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銀子真的亮閃閃?真面目讓人「尷尬」,黑乎乎,全是牙印

2020-12-05 羽昕天

古代銀子到底長啥樣?黑乎乎,全是牙印!一旦掉地上,眼睛睜得再大也不好找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熙熙攘攘的古代,貨幣的流通中主要靠銅錢、金子和銀子,其中銀子最值錢。俗話說得好,沒錢寸步難行,但是最痛苦的確是,明明你就在我眼前,我卻一直看不見你。黑乎乎的銀子掉在地方,去哪找呀!有人提出疑問古代銀子不是銀錠嗎?那實在不好意思了,其實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古代的銀子與真正的古代銀子,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究竟古代的銀子張什麼樣?沒錯啦,就是黑乎乎的一塊,全是牙印子。

銀子的地位

在了解銀子時,我們來,先了解一下銀子的地位。

銀子作為古代的流通貨幣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我國的古代銀子與金子和銅錢一直在扮演著重要的流通貨幣的角色。銀子的地位甚至在古代高於金子。

銀一直是自然界的貴金屬,延展性和柔韌性極好,比金活潑,但是銀的單質形態極少,造成銀的發現比金晚,再加上開採技術的有限,在貨幣流通中比金子更貴。

銀在古代的流通貨幣中,被稱為「白銀」,這也使得一些影視作品中對「白銀」產生很大的誤會,認為古代的「白銀」就是銀閃閃的,雖然古代在為「銀」這個貴金屬命名時,確實是取明亮的意思,但其實古代的銀子一點也不明亮,不僅不明亮,反而黑乎乎的。

追溯貨幣的出現,在原始社會時人們習慣用貝殼,以及一些比較稀有的東西,物以稀為貴。到了秦朝,秦始皇統一之前的貨幣比較混亂,像鏟幣、刀幣和環錢等,流通起來非常不便,秦始皇時期統一六國後,統一了貨幣,秦半兩(方孔銅錢)通行

古代經常有人說腰纏萬貫,想像一下,一個人的腰上纏著一圈圈的銅錢,莫名有點滑稽,甚至可能會懷疑這個人會不會被這些萬貫的錢累死。

一直到了宋代,交子(紙幣)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一出門就帶一大堆銅錢的窘境。到了元代,我們的銀子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在市場上流通。但是銀子還沒有正式的名字一直到了明代才有了「元寶」的稱呼。

而「元寶」真正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在清朝。

銀子的地位,隨著朝代不斷地變化著,但是銀子的流通,在普通的百姓手中一直很少,大多數百姓沒怎麼見過銀子,有些人甚至一輩子沒有見過銀子。

銀子在古代開採比較少,隨著技術的進步,銀的開採量變多,價值也相應的會變低,造成現在,我們的很多銀飾品價值一直低於黃金飾品。黃金恰好相反,古代開採量大,隨著技術的進步,金子的開採量逐漸的低於銀子,造成現在一部分人,會有囤金的習慣。

古代的銀子一直稀少,所以在很多古籍中,一兩銀子在古代可以是一戶普通人家一年的開支。一斤的豬肉也就是幾十文的銅錢。如果一戶人家有幾兩銀子,今年算是發財了。如果有幾十兩的銀子,那就是有錢的老爺了。幾百兩銀子甚至上千兩銀子就是富豪了。可見在古代銀子地位之高在貨幣中。

尷尬的「樣子」

銀子雖然有著很高的經濟的地位,畢竟明代才有了「元寶」的稱呼。但是銀子因為時代原因,使銀子在古代的人們面前,只有一副黑乎乎的樣子。這使得銀子在古代雖然地位很高,但是很多人不得見真容。很多人想著銀子呀,肯定很閃亮。

實際上,古代的開採技術有限,再加上銀比較活潑,使得最終提取出來的銀子摻雜著很多的雜質,在日常的生活中極為容易氧化,在古代,實際流通中實際是黑色的銀子。

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一大群人去酒樓茶館,會隨手賞小二一些銀子,小二就會欣喜地用牙咬一口。確定軟不軟,如果銀子口感軟就會興高採烈地離開,要是口感不軟,小二就會破口大罵騙子之類的。

這時我們很快想到身姿豐腴面色黝黑的銀子。前面我們提到銀子在古代由於開採和加工的技術有限,再加上銀子經常處於流通中很容易的氧化,這一切使銀子看起來黑乎乎的。另一半說銀子身姿豐腴也是因為在明代,銀子可是有「元寶」之稱的。

雖然「元寶」不經常在民間流通,但是「元寶」依然是古代重要的流通貨幣。「元寶」的外形是橢圓形狀有點類似長方形,「元寶」兩邊高中間低,「元寶」的底部有著蜂窩的形狀。這些「元寶」會在身上刻著官府的印記。

