道具和細微的形象差異,來表現不同的人物形態,達到了浮世繪「美人畫」的最高境界;葛飾北齋也在這一時期達到了繪畫生涯的巔峰,他一生中最精彩的風景版畫系列《富嶽三十六景》就出現在這個時期,開拓了浮世繪風景畫的新領域。

喜多川歌麿《姿見七人化妝 難波屋阿北》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系列作品

日本傳統美術的特性,注重描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浮世繪藝術300年的發展變遷,完美勾勒出了日本傳統美術的這個主要特徵。雖然浮世繪從未被列入高端藝術收藏的範疇,但這些歷經歲月洗禮的浮世繪精品,卻從一個側面,展現出了日本民間文化獨特的美感,也讓觀眾深切感知到了浮世筆下的芸芸眾生。

鳥居清信《筒井吉十郎之毛槍舞》

歌川國貞《吉原高名三幅對》

「講述」:柴玥·偶藝匠心

2020年初,受到疫情的影響,上海木偶劇團的演員們離開了舞臺,在家練功。青年演員柴玥閒不住,她和同為木偶演員的丈夫梁佳晨在家共同創作了「武松系列」防疫木偶劇,整個作品結合社會熱點,通過有趣的情節和對白設計,讓「武松」和「小白臉」這兩個布袋木偶一下子成了「防疫網紅」。

柴玥從小就對木偶表演情有獨鍾。這個躲在幕後,卻掌控著孩子們笑與淚的劇種,很早就在她心中播下了種子。她在學校主修的是「布袋木偶」專業,進入上海木偶劇團以後,為了表演應用比較廣泛的「杖頭木偶」,她逼著自己從頭學起。

和一般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同,「木偶表演」對演員的各方面素質要求都很高,除了靈活操縱木偶之外,還要求演員熟練掌握配音、配唱、設計動作等才能,可謂「表演界的全能選手」。2016年,柴玥轉到劇團的演出三隊,開始學習表演木偶戲經典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珠玉在前,作為第四代的表演者,柴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進入上海木偶劇團以來,柴玥參演過《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阿里巴巴》《小人國與大人國》等多部劇目。在院團領導的倡導下,柴玥還同其他演員們一起,努力嘗試將木偶劇搬上網際網路,讓更多的大人孩子看到優秀的木偶戲作品。

木偶表演一直都不算熱門行業,雖然每年報考這個專業的同學不在少數,但真正留下來做木偶劇表演的屈指可數。技術的難度、行業的清貧……都是阻礙年輕人進入木偶行業的原因。但柴玥認為,從行業發展來說,木偶行業正處在一個發展上升的狀態,多種類木偶劇的創新、與現代技術的結合,上座率的逐年增高,都讓她堅定著走下去的信心。

「搜客」

本周文化熱搜:全國首部抗疫音樂劇《那年那時那座城》

那年那時那座城

本周文化熱搜:「思南TIME ZONE」城市周末文藝派對

城市周末文藝派對

本周文化熱搜:社長薦書:上海譯文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印象》每周日19點在紀實人文頻道播出。欄目以20至45歲對文化藝術領域感興趣、或有一定了解的中青年人士為目標受眾,聚焦長三角地區的各類文化活動、文化人物、文化現象。

欄目分為「對話」、「講述」、「搜客」三大板塊,分別對應嘉賓訪談、人物專題片、文化藝術短視頻三種樣態。抽屜式的編排方式賦予節目彈性的製作空間,也為觀眾帶來了節奏明快的觀賞體驗。

