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古錢幣,人們就會想到「銀兩」或「元寶」四字,腦海中的都是白花花和金燦燦的想像。而且,金銀還有一個奇特的屬性,並不是單在某個地區某個國家才把金銀作為錢幣,它們在全世界都是硬通貨。
事實上,古中國使用銀兩的時間比較短。中國最開始的錢幣是各種五顏六色的貝殼,所以現在很多和錢有關的漢字都帶有「貝」字,比如「賺」、「賒」、「財」等。等到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貨幣,統一鑄造了圓形方孔的銅錢。這些錢幣每一枚重半兩,所以那時候的錢又叫「秦半兩」。這種銅錢圓形方孔的形制直到清朝都還在使用。
漢唐朝的時候已經出現了批量的銀子。但是,那個時期的冶煉技術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而且生產力低下,即使能冶煉出金屬銀來,那也是是比較稀有的,而且純度也不夠高,不能大範圍普及。
宋元時期商業高度發展,出現了「交子」,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這個時候的古錢幣也都是紙幣和銅幣混用的。就算是使用金銀,也只能是在貴族之間流通,要麼用於交換其他財物,要麼用於製造工藝品。
「銀兩」真正開始在民間流通,還是在明朝中後期,白銀成為法定貨幣。銀是材質,兩是計重單位所以叫「銀兩」。銀兩的上一級是「金子」,下一級是「銅幣」。但是當時的銀子的冶煉技術有限,白銀遠不如現代人想像中的那麼光滑細膩、奪目璀璨。
明朝時候的白銀成色不足,裡面還含有很多雜質,含銀量能夠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經夠好了。一塊明朝時期的白銀,一眼看上去都是坑坑窪窪的。更何況經過時間的流逝,銀兩表面早就被氧化成黑色。如果是這麼一塊碎銀丟在地上,從沒見過的人,還會真以為是什麼生了鏽的鐵塊。
清朝時期的銀兩是距離我們現在這個時期最近的了,而且銀兩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金屬的也看技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準。銀兩的成色已經能夠達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然而這只是能說冶煉上能夠達到的水準。真正流通的白銀能不能達到這個程度還說不定,因為關於白銀,中國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文化。
東西只要是計重製,那肯定就會有摻假。一兩銀子的購買力都是一樣的,那麼就會有不少人購買銀元回去,把原來成色高的銀元重新煉製成成色低的。這樣投機取巧成為富翁的人也有不少。別說百姓,白銀摻假這種事,就連古代政府幹起來也毫不含糊,尤其是國庫虧空,國家沒錢的時候,就靠的這一招。白銀摻了假,百姓也自有辨別的法門。
因為成色足的白銀是軟的,一口咬下去就是兩排牙印子,摻假太多的白銀咬不動,商人做生意介意這個事就不會收這種劣質銀子了。所以我們現在會看到銀兩上有各種牙印,就是古人為了「打假」留下來的證據了。要是不知道這層含義的人看見了,都不認識,說不定會以為這是什麼「磨牙石」,看都不會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