而在民間流通一些碎銀子,這些的碎銀子也不是用牙咬下來的,而是用專門剪銀子的工具剪成一定的重量。專門工具剪下的銀子小巧,方便攜帶,但同時也容易丟。

通過對上面對銀子簡單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銀子沒有想像中的膚白貌美,甚至在古代是一種很尷尬的「樣子」(黑乎乎,全是牙印)流通在古人手中。

既見君兮君不知

經常說浪裡淘金,其實在古代也可以發展個副業泥裡淘銀。但是這個副業太難了。

銀子在流通中,古代的人們經常使用的一種鑑別方法就是咬上一口,這讓銀子看上去傷痕累累,全是牙印。銀子黑乎乎的外貌使銀子一旦掉到地上,就會根泥土融為一體。小塊的碎銀子更是不好找,大的「元」掉在地上人們會看到一塊橢圓的黑塊。

黑乎乎又全是牙印一旦掉到地上,就是眼睛睜得再大也看不到。

相關焦點

  • 這才是古代的銀子,表面布滿牙印和汙垢
    古代的銀子,其實很簡陋。甚至於即便是扔到地上了你也不一定能認出來。因為古代的銀子,按照現在的常識來看,和地上的石塊沒有什麼區別。 有的只是灰不溜秋,渾身牙印的小碎塊。
  • 古代銀子長啥樣?和古裝劇裡完全不同,全是牙印,掉地上都不認識
    而由於古代人們鑑定「假幣」的辦法不多,最直接和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用牙齒去咬,銀子是非常軟的,牙齒能夠咬得動——這也是為什麼電視劇裡面店小二要用牙齒去咬銀子的原因。但是擠壓和潮溼會更加促進銀子的氧化。
  • 古代銀子長什麼樣?全是牙印,黑不溜秋,別再被古裝劇給忽悠了
    相信每個人,都有撿到金銀珠寶的幻想,除去作為貨幣本身的價值之外,金銀這種閃閃發光的金屬,也本能地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 那麼在大家的印象當中,古代的銀子是怎樣的呢?是不是如同影視劇中潔白耀眼,類似於馬蹄鐵一樣的銀錠?
  • 出土的銀子上全是牙印,網友:這文物太醜了,古人為何咬銀子?
    在現代社會中,科技變得更加發達,人們的付款方式也變的有很多選擇,像是現在的支付寶、微信付款、或者是紙幣,都是現在比較通用的,那在當時電子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他們是用什麼來付錢的呢?他們用的就是我們在古裝劇中經常看到的銀子。
  • 古代「雪花紋銀」真實模樣:遍布汙漬和牙印,這樣的銀子你想要嗎
    通常在古代的很多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官員家中擺著一摞一摞的箱子,打開箱子,整整齊齊的大排的銀元寶讓人眼花繚亂。古代也常將銀子稱作「雪花紋銀」。那麼真實情況真如影視劇中演的那樣嗎?其實不然,民間流傳的銀子大多汙漬遍布,上面還全是牙印,作為現代人,這樣的銀子實在是髒的慘不忍睹。要知道古代制銀的工藝相對粗糙,製作出來以後,摻雜大量雜質。即使在剛剛印出來以後,還沒有流通過,看起來光澤度也沒有那麼亮,而是相對暗沉。經過市場流通以後,因為銀子裡面的雜質多,導致非常容易被氧化。
  • 古代銀子真實面貌:「渾身」牙印,黑不溜秋,掉地上都認不出來
    不過,雖然和大人扔銀子的動作毫不拖泥帶水,但是我們這些電視機前的觀眾卻在暗暗思考:白花花的銀子真招人稀罕,要是我的該有多好。《水滸傳》第四回寫道:趙員外取出銀兩,教人買辦物料。而「虛銀兩」則是一種記帳貨幣,雖然有一定的含銀量,但是卻沒有實物,如近代時期上海的「規元」和天津的「行元」。
  • 古代銀子長啥樣?表面幾乎是牙印,放你面前可能都認不出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無現金時代,外出購物不用實物貨幣,只需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向商家支付帳戶內的錢,但是在無現金時代很早以前的中國,人們用實物貨幣進行交易,在古代曾使用貝殼作為貨幣,即"貝幣"。到明清,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中外貿易日益增加,歐洲人非常喜歡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為了買到這些東西,大量開採銀礦,用銀子買到中國的絲綢這些東西,外來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人從這一時期開始大量使用白銀。電視連續劇的主角吃飯去了,馬上拿出一大片白花,像船一樣的銀片,其實這種橋段只是用來拍電視劇的,真的古代吃飯用不了一整片銀片,銀片也不是銀片。
  • 古代白銀的真實長相,別被電視劇騙了,黑不溜秋全是牙印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如今的社會,出來打拼的人,基本上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花錢。在古代,雖然很多百姓都是自給自足,但是仍然離不開錢。 在一些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那些白花花的銀子。其實白銀作為流通貨幣,是在明朝開始的,一直到了清朝,白銀才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那麼古代的白銀到底長什麼樣子呢?
  • 古代真實的銀子到底長啥樣?專家:上面全是牙印,糙得不能看