《印象》

8月30日

19:00

原標題:《《印象》:夢回江戶·浮世眾生》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跟隨「浮世繪三傑」夢回江戶
    跟隨「浮世繪三傑」夢回江戶 2020-06-22 0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展日本風情 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滬開幕
    中新網上海新聞7月7日電(徐明睿)「夢回江戶
  • 「展訊」「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上海開幕
    7月3日,展覽「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上海Bund One Art Museum開幕。展覽從浮世繪的發展脈絡結合名師名作的解讀以及對浮世繪版畫技藝繁衍的探索等方面,全面展現了浮世繪絢爛多彩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價值。
  • 百科全書式浮世繪大展來了!從神奈川衝浪出發,帶你夢回江戶時代
    「活在當下, 盡情享受月光、 白雪、 櫻花和楓葉之美,盡情歡唱,將自己投入沉浮的塵世......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浮世』。」——淺井了意《浮世物語》一提及浮世繪,首先映入腦海的定是葛飾北齋筆下的《神奈川沖浪裏》,那幅關於滔天波浪的描繪。圖/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其實不然,正如淺井了意對「浮世」的闡釋,「浮世繪」即表現現實世間的繪畫。
  • 夢回江戶時代,每一幅浮世繪都是民間生活的講述者
    西方人眼中的日本美術,浮世繪總是要被提出來濃墨重彩地講述一番的。對於日本,浮世繪更像是被「逆向輸入」的文化。只因明治維新後,很多日本人因其創作內容包含過多藝伎、舞伎等畫面而被排斥。但浮世繪卻因其獨特的創作內容和繪畫形式流傳至西方,對梵谷、莫奈等印象派畫家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 浮世繪,日本江戶時代的小紅書?
    原創 王京 活字文化從盛夏到深秋,長達四個月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可能是又一個讓你愛上魔都的理由。浮世繪,日本的風俗畫。在日本江戶時代興起,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是一種非常適合大眾欣賞的藝術形式。
  • 「夢回江戶」上海展出:看浮世繪的黎明、高峰與頹廢美
    7月3日,展覽「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上海Bund One Art Museum開幕。展覽從浮世繪的發展脈絡結合名師名作的解讀以及對浮世繪版畫技藝繁衍的探索等方面,全面展現了浮世繪絢爛多彩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價值。策展人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整理,讓觀眾明白浮世繪到底是什麼,它的發展又是怎麼從單色到彩色,再到黃金時期和走向頹廢,而不是讓觀眾只看到那些花花綠綠的色彩。」
  • 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國內最大規模浮世繪藝術大展登陸...
    魯迅曾說:「關於日本的浮世繪師,我年輕時喜歡北齋,現在則是廣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  他提到的三位大師——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是浮世繪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稱為「浮世繪三傑」。  今天,他們的作品齊聚外灘壹號,亮相「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 穿越300餘年,浮世繪名家原作空降魔都!
    圖片出處見水印 如果僅憑這點出彩的小細節是無法匹配「神仙展覽」這個稱號的,更加重要的是這個來自東方的畫展「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 穿越300餘年,浮世繪名家原作空降魔都
    圖片出處見水印如果僅憑這點出彩的小細節是無法匹配「神仙展覽」這個稱號的,更加重要的是這個來自東方的畫展「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打破次元壁,跨越300餘年歷史,將百餘幅浮世繪名家原作空降魔都,締造一場絕妙的浮世繪美學盛宴。
  • 當動漫再次遇見浮世繪,「生生浮世」尋找遺忘的江戶文化