    這其中的「懷黃握白」就是指身懷錢財,黃,指黃金,白,指白銀,也就是俗稱的銀子。近年來,一些電視臺喜歡製作一些鑑寶類的節目,除了一些陶瓷器具,也會有不少人攜帶古代錢幣或者金銀元寶前往鑑定真假。因為這些東西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經濟價值,對於歷史研究也很有作用。
  • 這才是古代的銀子的真實面貌,表面布滿牙印和汙垢,看完還想要嗎
    銀子又稱為是白銀,是古代的一種貨幣和裝飾品,其價值雖沒有黃金高,但是認知度要比黃金更好。白銀作為是封建時期的一種主要貨幣,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封建歷史,也見證了封建社會的變遷。
  • 真實銀子到底長啥樣?奇形怪狀全是牙印,專家:掉地上也沒人撿
    導語:從許多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古代人拿銀子付帳的情景。鏡頭裡的一錠白花花的銀錠閃閃發亮,元寶般的容貌也顯得格外可愛。特別是那些富商收買貪官,拿出一箱銀錠的場景,箱中碼得整齊的銀更是令人眼花繚亂。
  • 古代的銀子到底是啥樣?放你眼前你不一定認出來,上面全都是牙印
    我相信大家看歷史劇的時候經常能看到銀子。事實上,古代白銀很少。電視劇裡不是那樣的。因為中國古代的白銀非常稀有,所以白銀也非常珍貴。事實上,銀子非常珍貴。很多人會問一兩個銀。清朝的情況是,當時一斤豬肉20韓元,一兩銀子約1000韓元,可以看出,當時一畝玉的良田,即七八兩左右,銀子還是很值錢的。所以古代有錢幾十兩,但有幾百兩銀子的話,可以說是大錢。所以在古代電視劇中動不動就拿出幾兩銀子是不符合歷史的。
  • 古代銀子長啥樣?江底挖出50億文物後,專家:顛覆所有人的想像
    在很多古裝電視劇、電影中,經常出現白花花的「銀子」,讓觀眾覺得,這銀子看起來實在是太誘人了,難怪有一句話叫作:有錢能使鬼推磨。那現實生活中,真正的銀子真的和電視劇一樣嗎?其實大家都被電視劇騙了,真實的銀子並不是「白花花」的,而是充滿褶皺、咬痕的。銀這種金屬並不是一種硬度很高的金屬,銀子非常的軟,容易變形。
  •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在中國古代,金銀這等硬通貨重金屬是比較稀少的,一直到了明朝中後期和清朝,銀子才成為流通的貨幣。 如果有個有錢人家帶著五十兩的銀元寶去吃飯,只需要一兩銀子怎麼辦呢?
  • 古代時期,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多少人民幣?
    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鏡頭,有些人在路邊攤吃,點了兩個饅頭一碗湯,結帳的時候都是幾兩銀子起步;有些大戶人家的少爺去賭博場玩了一圈,結果一次性輸掉了一千多兩銀子。就是因為總有這樣的鏡頭反覆出現,導致許多人對古代一兩銀子的價值產生了誤解,似乎古代一兩銀子只等同於現在的幾十塊甚至幾元錢。
  • 古代的碎銀子怎麼來的,大小不一,價值一樣麼?
    那麼在古代要是某商鋪老闆, 要是真的收到一錠銀子怎麼找零呢? 古代鑄銀技術不成熟,無法提取百分百的純銀, 一些黑心私鑄者還會故意摻假,在裡面混入錫、鉛等普通金屬。
  • 古代銀子到底長啥樣?表面布滿汙垢和咬痕,別再被古裝劇給騙了
    漢唐朝的時候已經出現了批量的銀子。但是,那個時期的冶煉技術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而且生產力低下,即使能冶煉出金屬銀來,那也是是比較稀有的,而且純度也不夠高,不能大範圍普及。
  • 古代那麼多銀子和銅錢,為何如今都消失了?答案讓人意想不到
    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看到皇帝動不動就賞賜黃金白銀,而且人們在外面吃飯的時候,也經常用銀子付款,可是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卻幾乎看不到銀子的蹤影,那麼,這些銀子是到哪裡去了呢?首先,古代的銀子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多,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達官貴人一出手就是好幾錠白銀,其實這樣的情況在古代是很少見的。
  •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天多少人民幣?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現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 計算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
  •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如今多少人民幣?看看你月收入是幾兩?
    導語:古代「一兩銀子」等於如今多少人民幣?看看你月收入是幾兩?眾所周知,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在沒有紙質鈔票出現之前,古人都是通過金銀珠寶等硬通貨進行交易的。而比較常見的就是銅錢、銀子和黃金了。而這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銅錢和銀子。