    動畫片:《怪化貓》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意為「描繪虛浮世界的畫」。在當時,是一種記錄民間日常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以接地氣的主題和風格,受到江戶時代人們的廣泛歡迎。它反映了日本江戶時代的人文風貌、社會生活、民俗傳說、歷史典故、戲劇百藝、山川河流,被譽為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19世紀中期開始,浮世繪濃烈的風格迅速影響了當時的印象派畫家,並在西歐產生了日本主義熱潮,推動了從印象主義到後印象主義的繪畫運動。馬奈、惠斯勒、德加、莫奈、勞特雷克、梵谷、高更、克裡姆特、博納爾、畢卡索、馬蒂斯等人都從浮世繪中獲得啟迪。
  • 日本「浮世繪」為什麼能火遍全球?
    在過去的400年中,葛飾北齋,北川加賀,川川茂樹,鈴木春武和東條齋等許多大師譜寫了音樂,在江戶時代留下了許多日本夢。日本浮世繪為什麼這麼熱?如果您將這些大師分成一組並以浮世繪的名字命名,那麼您心中的C大師是誰?讓我們仔細看看「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展」!
  • 發現東亞(三一)︱江南風格與江戶浮世
    對應江南在清代的發展,日本則有以江戶(今東京)為代表的商業都市的出現。「盛世滋生」,同樣也是近代日本思想興起的時代背景。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最終完成了日本的統一,與1603年設幕府於江戶。當時的江戶還是一座小城,人口及規模遠不及京都和大坂。
  • 浮世繪來襲,一場教科書級別的日本藝術大展
    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和上海天協文化共同主辦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2020年7月3日至11月8日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舉辦。這是國內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全面、展品最豐富、展陳最新穎的浮世繪展覽。可以說,看完展覽,便能全方位了解浮世繪所表現的絢麗多彩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價值,了解浮世繪的發展脈絡和名家名作,了解浮世繪版畫的製作方法和變化過程。
  • 浮世繪:江戶時代日本浮世繪文化的發展,如何成為日漫文化的鼻祖
    浮世繪,現代人經常取其字面意思,將其理解為能夠泛指一個時代特色的人類行為的總稱。但實際上,從源頭上來看,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獨有的一種繪畫藝術,其繪畫風格上與現代漫畫相似,內容上以風俗民物,人物花鳥等為繪畫內容,也經常用之於建築的裝飾等方面的一種繪畫藝術。
  • 浮世繪歌川派名作金陵展出,還原江戶時代民俗風貌
    日本浮世繪名家名作眾多,被稱作是江戶時代日本生活的記錄全書,而歌川派則是其中最大的派系,代表畫家有歌川廣重(安藤廣重)、歌川國貞、歌川國芳等。澎湃新聞獲悉,「享此浮生——日本浮世繪經典作品展」5月1日起在南京明社·璞齋開幕,共展出浮世繪作品近40幅,其中大多來自歌川派。展出的作品中既有來自初代歌川豐國的《忠臣藏》,也有為世人所熟知的「浮世繪三傑」之一的安藤廣重的江戶百景與東海道系列作品,還有同為江戶時代名畫家的歌川國芳和歌川國貞的多幅作品。
  • 140幅珍貴浮世繪來到魔都,國內規模最大,帶你穿越回江戶時代
    「夢回江戶」展覽現場,圖為喜多川歌麿的美人繪 我在周末看了這場「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眾多文化愛好者聚集在此這就是所謂浮世。」 對江戶人民來說,生活不過及時享樂、盡情歡唱與盡興喝酒足矣。
  • 浮世繪裡的江戶「穿越」:兩碗拉麵買一張葛飾北齋……
    大英博物館推出了一系列城市旅行項目,其中一站就是東京,但並非是如今的東京,而是19世紀初的江戶。大英博物館日本館藏項目策展人阿爾弗雷德·哈夫特(Alfred Haft)通過浮世繪作品走近江戶的美景美食,推薦最佳「酒店」和遊覽路線,連何處可以「買買買」都有涉及。
  • 江戶時代的種子,神奈川的海浪,浮世繪文化在珠寶中也很有地位
    浮世繪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常見的一般為版畫,匠人將畫好的畫刻在木板上,批量拓印,也有少量的手繪作品。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由葛飾北齋繪畫的非常著名的神奈川衝.浪裡圖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這副傳世之作,在流經的這幾百年歲月裡,依然吸引著無數的人,並且給予了無數的靈感。神奈川是地名,"衝"指的是這裡附近的海域,"浪裡"是說船隻在巨浪下面,海浪繪製的非常真實,漁夫的渺小讓人對大自然心生畏懼,遠遠的富士山佇立在那裡,寂靜又莊嚴。整幅畫仿佛被沉默包裹,深沉的藍溫柔又有力量。
  • 穿越回江戶時代,一探浮世繪版畫工藝
    創始人安達豐久先生深深折服於浮世繪的魅力,不但熱衷於收集保存從江戶時代流傳下來的浮世繪珍品,更想讓世人重新了解這項風靡了幾個世紀的藝術,開始致力於浮世繪復刻版的製作、出版和銷售,並以此為終身事業。豐久先生首先從數量巨大、良莠不齊的傳世之作中挑選出藝術品位高的作品,然後用與江戶時代一樣的材料和技術進行復刻。當時,他找到了東京為數不多的技藝高超的雕版師、拓印師,說服他們齊聚一堂,在研究所的統籌安排下有序高效地製作復刻浮世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